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研究里的语文之美:传统文化中的习作智慧

2023-06-23 06:52:45薛凤
海外文摘·艺术 2023年21期
关键词:习作智慧传统

习作研究是语文教育学中的重要分支学科,它不仅关系到语言文字的使用手法,而且从深层反映出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核。在华夏五千年的文明长河中,传统文化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其光芒照耀着世世代代的文人墨客,在他们的笔下,流淌出的是对天地人的感悟、对真善美的追求。习作则是这种感受和追求的媒介,记录了文化的继承和革新,同时也是语言演进和发展的见证。

在广阔的习作研究天地里,传统文化因其特有的魅力而成为其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由《诗经》之清新脱俗到《楚辞》之浪漫奇崛,从汉赋铺陈之华美到唐诗宋词之意境深邃,每篇经典之作无不淋漓尽致地彰显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习作不只是驾驭语言文字,还是一种文化传承。

1 传统文化与习作的渊源

从传统文化发展的脉络进行分析,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和文明的积淀,其中蕴含着丰富智慧和博大精深的内涵。从远古的甲骨文和竹简文,到以后的纸质书籍,文字这一传统文化媒介,始终是人类表达自己思想和记载历史的最主要工具。而习作作为一种词的使用和实践活动自然和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历史上,传统文化既给习作带来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与灵感源泉,又赋予其深刻的思想内涵与特殊的艺术韵味。

从传统文化的启发与影响进行分析。古典诗词具有凝练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是习作的楷模;古典散文,以它灵动的笔法和天然的感情,给习作带来了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古典小说通过其丰富的故事情节和生动的角色设定,为创作提供了宽广的可能性。这些流派的特色既闪耀于古代文学之中,对于现代习作仍有很大的指导作用。这些启示我们,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应该重视语言的精炼、情感的传达和意境的构建,这样才能创作出既具有文化内涵又具有现代感的杰出作品。

2 传统文化在习作中的智慧体现

2.1 思想深邃,启迪心智

传统文化之于习作的第一智慧无疑表现在它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给了创作者心智以启示。儒家经典强调的“仁爱”和“礼义廉耻”,道家哲学追求的“道法自然”和“无为而治”等哲学理念,在历代文人的笔墨之下得到了传承和发展。这些观念既是道德教化的主要媒介,也是启发创作的灵感之源。这些理念融于习作中时,作品就会有一种超出文字自身的深度与厚度,就能带领读者进行深层的思索,去感悟传统文化中智慧的光芒。这一智慧的彰显不仅仅是传统文化被直接援引与诠释,更是其精神内核被深刻理解与再造。习作时,创作者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发掘与领悟,并把其智慧元素融进了作品,使其思想内容更深刻,更有哲理。

2.2 艺术精湛,丰富表达

古典诗词中的格律之美、曲艺戏剧中的情节设计、书画艺术中的意境营造等等,这些正是传统文化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习作时,创作者可借用这些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比如对仗、排比等加强语言节奏感,用象征、隐喻等充实作品内容。这些技巧的应用不仅提高了习作艺术品位,而且使传统文化之智慧淋漓尽致地呈现于习作之中[1]。与此同时,传统文化的艺术手法又给习作带来了特殊的创作视角与表达方式。

2.3 审美独特,提升境界

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给习作带来了新鲜的审美元素。受传统文化影响,习作已不只是单纯地描摹客观事物,更追求一种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和深邃的意境。这一境界的上升,使习作在刻画自然、抒发感情、表达观念等方面,均能超越实际的羁绊而创造较高审美效果。这一经历既使读者领略到传统文化所带来的韵味,又使作家在写作过程中得到自我超越与提升。与此同时,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又给习作带来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与创新灵感。受传统文化熏陶,作家能够更深刻地发掘人生的美感与哲理,并通过特殊的审美视角与表达方式创造出内涵深刻、魅力独具的作品。

3 传统文化智慧在习作中的实践与应用

3.1 引用古典名句,点亮习作亮点

在文学创作或者日常创作时,将古典名句巧妙穿插其中,就像在广阔星空里装点出几颗璀璨夺目的明星。这些古典名句既可以点亮整个夜空,又可以把读者带入更深的文化境界中去。它们是古人的智慧结晶[2],经历了时间的洗礼后,它们闪闪发光,内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和对世界的深刻理解。把这几句名句引用到习作中来,仿佛是跟古人交谈,借古人的话抒发自己的所思所想。

以“坚韧不拔”为主题的习作中,可以引用《孟子》中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来对全篇内容进行总结,阐述成功的背后是无数次的挫折与坚持,强调毅力对成就伟业之重要。引用这句话就能细致地刻画一位历史人物或者现代成功人士,他在追寻自己的目标时遇到各种困难与挑战,但最终凭借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实现目的。这类引用不仅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顽强的精神力量,还能突出传统文化厚重的底蕴,让读者感受人物魅力之余,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层次的了解与领悟。同时,也可通过比较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坚韧不拔的认识与实践,进一步扩大文本研究视野与深度。

3.2 汲取历史智慧,赋予习作深度

历史,就像一条延绵不绝、凝聚着无数先辈智慧和经验的长河。后人吸取了这一历史智慧,进行习作研究,就像站到巨人肩上一样,可以看得更远,想得更深。传统文化包含了哲理、故事与教训,是弥足珍贵的资源库,它能给我们习作以更深刻的意义[3]。融历史智慧于一炉,既能增强文章说服力,又能带领读者以更宏观更全面的视角认识问题、思考问题,进而获得更深刻更独特的观点。

以“和谐共处”主题习作为例,可以将古代“和而不同”的理念贯穿于全文之中,以强调现代社会如何实现维护个性和追求共同目标的均衡。在主题写作中,可以引入经典历史故事,如“将相和”中蔺相如与廉颇从最初的矛盾走向和解的历程,来深入探讨和谐相处的价值和如何达到这种和谐状态的策略。或是在主题写作中结合现代社会的某些现象或者事件,比如不同文化背景的交流与合作、社区邻里关系等等,进一步阐述现代社会如何实践“和而不同”思想,或是从现代的角度来对其进行“现代翻译”。历史智慧的融入,既能彰显传统文化魅力,又能引领读者站在历史的高度对现实问题进行考察与思考,进而获得更具有深度与广度的研究。

3.3 继承传统文脉,彰显习作特色

传统文脉作为民族文化之根和魂,深深地扎根于历史长河之中,奔流于每个民族成员之血脉。在习作中,继承和弘扬传统文脉既是一种本能,也是一种文化自信。通过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能使习作更具有地域特色与民族风情,从而使读者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到一种浓浓的文化氛围与历史底蕴。

以“家乡的变迁”主题写作为例,大多数情况下的写作内容都是论述“房屋建筑”“外部环境”等外面物质的变化,而传统文化的融入则可以从家乡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出发,详细描述家乡的传统建筑、当地的风俗、民间故事等,以此来展示家乡的独特文化和民族特色。例如,可以通过详尽地描述家乡的一座历史悠久的庙宇或一段流传已久的民间传说,结合传统文化元素来彰显家乡文化底蕴。之后,再对比一些对民间文化的新演绎形式,显示出故乡在新时代背景下有了长足的发展,呈现出崭新面貌。这类习作既能使读者领略到传统文化所带来的韵味,又能唤起他们对故乡的自豪感与归属感。

3.4 提炼哲理思想,升华习作主题

对传统文化的哲理思想加以提炼,巧妙融入习作之中,可以使文章主题更好地升华,使习作具有更加深刻的意义与寓意[4]。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与社会价值,而这些哲理思想经历史沉淀与传承后,又有着深刻的启示作用。创作者在挖掘传统文化哲理元素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对于人生的感受与领悟,有机融入文章之中,既能让文章思想性增强,深度增加,也可以引领读者在读的过程中深层次地思考与感受哲思,得到心灵的营养与启迪。

以“诚信”为主题的习作中,可以从《论语》中提取“言忠而行笃也”的哲学观点,以此来深入探讨诚信在个人修养和社会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在习作创作过程中,可以引入历史上一些著名的诚信故事,例如“季布一诺千金”和“商鞅以徙木为信”,进一步证实诚信在传统文化中的深厚基础和广泛影响,并结合现实生活实例,比如企业因为诚实经营赢得了良好信誉,个人因为诚实守信得到了别人的尊敬等等,通过古今不同人相同行动的类比,将诚信这一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生动起来,让读者在品读中,深切地体会诚信的魅力与价值。经过这种提炼与应用,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

3.5 借鉴艺术形式,创新习作风格

习作时,可借鉴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形式作为文章表达方式,并创新写作风格。传统文化中诗、书、画、戏曲等艺术形式各自包含着特殊的审美理念与表现手法。只有对这些艺术形式有深入学习与了解,才能把它们的精华融于自己的习作之中,从而写出新颖别致的文章来。传统文化形式的借鉴,既有利于增强文章的艺术性与审美价值,又可以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体会传统文化所带来的味道与魅力。

以“自然之美”主题写作为例,创作者可借用传统诗词的形象与表现手法对自然景物进行描写。例如,借王维山水田园诗之风,以清新自然之语、精妙之笔描写大自然之瑰丽风光。在描述山脉的时候,可以采用诗歌中的对仗和排比技巧,例如“青山叠翠,碧水潺潺”,这样可以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美。与此同时,也可吸取传统山水画的构图技法,以远近高下、虚实相生等技法创造出画面层次感与空间感。除此之外,在对自然之美的刻画中,也可融入道家“天人合一”等传统文化元素与哲理思想以进一步充实文章内涵与寓意。创作者通过这种借鉴与创新,成功地实现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与习作的结合,开创了别开生面的文章风格,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体会传统文化所带来的味道与魅力。

4 结语

习作与传统文化之间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传统文化不仅为习作提供丰富的创作素材、灵感来源,更在潜移默化中发挥着育人功能。但是,传统文化的融入并非随意的,需要依据习作的主体、类型、风格等因素进行筛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在习作中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内涵与价值,升华习作内容。■

引用

[1] 谢晶.运用传统文化指导语文习作教学[J].科幻画报,2022 (03):95-96.

[2] 李静.引“传统文化”之源活“小学习作”之水[J].学苑教育,2021(06):63-64.

[3] 吴湘.习作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体验与表达[J].教学与管理,2020(23):32-33.

[4] 李笋.加强传统文化在习作教学中的渗透 [J].语文建设, 2018(29):65-67.

本文系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创新素养专项课题专项一般课题+“‘双减背景下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创新素养培育路径研究”(2022CYB046)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薛凤(1979—),女,山东青岛人,本科,副高级教师,就职于青岛西海岸新区安子小学。

猜你喜欢
习作智慧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
有智慧的羊
习作展示
智慧派
智慧与创想(2013年7期)2013-11-18 08:06:04
智慧决定成败
网球俱乐部(2009年9期)2009-07-16 09:33:54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