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建明 杨景瑜
教育部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鼓励各地各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双减”背景下,苏州市吴中区枫津实验小学(以下简称实小)以《纲要》为主要依据,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務,以“润红每一片枫叶”为办学愿景,以学生发展需求为宗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中,构建既能满足学生学习兴趣与身心发展需要,又能融入学校文化的特色课程体系——红枫课程。课程涵盖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立德枫茂”“阅书枫香”“武动枫声”“乐绘枫彩”“勤动枫津”,力求五育并举,全方位落实传统文化教育。
一、立德枫茂,重塑礼仪文化
礼仪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彰显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礼”的教育担负着灌输道德观念和培养行为习惯的任务。礼仪课程是实小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立德枫茂”特色课程中,学校结合爱国主义和“八礼四仪”,从认知、交往、社会活动能力三个维度架构内容。如介绍“行走之礼”时,教师先让学生了解古人行走的传统礼仪“趋礼”及“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让学生明白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接着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尽量靠右行走,在公交、地铁或其他公共场合都要保持适当的分寸。礼仪教育不仅让学生学习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激发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
二、阅书枫香,甄选经典文化
传统经典中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命脉,存续着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阅书枫香”特色课程中,低年段读《笠翁对韵》,中年段读唐诗、论语,让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品味传统文化的魅力。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中,学校遵循整合再现的原则,如低年段在选材上以音律谐和、节奏明快、易于吟诵的作品为主,教学中还会穿插历史故事等进行整合;中年段会设计与学生生活学习紧密相关的问题,启迪智慧,养成品格。
三、武动枫声,拓展武术文化
武术文化根植于中华大地,是传统文化的全息缩影,在加强个人修养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推进校园国防教育的过程中,实小体育组教师结合学生的身心特征和学习兴趣编制了武术操,在特色课程和大课间中让全校学生集体参加锻炼。学生在体验活动中感知到自己的力量,也更加直观地理解了武术动作的含义及动作中蕴含的武术文化。武术教学中始终贯彻着武德教育,在帮助学生学会自律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品格。
四、乐绘枫彩,陶冶乐艺情操
乐艺强调以艺育人,通过艺术陶冶学生的情操,由此感知美、创造美。实小整合音乐、美术学科内容,在特色课程中增加了对传统文化的鉴赏与体验。如推出“京剧脸谱”系列中华传统文化鉴赏类课程,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多元体验,开展欣赏梳理、比较探究、展示评价等多种学习形态的实践活动,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精神内涵,培育审美判断和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
又如诗词吟唱类课程,教师在课程中融入古诗词,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乐感。在低年段课程中,音乐教师通常会带领学生吟唱唐诗宋词,并整齐比画着自己编创的手势舞,让学生在这种寓教于乐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古诗词的魅力,与之产生共鸣。乐艺教育融合传统文化,让学生进一步领会到传统文化的内涵。
五、勤动枫津,贴近生活习俗
传统习俗留存着华夏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凝聚并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文化心理和生活方式。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涵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小结合二十四节气,向全体学生讲授传统节日文化及其涵盖的艺术表现内容,通过劳动实践学习节日文化中的传统技艺。如立春剪窗花,用剪纸表达自己庆贺春来人间的欢乐心情;立夏斗蛋,在蛋壳上绘画涂鸦,装进各式各样的编织袋里,玩得不亦乐乎;冬至做汤圆,大家自己动手制作并品尝,感受节日的温馨。
自开展“走进二十四节气”活动以来,学生们不仅全面深入地了解了这一悠久的民俗文化,更通过实践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实小五育并举的红枫课程是传统文化知识、文化技能和情感体验的总和,实现了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目标,同时对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加以挖掘,拓宽了传统教育的途径,激发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激情,成就了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