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曙颖 刘佳
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文化建设已成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对利用地区固有的文化资产打造城市品牌的关注也日益增加。近年来,我国政府对“文化城市”建设给予了高度关注和支持,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仍面临着部分挑战,存在一些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分析我国“文化城市”建设中尚未解决的主要问题,结合韩国在“文化城市”建设中的有效经验,提出我国“文化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 “文化城市”建设的重要性
1.1 概念的提出
狭义的文化可以看作是“艺术的表现”,广义上则包括与一个社会相关的习惯、体制、知识形态、信任和信仰等。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年)介绍,文化是一个社会集团或社会中出现的独特的物理、精神、智力、感情特征,不仅包括艺术和文学,还包括共同生活方式、传统、价值观、信念等。总而言之,文化包括特定集团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性、非物质性的成果。
1985年,欧洲部长会议进行了有关“文化城市”的讨论。希腊电影演员兼文化部长官梅丽娜·梅里库斯(Melina Mericus)主张,应将为欧洲文化融合做出贡献的城市和文化遗产保存城市指定为“文化城市”,欧洲部长会议也以此为契机每年指定了1~3个“文化城市”。以市中心外围为中心发展的工业园区,引领了欧洲城市的成长和产业主义文明,但19世纪70年代以后,工业污染成为社会问题,为改造和再生工业园区,推进新的项目,“文化城市”在这种潮流中越发备受瞩目。
1.2 建设价值
“文化城市”以文化价值为基础,向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根据文化的创造性和多样性,强调城市成长及强化竞争力的必要性。随着“文化城市”价值成为世界范围内未来城市成长及发展的主要焦点,作为国际会议的重要议题,各国纷纷开始关注以城市价值为基础的社会革新和可持续性的发现。作为新未来社会的国际议题,“文化城市”强调了以文化为中心的城市价值的体现。2016年和2017年的“达沃斯论坛”、2016年“联合国哈维塔特Ⅲ总会”、2004年至今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2015年“世界城市文化论坛会议”等重要国际会议,都纷纷讨论了“文化城市”价值。
为通过“文化城市”强化文化软实力,韩国自2006年起,开始推进“地区据点文化城市事业”,2014年开始进行“文化特色地区和年度旅游城市”“东亚文化城市”等一系列建设。“地区据点文化城市事业”以全国各区域、城市的文化认同感和特色为基础,追求城市发展。“文化特色地区建设事业”以为市民提供文化生活场所为目的,积极支援和培养城市和村庄。“年度旅游城市”以全国中小城市为对象,为搞活地区旅游和加强竞争力,完善和系统规划旅游发展计划。“东亚文化城市”通过中韩日文化部长会议选出各国代表性“文化城市”,通过相互间的文化交流和实践,相互理解文化意识,形成文化交流和融合。顺应这种趋势,还提出了《影像文化中心城市特别法》《世界文化遗产观光城市特别法》等相关法律。
2 中国“文化城市”建设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在“文化城市”建设的进程中,我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文化发展与民生改善紧密结合。通过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让人民群众在享受文化发展的成果的过程中增强获得感和幸福感。政府还注重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文化领域,推动形成多元化、社会化的文化投入机制,为“文化城市”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1]。
如今,走在中国的城市街头,随处可见文化元素与城市景观的和谐相融。无论是古色古香的历史街区,还是充满现代气息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都在诉说着一座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现着一座座城市蓬勃的发展活力。“文化城市”的建设不仅提升了城市的形象和品质,更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然而,在当前“文化城市”建设的浪潮中,部分潜藏的问题与存在的挑战也十分值得重视。一方面,有部分地区缺乏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文化城市”建设成果不突出。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的这种不平衡制约了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加剧了地区之间的文化鸿沟,不利于形成和谐共生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文化城市”建设因过于追求短期的效益和政绩,而忽视了对文化资源的长期保护和合理利用,损害了城市的整体形象,也削弱了城市的发展潜力。
3 韩国“文化城市”建设案例经验解析
3.1 政策方面
在韩国,“文化城市”是指为了利用各地区固有的文化资源,强化文化创造力,由《地区文化振兴法》指定的城市。从2000年初开始,韩国文化艺术界提出了地区文化发展的必要性,要求发展各地区特色的、固有的文化,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实现文化国家的目标,为此制定了《地区文化振兴法》[2]。
《地区文化振兴法》由七章二十四条及附则组成,其中,第二条指出,为了有效利用文化艺术、文化产业、旅游、传统、历史、影像等各地区特色文化资源,强化文化创造力,将“文化城市”定义为根据第十五条指定的城市。第十五条包含“文化城市”指定相关内容,申请“文化城市”指定的地方自治团体应制定“文化城市”建设计划,在指定希望年度的两年前申请,并得到文化体育观光部长官的“文化城市”建设计划的批准。
也就是说,“文化城市”是制定有“文化城市”建设计划(地方自治团体建立,文化体育观光部批准)的指定城市,指定城市以建设“文化城市”的事业为中心,对“文化城市”事业进行扶持。
从“文化城市”事业扶持的主要内容来看,由文化场所、文化内容、文化专业人才和推进基础构建组成:
文化场所强调将现有闲置空间重新打造为城市文化活动集中的文化场所、枢纽,并根据振兴情况向文化集群拓展。
文化内容包括通过地区文化价值及资源的再发现、融合,企划及推进的多种形态的文化项目,如文化创作、创业、享受、教育、福利等等内容。
文化专业人才是通过以地区居民、青年为对象在“教育+社区”下形成的文化项目等综合支援下,能够培养引领“文化城市”的文化领先人才[3]。
3.2 “文化城市”指定
到2023年为止,被指定为法定“文化城市”的城市共有18个,第一届“文化城市”有7个,第二届“文化城市”有5个,第三届“文化城市”有6个。从广域内地区来看,被选定的“文化城市”有江原3个,京畿、庆南、全北、忠南各2个,另外庆北、釜山、首尔、仁川、济州、忠北、全南各有1个基础地方自治团体。
第四届“文化城市”是2022年12月6日计划指定的城市有11个地区,首尔和京畿2个,釜山、江原、庆北、庆南、全北、全南各1个基础地方自治团体,蔚山广域市被选定为广域单位[4]。
被指定为第一届“文化城市”的7个城市事业名称各具特色,如京畿富川市“生活文化城市富川”、江原原州市“市民创造的创意文化城市原州”、忠北清州市“记录文化创意城市清州”、忠南天安市“实现市民文化自主权的文化独立城市天安”等。
被指定为第二届“文化城市”的5个城市事业名称有:仁川富平区“与生活的声音一起成长,内心充满的市民声音的文化城市富平”、江原江陵市“美丽、舒适、有趣的文化城市,新浪江陵”、江原春川市“市民的日常生活成为文化,保障文化生活的文化城市春川”等。
被指定为第三届“文化城市”有6个,其中部分城市事业名称如下:忠南公州市“拥抱生活的遗产、未来记忆城市公州”、全南木浦市“新开放文化港口城市木浦”、密阳市“生活的恢复、新的未来、阳光文化城市密阳”、京畿水原市“相互观察、面对问题的文化城市水原”等。
被指定为第四届“文化城市”有11个,其中部分城市事业名称如下:蔚山广域市“梦想文化工厂、文化城市蔚山”、首尔道峰区“充满种子故事的尊重文化城市道峰”、首尔城北区“生活和文化循环城市,城北”、釜山北区“一切健康连接的城市”等。
4 启示:我国“文化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和路径
第一,作为可持续的地区发展战略,随着“文化城市”事业的扩散,从中长期角度来看,应该通过客观指标构建“文化城市”的成果管理体系。指定的“文化城市”今后需要思考构建法定“文化城市”的品牌,谋求地区发展效果。 在“文化城市”工作中强调的各城市都各具特色的观点下,为了确保地区的自律性、多样性、创意性,要进行指标开发及运营。
第二,“文化城市”建设事业的文化场所相关事业应发挥地区文化发展据点空间的作用和为文化艺术扩张空间的作用。 目前被指定为“文化城市”的城市的文化场所相关事业主要以文化场所平台建设和原市中心文化再生相关事业为主,还包括青年和文化基础创业相关空间建设计划。今后,为了超越文化享受,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基础的核心政策及泛国家性成果,有必要发挥“文化城市”的作用。
第三,“文化城市”建设事业的文化内容事业应该重新发现地区价值,通过开发适合市民的内容、构建文化多样性、发掘融合项目、全球化等,谋求文化功能的活性化。 被指定为“文化城市”的城市的整体文化内容相关事业主要是利用各地区特色的文化资源,谋求“文化城市”品牌扩张的事业。 作为“文化城市”的核心问题,强调市民参与的重要性,因此应该扩大为符合市民生命周期(幼儿、儿童、青少年、青年、中年、壮年、老年等)等多种对象的项目[5]。
5 结语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与日俱增,“文化城市”建设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各个城市需要更加注重对于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同时也要积极推动文化创新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如此才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展现出自己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源汇聚于此,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文化城市”建设不仅仅是一个单向的过程,而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文化城市”需要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同时也需要积极听取市民和游客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和改进自身的文化服务和设施,真正实现“文化城市”建设的目标,让城市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和魅力的文化空间。■
引用
[1] 王蕊蕊.文旅融合背景下海南本土文化开发策略[J].智库时代,2020(2):7-8.
[2] 朴正实.中国旅游业发展研究——基于韩国旅游业发展策略[J].社会科学家,2020(5):67-73.
[3] 李华伟.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国际经验启示[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9,38(7):18-21.
[4] 王杨,胡安江.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国的译介与传播[J].外国语文,2023(4):32-42.
[5] 祁升.文化与旅游产业的互动发展[J].旅游纵览(下半月), 2018(22):128.
本文为省社科联2024年度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合作课题“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外译与国际传播研究”(2024lslqnhzkt-09)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朴曙颖(1983—),女,朝鲜族,辽宁大连人,博士,副教授,就职于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刘佳(1984—),女,辽宁大连人,博士,讲师,就职于辽宁对外经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