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燕玲 陆倩 孟丹
少数民族手工艺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既是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也是民族生产、生活方式的具体反映,民族手工艺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之一,在传承中不断创新,不断注入新活力,才能实现少数民族工艺持久创新发展。本文通过对贵州黔西南少数民族手工艺文化的探究,总结了贵州黔西南少数民族蓝染手工艺的历史背景和发展现状,并且分析蓝染工艺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的现实需求,提出具体的对策和建议,以为少数民族蓝染工艺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1 蓝染工艺在黔西南地区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承
1.1 历史背景
贵州蓝染、扎染、蜡染等民族工艺制作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民族元素,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和经济价值。蓝染是一种古老的印染工艺,它最早出现于秦汉时期。蓝染的原料一般都是从纯天然植物中提炼出来的,无毒、安全,染色效果清新自然,十分美观古朴。蜡染是在靛蓝染料中蘸取熔化的蜡后,用蜡在织物上画花,使染色后的织物和蘸蜡的织物呈现出不同的图案,例如,蓝底白花和白底蓝花。在浸染过程中,作为防染剂的蜡会自然裂开,使织物表面呈现出一种特殊的、非常迷人的“霜纹”。传统扎染的工艺制作工序有扎结和染色。染色工艺的特点是将线在待染织物上拧成一个结,染色后将拧好的线松开。这种传统独特工艺制作是机械化印染难以复刻。
目前,贵州蓝染、扎染、蜡染等民族工艺制作在国内外已引起一定程度的关注。许多研究致力于对这些传统工艺进行保护和传承的探索,深入挖掘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技艺特点,这些研究主要包括工艺技术、纹样设计、染料选择、历史渊源、工艺传承等方面。此外,也有一些研究关注如何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时尚相结合,推动其在市场中的发展,通过对传统工艺和做法进行改造,对当代时尚和个性需求做出回应。由于缺乏先进的技术和设备,限制了对蓝染工艺的深入研究。知识储备的不足导致对蓝染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传统技术了解不够全面,对用于蓝染的植物、染料等原材料的特性和质量了解有限及具体工艺流程和关键步骤掌握不够;缺少专业的蓝染研究人才和技术人员以及资金、时间和人力等资源的投入不足,影响相关研究进展。因此,大多数研究仍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创新技术和实际应用的实例。
1.2 文化传承
贵州黔西南是中国的多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多彩。蓝染工艺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不仅是这些民族文化的体现,更是它们之间文化交流和融合的见证。通过蓝染工艺,可以感受到黔西南地区丰富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蓝染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在保留手工传统的同时,还融入了现代元素和技术,以更好地满足当今消费者的需求和审美。很多地方都有蓝染的传统工作坊,这些地方不仅是蓝染的传承地,更是培养新一代蓝染工匠的重要场所。通过培训,可以确保蓝染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发展。黔西南的蓝染工艺不仅在国内受到重视,在国际上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和合作,可以为黔西南地区的蓝染工艺开拓新的市场和合作机会。蓝染在黔西南的文化传承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更是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促进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重要力量。
2 蓝染传统工艺制作流程
首先是染料的制作。选取优质的植物原料,如蓼蓝等,经过精心处理和加工,制成蓝染染料。接下来是布料的处理。将待染的布料进行清洗和预处理,以确保其干净无尘,并为后续的染色做好准备。进入染色环节,将布料浸入蓝染液中,让其充分吸收染料。在这个制作过程中,必须对时间和温度有着严格控制,才能达到预期理想效果。染色后,将布料取出,进行晾晒和氧化。这一步骤对于颜色的稳定性和耐久性至关重要。在此基础上还得反反复复进行多次染色,使颜色的深度和均匀度达到完美的状态。在整个制作过程中,工匠们需要凭借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艺,确保每个环节都能达到最佳状态。少数民族蓝染工艺不仅是一种传统古老技艺,更是一种少数民族情感艺术内涵表达。它赋予了布料独特的色彩和质感,展现出一种质朴而典雅的美感。随着时代的发展,蓝染工艺在保持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与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为时尚界带来了新的灵感和活力。它不仅在服饰领域大放异彩,还逐渐拓展到家居装饰、手工艺品等领域,成为了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艺术形式。因此,鼓励相关人士重拾我国古老传统工艺,将蓝染技术发展为代代相传的优质化工艺艺术,也是当今该行业从业人员肩上的一项重担[1]。
3 黔西南蓝染传承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3.1 传承现状
资深手工艺家炅元新于1996年创办了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收藏了流传于全国各地的众多蓝印花布图案和珍品。近50年来,由于大量使用化学染料和工业设备、缺乏创新、市场整合能力差、生产效率低等原因,中国传统蓝染工业逐渐脱离了历史水平。2006年5月20日,蓝染工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任命张世珍为蓝染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将其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近年来,传统蓝染手工技艺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此同时,蓝染的小规模生产、个性化定制、手工制作等元素也在不断发展。很多衍生产品出现,出现许多应用数字技术数码设备绘制的优秀插画产品,尤其是家居领域,产品从纺织品已经逐渐延伸至家居装饰以及个性化装饰领域,受到相当一部分年轻人的青睐。近年来,传统蓝染工艺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许多年轻人发现并欣赏手工艺中的小制作、裁剪、时尚、环保等元素。研究认为,贵州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贵州省没有完整的蓝染生产链,阻碍了手工艺产业的扩张。目前,贵州主要生产蓝染纺织品、蜡染和蓝印纺织品,这三种工艺相互叠加,相辅相成。
3.2 面临的挑战
随着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黔西南蓝染产品不仅要与国内同类产品竞争,还需面对国际市场的竞争。价格竞争、品质竞争以及品牌竞争都对当地蓝染工艺产业构成挑战[3]。蓝染工艺作为传统手工艺,在满足现代市场需求的同时,需要保持其传统的文化特色和手工制作技艺。当今少数民族蓝染工艺所面临的挑战是在传统工艺和现代设计之间找到平衡点。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年轻人越来越多地转向城市生活和非传统手工职业,这使得传统手工艺难以为继。传统手工艺人的流失和传统技艺的传承已成为当今的挑战之一。蓝染工艺需要大量的植物染料和纺织材料,而这些原材料的供应不稳定可能影响到产业的持续发展。同时,染料的使用也可能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环境保护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黔西南蓝染工艺在市场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相对较低,缺乏具有竞争力的品牌和营销渠道。因此,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打造品牌和开发市场,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4 蓝染工艺创新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4.1 创新发展
蓝染是中国最古老的天然染色传统工艺之一,源远流长。需要融入数字化创新技术才能使蓝染工艺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传统的蓝染工艺可能面临市场竞争力下降的挑战。通过创新,可以对蓝染增加新的风格、功能和艺术元素,从而提高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传统的蓝染工艺往往局限于特定的应用领域,如服装、家居用品等。而通过创新发展,可以拓展其应用领域,如将蓝染技艺应用于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领域,为蓝染工艺开辟新的应用空间。创新不仅是优化工艺本身,还包括生产工艺、设备和材料的现创新。通过引进现代化生产技术和设备,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提高优质产品的竞争力。蓝染作为一种具有独特文化特色的工艺,其创新发展不仅可以吸引国内外消费者的关注,还可以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通过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传统工艺相互借鉴、交流合作,可以为蓝染工艺的创新提供新的思路和灵感。蓝染工艺的创新发展对于传承文化、提升市场竞争力、拓展应用领域、提升生产效率和品质、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4.2 探索与实践
蓝染元素文创设计要更好地在现代服饰制作中发挥价值,还要利用数字技术对其进行合理的宣传展示,利用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数字技术以及短视频、视频博客等形式,将蓝染工艺与现代服饰相融合。将民族工艺与现代时尚相结合,打造特色民族元素服饰,并且通过“增强现实+虚拟现实”创新模式来进一步提高用户的少数民族工艺体验。为了推动科技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可以运用“增强现实+虚拟现实”创新模式,通过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提升用户在少数民族工艺体验上的沉浸感和参与度。这不仅可以为用户带来全新的体验,同时也推动了科技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为传统工艺注入了现代科技的活力。通过线上小程序的建设,可以促进贵州蓝染、扎染、蜡染等民族工艺制作的文化交流和推广。线上定制小程序可以将贵州民族工艺制作的产品推向全国甚至全球的用户,打破地域限制,让更多人了解和体验这些传统工艺的独特之处。同时,通过线下体验活动和展览,可以提供真实的工艺制作体验,增加用户的参与感和对工艺的认知。通过探索创新实践与商业模式,尝试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将传统工艺制作与现代定制需求相融合。“增强现实+虚拟现实”技术应用进行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以创造虚拟的工艺制作场景。利用三维(3D)建模和渲染技术,将工艺制作的过程和材料呈现为逼真的虚拟环境过程。开发虚拟现实应用程序,让用户可以在虚拟环境中亲身体验染色、纹样设计等工具。运用增强现实技术,将虚拟纹样投影到实际的服饰样品上,结合传感器技术,使用户能够通过手势或触控交互,与虚拟元素进行互动[4]。通过以上的技术路线,实现线上定制小程序的开发,线下体验空间的建设以及“增强现实+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从而提供给用户一个全方位的少数民族工艺体验。
5 结语
蓝染是贵州少数民族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之一,蓝染手工技艺体现了布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特质。它的传承和保护不仅是对服装工艺文化的认可,更是中华优秀文化价值的深刻体现。作者通过对布依族手工艺传承现状的分析,并将现代潮流与美学发展相结合,从创新、传承的角度,试着以数字化技术赋能为基础,以多维度提升蓝染手工艺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激发蓝染手工艺的内在动力为手段,对其进行创新,为民族手工艺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引用
[1] 文博.传统蓝染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的应用[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5(32):42-45.
[2] 张才前,孟少妮.传统蓝染产业文化传承及创新策略[J].轻纺工业与技术,2020,49(9):106-108.
[3] 杨凯惠.蓝染复兴——传统染色技艺之发展新象[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1):51-53.
[4] 胡晓宁.植物蓝染面料在虚拟时装设计中的应用[J].爱尚美术,2023(3):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