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艺 周东旭 李琳
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一代代的科技工作者前仆后继为祖国的伟大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此过程中,中国的科技事业不仅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而且也孕育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质的科学家精神。科学家精神具有“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丰富内涵,能够引领科技强国目标的实现、能够凝聚营造良好的科研生态、能够汇聚锻造科技人才的磅礴力量。2020年9月11日,在科学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1]”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际背景下,在进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弘扬科学家精神需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加强理论学习,创新宣传方式,挖掘科学家精神的多元效用、助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基于此,本文探讨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价值意蕴和弘扬路径。
1 科学家精神的丰富内涵
1.1 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
爱国是科学家精神的鲜明底色。2020年9月11日,在科学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中国科学家将科技报国奉为理想信念。在新中国成立前后,众多科学家舍弃国外的高薪工作,不顾一切外因阻挠,回到祖国,投身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来。他们为国家的科技事业呕心沥血、倾其一生。中国航天之父、导弹之父钱学森就是极具代表性的一位,他用一生诠释了“我的归宿在中国”的思想理念,心系祖国与人民,实现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
1.2 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科学家精神的核心要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2]”中国科学家始终以自主创新为发展理念,将目标对准世界科技前沿。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潜心天文研究、坚持自主创新,在他的带领下,历经22年,中国天眼(FAST)重大科学工程得以顺利落成。
1.3 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
求实是科学家精神的本质要求。凡是取得突出成就的科学家都是凭借执着的好奇心、事业心,终身探索成就事业的。中国科学家始终坚守职业道德规范,将对科学与真理的追求作为一生的事业。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坚持探求真理的科学信仰,亲自服药来证明青蒿素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最终让小小蒿草被世界瞩目。
1.4 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
奉献是科学家精神的崇高境界。中国科学家始终树立着非义不取的名利观,坚守职业操守。中国之所以能够在世界科技之林中屹立不倒,就是因为一代代的科学家拥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毅力,路漫漫其修远兮,上下而求索。“核盾功勋”林俊德将军,一辈子舍己为国、隐姓埋名,为祖国铸造大国重器,在癌症晚期依然扎根科研一线,为国防科技事业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1.5 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
协同是科学家精神的重要特征。中国科学家始终重视学科间与国家间的团结合作,注重发挥团队协作精神。中国之所以能够在诡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取得创新性成就,就是因为一代代的科学家打破学科界限并以开放的态度来进行交流合作。“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等都是系统性工程,是众多科研机构、高校、企业共同合作攻关才取得的成果。
1.6 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
育人是科学家精神的根基保障。中国科学家始终注重科技的传承与发展,甘心成为提携后生的铺路石和领路人,为国家培养和输送源源不断的科技人才。中国低温物理与低温技术研究的开创者洪朝生,在投身低温事业之余为国家培养出众多超导领域的专家,其倾囊相授、不藏私心的教学态度感染了莘莘学子。
2 科学家精神的价值意蕴
2.1 科学家精神能够引领实现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
进入新时代,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并作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我国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的重大决策。《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22-2023》的报告中显示,中国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上升至第10位,我国向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的目标更进了一步。科学家精神是科学家智慧与能力的集合,是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的精神要素。前进道路还会面临无数未知的艰难险阻,我们不仅需要依靠坚实的基础研究和先进的技术体系作为根基,还需要科学家精神作为精神支撑,指引新一代的科技工作者开辟新道路,探索新领域,扎实推动自主创新,引领科技强国目标的实现。
2.2 科学家精神能够凝聚营造良好科研生态的思想共识
当前,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产业迅速融合发展,国家也出台相应政策给予扶持,相应而来便是如何面对数字赋能所带来的科研生态环境建设的问题。科研生态环境关系着国家未来的科技事业的发展走向。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科研生态环境的建设,不仅陆续印发《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方法(试行)》等文件,运用制度来整治学术不端的问题,而且还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科学家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批精神谱系,能够鼓舞广大科技工作者成为引领良好科研风尚的引领者,能够凝聚广大科技工作者营造良好科研生态的思想共识。面对科技发展所面临的科研生态环境等问题,既需要严密的规章制度来加以保障,又需要科学家精神来加以支撑,是外部监管与内部自律的有机统一。
2.3 科学家精神能够汇聚锻造科技人才的磅礴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立足于现代化建设中的人才建设,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统筹部署,并且对于弘扬科学家精神进行了强调。青年科技人才是实现科技强国目标的重要角色。在国外特别是西方各类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下,青年的价值观中不凡掺杂着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不利风气,严重制约着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科学家精神能够为青年自觉抵制西方腐朽思想的入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供坚实的保障,使青年科技人才成为科技事业的主力军,汇聚锻造科技人才的磅礴力量,使我国科技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3 科学家精神的弘扬路径
3.1 坚持党的领导,厚植科学家精神的爱国主义情怀
中国共产党不仅领导着中国的科技事业,而且众多的科技工作者还是中国共产党中的一员。科学家精神在2021年9月更是被纳入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国共产党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来指导和开展工作,并尊重科技创新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3]。因此,弘扬科学家精神必须坚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领导核心,把握新时代科技事业发展的总体方向,统筹部署,一体化推进科技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建设。坚持在党的领导下,以科学家精神来团结广大科技工作者,不断追求科学真理、勇攀创新高峰,以科学家精神作为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精神动力,促进科技事业健康持续的发展,以科学家精神引领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家国情怀等社会新风尚的传播,从而带来链条式的科学创新成果涌现。
3.2 加强理论学习,夯实弘扬科学家精神的理论基础
科学家精神是新时代国家开展科技事业的重要理论基础,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充实的理论。进入新时代,弘扬科学家精神需不断加强对科学家精神的理论学习,夯实弘扬科学家精神的理论基础。科学家精神是历史与现实的产物,是两者的有机统一。深化科学家精神的理论研究,要注重从历史与现实维度,把握科学家精神的内涵、特征等基本理论,归纳出科学家精神在不同时期的价值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4]。因此,在加强对科学家精神进行系统化理论化学习的同时,还应与当代实际紧密结合,为新时代弘扬科学家精神提供现实基础,不断加强对科学家精神理论的系统性、科学性研究,从而为我国在应对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中,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充分把握科技主动权、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奠定坚实可靠的理论基础[5]。
3.3 创新宣传方式,形成弘扬科学家精神的良好社会风尚
科学家精神是全社会共同的精神财富。弘扬科学家精神从本质上来说是在意识形态上对人民大众进行教化的过程,要想形成全社会弘扬科学家精神的良好风尚,只有将意识形态广泛传播才是唯一途径。因此,要依托数字媒体的发展,创新宣传方式,传播具有正能量的舆论导向,不断扩大科学家精神的宣传力度。进入新时代,数字新媒体的强势崛起为弘扬科学家精神提供了全新的途径,但传统媒体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弘扬科学家精神要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有机融合,对科技工作者以及其主要事例进行正面报道,对其起到的先锋模范作用与具有的高尚品质要讲得透彻、讲得易于理解,充分发挥科学家的榜样作用,始终高擎科学家精神火炬,从而使热爱科学、崇尚科学在全中国蔚然成风,让科学家精神代代相传。
3.4 挖掘科学家精神的多元效用,助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科学家精神是广大科技工作者高尚品质的凝结,是能够引领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创新既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又是科学家精神的核心要义。因此,需将弘扬科学家精神与发展新质生产力有机结合,激荡起人民群众的创新创造力。坚持充分发挥科学家精神的支撑与引导作用,以科学家精神着重培育能够进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劳动者,创造出新型的劳动工具,拓展新的劳动对象,并促进三者优化组合,以此来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同时,新质生产力强调要完善人才培养工作机制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弘扬科学家精神要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以科学家精神为支撑,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推动创新培养人才的全新模式,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拔尖创新人才和高层次急需人才,做好坚实的人才储备保障。■
引用
[1] 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20:11.
[2]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572.
[3] 薛艳艳.科学家精神的时代价值及弘扬路径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22.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80.
[5] 习近平.给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J].中国人才,2020(10):2+1.
本文系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高校思政专项)“辽宁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L22BSZ003)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高艺(1999—),女,辽宁大连人,硕士研究生,就读于大连海洋大学;周东旭(1980—),男,黑龙江佳木斯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就职于大连海洋大学。
通讯作者:李琳(1984—),女,辽宁大连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就职于大连海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