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2023-06-23 12:00:09吴晨
海外文摘·艺术 2023年22期
关键词:中华思政政治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华夏文明智慧的集中体现和精髓所在,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根本,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它为高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贡献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理论素材。目前,将这种优秀的中国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进行合理布局,重视传统价值观的展现;采取多种措施,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创新思维,深入探索文化的深层意义;拓宽途径,提高文化传播的效能。

1 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1.1 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实需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持续发展中,信息的传播与文化的变革日益加速,多样的文化元素也渗透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为了有效地实现高等教育机构立德树人的核心使命,这种教育急需实现“两个结合”,并坚定地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场,以防止学生受到消极文化的侵扰。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着教育主体育人的凝聚力、教育吸引力和针对性的缺乏以及未能深度融入高校发展进程的挑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包含了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广阔的教学内容和科学的教育方针,是实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目标的有力支撑。其内在的“和谐共融、追求共识”价值观,能够跨越高校的学科、部门和职能界限,促进全体教职员工思想统一,增强共识,进而构建起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总的来说,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巩固高校师生的思想堡垒,增进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并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效果。

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凝聚着无数先辈的智慧和结晶。这是一条通往古今和未来的桥梁,也是维系自然、社会和生命的纽带,融入了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和灵魂之中。近代以来,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在经历了大起大落之后,出现了严重的断层。在新时期,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地连接起来,使其重新焕发出新的光彩,是广大高校责无旁贷的使命。当前,我国十分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各高校也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推动落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1.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需要

中国卓越的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品德教育之间存在着深度的契合性。这种契合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高质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哲学;另一方面,这些传统文化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教育策略。从传统文化的教育观念来看,它侧重于人格完善优于专业技能的培养。正如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千学万学,首学做人”。《论语》中指出,“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在家孝敬父母,出门敬爱兄长,言行谨慎,讲求信用,广泛施爱,亲近仁德。若仍有余力,再学习文艺。这表明,在培育人才的进程中,首要任务是塑造其遵循伦理道德的行为能力,实现“成人”,随后再专注于文化知识的教授和职业技能的训练,达到“成才”的目标。

同时,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强调“立德”和“明德”的价值观。《大学》明确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更有《左传》中的警世之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分别从品德修养、功业建立和言论贡献三个方面阐明了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要性。这些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观念,与当今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和高校思政教育的核心使命相吻合,对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质量有着深远的指导作用。从高校思政教育的方法论角度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富含能够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发展的教育手段。孔子提倡的“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典范效应,以及《论语》中推崇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法都对优化和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方法具有启示意义。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学的现实困境

2.1 教学重视程度有待提升,教学内容缺乏

高校思政课堂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专业素养。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是连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学生的重要纽带,这些教师对整合教学的态度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一方面,有些教师对整合教学的重视程度需要进一步增强,由于责任主体职责划分不清,且缺乏有效的整合教学监督和激励制度,使得一些教师对综合教育的关注度不高,相应资源的支持力度不够大。另一方面,当前缺乏与整合教学相匹配的专门教材[1]。教材是教师实施整合教学的直接参考,但目前尚无统一的整合教材标准,致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结合不够紧密。

对于高校该如何有效地实施整合式教学实践尚缺乏清晰的策略规划,教育成果的具体目标设置也不够明确。此外,各地及各校在推行整合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步伐不统一,执行标准各异,造成了各校的教学实践进展参差不齐,教学质量也因此呈现出显著的差异。再者,有个别教育从业者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仅停留在肤浅层面,过于侧重考试成绩,对实际教学融合质量的重视程度不足。最后,部分高校在推广和普及整合教学方面力度不足,未构建有效的培训体系,导致一些教育工作者对整合教学的理解和认知不够深入,这对教学效果产生了直接的负面影响。

2.2 受教育者缺乏参与意识和文化自觉

对于受教育者而言,需要重新审视并提升对中华卓越传统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随着互联网媒体的迅速发展,学生们正经历着多元文化潮流的洗礼,尤其是西方外来文化的影响日益显著剧增,这种文化融合虽然拓宽了视野,但也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他们对本土优秀文化遗产的热忱与接纳度。网络环境一方面提供了丰富多元的流行文化和娱乐资讯,但也滋生了网络游戏、网络语言等一些不利现象,这些因素容易分散学生的学习专注力。西方国家借此机会,更便捷地向全球输出他们的快餐文化、节日庆典、影视作品和时尚元素,这无疑对学生们产生了潜在的吸引力。然而,网络空间的信息爆炸性增长,鱼龙混杂,如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以及对历史和民族身份的质疑等错误观念的存在,增加了识别正确价值观念的挑战,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稳固地位构成了一定的挑战。因此,急需引导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更加坚定地认同和传承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

2.3 教学互动的缺失与供需失衡

融合教学的实际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质量。首先,教师需与学生建立起相互信任和尊重的关系,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期望。但是,有些教师未能适时调整教育角色,依然采用传统的、单调的灌输式教学法,过于严谨的课堂环境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表达欲,这对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构成了障碍。此外,部分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可能过于侧重自身的知识框架和认知需求,而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与兴趣,造成了供需的不平衡,加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难。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成长变化,动态调整教学策略和目标,确保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多样性和适应性,这要求教师增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但是,有些教育从业者未能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特性,未能迅速适应学生们不断变化的个人兴趣、专业追求和认知模式,从而在教学计划上缺乏灵活性,无法充分响应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全面发展的期望[2]。再者,教学策略和手段的选择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整合教学成果有着直接影响,部分教师未能依据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适时变革教学方式,这往往使得融合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学的实践路径

3.1 完善教学内容和体系

首先,高校应深刻转变教育观念,着力维护和发扬中华杰出传统文化,秉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和道德教育观,注重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从而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相结合打下坚实基础。其次,学校需强化文化教育与文化传播,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及网络平台,大力推广融合教学的理念和实践;举办多样化的学术研讨会,通过教学经验交流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和学者参与指导,提升全体教职员工的认识度和参与度。最后,高校应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嵌入思政教学提供充足的资源支持,对教育工作者进行长期、系统的职业培训,增强其教学能力和人文素质;同时,提供包括平台、资金、人力资源、政策及制度在内的全方位支持,增加教育资源投入,强化教师队伍的建设,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有效、深入地渗透到思政教育之中。

3.2 转变学生观念,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们应明确态度,深化理解和尊重中国优秀的传统文明和思想政治教育,激发自我学习的热情。他们应主动出击,利用多元化的信息源,如新闻媒体、广播、图书馆以及现代科技平台,来深化认知,积极投身于思想政治的学习过程,以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同时,他们需要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塑造个人生涯规划、职业发展和价值观实践中的不可或缺性,摒弃“教育无用”的偏见,重塑目标导向而非功利的学习态度。这样,他们将能提升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并培养持久的学习动力,从而更加主动地接纳和追求思想政治教育。

3.3 加强师生互动,建立供求平衡的互动

教育从业者需革新教育理念,推行互动式教学策略,自身角色也要转型,从单纯的讲授者转变为辅导型和协作型的教育者,担当起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推动者的角色。此外,可以通过定制化的教学活动,如主题研讨、学术辩论和案例研究,来鼓励学生发表见解并促进交流。利用高科技平台创建学习社群,可扩大与学生的互动领域,更深入地理解学生的需求。最后,建立持续性的沟通渠道,鉴于学生的个性化和成长需求的动态性,教师需保持与学生的长期交流,依据需求变化调整融合教学材料和课程内容,强调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3]。最后,提倡结合知识传授与体验学习的教学模式,将传统教室教学与现代在线教学相融合,将文化元素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中,以提升课堂参与度和互动性。

4 结语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地融合到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并非易事,需要多方面的参与者进行深思熟虑、细致分析和精确执行。高等教育机构应当全面理解将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深远意义,审视目前教学结合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寻找切实可行的教学实践策略,并对这种融合教育理念给予高度关注。同时,应积极推动构建一个以互动交流为主体的思想教育框架,从而培养出更符合国家现代化建设需求的优秀接班人。■

引用

[1] 潘洪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研究[J].菏泽学院学报,2019,41(4):49-52.

[2] 杨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践行方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4(2):60-62.

[3] 耿中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进路[J].现代教育科学,2024(1):54-58+65.

作者简介:吴晨(1991—),女,吉林白城人,博士在读,就读于延边大学,就职于白城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中华思政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政治攀附”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政治不纯”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6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5:02:00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2:1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