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42年,朱自清先生就从“文化传承”和“国民教育”的角度重申了经典的重要性。近年来,在国家语委和相关政府部门的推动下,全国各地重新掀起了经典诵读的热潮[1]。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活动形式多样,形成了全民诵读的浓厚氛围。什么是经典,经典是历经时间、历史的检验和一代代读者千挑万选的文化精品。经典是一代代人青春的养料,其承载着民族和人类天才的创造。读经典的过程,就是提升民族认同感、感受文化凝聚力的过程。教育部倡导青少年诵读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包括先秦诗、诗歌和诸子百家作品,两汉时期的经学附文,魏晋诗赋,唐宋诗词,元代戏曲杂文,明清小说等。青少年作为传承传统文化的生力军,在学校素质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备受青少年群体青睐的经典诵读活动是传承文化的有效途径,对提高青少年的人文素养、道德修养意义重大。在精彩纷呈的青少年经典诵读活动中,却隐藏着一些值得教育者反思的问题,即什么内容适合青少年诵读、诵读的有效方法和技巧。本文将从青少年“读什么”“怎么读”以及如何营造诵读氛围三方面探讨如何培养青少年经典诵读能力。
1 经典诵读内容的选择标准
1.1 考虑年龄因素
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的人群,他们正处于儿童向成人转变的过渡期,生理、心理变化极其明显。针对青少年,经典诵读内容的选择应顺应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遵循青少年自身发展的规律,选择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经典诵读材料。低段学生应倾向于选择内容简洁、通俗易懂的国学经典故事或寓言,如《三字经》《百家姓》,让学生在熟读成诵的过程中获得启发和教育。韵律感较强的作品如《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可以帮助他们培养听辨能力和审美能力。中段学生进入过渡期,他们适合选择《论语》《大学》《中庸》等具有衔接性的诵读内容。高段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有所提升,也是价值观、社会责任意识形成期。各阶段青少年应适时根据个人爱好,自主选择多样化的经典内容,通过诵读经典名篇,形成奋发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1.2 考虑个性因素
青少年个性突出、人格健全,对于经典诵读内容的选择要充分考虑个性因素。活泼有趣的青少年可以选择富有幽默感的诗歌或故事,性格沉稳、内敛的青少年可以选择抒情类的作品,对历史和文化有浓厚兴趣的青少年可以选择历史类的作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化经典浩如烟海。能用于经典诵读的内容极其丰富,按主题可分为八类,山水田园诗歌、悲春伤秋诗歌、友情诗歌、诗情亲情诗歌、爱情诗歌、爱国主义诗歌、历史类诗歌、哲理类诗歌,在海量诵读过程中、与古代先贤对话中,青少年总能选出与自己个性特点相近的作品诵读。长期浸润在经典作品中,青少年的人格会得到发展和完善。
1.3 考虑价值观因素
诵读经典的目的在于塑造青少年追求真、善、美的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选择经典诵读内容时,要考虑经典所传承的价值观,如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这些价值观念诠释了古代知识分子高尚的精神追求,蕴含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能引导青少年如何做人、如何处事、如何承担责任[2]。
1.4 考虑诵读作品的美学特点
青少年对于经典诵读内容的选择,除了关切经典作品的内容,也要关切经典作品的形式,也就是经典作品的美学特点。就诗歌的美学特点而言,闻一多先生的诗论当中有著名的“三美主义”,强调诗歌的美学价值,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不管是四言诗、格律诗、白话诗还是散文作品,这些经典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传唱至今,除了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其真切的情感感染力、优美的韵律、如画般的意境之美是不容忽视的。
1.5 考虑经典作品的可传承性
青少年选文时还需兼顾到文化的可传承性。比如,儒家典籍中的《诗》《书》《礼》《易》《春秋》 便强调个人修养、道德理性、血亲人伦,中心思想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些对青少年来说,可以获得精神的启迪和人生的指引,是一笔值得传承的宝贵精神财富。另外,青少年在选择诵读作品时,还要挖掘经典中所蕴含的当下意义,实现其与当代人精神世界的对接。对于时下流行的红色经典,则要辩证思考其是否经典化。近年来,随着人们价值取向多元化,一些具有历史意义、时代价值的红色经典屡屡被互联网或舞台恶搞,如《闪闪的红星》中的潘冬子变成了整天做着明星梦的富家子弟等。表面看,经典作品似乎充满活力,实际上践踏了几代人心中珍贵的英雄形象,误导了青少年的价值观,这就违背了经典作品鼓舞人民斗志、凝聚民族精神的初衷了。
青少年诵读经典作品除了考虑选材,更多的是需要运用诵读技巧,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通过诵读的形式进行加工、创造,还原经典作品的精神内涵和文化价值。因此,青少年还要注重培养专业的诵读技能,具备扎实的诵读基本功。
2 经典诵读能力的培养
2.1 标准语音的掌握
标准语音的掌握即指青少年要使用标准普通话。汉语音节由声、韵、调几部分组成。诵读时,讲究吐字归音清晰准确。在日常诵读中,经常出现因普通话不标准而影响诵读效果的例子。如屈原《离骚》中的经典诗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的诗歌中传递出他深陷于人民的痛苦处境,不能自拔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在很多诵读经典活动中,有很多教师发现诵读者由于受方言的影响,声母t-q不分,“涕”读成 “泣”。《离骚》中较多出现“兮”,诵读者由于舌面音j和x发的偏前,造成尖音的出现,影响了诗歌需要传递出的悲怆情感,不能取得很好的诵读效果。因此,标准的普通话是诵读的先决条件。普通话的训练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常见问题。首先,声母部分的发音要找准部位,方法得当。声母发音普遍存在如平翘舌音混淆,j-q-x舌位偏前,形成尖音,鼻音n和边音l混用等。其次,经典诵读中明亮、圆润的声音效果主要依赖韵母中主要元音。韵母发音讲究明亮、稳实。单韵母发音要求舌位、唇形不变,复韵母的发音要求动程要明显,主要元音的立起、归音要到位。鼻韵母的发音要注意舌位和唇形的变化,还要特别注意辅音韵尾的归音。最后,经典诵读中的高低起伏的效果来源于四个声调。最常见的声调问题,例如阴平调值不到位,达不到55调值,普遍偏低。阳平调起调低,收调达不到调值。上声调常见问题是拐弯后调值不到位。去声降不到底,降调收尾调值偏高。所有的声调问题都会影响诵读作品时达到抑扬顿挫的效果,进而影响作品情感的表达。
2.2 发声技巧的培养
发声技巧培养即培养青少年如何标准、规范地发声。标准发音要求控制好呼吸和口腔。“气者,音之帅也。”诵读者在日常训练中要掌握呼吸控制要领,在诵读时运用胸腹联合呼吸法,该法要求有持久的气息控制能力和稳定的气息压力,掌握“深、匀、通、活、稳定、持久、自如”的气息控制要领。诵读者要依据诵读内容、语境和情感的结合选择气息控制,体现为气息强弱、深浅、多少等。气流经过口腔内不同器官的不同处理,发出不同声音形式和色彩。此外,诵读者要学会运用头腔共鸣、鼻腔共鸣、胸腔共鸣、口腔共鸣等共鸣方法。好的共鸣控制会达到声音悦耳,穿透力强和感染力强的效果,使作品的内容清晰地传递给听众,也会给人以音乐美的享受。最后,诵读时要注意喉部控制。经典诵读追求声音的高亢,对于初学者来说,没有掌握科学的发声训练,很容易造成喉头紧张,声音过度高亢的情况。科学用喉部要求诵读者保持喉头放松,增强情感共鸣[3]。
2.3 诵读能力培养
青少年诵读,除了掌握发音技巧,还要学会对文本进行处理。经典诵读的很多文章都是古文,遣词造句生涩难懂,令诵读者望而生畏。此外,古代作品往往篇章结构复杂,给人一种文无定式、错综复杂的感觉。许多青少年诵读者容易被文章表面的结构所迷惑,从而放弃诵读。其实经典诵读的作品都是形式和内容高度凝练的典范。如果诵读者学会运用相关技巧参透其意,经典作品的韵味与美感定能淋漓尽致地有效传递出来。首先要理清句法结构,扫除字音障碍,这是每个诵读者在诵读前必做的功课。字音准确、句式清晰的结构是诵读的基础。其次是理解作品内容。这个过程需要诵读者古文基础扎实,具备较高的语言素养和思想道德情操。对作品内容的处理需要结合文意进行想象、联想,感受情感的内在转化。最后,经典诵读讲究吐字清晰,富有美感,节奏起伏。青少年在诵读中,要学会运用内外表达技巧,从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等外部表达技巧达到声音抑扬顿挫之效,通过声音变化表达不同的思想情感。
青少年选择适宜的经典作品,运用科学的诵读技巧诵读,利于修身养性,积累丰富的语言知识,对青少年提高自身人文素养、语文素养、艺术素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全社会应积极营造经典浸润人生的积极氛围,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3 经典诵读环境的营造
3.1 社会氛围营造
青少年是经典诵读传承的中坚力量。为更好引导青少年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亲近经典重塑传统,教育部、国家语委专门建立中华诵经典资源库,该平台为青少年诵读经典提供了便利。在该库中,青少年可以看到专家们精心遴选的经典文选,部分是诗词歌赋,部分选自大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经典篇目,有对这些篇目进行全方位诠释的内容,如名师讲解等。此外,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以“诵读经典名篇,挖掘节日内涵,展示传统魅力”“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等为主题的中华诵读活动如火如荼,中华经典诵读大赛更是连续举办五届。中华诗词诵读大赛、经典诵读大会等与中华经典诵读相关的电视节目也应运而生,受到了广大观众欢迎。各类诵读大赛更是让青少年有机会通过诵读经典,感受经典、展示风采、提升素养。
3.2 学校氛围和家庭氛围
除了社会氛围,青少年传承经典,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在校园中营造诵读氛围。学校是培养学生文化素养、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通过学校环境建设,让青少年在温馨、带着浓浓书香的环境中获得经典的熏陶。例如,在校园环境建设中注入经典元素,让学校的每一面墙摘录经典作品的选段。在学校设置诗歌园地、古文园地,为学生营造诵读环境。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也能激发青少年诵读经典的兴趣,如开展中华诗词朗诵比赛。其次,家庭中要形成经典诵读氛围。父母、长辈是青少年第一任教师,起着言传身教的作用,家庭教育中,浓厚的中华经典诵读氛围也会在潜移默化中感染着青少年的成长。因此还要注重形成家校合力。
4 结语
中华经典文化灿若星河,凝聚了先贤的智慧和力量。青少年诵读经典不仅能够涵养文化素养、提升道德品质,更能延续民族的“文化基因”。青少年经典诵读能力的培养以及青少年对经典文化的传承至关重要,全社会要为他们搭造良好的诵读平台。■
引用
[1] 屈哨兵,和丹丹.中华经典诵读发展状况与策略建议[J].教育导刊,2015(1):5-8.
[2] 张军民.内涵.韵律.规范.技巧--中华经典诵读中的 “读什么”和“怎么读”[J].语文建设,2011(12):68-70.
[3] 王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下青少年经典诵读能力培养[J].青年记者,2020(23):105-106.
作者简介:付文静(1984—),女,山西朔州人,硕士,中小学一级教师,就职于山西省朔州市教育改革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