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璟璇 李金诺 唐小晴 程一龙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文明载体和集中体现,它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丰富的精神内涵,也是我们历久弥新的财富,更是推动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基础。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志愿者见面交谈中、给青年志愿者组织和志愿者的回信中,曾多次鼓励青年志愿者,要竭力与祖国并肩同行、为人民为社会贡献力量,总书记教诲青年人要积极向上向善,以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1]。基于此,立足文化与互联网时代融合的历史契机,将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与非遗文化推广相融合,构建具有特色的非遗保护机制,也将是实现我国非遗传承体系的核心内容[2]。本文旨在探讨在当代信息化环境下,如何通过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与推广,分析大学生志愿服务在非遗文化传承与推广中的作用和意义,探讨其与“互联网+”时代的有机结合,并创新非遗文化推广途径。本文通过相关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展示以大学生志愿服务为媒介推广非遗文化的可行性和效果,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1 非遗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过程中代代相传的内隐性财富,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经济甚至科学价值,在人类生存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3]。
2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意义与作用
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一种社会参与方式,首先,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通过志愿服务,大学生能够深入社区、了解社会问题,从而提升对社会的认知和责任感。其次,志愿服务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人成长与发展。参与服务活动不仅是一种社会实践,更是一次心灵洗礼,使学生在实践中成长、锻炼、自我认知,提升综合素质。此外,志愿服务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至关重要。它有助于促进社会各界的沟通与合作,增强社区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同时,志愿服务也为社会提供了宝贵的人力资源,推动了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既是学生自我提升的途径,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更是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3 通过大学生志愿服务完成非遗文化推广的实践案例
3.1 案例选择
项目名称:上海外国语大学“守沪有你,志愿同行”大学生创业实践项目
项目概况:该项目为公益创业性项目,通过建立上海地区大学生精准化志愿服务推送平台,通过分专业、分需求、分地区的推送标签划分,使使用者在短时间内迅速找到适合的非遗文化推广志愿服务项目,通过简洁明了的推文形式、快速直接的推送标签,引导大学生定期参与非遗项目体验活动。该项目已成功与松江人文活动中心达成合作,为“百姓明星”等非遗文化活动多次输送大学生志愿者,促进大学生与非遗传承机构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共同推动更多非遗项目的传承和保护工作,为志愿服务事业和非遗文化传承作出贡献。
3.2 案例分析
市面上有许多同质化的大学生志愿者公众号、小程序等。但该项目主打“非遗文化推广融合大学志愿服务的创新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市场空白,极具特色和参考价值,更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大学生实践模式。同时,项目以上海市大学生为主体,通过覆盖全国的志愿服务组织发布的信息,为志愿者和机构提供更广泛和优质的服务和支持。它提供快速便捷的志愿服务信息与建立激励机制来促进上海地区的大学生走近非遗文化,走近志愿服务活动。
通过对项目负责人的采访,了解到该项目一方面通过小程序与公众号普及非遗文化的知识,另一方面将非遗文化推广与大学生志愿者连接起来,既让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学习文化知识,涵养品格,又扩大了传统非遗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大学生将自身专业知识与志愿服务实践相结合,不仅可以落实各大高校“多能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目标,更可使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聚社会之善,成社会之爱,将个人理想与国家社会发展目标结合,达到实践中思政育人的目的。
3.3 启示与思考
3.3.1 创新非遗文化数字化推广平台
通过建立精准化志愿服务推送平台,如公众号、小程序等等,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提高志愿服务信息的精准度和时效性,使大学生可以快速找到符合自身兴趣和专业的非遗文化推广项目。“互联网+非遗文化+志愿服务”的融合模式[4],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参与空间,也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推广注入了新的活力。例如,文学专业的学生可以参与非遗文化的文学创作和宣传活动,艺术专业的学生可以参与非遗文化的艺术展览和演出,工程专业的学生可以参与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保护和展示技术研发等。这种通过大数据精准化匹配信息的志愿服务模式,不仅能提高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使非遗文化的传承和推广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效率性[5]。
3.3.2 发挥青年担当创造社会价值
该项目作为公益创业性项目,旨在推动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体现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此类项目使年轻人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负责,也是对社会和谐稳定的贡献。通过引导大学生定期参与非遗项目体验活动,激发大学生对非遗文化的兴趣与热情,促进非遗项目的传承和保护工作。这启示我们,要鼓励青年人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激发大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自信心。
3.3.3 推动社会工作单位与高校大学生合作共赢
志愿服务等各类公益项目都需要建立多方合作的生态系统,从而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以大学生志愿服务为载体的非遗文化推广模式,成功凝结了非遗文化传承者、非遗文化机构、社会文化单位及高校大学生等多方的力量,前景广阔,具有极强的参考价值。
4 以大学生志愿服务为载体的非遗文化推广策略
4.1 加强资源整合与数字化平台建设
建立非遗文化推广团队,整合大学生、非遗传承人、文化机构、自媒体博主等资源,利用“互联网+”时代红利,构建数字化平台,多方形成合力,共同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播与推广。例如,定期开展非遗文化直播、邀请自媒体博主共同体验非遗文化、让非遗文化走入校园等活动。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开展推广活动,如举办非遗文化主题讲座、展览、演出等,以提高非遗文化的曝光度和影响力。
4.2 打造创意非遗志愿服务项目
包括但不限于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到非遗文化传承地进行实地考察、体验、调研等活动,以及让大学生进入非遗展馆做讲解员、承担非遗版画创意性工作等志愿服务项目,促进更多大学生了解、参与、传承并推广非遗文化。大学生志愿者在活动前通过线上渠道进行调研和策划,了解当地的非遗文化传统和特色。然后与当地非遗文化传承人联系,共同商讨活动内容和形式,确定活动时间、地点等细节。比如活动当天,大学生志愿者可以利用校园广场或文化中心等场地,搭建展示区域,展示当地的传统手工艺品、民俗表演、传统技艺等。同时,通过文艺表演、展览讲解等形式,向师生和社会公众介绍非遗文化的历史、传统和意义,引导大家关注和认识非遗文化的重要性。此外,为了让大家更加深入地了解非遗文化,大学生志愿者还可以投入到文化单位的组织工作中去,如非遗手工制作、传统乐器演奏、非遗技艺传承人现场指导等,让参与者亲身感受和体验非遗文化的魅力。
5 总结
非遗文化是国家和各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在当今社会,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面临着新的挑战,但同时也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因此,以大学生志愿服务为载体,积极开展非遗文化的传播与推广显得尤为必要。
近年来,国家将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从单一的学术抢救,提升到充分利用各种媒介资源“传播造影响,以影响求关注,以关注谋发展,以发展促传承”大保护、大利用的战略高度。这种战略的实施,使得文化传播与互联网科技的发展密不可分,互联网已经成为推动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工具。在这一背景下,利用互联网作为信息交流平台,为大学生提供高效准确的非遗文化志愿项目信息,将成为符合时代需求的重要举措。通过建立精准化志愿服务推送平台,如公众号、小程序等,大学生可以便捷地获取各类非遗文化推广项目的信息,从而更加有效地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传播和推广中来。例如,通过分专业、分需求、分地区的推送标签划分,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快速找到符合自己需求的非遗文化推广项目,从而提高参与的积极性和效率性。因此,结合互联网技术和大学生志愿服务,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播与推广,不仅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自信心,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我国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国家软实力的提升作出积极贡献。■
引用
[1] 刘欣.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育现代化,2020(46):130-132.
[2] 叶鹏.基于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及实现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5.
[3] 中办国办印发意见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N].人民日报,2021-08-13(1-2).
[4] 牛艺.“互联网+” 大学生志愿服务新模式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05):238-239.
[5] 刘雅,王平.媒体融合重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推广路径[J].中国出版2020(06):37-39.
作者简介:王璟璇(2002—),女,吉林省吉林市人,本科,就读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李金诺,女,山东济南人,本科,就读于上海外国语大学;唐小晴,女,吉林省吉林市人,本科,就读于复旦大学;程一龙,男,福建莆田人,本科,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