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藏品到展品的职能拓展与创新,是博物馆现代化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变革之一,使博物馆角色逐步由守护遗产的沉默者转为历史文明的讲述者。如果单纯为了收藏研究的藏品,博物馆就缺乏生机与活力,唯有让藏品走出库房,让藏品开口“说话”,才有益于发掘博物馆的多重功能和价值内涵。文章基于博物馆职能拓展和转变角度,探讨藏品与展品的关系以及藏品向展品过渡的机制,从藏品收藏、保护与利用角度,提出新时代博物馆藏品发挥新职能的路径与对策,推动博物馆藏品的活态发展与动态传承。
0 引言
博物馆是以文物为代表的中华文明发声的载体和重现历史的舞台,传统以收藏、研究、展陈功能为主要发展定位的博物馆,在藏品和展品应用上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脱节。200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大会,将博物馆的三大功能排序由“收藏、研究、展陈”转变为“教育(含展陈)、研究、收藏”,“教育”已经成为博物馆的首要目的和功能。2021年5月中央宣传部等9部门《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以教育传播、交流合作功能(含展陈)为主,展陈、收藏、研究为辅的功能成为博物馆职能转变的一大方向[1]。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数据报告》(2023年度)中,明确将展览讲解、教育活动、志愿服务等公共教育服务列为博物馆的重要职能板块。由此,如何基于博物馆职能转变角度,因地制宜地推动博物馆藏品向展品转化,打造体用合一、知识性与趣味性兼顾的展品符号品牌(IP),成为博物馆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1 基于博物馆职能转变角度的藏品与展品关系
博物馆角色的变化,将直接导致博物馆职能的拓展和创新。当前,博物馆由守护遗产的沉默者转为历史文明的讲述者,藏品与展品间也呈现出千丝万缕的联系[2]。藏品集文化、艺术、历史、科研等丰富的内涵与属性于一身,是展品的基本资源形式,其独有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可以增强展品与观众之间的艺术共鸣,维系观众情感。而展品是藏品里具有代表性的“关键少数”,是多元文化内涵的升华与外延,能促进传统藏品完成“活起来”的崭新蜕变。通常而言,具有独特历史价值、文化内涵且契合时代发展主旋律的藏品,可以用于展品,该类藏品是最会“说话”、最具“活性”和“代表性”的,可以用展品背后的故事、所代表的特殊文化标签,达到传播、科普、教化人心的目的。无法用于展览的藏品,皆是某个时代、历史时期的标志性物品,对于鉴证历史、科研参考、查看社会价值观取向、人文风尚等,都有着深远的价值,如图1。
1.1 藏品是展品多元职能内涵发挥的物质基础和学术支撑
以教育传播职能为主,研究、收藏职能为辅的展品多元职能内涵的发挥,与藏品自身的特性密不可分。区别在于,单纯的藏品仅具备基础的收藏、研究、展示功能,属于文化遗存范畴,藏品的数量、质量、等级,以及围绕藏品开展的科学研究成果是考核一个博物馆质量及社会影响的重要标准之一,尤其是有等级的藏品数量在博物馆定级运行评估中占比权重较高。而展品因为有了大众化的参与,其公共文化属性凸显,充分放大了展品的教育、科研等属性[3]。无论是藏品经过精巧的策展与包装,还是通过丰富媒介的传播,藏品是展品的物质基础,为展品提供科研支撑,向具有价值、内涵、教育、科普、观赏、研究、收藏为一体的展品转化,构筑基于展品的博物馆新型知识体系和文物空间。
1.2 展品是藏品内涵表达及价值呈现的“活化”
展品因藏品而成,是具有代表性的特殊藏品,是藏品历史文明风貌的崭新升华。在有着丰富文化底蕴的藏品转为展品的过程中,以教育传播为代表的职能正成为博物馆最为重要的职能之一,这不仅意味着展品是藏品价值空间、内涵形式的升华,而且意味着“展品”转向“开口说话”“让观众明白”,成为时代发展进步的符号[4]。新时代博物馆的事业发展,势必开放共享、协同创新,以此盘活博物馆藏品资源,打响博物馆品牌。为此,博物馆要释放发展活力,实现藏品到展品的转化,通过展示、教育、传播等职能的有效发挥,赋能博物馆行业的转型升级。
1.3 藏品和展品通过信息转换搭建过去和未来的“桥梁”
藏品的基本功能是服务社会。藏品是博物馆各类业务活动开展的必备条件,是激发公众创造力、想象力及获取直接经验的物质来源。而藏品服务社会的重要形式无疑是通过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实现。博物馆通过陈列各种形态、各具特色的藏品,迎合观众认知,让观众理解展品故事与现实相契合的要素,从而深入挖掘和提炼藏品内涵,让藏品“活起来”。博物馆管理者要建立“藏品立本”思想,通过对没有成为展品的藏品开展“能动性”研究,诠释“物和历史、人”之间的关系,挖掘其历史、科学、文化价值,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成为“活灵活现”的展品。通过语境阐释实现信息交换,建立起既科学合理、符合博物馆运行基本规律,又切实可行、适应陈列主题呈现需要的“藏品—展品”转换机制,让观众能够从博物馆展示的文物中了解过去、分享现在和体验未来。
2 博物馆职能转变角度下藏品向展品过渡的机理
传统博物馆发展侧重于收藏、科研职能,收藏、科研职能远远大于展示职能,博物馆职能拓展与创新视野下,常规职能向教育传播功能过渡。藏品向展品转变的过程,不仅反映了博物馆运行评估考核机制的变化、数字化变革对博物馆展示传播功能的要求,而且反映了博物馆职能的最终目的,即“以人为本”,能更好地适应公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5]。
2.1 教育传播职能在博物馆评分标准中占据较大比重
国家文物局建立的博物馆分级制中,从综合管理与基础设施、藏品管理与科学研究、陈列展览与社会服务3个指标出发,对一二三级博物馆进行分级管理。其中,综合管理与基础设施、藏品管理与科学研究总分分别为200分、300分,两者累计所占比例同陈列展览与社会服务指标持平;而陈列展览与社会服务指标总分即500分,评分权重达到了50%。这充分表明,面向公众的教育传播职能成为新时期博物馆服务职能转型的重要方向,这为博物馆藏品向展品过渡提供了直接性的动力来源,极大地调动了博物馆职能定位转变的积极性。
2.2 新媒体视角对博物馆展示传播功能提出了新要求
新媒体背景下,以虚拟现实技术(VR)、增强现实技术(AR)、云技术、三维漫游、数字化技术为代表的互联网技术体系,推进博物馆展示传播模式变革。通过提供针对性的展品展览,提升公众对展品的认知理解水平,达到知识科普和教育的目的。藏品向展品转变,实质上回应了新媒体下对博物馆展示传播功能提出的要求,有利于博物馆功能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更好地服务于社会需求。
2.3 知识传播成为博物馆展品展览的最终目的和方向
当博物馆角色转为教育传播者、文物展示者与故事讲述者,无论是直接性的展示教育,还是间接性的收藏研究,均需要以知识传播为导向,向公众传达展品背后的故事与文化信息,激发观众的智慧和思考力。对于展品展示教育而言,应当树立以公众需求为中心的媒介传播、信息交互、展陈、科普机制,保证博物馆展品供给侧和需求侧平衡,营造可持续发展的博物馆教育传播氛围。对于展品间接性的知识传播而言,收藏和研究过程同样需要有针对性,以观众需求、展览内容决定收藏、利用方向,方可促进知识的有效传播。
3 新时代博物馆藏品发挥新职能的路径与对策
新时代博物馆教育传播新职能的发挥,既需要摒弃单调的规范化、体系化收藏理念,又需要摆脱盲目“求多求全”的收藏化思维,“藏”的过程不仅在于藏什么,而是要把藏品从“死”变“活”。必须引入以人为本理念,充分挖掘不同文物的目标受众特征、参观需求,形成“体”“用”一体的博物馆收藏体系。
3.1 收藏视阈:注重收藏“体”“用”一体
一是职能为本,明体达用,顺应时代趋势。藏品征集注重把握藏品的实质、与时代需求的契合性。基于时代环境的独特性,以时代热点为导向,征集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藏品,征集有“时代温度”的藏品。围绕传播当代主旋律,融入世界多元文化:“‘一带一路倡议”“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家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城市文明进程”“重大科技工程”等板块征集藏品。又如,在“无废城市”“双碳”政策背景下,征集重庆乃至全国绿色低碳管理、海绵城市建设等代表案例,推出《重庆自然博物馆无废城市》《筑梦零碳、心系未来——“碳中和”主题全国科普巡展》等环保展,拓展自然博物馆职能,让藏品征集与科普教育工作打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的印记,与时代同频共振。
二是知行合一,体用贯通,赋能服务转型。注重博物馆藏品收藏、利用相结合。以展览、教育、传播的藏品有效利用为导向,来决定藏品的收藏内容、形式与方向,做到藏品收藏“体用贯通、明体达用”,清晰的规划部署、应用定位,并建立与之匹配的利用机制、教育传播机制等实践路径。例如,大运河博物馆筹建、重庆自然博物馆2022年策划的《深海奇旅》科普艺术展、2023年策划的《探秘海洋展》等,均以展示为目的,全领域、全方位征集、寻求合作,通过调拨标本、复制品、模型、艺术展品制作,实现从“零藏品”“零展品”到“成体系”的华丽转身。因此,从“藏”到“展”,博物馆的征集原则之一是可利用原则,即“博物馆征集的物品应该在当下或可预见的未来有研究、教育和欣赏的功用。博物馆的展品都应提供科研、教学、展陈、出版的利用”,可以达到教育、知识传播、科研交流等多重目的,实现藏品收藏、展览定位于“人”、服务于“人”。
三是从“语境化阐释”与“传播有效性”,实现感情共鸣。藏品征集既需要以展览内容、公众需求为方向,又要注重展品在信息传播和公众参与、互动等方面的有效性,如图2。藏品征集注重通过藏品幕后的情境发掘,突出藏品的“故事性”,由藏品表象延伸至内层的哲理,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在潜移默化中更新观众的思维观念,维系情感认同和共鸣。如在藏品征集中,以央视“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科学家故事、野生动物保护先锋等,通过素材的加工、整理,着重征集与人物事件相关的藏品,增加后续“展品”的叙事性和共情力,从而为博物馆藏品征集赋予新的生命力。因此,要针对不同人群征集个性化的专题藏品,增强藏品征集的针对性与实用性。
3.2 保护视阈:云端数字化智慧化保护
数字化技术的迭代更新,加快了博物馆藏品保护手段转型升级步伐。对于馆藏内珍贵濒危文物、材质脆弱文物,迫切需要与数字化技术融合,形成智慧化的博物馆藏品保护机制。
一是建立博物馆馆藏信息数据库。完善博物馆档案信息管理机制,健全博物馆藏品信息登记流程,结合藏品的数据采集、藏品三维扫描建模,保证藏品信息的完整性。依托统一的馆藏信息数据库,实现馆内资源共享、业务协同,并引入智能统计分析、后台管理、藏品参观数据可视化管理等,为实现博物馆参观总量控制、分时段分流控制提供基础。同时,及时结合藏品征集、入库情况,进行数据库信息更新,实行藏品标识化管理,增强藏品的标准化管理水平。
二是建立基于数字化技术的藏品保护机制。为避免馆藏珍贵濒危文物、材质脆弱文物在参观、保护过程中损坏,以开展《藏品预防性保护》项目为核心,考虑藏品材质、类型的不同,开展藏品常见多发病害病理研究。通过藏品保护环境数字化监测、微环境分析检测等,建立覆盖生物性病害、物理性病害、化学性病害、人为病害为一体的文物病害分类管理体系,将常见病害对文物的影响降至最低,有效提升藏品保护质量。
3.3 传承视阈: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
据统计,大多数北美博物馆展出的馆藏品只是收藏品的1%~9%。大都会博物馆、大英博物馆、英国国家美术馆等几所顶尖博物馆在1%~4%左右。此外,国家文物局在2013年对中央和地方共建的9座博物馆的藏品的“展出率”进行统计,其中最高的不足5%,最低的仅1.2%,平均不足2.8%,90%以上藏品仍“藏”在库房,如图3。藏品向展品转变的过程,实质上是博物馆文物转变传承功能的过程,应通过新型藏品策展理念探索、多元化藏品传播媒介设计、个性化展品教育活动策划相结合的方式,扩大馆藏藏品的利用率,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
一是新型藏品策展理念探索。在藏品展陈中引入新的策展理念,通过“云端+藏品”在线策展、多媒体沉浸式策展、跨界融合专题式策展、多场景式叙事性策展等模式的应用探索,建立数字化、智慧化博物馆,为观众提供参观预约、线上核销、文化消费、投诉建议等便捷化的服务,持续优化观众的消费体验。(1)多媒体沉浸式策展使展览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引领博物馆策展方式变革。(2)跨界融合专题式策展即基于历史与自然、艺术与科技、社会与医学等的跨学科理念,通过藏品的组合式展览、藏品文明的跨界“讲述”,营造耳目一新的参观体验。(3)多场景式叙事性策展即注重藏品关联场景的组合和集中呈现,例如国家博物馆《丝绸之路文物展》、浙江博物馆《丽人行》中,可引入多馆合作、经济融合、跨文化交际、互利共赢的相关影像资料、图片,提升博物馆藏品优势互补,增强认同与理解。
二是多元化藏品传播媒介设计。建立线上、线下一体的多元化藏品传播体系。线上层面,以公众号、抖音、小红书、小程序等新媒体为依托,设置博物馆藏品导览、展览信息、公众服务、藏品故事、往期特色策展展示等板块,并定期推出珍贵濒危藏品修复、博物馆藏品课堂方面的软文,扩大藏品传播的媒介和渠道,以增加潜在受众的关注黏性。线下层面,联合融媒体、电视台专题节目,通过藏品故事系列纪录片、博物馆文旅融合专题、博物馆文物下乡、青少年博物馆研学交流等形式,深化博物馆藏品传播效果。
三是个性化科普教育活动策划。以主题日活动、分众教育活动为依托,建立个性化展品教育活动,强化藏品曝光率、转化率,提升博物馆教育科普职能。例如,2023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为提升藏品利用率,深化公众文保意识,让库房里面的藏品也“活”起来,重庆自然博物馆策划推出“走进博物馆藏宝地”库房开放日直播活动,将古生物化石入馆、入藏、研究、利用、保护的全过程展示给公众,这一举措为国内自然博物馆之首创,意义巨大,引发了公众的关注和思考,让藏品发挥了更大教育意义与文化传播价值。此外,围绕藏品研究可推出“品牌展览”“科普舞台剧”“非遗体验”“博物馆寻龙记研学活动”“自然笔记竞赛”等寓教于乐的主题体验活动形式,融合展示、教育、研学、探索创新理念,逐步提升公众核心素养。无论采用以上何种方式,目的都在于打破库房文物的层层壁垒,让博物馆幕后的文物不再被“雪藏”,能够与公众沟通交流,更大程度地发挥文物的教育作用。
4 结语
新媒体时代与互联网技术的碰撞交融下,为博物馆开辟了更多阐释展品内涵和价值的路径,博物馆开始由传统单一的收藏、研究职能向教育传播为主的职能拓展和创新,而如何使博物馆有效地发挥新职能,成为制约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问题所在。对此,应坚持“以物为基,以人为本”,以公众需求为中心,在收藏环节,建立体用贯通的收藏理念,注重收藏、利用相结合,让理念服务于文物知识传播过程,着重关注热点和趋势,增强观众的体验感。在保护环节,基于云端数字化理念,对文物进行智慧化管理保护,增强藏品数字化保护能力。在保护传承环节,注重藏品的有效利用,向公众呈现“生动”的展品情境和故事,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从而促进博物馆陈列展览和社会服务水平的提升。■
引用
[1] 常莉.关于国有博物馆经营开发工作的一些思考[J].区域治理,2022(30):224-227.
[2] 音袁,王家伟,苏昕.从藏品到展品,从沉默者到讲述者——科学博物馆藏品向展品的转化模式与传播效果分析[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19(3):5-12.
[3] 胡曙光,梁冰.关于当代博物馆功能发挥的思考[J].大观:论坛,2023(4):129-131.
[4] 谭梅.浅谈我国自然博物馆的发展及职能演变[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3(1):88-91.
[5] 潘红.基于新媒体视角下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社会科学,2023(1):124-127.
作者简介:赖东(1970—),男,重庆人,本科,副研究馆员,就职于重庆自然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