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家大院作为川西民居的乡土聚落,建筑特征丰富。本文通过对范家大院进行实际调研,梳理其历史文化背景,并对建筑环境概况、建筑空间布局进行解析,提出修旧如旧、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的保护原则,同时分析目前开发利用面临的问题,提出综合利用、社区参与的利用策略。
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大量的乡村历史建筑被大量发现并列为保护对象。2020年,“范家大院家风文化园”被评选为四川省级廉洁文化基地,所在的响石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对传统村落的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更新,不同专家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和看法,但对于如何在保护历史建筑真实性的同时展现时代性和可持续性,如何运用新技术、新方法为历史建筑注入新的活力,是目前当今时代面临的难题[1]。
1 范家大院建筑环境概况
清朝雍正年间,范仲淹的第20代孙范养源携家人从广东来到四川,后经辗转在德阳市罗江区御营镇购买田产,历经10余年修建范家大院。范家大院建于清代封建王朝,应家族要求建筑也以“群体组织”的形式呈现[2],形成了以家族为单位的乡土聚落。整个建筑为石木结构,遵循中国传统建筑选址特点,以中龙门为轴线,南北对称,坐西朝东,背山面水,布局宏伟,视野开阔,是德阳市境内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为宏大的清代民居。
2 建筑空间布局
范家大院占地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500平米,共有7个院落,9个天井,呈现南北对称的空间布局形式,为复式二进院落式,东西朝向。前院由耳龙门、中龙门、杂物间、佣人间、粮草间等组成,正院由堂屋、书房、学堂、议事厅、长辈房、子孙房等组成,院内建有水井、花园、圈舍、厕所、蓄水池、排水系统等附属设施,形成了前厅后院,功能齐全、等级严格的家族群居聚落,如图1所示。
2.1 宅前空间
范家大院宅前空间为后期加建的牌坊,牌坊上刻有“名垂千古”四字用来赞扬范家丰功伟绩。牌坊前有水井,穿过牌坊可以看到正面三道龙门,中间为中龙门,旁边均为“大龙门”,上方有额匾,“文革”时期被损毁,无法看清全貌,但石柱阴刻的楷书楹联依旧清晰。北门“自喜真轮光世泽,还崇廉俭绍家风”和南门“雅爱山居多乐趣,闻听石响有清音”楹联,体现了一代文人的风雅。
2.2 前院空间
穿过中龙门进入前院,有五六百平方米的规则式开敞空间,院落连接南北厢房与入口空间,形成独立的院落,有保存完好的打压式水井,南北两端地面各镶嵌四个正方形的石基座。座中打圆孔,为范氏后裔举行大型活动时,作为插杆立柱之用,也可用于谷物晾晒。
2.3 主院空间
主院落为复式建筑空间,为范氏族人日常起居的正房,呈南北走向一字排开,呈现中轴线对称布局形式,由5个四合院组成。平面以院坝或天井为中心,四面房屋围合,具有典型川西民居的特点[3]。正房由南北对称的四合院落组成,由长辈房、子孙房、中堂屋、享堂、会客厅、书房、学堂等组成。中堂屋,如图2所示,为家族议事之处,开间约为45尺,进深约为23尺,分别连接书房与学堂;书房与学堂面积一样,开间约为12尺,进深约为24尺;会客厅开间约为21尺,进深约为16尺,用作家族议事之用;中堂与享堂之前设有天井可通风采光;享堂,如图3所示,开间约为18尺,进深为27尺,作为祠堂空间的精髓,是族人祭祀祖先、宗族议事的场所,使用频率以及建筑地位最高,通常位于整个建筑的最高点[4]。长辈房与子孙房沿享堂呈对称结构,建筑面积相同,开间约为12尺,进深约为27尺;子孙房外设有书橱,内设三层高低不同的书架,可供家族学习之用。同时,院内设有厢房供宾客休息,厢房后面有马厩、猪圈和专供下人使用的厕所,北侧还设置粮草间,做日常存放备用粮草之地。此外,院内南北方向还设有土匪孔,如图4所示,是为了抵御土匪而设置的孔洞,用以观察外部情况,起到防御的作用。
3 保护与更新策略
3.1 保护原则
3.1.1 修旧如旧
范家大院在经历300多年岁月的洗礼后多处出现损伤,需要对其进行维修保护。在修复时,应尽可能地保持其原貌,使用传统工艺和材料,延续其石木结构特点。在修复过程中,应秉持尊重历史、传承文化的原则,尽可能保持其原貌,采用传统工艺和材料,延续其独特的石木结构特色。同时,在必要的维修和加固工作中,须严格确保建筑的原有形态不被改变,以维护其真实性和完整性,让范家大院的历史价值和文化特征得以永存。
3.1.2 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
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互动,必须以本体保护为主、为先,保障建筑文化遗产的完整性与原真性[5]。在范家大院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应尤为警惕过度开发的风险,以防对其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因此,需要将保护与开发两大要素紧密结合,确保合理保护的同时进行合理开发;深入规划范家大院的功能布局,合理利用其空间资源,使其既保持历史风貌,又赋予现代生活的实用价值,从而实现历史与现代的和谐共生。
3.2 更新利用策略
3.2.1 综合利用
综合利用是一个复杂且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它要求我们既要尊重和保护历史遗产,又要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对范家大院的利用可以在保护和适应性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必要的、合理的、有意义的改造。目前,范家大院运用现代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成为党风廉政教育基地,但利用率不高,只在节假日人流量较多,平时人流量较少;建筑空置率较高,建筑功能比较单一,缺乏通风、卫生间等设施,造成室内人居环境差等问题。对此,应该充分挖掘和展示范家大院的文化内涵,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开设教育课程等方式,可以将其打造为研学基地,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范家大院。同时,可以利用剩余建筑作为民宿,打造集休闲娱乐、研学为一体的综合体。具体而言,可以沿主要道路设置旅游专线,为游客提供导览服务,并优化景区的交通,为自驾游客提供方便的停车和服务设施[6]。最后,还需要加强政策支持,比如政府可以设立专项资金,出台相关政策,进行规范和监管,确保其得到合理的利用和保护。
3.2.2 社区参与
对范家大院的保护和更新可以采取“村民共建,资源共享”的模式,小组成员由辖区范围内的公私企业、社会公益性组织或社区居民组成[7]。首先,社区参与模式能够确保范家大院的利用更加贴近社区居民的需求和期望,并给社区成员带来收益。其次,社区参与模式有助于增强社区居民对范家遗产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参与建筑的利用和保护工作,社区居民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些建筑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从而增强对社区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最后,社区参与模式还能促进社区居民之间的互动和合作,这有助于加强社区内部的联系和沟通,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形成更加紧密的社区共同体。
4 结语
范家大院,是中国四合院类民居的典型代表,也是乡土建筑聚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实地调研,梳理其历史文化背景,测绘建筑平面图,发现其符合古代建筑营造的模式,同时,分析目前保护和发展面临的问题,从而提出保护与发展的策略。■
引用
[1] 高文静,肖大威.乡村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设计研究——以黄屋大戏院修缮实践为例[J].小城镇建设,2024,42(1): 22-30.
[2] 钱骏祥.河南民间宗祠文化与建筑空间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
[3] 李长春.川西木结构民居调查与建筑构造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7.
[4] 王甜,傅红,魏久平.云南和顺李氏宗祠建筑空间特征研究[J].工业建筑,2017,47(12):61-65.
[5] 李超,李瑛,李一来. 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互动[N].中华建筑报,2024-02-27(004).
[6] 智媛,马云.大荔丰图义仓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策略研究[J].城市建筑,2024,21(4):33-36.
[7] 孙士媛,汪正祥.“社区参与”视角下西方传统村落保护模式研究[J].城市建筑,2024,21(5):45-47+52.
本文系四川工业科技学院校级科研项目(GKY20A20)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伍静(1995—),女,四川绵阳人,硕士,助教,就职于四川工业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