李英位
摘 要:合肥历史悠久,文化昌盛,尤其自晚清至当代出现了很多历史名人,这其中不乏影响历史进程、推动历史前进的人物。在他们逝去后,其所居住的建筑经过维修与布展后成為传播名人事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场所。由于受原有建筑形式和建筑空间影响,策展者在对名人故居陈列布展时选择的形式也大相径庭。通过对合肥地区已陈列布展名人故居的梳理,归纳出各类展陈的特点以及对未来展陈策划的思考。
关键词:名人故居;建筑布局;展陈方式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09.032
历史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名片,是一个城市的精神,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是一个城市的文脉。随着文化自觉意识的不断加强,各地的文化软实力也越来受重视。近年来除了新建的博物馆、美术馆、档案馆、规划馆之外,以专题性展陈为主要表现方式的名人故居也呈爆炸式增长。名人故居作为集收藏、研究、展示、社会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小型专题性博物馆,成为构建公共文化体系、传播人文精神的重要一环。
1 合肥地区的名人故居
1.1 名人故居
名人故居指社会公认的某领域已故著名人物出生、辞世或确曾居住过的,能够突出见证、反映该人物业绩、贡献的居所。①名人故居的建筑自身就有科学、历史和艺术价值,再加上是名人生前建造、居住、使用的,或和一定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这就决定了其除了有物质上的价值外还有精神价值。文中所述的合肥名人故居指住宅类建筑,且经过陈列布展后对外开放,不包括新建的纪念馆及祠堂享堂等祭奠设施和未经布展开放的名人故居。
1.2 合肥地区名人故居的划分
合肥地区人文资源较为丰富,名人故居聚集程度相对较高。按照人物属性可划分为:晚清淮军历史名人故居,如李鸿章故居、刘铭传故居、刘秉璋故居等;原国民政府系统历史名人,如冯玉祥旧居、张治中故居、卫立煌故居、孙立人故居等;红色历史名人,如李克农故居、陈原道故居等;文化历史名人,如杨振宁故居、吴忠性故居等。各处故居在展陈时没有本质差异,都是通过不同展陈方式来表现名人与故居的关系,宣传人物事迹和精神,只是根据人物所处系统和时代不同,在展陈手法和人物事件的重点上有所侧重。
2 建筑布局的方式
由于当时建筑主人的社会地位、物质财富、风俗传统、时空环境的不同,在最初建造住宅时,选择的布局形式、空间的层次感不同,建筑本体在历史时期损坏程度也不同,这就限制了策展人展陈设计的思路和设计手法。根据合肥地区名人故居建筑布局形式,大致可以分为天井一体式布局和院落分散式布局。
2.1 天井一体式布局
天井一体式布局是四面建有房屋,从四面将庭院合围,中间留天井,一般为单轴对称,多轴对称的布局较少。常见有二进式、三进式、四进式,五进式较少。二进式如李克农故居和陈原道故居,都为前后两进,建筑面积相近,只有一百多平方米,中为天井布局;前后三进的有张治中故居,从前门到三进房屋依次拾台而上;五进式的如李鸿章故居;多轴对称的如卫立煌故居、吴家花园。这类故居空间感较为紧凑,给居住者以安静亲切氛围,但建筑的整体体量和单个空间相对于综合型博物馆的展厅较小,所以布展时部分相对较大的建筑空间也只能有选择地重点进行人物事迹展陈,较小的建筑空间场景以还原为主。
2.2 院落式分散布局
这类主要是故居院落整体空间较大,院落内单组建筑较多且分散,往往利用自然或人工改造水系,不同程度地进行人工造景,注重整个院落的有机组合,使整体居住和观赏效果显得开放和从容。例如,刘铭传故居是一座大型院落式庄园,建造时利用金水河引水,在庄园四周开造壕沟,庄园内部主体建筑采用中轴对称,周边区域因势利导建有西式洋楼、盘亭、子药房、九间亭、围堰岛上的书房等建筑,平面布局呈南北长东西略短的矩形,院内单组建筑错落有致,整体有机结合。冯玉祥旧居平面则呈斜状长条束腰形,前后院落三进,一进院落为接待室和议事厅,二进院落为花园,花园后部有一条引水沟连接院外水塘,三进院落内分布有书房、侍卫室、小学堂等建筑。这类院落平面布局不甚规则,院落内单组建筑可成独立个体,利用自然水系和人工建筑有机结合,营造了视觉上的层次感,但也决定了展陈时只能以单组建筑选择单个布展主题。
3 合肥地区名人故居的布展方式
名人故居在布展之前,各个故居及建筑的大小和布局形式已经限定了展陈设计者在编写布展大纲时的基本思路,设计者往往需要因地制宜综合考虑各类因素,力求做到新旧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关照、相关渗透。②合肥地区名人故居的展陈也不例外,在原有建筑布局的基础上,陈列布展大致可以分为一元性布展方式和二元性布展方式。
3.1 一元性布展方式
这类名人故居利用现有文物建筑空间进行布展,根据空间内使用功能和空间大小的不同,进行二次切割和划分,一部分空间以多种表现手法介绍人物生平事迹,一部分空间作为场景陈列复原。陈原道故居文物建筑一进空间内,除了放置了陈原道半身塑像外,主要空间用作人物事迹的介绍;二进空间简单地进行陈列复原。冯玉祥旧居一进院落里的议事厅为馆内最大单体建筑,被辟为冯玉祥将军生平事迹陈列馆,进行人物事迹陈列展示;二进院落为花园,无文物建筑;三进院落内有书房、卧室、侍卫室、小学堂,根据资料记录和当地老人的描述,按照原有功能进行场景陈列复原展示,侍卫室则改建为冯玉祥将军艺术展厅,展示冯玉祥将军书法、画作和诗作(图1)。李鸿章故居原占淮河路中段半边街,时称“李府半爿街”,之后历经损毁和城市改建只保留其中一部分。李鸿章故居除了原状陈列外,在文物建筑主要空间内还有“近代洋务自强之路—晚清重臣李鸿章”人物生平展览,以及“李鸿章墨宝”“李鸿章与招商局”等专题性展览(图2)。
总体来看,冯玉祥旧居和李鸿章故居布展有相同之处,利用较大的建筑空间采用多种手法展示人物生平事迹,较为宽敞的空间再辅以专题性展览,其他较为封闭或零碎空间则进行场景陈列复原。增加专题性展陈的方式,突破了传统的“展厅人物生平事迹介绍+简单场景陈列复原”模式,这也是一种新的展示手法。
3.2 二元性布展方式
二元性布展方式更倾向于在文物建筑内还原家庭生活的原有布局,进行较为全面的场景陈列复原展示,整体上尽量保持原有历史风貌;同时,在故居文物建筑外新建人物事迹陈列展厅,采用更加多元化的展示手法来表现人物的生平事迹(图3)。张治中故居坐落于中国传统村落—洪家疃,故居建筑在建造时就考虑了风水因素,建筑选址除了背山、环水、面屏外,故居的大门也偏向门前池塘进水方向,风水意味明显。张治中故居根据各建筑空间原有的功能陈列复原了厨房、书房、客厅、卧室,最大限度地保留主人居住的风貌。在故居南侧建设有张治中将军生平事迹陈列馆,以“文字+图片+实物”为主,辅助以电子屏幕、情景模型、触摸屏、投影仪、电子语音二维码讲解系统等,使用了较为综合的表现手法展示张治中生平事迹。刘铭传故居规模更大,占地约7万平方米,是一处被两道城墙和两道护城河包围起来的庄园建筑,故居内既有居住区域,也有防守碉堡。据说刘铭传故居的对面大潜山侧有一“老虎洞”,故而在园区内建“钢叉楼”用于“压邪镇圩”。刘铭传故居内除了根据不同建筑功能进行陈列复原外,值得一提的是对已损坏的建筑进行原址展示,保留建筑基址的平面布局,修复建筑基座和柱础石,使已损坏的建筑能以基址的形式直接地、立体地展示在游客面前,给游客更大的想象空间。原址展示在重要考古发现中使用的较多,比如巢湖汉墓、西安秦始皇兵马俑、洛阳“天子驾六”等,近现代建筑原址展示最有名的则是圆明园。当地在距离刘铭传故居大约2千米处新建了刘铭传纪念馆,整个馆区占地约37333平方米。纪念馆共三层,一、二层半嵌入小山岗山体,形成退台,整体建构符合山地特征的建筑形制,达到建筑与山水空间相结合。展厅以现代化的手法展示刘铭传生平事迹和淮军历史,此外还有学术报告厅、办公区域、游客接待中心、休闲茶吧、旅游商店、4D影院等配套设施。新建的刘铭传纪念馆是一座综合性专题博物馆,是目前环巢湖区域内其他名人故居望尘莫及的。刘铭传纪念馆还大力弘扬刘铭传作为台湾首任巡抚的历史功绩,积极建设海峡两岸交流中心,加强海峡两岸交流的展示,这种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做法,值得其他名人故居借鉴。
张治中故居和刘铭传故居建造时都注重风水因素,为了保存原有建筑格局不动,最大限度地保存建筑历史风貌,两处故居都选择新建场馆展示人物生平事迹。尤其是刘铭传故居、刘铭传墓、刘铭传纪念馆三者相互映衬,风水因素显得特别突出。
4 合肥名人故居发展的思考
合肥的名人故居近年来发展较快,大多经历了维修、布展和开放阶段。利用名人故居办纪念馆,几乎都面临如何处理原状陈列和展厅关系的问题。③人物生平事迹展陈的思路可以通过布展大纲得到实施,展陈的主题经过专家评审都比较明确,展陈手法基本使用文字、图片、实物及声光电等科技手段进行综合展示,但在原状陈列方面和自身定位方面需要进一步思考。
4.1 原状陈列的思考
合肥地区名人故居采取的也是“原状陈列+展厅人物事迹”模式,人物生平事迹展陈的思路可以通过布展大纲得到实施,展陈的主题经过评审都比较明确,展陈手法基本使用文字、图片、实物及声光电等科技手段进行综合展示,但在原状陈列方面往往还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重展厅人物事迹,轻原状陈列展示。这就导致文物建筑本体的价值被弱化,名人故居的建筑思想、建筑工艺以及建筑内空间的使用功能等可以体现思想制度层面的内容经常是一笔带过,介绍不够全面。原状陈列只是简单的物品陈设,大多只注重建筑内部的主要空间,如客厅、卧室、书房等陈列复原,而仓储、洗浴、卫生等其他生活设施空间则受到挤压,较少体现,家庭生活的完整性不能全部呈现。主要建筑空间的原状复原中,多是简单摆设桌椅、板凳、床柜之类的家具,未能体现出当时社会阶层的生活面,乡土文化、地域文化更是很少涉及,人们日常生活的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未能活化起来,历史感不够。
名人故居文物建筑的保护与活化利用不仅要清楚其历史文化背景及历史上的功能和作用,还应通过不同方式进行充分展示。合肥地区的名人故居要加强故居建筑本体和本地社会史的研究,通过对建筑本体信息和原状陈列的综合性展示,透过文物建筑和原状陈列进一步体现当时人们的居住与生活场景,进而表现不同阶层、不同物质财富、不同地域、不同人物的社会属性,让乡土文化和地域文化活化起来。使人们更加清晰地了解当年那些名人的生活状况、思想状况,进而看出时代变迁中历史人文风貌及发展轨迹。④如果合肥地区所有名人故居的建筑文化信息和原状陈列都能实现透物见人的效果,将会更加直接地、生动地丰富本区域传统物质文化和人文思想的感知度。
4.2 合肥名人故居自身定位的思考
由于受到历史、政策、资金等因素的影响,合肥地区各个名人故居的发展状况也不尽相同。有的故居位置偏僻,体量较小,资金有限,布展方式相对简陋;有的故居处于古镇或者商业街附近,开发较早,布展手法较为多样,软硬件设施也较为完善。对于小型故居来说,可以走小而精的发展路线,如张治中故居。對于在景区或者自身条件较好的故居,可以逐步采取多元化的发展道路。例如,上海的陈云纪念馆是以陈云故居为核心、馆区占地约34667平方米、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的综合性纪念馆,从陈云故居后门走出即为塘古景区。以名人故居为核心,利用红色资源将其打造成专题的综合性纪念馆,同时和周边旅游资源相衔接,使文旅融合,相互促进。这种策略是国内诸多名人故居的通常做法,对于本地区有影响力的红色名人故居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名人除了在本地出生成长外,往往还在多地生活,同一位名人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故居,这类故居在布展时容易出现同质化布展。而在这方面做得较好的则是老舍故居。老舍生前在多地居住,国内保存的老舍故居有北京老舍纪念馆、青岛老舍纪念馆、重庆老舍纪念馆、济南老舍纪念馆。⑤四处纪念馆都以老舍原来居住的故居为主体,布展时的侧重各有不同,反映了老舍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文学创作。四处故居以老舍为主要线索展现老舍“人民艺术家”成就,又互为补充,各具特色。这也为合肥地区众多淮军将领故居在同一系统下的有机组合型布展和冯玉祥、张治中等有多处故居的不同主题布展提供新的思路。
5 结语
历史文化是现代文明的基础,现代文明是历史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合肥地区自古以来文化昌盛,名人辈出,有众多的名人故居。名人故居建筑形式的差异,体现的是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对合肥地区名人故居布展方式的研究,不但有助于弘扬名人精神、传承地域文化,还可以推动历史文化在现代文明中得以传承,推动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注释
①耿坤.名人故居认定、保护与利用的若干思考:以重庆市为例[J].中国文化遗产,2017(3):69-74.
②陈旭.郭沫若纪念馆陈列的设计语言[J].中国博物馆,2001(1):62-67.
③谢海涛.李鸿章故居的保护与利用的设计研究[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8(6):40-43.
④施豪.名人故居的保护与利用:基于合肥李鸿章故居的考察[D].合肥:安徽大学,2013.
⑤孟梅.同一名人纪念馆陈列展示的横向比较:以四地老舍故居纪念馆为例[C]//陈麟辉.中国博物馆协会名人故居专业委员会2018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博物馆协会名人故居专业委员会,2019:214.
文物鉴定与鉴赏2023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