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素质教育的号召下,学生的全面素质在当代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而书法的教学在促进学生素质全方位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小学阶段开展书法的教育教学活动显得尤为重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书法教育,不仅可以增强小学生的书写技巧,还能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汉字文化,形成良好的审美观念,充分体验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自信,养成促进中华文化传承的意识。基于此,本文探讨小学书法教学实践与研究。
1 书法艺术的特点
书法是中国及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周边国家和地区特有的一种文字美的艺术表现形式,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中国书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线条美:书法的基本构成元素为线条,线条作为点的运动轨迹,在书法艺术中表现为一种流动的有方向性和不可重复性的书写过程。
形态美:中国字的基本形态是方形的,但可以通过点画的伸缩、轴线的扭动,形成各种不同的动人形态,从而组合成优美的书法作品。
结构美:点画结构美的构建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指各种点画按一定的组合方式,直接组合成各种优美的独体字和偏旁部首;二是指通过将各种部首,再按一定的方式组合成各种字形。
墨色美:结体墨色组合的艺术性,主要是指其组合的秩序性。作为艺术的书法,它的各种色彩不能再是杂乱无章的,而应是非常有秩序的。
2 小学书法教学的重要性
2.1 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
随着电脑和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大众对于书法的理解出现了明显的误区。有些人误以为现代办公环境已经变得高度无纸化,认为学习书法已经变得不再必要,因此很少有人愿意投入大量时间,付出极大努力去练习书法,这导致很多青少年的书法功底不扎实,书写出来的作品显得混乱且缺乏美感。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在小学阶段,书法学习不仅涵盖了汉字的基础结构、笔画和书写顺序等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高质量的书法实际上是一种艺术形式,能够陶冶书法学习者的审美和情操。具体来说,在学习过程中,小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和模仿来体验书法艺术无穷的吸引力,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同时,在书法练习中,学生也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书写的乐趣,从而得到情操的陶冶[1]。
2.2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书法教育作为语文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很强的教育作用。小学生通过持续参与书法教育活动,不仅可以逐步养成优秀的书写习惯,还能在书写过程中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浸入。书法教育活动不仅能够润物细无声地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对于推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也是非常有益的。
2.3 促进小学生的智力开发与创新思维培养
小学书法的教学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汉字的书写准则、部首、偏旁以及汉字结构等多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汉字的形体变化和书法艺术审美教育。具有艺术价值的美观汉字通常是具有强烈个性的,而继承下来的传统汉字字体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例如甲骨文字、金文字以及篆书等都体现了在文字创制过程中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的追求。这些汉字的字体变化都是在汉字书写基础上进行的,是对前一种流行的汉字字体的创新。在讲述中国古现代文字更迭变化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得到极大的提升。具体来说,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形式,与智力的培养有着密切的联系[2]。小学的书法教育能够有力地推动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通过学习书法相关的知识,小学生能对中国文字的特性产生更加独特的理解。汉字作为一种表意的象形文字,能够锻炼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3 书法教学的意义
3.1 传承传统文化
在小学义务教育阶段,让孩子接受良好且规模化的书法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书法文化,使学生对于中国书法文化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为学生成长为传承书法文化的传统文化继承人奠定坚实的基础[3]。
在我国的文化艺术领域,书法艺术具有不可撼动的地位。在国家实行素质教育的号召下,书法教育更成为很多学校重点的教育内容,对于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然而,由于升学压力、课业压力等各种各样的因素,还有很多学校并不重视书法文化,这无疑会影响书法文化的传承,不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绵。小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其成长与发展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而书法文化博大精深,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必须高度重视小学阶段的书法文化教育工作,让小学生对书法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
3.2 正确的审美观念
在接受小学义务教育的阶段,也是学生们的审美开始萌芽、形成、发展的阶段。在当代泥沙俱下的网络大环境的影响下,学生的审美观点很容易受到网络上以及社会中不良因素的误导。小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阶段,是学生们扣“人生的第一颗扣子”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形成正确的审美取向,对学生今后的人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书法艺术这种教育形式能够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审美理念,助力学生的全面成长。
4 领略书法魅力——小学书法教学实践与探究
4.1 展示名家的书法作品,充分领略书法文化魅力
我国历代书法巨匠所创作的书法作品,各有千秋,但都展现了深厚的艺术魅力,十分吸引人。比如说,王羲之的《兰亭序》笔势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洋洋洒洒、曼妙多姿;颜真卿的楷书风格庄重雄壮、蔚为壮观,而行书则表现为笔触流畅,充满活力;柳公权书法刚正有力,气骨气伟,和颜真卿并称为“颜精柳骨”。为了让学生能够更深刻地体验书法文化的吸引力,教育工作者可运用最前沿的信息技术作为辅助,给学生呈现各种书法大师的艺术杰作,让其充分领略中国书法的文化魅力,从而使学生对书法产生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
4.2 引入趣味盎然的书法故事,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发育过程中的生理早期,其心智尚未完全成熟,不能够理解复杂的教育方法。因此老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使用简单却有趣的教育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利用学生的形象思维,让学生更好地领略书法艺术的魅力。而讲故事这一种教育方式,是非常好的,通过引入趣味盎然的书法故事,能显著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中国书法发展的长久历史中,出现了很多既有哲学气息又具有教育作用的故事,如仓颉造字、王羲之洗笔。在书法艺术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引入一些充满趣味的书法相关故事,如王羲之买鹅等,引起学生们对于书法艺术的兴趣,促使学生们主动、自觉地学习书法艺术,又在书法文化故事中找到学习的灵感,提高书法作品的质量。
以碑帖文化教育教学为例,碑帖是碑和帖的合称,实际“碑”指的是石刻的拓本,“帖”指的是将古人著名的墨迹,刻在木板上或石上汇集而成。在印刷术发展的前期,碑的拓本和帖的拓本都是传播文化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借助历史经典名人的奇闻轶事,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采用讲故事的方式拉近学生与名人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兴趣和探索欲望,让碑帖文化对于学生来说,变得更加亲切鲜活,学生因此能更加深刻地认识碑帖文化。例如苏轼所创作的《寒食帖》在书法历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此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黄庭坚称赞:“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就《寒食帖》本身的创作背景而言,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成为政治斗争中的牺牲品,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作了二首五言诗:“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两首诗歌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当教师向学生介绍《寒食帖》时,可以首先“知人论世”,让学生感受到《寒食帖》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其次应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碑帖的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向学生们讲解《寒食帖》背后另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如在刻有《寒食帖》的碑上出现了烧焦的征兆,这是因为它在焚烧圆明园的战火中遭遇了损坏,后又被侵略者掳走,但在经历了一系列波折之后,终于在拍卖会上被中国人购得,珍贵的中国书法作品得以成功回归中国。再比如,当教师要教导学生掌握恰当的书写姿势时,可以向学生分享关于柳公权“心意正直则笔触恰当”的小典故,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的书法传统文化[4]。
4.3 做好书法教学和练习指导工作,增强书法教学实效
科学合理地进行书法教育,是增强书法教学实效的关键。在书法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应当始终坚持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深入考虑到小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各种书写技巧。除了进行教学指导,教师还应该给学生创造自由发挥的空间。例如,在书法课堂上,为了培养学生对于书法的热情并提升书法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选择小组协作的方式。教师创造一个集体学习的环境,并鼓励学生按照自身意愿组建小组,分组合作,共同完成书法创作。学生通过相互协作,互相鼓励,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仅能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还能养成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交流能力。
5 结语
书法文化博大精深,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就接受书法教育,对于他们今后的成长也有极大的帮助。为了保证书法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教师应持续对书法教育教学方法展开深入的研究,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书法技能,并助推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引用
[1] 杨衍银.新课程下小学语文课堂书法教学实践研究[J].新课程,2022(33):102-103.
[2] 周桂芳.小学语文课堂中书法教学的实践探究[J].文理导航(上旬),2022(07):46-48.
[3] 徐惠敏.小学语文硬笔书法教学实践[J].天津教育,2022(15): 126-128.
[4] 朱红香.小学书法的育人价值及其教学实践[J].江苏教育, 2021(39):50-53.
作者简介:姚红丽(1990—),女,山东聊城人,本科,初级教师,就职于聊城江北水城旅游度假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