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狐狸买手套》是日本家喻户晓的童话故事,在1954年就被收录进日本的小学课本,迄今仍被广泛运用到小学教材中。近年来,《小狐狸买手套》被翻译成中文大量出版发行。作者新美南吉是日本著名儿童文学家,在日本的影响力可媲美宫泽贤治。《小狐狸买手套》是一则富有童话色彩的寓言故事,作者通过对小狐狸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展现了小狐狸善良、诚实、乐于助人的性格特点。书中懵懂可爱、勇于冒险、努力成长的小狐狸,是青春期作者的投影。鼓励孩子成长自立的狐狸妈妈、温柔的人类母亲是幼年丧母的作者憧憬的母亲形象。文中狐狸与人的沟通交流则是新美南吉童话一贯主题“不同灵魂之间的交流与情感共鸣”的体现。文章对《小狐狸买手套》中的人物形象展开分析,并结合作家新美南吉的个人经历,探讨其创作背景及文学价值。
关键词:《小狐狸买手套》;人物形象;形象分析;母爱;文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I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7-00-03
《小狐狸买手套》[1]是日本童话作家新美南吉的代表作之一。在中国,新美南吉作品引进的时间较晚,2000年以后才被翻译成中文大量出版,但很快就成为畅销的儿童读物,受到中国读者的喜爱。其中一些作品也被收录进中国小学的语文课本,如《去年的树》等。随着新美南吉作品的大量引进,国内相关研究也逐步展开。在日本,人们常常把新美南吉与著名童话作家宫泽贤治相提并论。著名儿童文学家石井桃子曾说:“北有宫泽贤治,南有新美南吉。”[2]由此可见新美南吉在日本文坛的地位之高。但与宫泽贤治及其作品相比,国内对新美南吉的研究在数量、深度、广度上明显不足,对于新美南吉及其作品的研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1 人物形象分析
《小狐狸买手套》作为新美南吉的代表作之一,结构简洁,语言生动活泼,字里行间洋溢着满满的爱与幸福,深受读者喜爱。下面笔者结合文本对文中出现的主要人物形象进行分析,解读新美南吉作品的文学性。
1.1 小狐狸
作者生动描绘了懵懂可爱的小狐狸虽然柔弱,却努力成长的过程。初次见雪眼睛疼,以为是什么东西扎进了眼睛,捂着眼睛赶紧跑到妈妈那里,让妈妈拔掉,却不知那是太阳光照射在雪地上,强光反射,使得眼睛疼。在雪地里奔跑时,背后冷杉树上的积雪哗啦啦地掉在小狐狸身上,吓了它一大跳,没命地逃,在雪地里足足滚出了十多米远。小狐狸心里面还在纳闷:是什么呢?
妈妈带着它出洞时,小狐狸眨巴着两只圆圆的眼睛,一边走,一边东看看西看看。看到镇子里的灯光,却问妈妈:“星星怎么掉到这么低的地方啊?”狐狸妈妈将它的一只手变成人类小孩儿的手的模样,它一会儿张开,一会儿握住,一会儿捏捏,一会儿咬咬,问妈妈:“好奇怪啊,这是什么呀?”稚嫩懵懂的小狐狸,虽然对很多东西都一无所知,却充满了好奇心,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在从妈妈那里获取知识的同时,它结合自己的经验,通过积极思考,形成了独到的见解。初见灯光以为是星星,妈妈告诉它那是镇上的灯光。独自走到镇上后,它对灯有了新的认识,望着灯光,它心想:原来灯也和星星一样,有红的、黄的和蓝的啊。
临行前妈妈告诉小狐狸人很可怕,但小狐狸根据在市集上买手套的经历,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形成了与妈妈不同的认识,“人一点都不可怕”。它虽然不知道镇上各个店铺的招牌有什么用,但成功地按照妈妈之前的讲述找到了挂有黑色大礼帽招牌的帽子店。虽然在买手套时,小狐狸一时慌张伸错了手,但还是勇敢地完成了任务。
1.2 狐狸妈妈
关于狐狸妈妈的形象,日本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故事的前半部分,狐狸妈妈对小狐狸细致的关怀呵护体现出的浓浓的母爱,是无可争议的。小狐狸从雪地里跑回洞里,跟妈妈叫嚷着手好冷,冻麻了。狐狸妈妈用自己温暖的手握住小狐狸那冻得通红的小手,并呼呼地哈着热气,帮它缓解手被冻僵的不适感,心想要是生了冻疮就不好了,要给小狐狸买双手套。夜里带着小狐狸出洞时,小狐狸钻到妈妈的肚皮底下,狐狸妈妈庇护着它走在寒冷的雪地里。但在看到镇子的灯光之后,狐狸妈妈想到之前和朋友去镇上的惊险经历,吓得腿發软,没法再往前走,只能让小狐狸独自去镇上买手套了。
故事发展到这里,就开始出现一系列疑问:为什么狐狸妈妈会让懵懂柔弱的小狐狸去一个她认为很危险,而且自己不敢去的地方?为什么她自认为人类是很可怕的东西,却要让小狐狸独自去人类的市集?为什么明知道小狐狸买手套时可能会伸错手,却只将它的一只手变成人类孩子的手?针对这些问题,日本学者对狐狸妈妈的形象提出了各自的见解。概括起来,其分歧主要在于,狐狸妈妈是一个“不负责任的母亲”还是一个“鼓励孩子自立的慈母”。以下将列举三位具有代表性的学者的观点进行说明。
佐藤通雅被认为是日本儿童文学界着手研究新美南吉童话的第一人,他在《新美南吉童话论——自我放弃的到达》(1970年)中强烈地批判了狐狸妈妈的形象。他认为,让无知懵懂的孩子前去自己不敢踏入的危险地带,这样的母亲是不负责任的,是不可理解的[3]。《小狐狸买手套》这篇童话,1954年就被收录进了日本小学教科书,在日本的昭和三四十年代被编入很多教科书,但是佐藤通雅的这本书出版前后,收录该文章的教科书急剧减少,因为这样的评论对它作为教材的合理性是致命的一击。西乡竹彦在论文《论小狐狸买手套——矛盾的母亲形象》(1976)中,指出虽然自己很认同新美南吉在日本文学领域的地位,也很喜欢《小狐狸买手套》这篇作品,但这篇文章体现出了新美南吉心中矛盾的母亲形象,即慈爱却早逝的生母和冷酷自私的继母,由此他评价该作品为“有瑕疵的玉”[4]。石川一成在论文《新美南吉的青
春——以〈小狐狸买手套〉为中心》(1977)中提出,结合作家新美南吉的青春经历来思考,文中的狐狸妈妈应该是饱含母爱的正面形象,是作者理想中亲生母亲的形象。一个温柔的等待者,就算是再危险的地方,也会放手让孩子去试炼,温柔地送孩子出门,等待他的归来[5]。
关于狐狸妈妈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母亲,应该如何指导儿童阅读这篇文章等问题,至今在日本儿童文学界和日本儿童教育界都具有较大争议,也出现了一系列相关论文。从近年的研究来看,绝大部分学者对这篇童话持肯定态度。日本大众对该作品的喜爱也丝毫不减。它依然是孩子们爱读的童话,也被收录进了小学教材。笔者认同石川一成的觀点,作品中的狐狸妈妈应该是鼓励孩子自立成长的慈母形象。虽然前方是一个自己都望而却步的地方,但为了让孩子成长,选择让它独自去冒险,然后在原地焦急地等待孩子平安归来。
1.3 店家和人类母子
童话中出现的另外的人物,是人类店家和人类母子。人类店家就是卖给小狐狸手套的帽子店主人。文中对其的着墨虽然不多,但店家的形象却跃然纸上。当他发现来买手套的不是人,而是一只狐狸时,虽然有些吃惊,但并没有如狐狸妈妈担心的那样,抓住小狐狸把它关起来。作为商人,他此时最关心的问题不是买手套的是不是人类,而是担心狐狸会用树叶耍诈骗走他的东西,因此他需要先确认小狐狸手上的钱是不是真的。小狐狸把两枚白铜币给他后,他也塞给了小狐狸一双小孩用的毛线手套。到此为止,一个心地善良的商人形象清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童话的尾声,寥寥数笔的人类母子对话,也是全篇的点睛之笔。小狐狸买完手套之后,发现人类并不像妈妈说的那么可怕,就对人类产生了兴趣。在回去的路上,小狐狸在窗户下听到了人类妈妈在给孩子唱摇篮曲,认为那声音非常温柔美妙,它还听到了他们的对话。孩子问:“妈妈,这么冷的天,森林里的小狐狸会不会觉得很冷啊?”妈妈回答说:“森林里的小狐狸正在洞穴里,听着狐狸妈妈唱的摇篮曲,准备睡觉呢!你也快睡吧,看看是小狐狸先睡着,还是你先睡着。”摇篮曲和对话饱含妈妈对孩子的宠爱,展现了一幅温馨有爱的母子图。
2 《小狐狸买手套》的创作背景及文学价值
本文已对作品人物进行分析,接下来将结合作家新美南吉的成长经历探究《小狐狸买手套》的创作背景及文学价值。
新美南吉,本名渡边正八,1913年出生于日本爱知县半田市。4岁丧母,其后一年,父亲再婚生子。小学二年级时曾被送至外祖母(生母的继母)处寄养,并随外祖母姓氏“新美”。新美南吉从小体弱多病,一生中最后的那段时光饱尝疾病之苦,21岁开始咯血,29岁因咽喉结核去世,离世之后其作品才得到世人的高度评价。童年生活的不幸、疾病的折磨、现实生活的不如意,使得他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流,却也造就了他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感受力,成就了他特有的创作风格。
新美南吉的作品总是浸透着孤独、忧伤,贯穿着对爱,尤其是对母爱的渴求。新美南吉追求不同灵魂间的交流与情感共鸣,其作品多以家乡为背景,登场人物是山野的小动物或乡下孩子与农民,文风清新朴实,故事性强,细腻地讲述了平民百姓的喜怒哀乐,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他对这个世界的思考和内心的纠葛。新美南吉将所思所想融入文学创作中,其童话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很多作品都不是美好的大团圆结局,而是真实反映现实生活,读者很容易从他的作品中找到情感共鸣。新美南吉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其文学价值得到广泛认同,在日本的影响力可与著名儿童文学家宫泽贤治媲美。
《小狐狸买手套》是作者20岁时创作的作品。笔者认同石川一成的观点,这篇作品与作者的青春经历有重合之处。新美南吉当时就读于东京外国语学校,父亲和继母原本想让他去本地的师范学校读书,但他选择了独自去离家远的东京求学。柔弱稚嫩的小狐狸,怀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强烈的求知欲,勇敢地冒险,并在冒险中形成了独到的见解,蜕变成长。文中的小狐狸就是作者的化身。狐狸妈妈的形象虽然颇受争议,但联系这篇童话的前后文,笔者认为狐狸妈妈自始至终都在关心小狐狸,是一个温柔的母亲形象。虽然在带小狐狸去人类市集的途中,它一想到之前的恐怖经历就两腿发软,挪不开步,只能让小狐狸独自去冒险,但这并不能说明狐狸妈妈冷酷无情、不负责任。
在小狐狸出发前,为了确保它的安全,狐狸妈妈将小狐狸的一只手变成了人类小孩的手的模样,还给了它两枚白铜币,并千叮万嘱不要出差错。小狐狸去镇上之后,狐狸妈妈一直在原地焦急地等待,看见小狐狸回来之后一把将它揽入怀里。前方虽然不是自己能力所及的地方,但却希望孩子能超越自己,得到更好的发展;希望孩子前去,并设法保障孩子的安全;但能力有限,不能做到万无一失,千叮万嘱之后也只能在原地等待孩子回来。这正是一位鼓励孩子成长自立的温柔母亲的形象,也是对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的真实写照。文中的狐狸妈妈、人类母亲是作者理想中的母亲形象,是新美南吉早逝的生母的投射。对爱的渴求是新美南吉童话创作的一贯主题,现实生活中母爱的缺失,让作者对母爱有强烈的憧憬和向往,他只能通过虚拟的文学作品填补内心的巨大空洞。
这篇童话除了讲述母爱,也贯穿了新美南吉作品另一个常见主题——不同灵魂之间的交流与情感共鸣。狐狸妈妈与人的交流是失败的,在它心中人很可怕。小狐狸与人之间的交流是成功的,店家对小狐狸虽然存在误解,但很快就消除了。最后小狐狸在回家的路上从窗户边听到人类母子的谈话,虽然他们之间没有直接交流,它却体会到了人的善意,在情感上与他们达到了共鸣,而这些沟通交流都体现了作者的思想和内心的纠葛。
如前所述,母爱的缺失、童年生活的不安定、身体的虚弱、长年疾病的折磨使得新美南吉一直深陷在孤独之中。2014年,日本中野区立中央图书馆刊发的作家介绍展示册中,有一段友人对新美南吉性格的描述。在朋友巽圣歌看来,新美南吉寡言少语,有盯着人看的习惯,有个同门甚至因为南吉在自己家,都不敢进门。东京外国语学校的友人河合弘也说他话少,性格老成。虽然他不善于交际,但却和关系好的朋友很亲近。性格内向、不善交际的新美南吉,渴望实现不同灵魂之间的交流与情感共鸣,在作品中书写着自己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表达的情感和期待。
3 结语
《小狐狸买手套》是日本童话作家新美南吉的代表作之一,深受读者喜爱。文中柔弱而勇敢的小狐狸是作者的化身,狐狸妈妈、人类母亲是作者憧憬的慈母形象,文中人与动物的交流体现了作者对人际交往的思考。新美南吉的童话作品具有浓郁的现实主义色彩,是作者自己及普通大众生活的缩影,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具有很强的亲民性。
参考文献:
[1] 新美南吉.小狐狸买手套[M].周龙梅,彭懿,译.北京: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2015:3-11.
[2] 周龙梅.日本童话作家新美南吉和他的作品[J].中国儿童文学,2009(3):57.
[3] 佐藤通雅.新美南吉童话论:自我放弃者的到达[M].东京:牧书店,1970:60.
[4] 西郷竹彦.论小狐狸买手套:矛盾的母亲形象[J].日本儿童文学别册,1976(7):146.
[5] 石川一成.新美南吉的青春:以小狐狸买手套为中心[J].月刊国语教育研究,1977(11):23.
作者简介:王英(1984—),女,四川遂宁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