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琳 胡婉婷 周友良
古筝,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民族传统乐器。各地古筝音乐因受不同民间文化影响,在音乐上形成了不同的特点。其中较为著名的有浙江、河南、山东、客家、潮州等地。它们的演奏技法、音乐风格有所异同,这些流派都经过历史的洗涤与文化沉淀,并广为人知。
自古以来,月亮都充满隐秘、朦胧、遥不可及之意,是文人墨客的精神寄托与情感媒介。以月亮为主旨的古筝作品将中国文人墨客笔下难以实现的美好理想与寄托之情全抒于曲中。筝曲《月儿高》以其浓厚的古典韵味与情思,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月之精神。本文主要通过对《月儿高》的源流背景、演奏特点分析、筝曲寄托的情感表达这三个板块展开。
1 作品背景
1.1 浙江筝的技法源流
浙江流派的技法大抵分为以下几点:
(1)“四点技法”是由大指、中指、食指的勾托抹托组合而成,以腕部为轴心带动手指运动的技法。此技法通常用于基本功的练习,并在各种不同风格类型的长难曲中加以体现。如在《四合如意》中,王巽之先生通过对“四点”音色、力度的变化,以其严格的要求使奏出的旋律明朗轻快,层层推进。
(2)“摇指”是浙江筝派最具特色的技法,指法分为“长摇”“短摇”和“扫摇”,“长摇”具有强烈的旋律性,能够渲染出风格鲜明的氛围感,后又通过王巽之先生的改良,在《月儿高》《将军令》等乐曲中大量使用。“短摇”则短促有力,具有强烈的节奏感与爆发力。“扫摇”则是在摇指的基础之上加入了扫弦的技法,此技法适合曲风激烈的法段使用。
(3)“点指”,此技法双手的食指轮流抹弦弹奏,使得音调更为热烈,增强曲目恢宏的气势。
1.2 乐曲及作者概况
筝曲《月儿高》传承了千年来的传统文化,与众多文人墨客笔下的咏月手法类似,将月亮作为载体,借景寓情。嘉庆年间荣斋编撰的《弦索备考》中,出现了乐谱版本的《月儿高》,并注解这首作品是唐明皇游广寒宫时所奏之乐。最早出现的《月儿高》版本是华秋萍先生传译的《琵琶谱》。后李芳园在编印《南北派十三大套琵琶新谱》时,因此曲的风格及特点与白居易诗中描述的情节相似,故更名为《霓裳羽衣曲》[1]。
作品描写的是月亮缓缓升于海面又缓缓落于后山的自然场景,运用轻巧细腻的旋律,烘托出涓涓缠绵细流的宁静美,又用强有力的力度展现浪涛之汹涌。这首作品给听众展现出独特的美学意境:清澈如洗的碧空,皓月当空,繁星点点,江海奔流,清风如徐,传达了作者对月之光辉的无尽想象。
浙江筝既传承了传统精粹,又有别具一格的特色。中国古筝艺术家们创新了许多著名曲目,其中浙江筝派在近现代的发展取得了很多成就,为中国古筝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这与几代前辈们皓首穷经、目不窥园地钻研与奉献是密不可分的,而其中最为著名的代表则是王巽之先生。
王巽之,浙江人。原名王其昌,别号逊之,为推动浙江筝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在音乐的速度、力度以及技法的变化与对比上,不断进行研究创新,让浙江筝迈上了新台阶。
1956年,王巽之先生在编写学院古筝教程时,对浙江筝派的曲谱演奏方法进行了大规模整理完善。他还编写出许多耳熟能详的筝曲教材。这些曲谱在演奏上不仅继承了浙江筝曲的传统技法,还将琵琶、扬琴及一系列的西洋乐器融释贯通。
2 筝曲《月儿高》的音乐审美与技法分析(表1)
《月儿高》的引子用四三、四四拍的节奏使旋律更为自由。演奏技巧用了刮奏、滑音,由双手刮奏开始慢起渐快。这段演奏要求注意双手的力度、速度的掌握,音色的控制需十分干净,双手刮奏部分需减少杂音。(见谱例1)
慢板节拍自由,技巧十分多样化,使音乐变得丰富。上下滑音的使用也很巧妙,结构较简短清晰。在演奏慢板部分时要注意乐句前后的连贯性,音色的对比性以及音准的把握度。(见谱例2)
快板采用灵动跳跃的双手齐奏配合进入,右手的四点技法要求演奏者的手指敏锐度达到一定程度,需做到音色欢快、轻巧、连贯。之后采用了双手交替的方式演奏进入,旋律在左右手相互转换,最后达到高潮。
接近尾声的长摇是浙江流派的代表技法之一,描绘着月亮与云雾的变化,重峦明暗叠障。摇指在力度与密度的处理上也十分讲究,考验着演奏者的耐力与强弱对比的处理。乐句之间的分句须十分清晰,句尾的渐弱充分体现乐曲之幽静。(见谱例3)
3 筝曲《月儿高》演奏中体现的“寄情”表达
3.1 文人音乐中的情感寄托表述
文人音乐是我国历代极具深厚文化素养的知识阶层参与、研磨的传统音乐。它是文人崇高信仰的艺术表现,是其对天地山川的敬畏思考,更是其心境与灵魂艺术碰撞所产生的火花。文人音乐囊括琴乐与词乐。琴乐作为文人音乐之精华,将美好事物的向往期许寄托于此。从中我们也能品出,文人音乐是一种对多元化美的欣赏追求[2]。文人墨客大都通过诗词表述其当下的心境。如唐朝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借月亮表达着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对团聚的期盼;宋代词人苏轼则创作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被后人传唱,词里提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词人借月亮形状的多样来隐喻人世间情感的悲喜。
3.2 筝曲《月儿高》中的以月寄情
全曲以月为重心落笔,委婉缠绵、优雅典丽,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无限期许。人们通过对月亮的描述,隐喻着自己的情思:或是远在他乡的离人将对故地的思念寄托于这轮明月;又或内心的愁闷无处诉说,便抬头望月,愿此时的月亮能给自己一番慰藉。这一重重深刻又复杂的情愫,全融于这首《月儿高》中,通过一个个音符组成的旋律流淌,让听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3.3 筝曲《月儿高》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传统筝曲是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而这曲《月儿高》,意蕴绵延悠长,描写了月亮的种种景象和意韵。天空中发出朦胧淡雅的月光洒在万物上,万物在静夜中都被笼罩着这层金色的“月衣”,安静生长。月亮也是古人为表达对思念家乡的一种精神寄托,古人便常以月作诗。结合其不同板块而言,我们也可理解为散板将听者引入朦胧之境,静静感受傍晚自然的生机盎然,陶冶其心境,让人沉醉于此;快节奏部分体现出月亮的鲜活感与自然的生命力;最终速度的渐慢与力度的减弱则是月亮即将落下,万物尘埃落定,人们陷入对亲人故土的思愁及对未来生活的深思……
4 结语
筝曲《月儿高》传承了千年来的文化习俗,传达了具有释家审美情趣的月之印象。在题意上与唐音《霓裳羽衣曲》相关联,在审美情趣上与唐时期的审美情趣相契合。这首作品带领大家深入地了解唐朝文化,感受当时灿烂文化的景象。
“一万个读者心中有一万个哈姆雷特。”不同的读者、听众对同一作品都有着自己的理解感悟,共同探讨作品背后寄予的情感内涵、文化深意,能使作品在解读中被赋予全新的生命力。■
引用
[1] 万莉.《月儿高》诸版本比较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5.
[2] 刘志燕.中国古代文人音乐发展之原因[J].黄河之声,2007 (9):100-101.
作者简介:李佳琳(1999—),女,湖北武汉人,硕士研究生,就读于湖北师范大学;胡婉婷(1997—),女,湖北安陆人,硕士研究生,就读于湖北师范大学。
指导老师:周友良(1969—),男,湖北黄石人,本科,教授,就职于湖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