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探析

2023-06-23 12:00:09王伟
海外文摘·艺术 2023年22期
关键词:传统语文文化

语文作为小学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成长具有关键作用。在小学教学中,语文教学不只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还能够增强学生文化素养,提高其文化品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传统文化在中国小学教育体系中的渗透,通过有效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让学生了解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必要性

1.1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自古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与理性的统一,其所蕴含的精神特质、价值取向与理想信仰,为立德树人提供了精神支撑、底色之魂和培育手段,也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立德树人素材。

1.2 建构语文课程使命的需要

从语文课程的体系来看,母语教学使得汉语言文化的魅力得以充分彰显。在教材选文方面,有100多篇文章是以传统文化为主题并独立成篇。在教材插图方面,在课本封面以及课文内容中,无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彩画还是水笔画均有涉及。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已然成为语文课程自身的使命担当。

1.3 提高语文素养

中华传统文化是语文的重要教学资源,古代诗词、经典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回味悠长的语言韵味。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不仅可以接触到优秀的语言表达形式,还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刻情感和思想内涵,从而提高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力和理解能力,进一步夯实语文基础。同时,古代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兴、排比、对仗等,以及经典文言文严谨、精炼的文风,都是学生学习的范本。通过深入理解和模仿这些文学形式,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运用水平,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

2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明确的目标

当前,我国的小学语文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学校对传统文化重视程度不够,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学比重不高,小学语文教师缺乏对传统文化的关注,没有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及时引导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章,但是教师如果没有及时对这些文章进行分类和整理,为学生构建学科体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无法全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会下意识觉得传统文化枯燥乏味,自主学习的意识不强,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对传统文化有足够的重视,并及时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引导学生充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同时,教师要定期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和调整。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相结合的文章,因材施教,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正确认识。

2.2 教学方法过于陈旧

在现如今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受到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所使用的教学方法还是以讲授法为主,教师仍然是教课的中心,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学,这就容易导致在课堂教学中出现教师在讲台上讲得滔滔不绝,学生在讲台下表现得兴致缺缺的情况。因为学生常常处于被动地接受状态,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对学生进行支配和领导,学生没有自觉学习的意识,学习热情不高。为此,要创新教学方法,转变教学模式,确立学生在课题上的主体地位。

3 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路径

3.1 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语文教材课本中的传统文化知识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让小学生领略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不断地提高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为此,教师要善用教材。教材都是编委团队经过精挑细选、反复编辑之后才出书的,内容优质、导向正确,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在小学生的语文教材课本中,绝大多数文章都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知识,语文教师要积极深入地挖掘语文教材中涉及的传统文化的内涵,含英咀华,将其传授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拉近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例如,在语文教材中的《女娲补天》这一篇课文中,语文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播放一些考古图片,如出土于敦煌壁画285窟西魏时期的“伏羲女娲手执规矩”图和1967年吐鲁番市阿斯塔那76号墓出土唐绢本设色《女娲伏羲图》,让学生感受到女娲作为上古女神是力与美的象征,表现了古代人民的审美心理和价值取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再为学生讲解《女娲补天》一课的内容,引导小学生主动了解上古神话的目的。

3.2 灵活使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以往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时,教师通常采用口头讲解方式授课,长期如此,学生很容易有疲惫之感,丧失学习热情。而当前我国正处在信息化时代,各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且已被广泛运用到社会各领域中,将其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可将课本中静态化元素以动态化模式呈现出来,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并强化其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

以小学语文《草原》为例,教学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使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讲解草原文化之美。简单来讲,学生大多成长在城市,对草原文化缺乏了解,对草原知识的讲解主要来源各种影视材料。基于此,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可先在大屏幕上呈现有关草原的视频内容,首先是影视、纪录片片段,如那达慕大会的盛况、当地美食以及蒙古包等。借助视频,学生能直观体会草原文化的特点,视频观看完成后,教师可鼓励学生展开探讨,不同学生对同一文化的理解也存在一定差异,通过探讨和交谈,学生能够形成思维碰撞,强化对草原传统文化的认识。活动结束后,教师带领学生探索文章内容,学生在文章中再一次感受草原传统文化,能够对知识内容形成深层次理解。

3.3 强化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需要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新课改背景下,学生拥有学习的热情、兴趣,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比一味死记硬背知识点更重要。

例如,在教授《郑成功》这篇课文时,教师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形成对文章内容的了解;组织小组分享,探讨课文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概括文章内容和人物形象。在这一过程中,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沟通能力,还能让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了解。

3.4 重视语文阅读教学环节,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关键环节,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它强调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以及教师在其中的引导和点拨作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增添传统文化知识,能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丰富情感认知,得到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立足于教学内容,以趣味为教学导向,让学生在接受传统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润物细无声地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加深语文核心素养,为学生日后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坚实的根基[1]。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在讲解《林冲棒打洪教头》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围绕林冲、洪教头、柴进等人物展开教学,让他们感受到这些人物是多么惟妙惟肖,生动逼真。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文阅读,为学生设计趣味化的语文学习问题,“林冲与洪教头的人物关系?”“棒打洪教头的原因?”“结果如何?”等,从而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探究兴趣,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林冲、洪教头、柴进等人物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感受这些细节描写的巧妙之处。教师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到以中国古典小说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从培养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出发,培养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3.5 创设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组织学生进行古代服饰体验活动,让他们穿着古代服饰,感受传统服饰的设计巧思和文化内涵,了解古人生活的风俗习惯。设置传统手工艺体验课程,如剪纸、折扇、中国结等,在体验过程中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体会传统手工艺的精髓;根据不同的传统节日,组织学生举办相关的庆祝活动,如制作元宵灯笼、包粽子、挂端午饰品等,让学生亲身参与传统节日文化活动,感受传统文化习俗。安排学生学习古代音乐和舞蹈,让他们尝试演奏传统乐器、学习古老舞蹈动作,领略古人音乐和舞蹈的魅力,引导学生体验古代传统游戏,如中国象棋、跳格子等。通过亲身体验这些传统游戏,学生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趣味。

3.6 结合教学需求选择文化经典

首先,选择的文化经典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科特点。一方面,对于认知水平较低的学生,应选择简洁易懂、富有启发性的内容,以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并受到启发。经典作品不仅要有文学价值,还要跨越学科界限,涉及多方面的知识,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视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和人生智慧,这些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积极的影响。在选择文化经典时,应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要实现融合,必须注重灵活运用文化经典。另一方面,选择的文化经典要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类文化的发展和演变。在教学中,要选择包含传统文化元素的经典文学作品,如《三字经》《弟子规》等,让学生阅读、理解和吟诵,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入感受其中传达的思想和情感。讲述各种传统文化故事,如孝道故事、忠义传说、历史典故等。这些故事情节都包含着传统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可用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学习古代经典诗词,包括唐诗宋词等,让学生领略古人诗歌经典的艺术魅力以及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参与传统文化作品的创作,如仿古文、绘制传统风格的画作、编写传统寓言等,通过创作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或故事情节,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学生探究和思考的热情。总而言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选择适合他们的文化经典。同时,选择具有一定广度的文化经典,可以让学生接触到不同领域、不同文化的经典作品,拓宽视野,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4 结语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长远发展的精神根基,没有传统文化,中华文化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在小学语文和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合过程中,教师应该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长处和不足,发挥传统文化的优势,扩大其积极影响,将其完全地融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这样就可以有效加快小学教学活动的整体进度,并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引用

[1] 刘菊梅.探究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J].学周刊,2021(29):73-74.

作者简介:王伟(1986—),女,山东聊城人,硕士研究生,中小教二级,就职于山东省临清市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传统语文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1年35期)2022-01-18 06:05:52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