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2023-06-27 04:01:32李婷婷
海外文摘·艺术 2023年23期
关键词:中华传统语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其意义与价值不言而喻。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当前有一部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知远远不够。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课堂教学紧密结合,显得尤为重要。在语文课堂上,教育者需深入剖析教材,发掘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精髓,使学生深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1.1 拓展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与形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能够丰富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宝库,包含了丰富多样的故事、诗词、成语等文学经典内容。将这些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语文教学中,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能激发他们对文学的兴趣。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和形式,如传统文化体验活动、演讲比赛、课堂讲座等,这些都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创造力。

1.2 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思维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思维能力具有积极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了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审美价值观,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可以提升对美的感知能力,并培养对美的欣赏和追求。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思维的深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度,拓展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现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入,对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念,以及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具有深远的意义。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以教师为中心、黑板为媒介、学生为受众的教学方式,往往使得语文教学过程单调乏味,难以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兴趣。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语文教学方法,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深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当前,许多小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存在畏难情绪,认为文言文所描述的环境和情境与现代社会存在很大的差异,缺乏实际的学习意义。在古典诗词的学习中,部分学生仅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对杜甫、杜牧等诗人的作品缺乏深入理解。更有一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少心理上的认同,虽然在学习过程中接触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并未真正认同其教育价值。对此,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教师需要深入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设计更具吸引力和实效性的教学活动。同时,也需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帮助他们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涵,培养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原则

3.1 精选内容,注重质量

选择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确保所教授的内容具有教育性、思想性和文化性。同时,要注重内容的准确性和科学性,避免误导学生。

3.2 融入课堂,有机结合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自然地融入语文课堂,与语文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可以通过课文讲解、阅读理解、写作训练等方式进行渗透。

3.3 循序渐进,逐步深入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进度,循序渐进地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先从简单的文化知识入手,逐步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3.4 启发思维,培养兴趣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中,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可以通过提问、讨论、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4.1 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有效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材作为教学活动的基石和学生学习的主要资源,是众多专家和学者深思熟虑、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精心编写的。为了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有效地融入小学语文教学,达到教学与文化和谐统一的目的,教师需要在备课阶段深入挖掘和分析教材内容,找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契合点,并通过适当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以《中国美食》为例,教师在教授这篇文章时,可以融入我国的传统文化中的美食文化。自古以来,我国人民一直秉持着“民以食为天”的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农业基础上形成的。我国国土面积广大,且是少数民族众多的国家之一,各区域和民族在饮食习惯上存在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饮食风格。为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食文化融入教学活动,教师在备课期间应利用互联网搜集相关视频和图片材料,通过信息技术制作成幻灯片(PPT)课件,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让他们真切感受到我国丰富多元的美食文化,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教师还可以根据美食拓展到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例如,傣族人民因生活环境中竹子生长旺盛,其美食和生活用品都与竹子紧密相连,如竹筒饭、竹粽子以及竹制桌子和凳子等,都体现了当地的特色。小学生好奇心强,对美食充满兴趣,教师应利用这一特点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逐步培养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4.2 讲述传统文化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为了使学生热爱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推动其发展,教师需要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使其保持高度的注意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的历史故事等,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重要途径。以《将相和》为例,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史记》中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司马迁的人生经历以及编撰这部著作所面临的困境,进而引出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在分析廉颇、蔺相如两位人物的特点时,教师应着重强调其优秀品质,如廉颇的知错能改和爱国主义情怀,蔺相如的足智多谋、宽容大度和以理服人等。这些品质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体现。通过此种方式,教师可以帮助学生逐渐形成这些美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归纳并分享各自发现的文章中所体现的与传统文化相契合的点,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

4.3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时,应审慎筛选富有吸引力的教学内容,将学生自然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之中。通过此种方式,能够润物细无声地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进而提升其思想道德修养与艺术鉴赏能力。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学习欲望、兴趣和策略显得尤为关键,远胜于单纯的知识传授。教师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应将学生的兴趣、态度和价值观置于教学的核心地位。鉴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尚未成熟,他们更倾向于聆听富有趣味性的小故事或参与喜爱的活动。教师可将引人入胜的小故事融入教学,引导学生深入古诗文所营造的意境,以此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1]。

4.4 提升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

教师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提升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养,既有助于其个人职业发展,也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的重要途径。当教师真正肩负起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之时,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才能得到更好发展和提升。具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教师,能够精准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契合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日常教学。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还能有效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因此,学校应积极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不断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相结合的有效方式。同时,应激发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热情,总结教学经验,塑造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如举办研讨会、观摩教学和经验分享等,营造良好的教师学习氛围。这些举措将切实提升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养,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融入提供可靠的师资保障。

4.5 创设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为了增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可以特别策划一系列古代服饰与文化体验活动。首先,组织学生穿着古代服饰,亲身感受传统服饰的设计美学和文化内涵,让他们深入了解古代人民的生活习俗和文化风貌。同时,可以设置传统手工艺体验课程,如剪纸、折扇、中国结等。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亲自动手制作,深刻体会传统手工艺的精湛技艺和独特魅力。这些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也让他们更加珍视和传承传统文化。针对不同传统节日,可以精心组织一系列不同的庆祝活动。比如,在元宵节期间,学生们亲手制作元宵灯笼,感受节日的温馨氛围;在端午节期间,他们包粽子、挂端午饰品,亲身体验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文化内涵。这些活动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也能让他们深刻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此外,还可以安排古代音乐和舞蹈学习课程。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演奏传统乐器、学习古老舞蹈动作,从而领略古人音乐和舞蹈的艺术魅力。

4.6 利用多媒体手段丰富教材内容

为深化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并激发其学习兴趣,本文提倡将多媒体手段融入教学。通过多媒体设备,教师可展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相关的图片、历史照片及文物影像,让学生能产生直观的感受。同时,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视频和动画片段,这有助于学生更为直接地领略其魅力与历史背景[2]。此外,还可以利用互动教学软件,设计如配音、填词、配乐等交互式教学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深入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语言、音乐所包含的美学价值。不仅如此,还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丰富资源,如在线博物馆、文化遗址等,让学生通过电子导览、虚拟游览等方式,更为深入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与内涵。鼓励学生运用多媒体技术,创作如幻灯片、影片、动画等作品,以展现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创意,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索热情。

5 结语

小学语文课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联性是显而易见的。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深度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更能够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培育学生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豪感。为此,广大教育工作者需不断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融入途径,充分发挥其在塑造学生品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引用

[1] 蔡红芳.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J].语文世界(小学生之窗),2023(10):50-51.

[2] 苏瑶.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J].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23(9):19-20.

作者简介:李婷婷(1982—),女,山东济宁人,本科,中小学二级,就职于山东省聊城江北水城旅游度假区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中华传统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1年35期)2022-01-18 06:05:52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5:02:00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2:17:28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6:22:44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0:08:49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