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诗雨
本文以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评奖获奖作品《绝对考验》为例,从定位先行、人物选择、舞美设计、主题精深四个角度分析该舞剧的创作特色,并从当代视角出发,深挖其现实意义,通过对其艺术张力与艺术魅力的分析,总结其创作的创新性与典型性,为当今舞剧的创作研究提供借鉴。
0 引言
振奋人心的英烈事迹、为国赴死的坚定信仰、典型地域特色的舞台设计、多元融合的舞蹈元素……舞剧《绝对考验》有着太多令人耳目一新的标签,但最为匠心之处当属其对红岩英烈英雄事迹的雕琢。
由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联合打造的革命历史题材舞剧《绝对考验》,从“人性”与“信仰”入手,讲述了“巾帼英雄”张露萍在国家生死存亡之刻,接受组织秘密指派,打入敌人内部,背负“叛徒”骂名,凛然赴死的革命故事。该剧通过故事性舞段将她的成长碎片进行梳理,巧妙地展示了她革命历程中的情感变化,使故事情节极具张力的同时,又凸显舞剧的“可舞性”,在新时代舞剧创作浪潮下经受住了时代的考验。
1 定位先行——红色故事与文化符号融合赋予作品清晰定位
她是电影《风声》中地下党员“老鬼”的原型;是震惊国民党朝野“军统电台案”的主角——舞剧《绝对考验》再一次聚焦这一传奇人物:张露萍,讲述了她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地下工作者如何突破自我、接受考验、坚守信仰的故事。作品聚焦张露萍的革命事迹,既彰显了家国情怀的厚重感,又突出了民族精神的革命力。作品定位清晰——革命历史题材。不同的文化符号使作品将红色故事讲述得更具激情和感动,引导观众在欣赏舞剧之美的同时思考历史与文化。
其中,“火锅奏鸣曲”舞段荣登2022年中央广播电视台虎年春晚,以“欢快”风格展现地道的火锅文化。楠竹长筷、九宫格火锅的设计重现了吃火锅的情境,“捞”“挑”“涮”的动作特点再现了吃火锅的食客之态,“境”与“态”的结合将热气腾腾吃火锅的场景呈现在舞台上,其热辣中洋溢着人间烟火气、豪俏中彰显着重庆特有的人文风情。在整部舞剧中,“火锅奏鸣曲”作为主要风格性舞段,前与“茶楼小馆”共塑平静生活中危机重重的谍战暗线环境,后引军统主官杀戮无情之剧情,突出革命任务之艰巨危险。红色革命故事与地域文化的巧妙结合,丰富了革命历史题材的舞剧创作,同时也让重庆品牌(IP)的革命故事创作更富本土特色。
舞剧巧妙地将红色故事与不同场景下的文化符号相融合,针对张露萍每一个革命节点,设计相对应的风格舞段,既完成了人物背景的交代,又塑造了一个个饱含革命气息的文化环境。例如,“萍”在接受任务前,在抗大读书的学生时期,设计了“红绸舞”舞段,既表达了其奔赴延安的学习历程,又隐喻她初入我党、为救国谋出路的雄心烈火和革命热情;又如在接受任务之初,经过内心挣扎,“萍”最终以“舞女”身份潜入敌人内部的“探戈舞”,既交代了革命任务,塑造了敌我角逐的环境,又完成了主人公内心从惶恐紧张到坦然上阵的转化。这一系列特色舞段犹如一个个“定位点”,带领观众深刻地回顾了中国共产党光辉历程、英雄人物张露萍的革命事迹,创造出一个既充满传统又具有时代气息的舞台画卷。
2 人物选择——聚焦女性革命人物,突破题材瓶颈、激发民族意识
以人物经历为主线创作的舞剧并不稀有,但以女性为第一人物形象的作品屈指可数。受女性性别特征和性别角色观念的限制,传统意义上妇女与战争的关系是疏离的,英雄角色设定的女性形象很少[1]。近年来,革命历史题材舞剧创作正在由“高原”向“高峰”迈进,但以新女性为主的艺术作品却屈指可数,纵向比较红岩精神题材的艺术创作,有展现旧社会妇女反抗斗争精神的电影《红色娘子军》,有讴歌老一辈革命者的川剧《江姐》,还有访谈革命亲历者的央视访谈节目《故事里的中国》等等。舞剧类艺术创作《绝对考验》为红岩精神的书写再添一笔。横向比较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评奖同期获奖的作品,其中四个作品三个都围绕革命精神展开,但以歌颂红岩英烈为主的作品仅此一个,这一独特人物视角,为舞剧的成功打下牢固的基础。
在我国革命历程中涌现了许多英雄人物形象,这些人中不乏默默无闻的女性革命者,她们逆流而上、不争功名;她们临危不惧、宁死不屈,在最黑暗的时代留下一抹红的印迹。“萍”的事迹正是为了“以小见大”地展现这一无名英雄革命群体,就像导演丁伟在接受《重庆日报》的采访中所说,“大家很熟悉江姐等英烈,但也有更多默默无闻、为党牺牲的人,比如张露萍,她虽然只在重庆工作一年半,但做了大量工作,坚守信仰,被枪决都没透露身份,他们也是可歌可泣的对象,我们希望挖掘这些默默无闻、奉献青春的英烈,真诚地歌颂他们。”《绝对考验》的创作另辟蹊径,从“无名英雄”的角度深耕革命题材,通过反映时代变革,激发群众的民族意识,赋予革命历史题材舞剧创作更多可能。
作品中选择的人物张露萍作为红岩英烈的符号代表,其背后呈现的是战争背景下新女性形象的整体时代特征。整体而言,舞剧通过多种艺术手段的协同作用,成功完成了红岩精神的创新表达。观众在观赏时不仅能够领略到红岩英烈的英勇,更能够感受到舞剧所传递出的民族责任感和家国情怀。这样的表达使得舞剧成为一场既具有历史厚重感,又充满激情与力量的艺术盛宴。天下物无全美,纵然舞剧本身还有可以精进之处,但对比近几年来,各大评奖活动中脱颖而出的革命历史题材舞剧作品,《绝对考验》是唯一一部以战争时代下新女性形象为主体进行创作的,这一独到的人物选择使其更显与众不同。编导及团队深度挖掘红色足迹,从党情、亲情、友情的多重情感切入进行刻画,将张露萍这样一个鲜活的革命英烈形象展现在观众面前。
回顾历史,我国之所以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因为有无数英雄默默无闻地在为国家奉献着,这其中不乏很多女性。但现今“女戴男冠”的情况并不少见,许多影视化表演会将女性形象扭曲,或艺术化成男性角色,这一问题值得创作者深思。作品聚焦“女性力量”演绎红色历史,除了展现真实英烈事迹,更是给女性题材创作注入一剂强心剂。编导借这一人物符号,激发群众的民族意识,将坚韧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深烙在每一位观众的心中,兼顾文化自信与国之大义,让观众回味无穷。
3 舞美设计——地域文化加持红岩精神的创新表达
作品的成功之处还在于地域文化加持作品情景,塑造完整,表达可谓是锦上添花。舞剧《绝对考验》通过地域特色、文化传统等元素,使得作品具有独特的地域韵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本剧中,编导根据史实将张露萍革命生涯中十分重要的一座城市——重庆搬上舞台。通过独特的充满地域元素的舞美设计,让红岩精神实现了作品的创造性转化和题材的创新性发展。
重庆依山而建,道路蜿蜒崎岖。《绝对考验》抓住这一独特的地貌,将山峦层层的重庆搬上舞台,通过搭建高阶将舞台凌驾到三维空间中进行演绎,使得整个舞台空间变得丰富而立体,又配合六块冰屏组合投影来突出城市的错落感,装置和屏幕的高阶变换实现重庆地貌的意象化表达,形成了《绝对考验》独有的地理空间。其次,作品中还加入了川剧元素与投影中山城元素相结合,将舞蹈剪影、纱幕布景、川剧打击乐巧妙融合,增设了山城元素的布景,标志性的地标建筑、烟火气满满的老茶馆、热辣火爆的火锅店这些代表重庆特色的典型符号也一一被搬上了舞台。这些布景的加持为凌驾在舞台之上的装置器械注入了生命力。其中,舞剧《绝对考验》用一腔川剧暗示了张露萍从抗大学子向地下工作者身份的转变,吊嗓一出,道出了她在艰苦岁月中坚守信仰、矢志不渝的决心。这种明暗线并举的表达方式让观众不仅看到了英雄的崇高形象,更感受到了英烈们所散发出的人道主义力量。
舞剧《绝对考验》用新时代的视角重新把握厚重的革命历史,多方吸纳舞美技术再现川渝风情,山城地貌、川剧元素、巴蜀风味等多重元素在剧中集中展现,在光与影的交织中,把敌我对抗的紧张感和“萍”心向我党的决然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演员与观众间架起一道情感的桥梁,将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成功搬上舞台。
4 主题精深——直面人性百态,高举信仰之火的深刻主题
习近平主席在考察重庆时曾强调,“重庆涌现了大批大义凛然、高风亮节的共产党人,如信仰坚定、不怕牺牲的赵世炎等人,英勇善战、屡建功绩的王良等人,坚贞不屈、永不叛党的江竹筠、王朴、陈然等人,严守纪律、勇于牺牲的战斗英雄邱少云,等等。解放战争时期,众多被关押在渣滓洞、白公馆的中国共产党人,经受住种种酷刑折磨,不折不挠、宁死不屈,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凝结成‘红岩精神。重庆要运用这些红色资源,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仰,养成浩然正气,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2]”短短几句道出了重庆与红岩精神间密不可分的联系。
舞剧《绝对考验》选择红岩主题进行演绎,以“绝对孤独”突显角色党性光辉。是信仰,给了“萍”在遭受唾弃时直面生死的勇气;是信仰,给了“萍”在与至亲离别时坚定的决心;是信仰,给了“萍”在国家大义与荣华富贵的抉择中义无反顾的力量。“信仰”在剧的始终一以贯之,这不仅仅是“萍”的革命信仰,更是千千万万中国人内在的精神追求。
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说:“这是带有中国哲学意味的问话,带有中华文明对人性的终极思考,张露萍就是在这终极思考之下的一个人物,体现了中华民族倡导的传统美德。她身上有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的东西……这部剧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一个舞剧样式,作了非常重大的贡献……她建立了中国舞剧一个新的美学样式,为中国舞剧舞台提供了新鲜的审美经验。这部剧把人物立在舞台上,让人感动,给人一种高级的感觉。高级在哪?就义前涂抹‘口红,安静地脱去鞋子,静静地放在台阶上,慢慢脱下狱衣,露出挺拔的八路军白衬衣……这些细节有动作有表象。这是高级。高级在真实而优雅,谢幕时的克制,从表面洞见事物本质,揭示复杂性,直抵人心。”这一高度评价,肯定了舞剧的成功,更肯定了舞剧的创作初心。在面临生死之问时凛然赴死,这需要强大的人性作支撑,张露萍身上正是体现了这种勇往直前的魄力,展现了绝对的人性与信仰光辉。
5 结论
讴歌英雄、赞美英雄、致敬英雄,既是时代向文艺工作者提出的硬性要求,更是文艺工作者应当自觉履行的时代责任。舞剧《绝对考验》献礼党的二十大,从关注群众命运、反映时代变革出发,用多元化的肢体语言、戏剧性的故事情节、地域化的环境地标,将无名革命英雄的事迹重现在观众面前,生动塑造了一个坚守信仰、无畏无惧的舞台艺术形象,巧妙而精准地找到重庆与革命的连接点,利用这份红色资源,引领群众的光辉信仰,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广受好评。
引用
[1] 徐杨.抗战时期国统区女性形象塑造中的“英雄化”趋向[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2,40(4):153-155.
[2] 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 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J].求知,2021(6):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