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朋克”计划是在当前“绿色发展”背景下被提出的,探讨的是自然景观教育和未来校园的理想模式,旨在利用“朴门永续”理念在清水塘创造一个更加绿色、清洁的教育自然景观。朴门永续(Permaculture)可以使农业生态系统拥有丰富的物种、较强的自然适应能力,并保持生态稳定。朴门永续通过效法自然的永续发展方式,满足人类的食物、能源、住所等各种物质与非物质的需求,彰显出人与大自然的协调统一。在“绿色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向往的新校园环境是一种更智慧的生存范式。在这个“平行世界”里,人们对未来有明亮的希望;绿植与建筑水乳交融,孩子真正意义上在自然中成长。本文以清水塘“太阳朋克”计划为例,探讨朴门永续视角下的绿色理想校园设计。模仿大自然的生态系统,将自然搬进校园。
1“太阳朋克”视野下的朴门永续设计
“太阳朋克”的概念最初出现在21世纪。这一愿景的核心理念是人类可以与自然和谐共存。他摆脱了赛博朋克反乌托邦,技术密集的未来主义,而是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将建筑引领至更加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太阳朋克”设想了一个由朴门永续理论为支撑的乐观的未来:人类已经克服了当前时代的重大环境和社会危机,并打造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与技术共同繁荣的可持续文明。
在此次的清水塘“太阳朋克”计划方案中,也运用了屋顶花园、垂直农田等形式,坚持自然、可持续、循环利用等理念,让未来校园的繁荣、和平和美丽不再仅仅只是一个憧憬。
1.1 朴门永续设计理念
朴门永续理念来源于澳大利亚,由比尔·莫里森和大卫·霍姆格伦在20世纪70年代中提出。他们观察到了工业化农业的迅速膨胀和其对环境的高度破坏性,于是开始深入探索和研究如何建立更为均衡和可持续的农业系统。他们指出,工业化农业模式对土壤、水源及生境(生境是指物种或物种群体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毒害。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这一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从最初的农业生产领域延展到人类与地球的永续发展。因此,该理念不仅关注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更强调人类居住环境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和谐,体现了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深刻洞察和前瞻性思考。
朴门永续设计的理念是学习如何模仿自然的运作方式,找到可复制的生态关系,并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找到平衡。校园自然景观是朴门永续设计的体现,通过融合农业科学、生活哲学和艺术元素,使得校园景观不仅美观,而且具有深厚的生态内涵。通过回收生态园和学校食堂产生的有机废物并将其转化为堆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贯彻“绿色发展”的理念。
朴门永续一直践行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能源生产大于其消耗的能量,因此在大自然的整个生命周期中都有过剩的能量来维持和替换成分,这个定义意味着没有真正的盈余,系统自我补充,没有增加,没有消耗。朴门永续背后的理念是与自然合作,而不是与自然作对。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古人的智慧与朴门永续设计理念有着共通之妙。古代的中国人没有垃圾的概念,所有使用后的物品都会参与循环过程。如今,朴门永续设计在农业和城乡规划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1]。在校园生态花园的建设中,这一理念也得到了验证和应用。在“太阳朋克”计划的愿景下,人类可以通过模仿自然的发展模式来增加人与自然的联系,进一步解决生态问题。
1.2 朴门永续设计原则
(1)多样性。自然界中没有独立的元素,这种彼此联系、共同参与循环的现象,给了设计师们很大的启迪,要善用“边际效应”,以多样性维持稳定性。多样性这一概念在学术领域具有深刻内涵,它不仅仅体现在生物种类的繁多与化学元素的多样性上,更重要的是这些元素之间所展现出的复杂而多样的功能关联。在进行设计时,设计团队必须全面分析这些功能之间的复杂关系,确保每个核心功能都有足够且多样化的元素支撑,从而增强整个清水塘校园系统的稳健性和生态韧性。通过科学合理的配置,打造绿色建筑和自然景观。这些功能的实现,需要设计团队对植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有深入的理解。
(2)稳定高效性。整个系统内部循环并且没有废弃物,所有物种都遵循自然界的规律来生存,即通过利用生物组团的多样性、边缘效应和自然模式来加强场地内整个生态系统内部各元素之间的联系,利用生态演替创造变化,从而构成一个稳定永续的系统[2]。这种小规模的高度集中的集约系统和植物群落的演替加速都是有利于土壤和生境的建立的。所以原则上,在设计时要叠加多种功能,在设计构想时要考虑至少三种功能的叠合。
(3)自养性。朴门永续设计系统致力于构建一个能够维持完整能量循环的生态微系统,并通过充分利用场地自身产生的能量来推动系统的稳定运行。通过各种循环生产,确保整个系统内部尽可能多地存在废物,从而最大限度使能量尽可能多地回馈系统。朴门永续设计系统不仅关注单个元素的利用,更着眼于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运作方式,该系统在保持生态平衡的同时,也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这一设计理念在现代农业和生态建筑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2 清水塘的朴门永续设计策略
如今面对逐渐消失的稻田水塘,设计团队希望以一种消隐建筑的形式来规划设计校园自然景观,保留部分原有稻田种植区,增加新的生境组团,使得校园空间成为师生教育的生活场景。
现阶段,清水塘中学在自然景观方面明显缺乏科学规划,有机废物也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和处理,不仅占用场地资源,而且影响到正常的校园绿化。因此,设计团队要针对以上几点问题,重新进行设计。
从朴门永续理念的角度,对校园自然景观进行重新规划,要注意将有机废弃物转化为可利用的资源,同时改善土壤质量,以改善校园环境,提升师生的生活品质,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推动学校的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
2.1 绿色校园设计原则
(1)土地关怀。人类从泥土中走来,文明从泥土中诞生。人类似乎已经将作为生命本源的土壤遗忘。泥土这一媒介,天然便带有一种东方哲学的意蕴。和古希腊的海洋文明不同,中国传统的文明便是来源于土地,依靠传统农耕社会所建立的。
本次设计希望唤醒人类对于土壤的关怀和敬畏,将善待与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置于此次设计的核心地位。在规划布局上,设计团队注重与自然环境相协调,避免对原有生态造成不必要的干扰。在材料选择上,设计团队优先选用环保、可再生的材料,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2)多样性。在设计绿色校园时,场地内生物和非生物元素的多样性显得尤为重要,它们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基石,确保了系统的自组织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这种多样性不仅体现在动植物种类和数量的丰富上,更在于它们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和共生关系。
(3)可持续发展。自然教育场所必须长期支持人类活动,因此场所生态系统的再生能力非常重要。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合理控制现场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注重材料和能源的回收利用,这些都体现在可持续建筑、水循环系统以及生物能源循环利用的设计中。
(4)生态系统服务。朴门永续的可持续性理念,深刻凸显了生态系统在提供服务方面的核心功能。在构建自然教育景观时,设计团队必须全面考量场地内部生态系统的服务能力,这些服务涵盖了生态调节、资源供应、文化传承等多个层面。在此过程中,动植物的生产力无疑是最为受关注的焦点之一,它们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长繁衍状况直接影响着系统的整体功能。
同时,设计团队还需要对每个系统要素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对土壤质地、水文状况、植被分布等自然要素的细致考察,以及对师生活动、文化传统等要素的综合考量。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团队应遵循生态规律,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同时避免对原有生态系统造成破坏。通过优化空间布局、合理配置植物种类、构建生物多样性等措施,设计团队可以实现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和持续发展,为自然教育景观的构建提供有力支撑。
2.2 绿色校园设计策略
(1)生态堆肥。通过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方式在校区内进行堆肥,构建土壤的生态循环模式,将餐前餐后垃圾以及落叶转化为校区耕种的肥沃土壤,来促进土壤修复,以及健康土壤和食物的生产。进行有氧、厌氧等多种形式的堆肥和厚涂栽培,更加高效地消化厨余垃圾,缩短食物链路径,加速物质的循环[3]。
(2)屋顶花园。将屋顶花园与拓扑(Topo)空间结合,在建筑顶层打造成孩童可以游戏、娱乐的场地。设计团队将校园建筑最大化地置于场地内,打通它们之间的壁垒,用绿色的公共空间将其连接。通过将朴门永续设计原理与传统农业知识相结合,有效利用空间,确保孩子们在自然中成长、学习。将屋顶与生产性景观结合,构建丰富多元的生境组团和生态水景,吸引大量小昆虫“定居”。
(3)垂直农场。清水塘校园垂直农场具有多层次设计,可以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校园空间,通过垂直方向的种植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实现高效种植和生产食品的目的。垂直农场以一堵堵弯曲的种植墙支撑建筑轮廓,而且每一层建筑楼板都可以种植一定量的蔬菜、水果和其他食品。在垂直农场中,利用循环经济的原则,有效地利用废弃物等养分资源进行堆肥处理和循环使用,并利用自然的降雨和雪水等资源,实现节水灌溉。垂直农场为学生开创永续课程的场域,不拘泥于固定的场所,让学生在参与生态认知学习的同时,收获劳动果实。
(4)食物森林。食物森林就是种植可以食用的草本、灌木与乔木组合,类似现在城市中提倡的乔灌草多层次绿化。食物森林的设计中,根据季节特性进行种植与采收方式的优化。朴门永续设计强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注重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和资源的循环利用。在农场设计中,这一理念得以充分体现。
3 结语
希望将“朴门永续”生态理念“照顾人、照顾地球、分享多余”的核心价值贯穿在整个自然教育中,模仿自然界的生态关系设计维护生态系统,学生通过深度参与,为场地增添故事感。朴门永续的校园设计始终践行着可持续的观念:能量产出大于其消耗的能量,这个定义意味着没有真正的剩余,系统正在取代本身,没有增加,没有消耗,真正意义上实现现实的朴门永续、“太阳朋克”复兴运动。■
引用
[1] 杨鸿铭.基于朴门永续设计的社区生态花园设计研究——以川美“愈园计划”为例[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3(3):58 -60.
[2] 彭越,殷利华.朴门永续理念下城市自然教育景观建设的思考[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9年会论文集(上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5.
[3] 靳立鹏.“愈园计划”——川美生态艺术行动[J].当代美术家,2021(2):24-29.
作者简介:张平(1997—),女,甘肃天水人,硕士研究生,就读于云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