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坦 杨凯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时代到来,网络传播平台层出不穷,这既给纪录片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又为纪录片的传播及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目前纪录片已经顺利进入网络市场,受众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设备随时随地搜索和观看,快节奏、碎片化的阅读方式为纪录片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机遇,传播呈现出全时段、全地域、全民、全媒体的特征。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媒体时代,在纪录片制作和传播过程中,必须遵循全新的网络发展规律,多角度丰富题材及内容,创新传播形式,拓宽纪录片在网络平台的生存空间,促进纪录片的创新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成熟,智能手机得到普及,为受众观看及传播纪录片提供了便利,纪录片的传播也逐渐由官方转变为全民参与。对大众来说,创作的题材和内容有了更独特的视角和更真挚的情感,在中国纪录片史上留下了新时代的印记。因此,纪录片在发展过程中要借助新媒体技术的传播优势,丰富传播途径,将以往的单一受众转变为多样化受众,扩大受众范围,促进可持续发展。文章基于新媒体背景,分析纪录片的传播特性,探究纪录片的创新途径。
关键词:新媒体;纪录片;传播特性;创新途径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5-0-03
0 引言
纪录片是一种以现实生活为创作素材,对真人真事进行艺术性的加工和呈现,由此引发人们对社会现象和问题进行深度思考的影视化艺术形式,因此纪录片具有较强的真实性。纪录片凭借其真实性的特征,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但其传统传播形式和途径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受众覆盖率不高。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纪录片提供了开放式、大众化的传播环境。因此,面对全新的时代背景,纪录片在发展过程中应积极借助新媒体技术的传播优势,提升传播速度,扩大受众群体,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对新媒体时代纪录片传播特征进行研究,有利于体现新媒体技术优势,推动纪录片传播方式革新。
1 纪录片的特征
纪录片是一种纪实性的影视化艺术形式,与其他影视艺术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并呈现出以下显著特征。
一是真实性。纪录片以真人真事为创作素材,所呈现的内容都是在现实生活中真实发生的,这一点与传统影视作品不同,传统影视作品注重故事化的叙事,而纪录片关注对真实故事的展现。二是社会性。纪录片的题材多是社会热点新闻或现象,聚焦的是大众最关心的问题。其通过艺术处理将社会面貌展现出来,并从不同角度对社会问题进行剖析,以期引发人们对现实社会的深思。三是美学性。通俗化审美需求的日益增加,改变了传统的纪录片美学观念。创作者在纪录片的艺术创作中,融入了更多的美学元素,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大众对纪录片通俗化的审美需求。四是多样性。人们精神追求的多元性,决定了纪录片主题和类型的多样性[1]。为了满足不同群体的社会性需求,目前出现了各种题材的纪录片,如生活、传记、地理、历史等。
2 新媒体的概念及传播特性
新媒体是一种全新的媒体形态,新媒体环境强调万物皆媒的理念,简单来说,一切物质都可以作为信息传播的媒介。目前新媒体涵盖所有的数字化媒体形式,如移动端媒体、网络媒体等。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新媒体借助移动端媒体获得了高速发展。
相较于传统媒体,新媒体传播呈现出以下特性。一是全时段传播。根据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可以将媒体信息的传播分为定时、即时、实时和全时四个不同发展阶段。而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得到了明显提升,各种新媒体技术使信息传播进入了全时阶段。二是全地域传播。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打破了传统媒体信息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受众可以借助移动终端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实现信息全地域传播。三是全民传播。在新媒体时代,各种移动智能设备的普及和应用,使信息制作和传播不再是媒体和相关机构的特权,大众也可以成为信息的制造者和发布者,信息传播呈现出全民性特征。四是全媒体传播。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不再局限于某个媒介形式,如文字、图片等,而可以通过视频、动画、音频等多种形式进行传播[2]。另外,信息传播的途径变得更加多样化,除了传统媒体形式,还可以通过各种数字化媒体进行传播,信息传播呈现出全媒体特征。
3 新媒体背景下纪录片的传播特性
3.1 全民记录
互联网技术和移动智能设备的广泛应用,降低了信息制作和传播的成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社会的观察者和信息的发布者[3]。加上各种新技术的出现,视频拍摄变得更加便捷,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地记录生活,各种草根拍摄的纪录片,成功打破了官方的垄断。各种新媒体平台的出现,也为草根纪录片的传播提供了渠道,并且這些平台的点赞和评论等功能,强化了纪录片的互动性,更能引发社会讨论,提升纪录片的传播热度。例如,很多旅游博主会将自己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发布到各大媒体平台上。新媒体背景下,纪录片有了更广阔的传播空间,实现了从官方记录向全民记录的转变。这一转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纪录片的内容和形式,使纪录片的类型更加多样化,推动纪录片创新发展。
3.2 快节奏叙事
信息接收终端的不同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显著的区别,在传统媒体时代,受众接收信息的终端多为广播、电视和报纸等媒介,而在新媒体时代,随着移动智能终端设备的普及,受众接收信息的终端变成了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智能终端的微屏,对视频信息的画面、声音等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为了适应这一转变,在纪录片创作中,需要对画面、声音等进行优化处理。例如,在传统纪录片创作中,通常会使用长镜头和长语言,为了适应受众微屏接收的需求,纪录片的画面语言需要作出改变,尽可能地利用特写镜头,抓住受众的眼球。
基于纪录片的这一转变,新媒体背景下的纪录片传播呈现出快节奏和集中叙事的特征。例如,在纪录片《京剧》创作中,为了更好地适应微屏传播的需求,使用了大量的新媒体技术。整部纪录片采用4K标准拍摄,画面呈现出丰富的色彩层次,极具视觉冲击力,能够快速抓住受众眼球。同时为了更全面地呈现京剧发展史,该纪录片还使用了三维动画技术,对一些已经损毁的与京剧相关的知名建筑进行复原,让受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4]。
3.3 微观叙事
随着移动智能设备的广泛应用,人们记录生活更加便利,这也使新媒体平台上出现了大量记录个人生存境遇和情感经历的视频。这些视频具有较强的真实性,更易引起大众的情感共鸣,拉近创作者和受众之间的距离。基于全新的媒体语境,纪录片的叙事内容也逐渐从宏观叙事向微观叙事转变。虽然微观叙事不像宏观叙事那样题材宏大,能够将社会风貌全面呈现出来,但微观叙事可以通过聚焦普通大众,将大众最关注和关心的问题反映出来,也可以展现深刻主题。通过挖掘人们身边容易被忽视的人或事,以小见大地反映社会问题,更能凸显纪录片的真实性,也更易于使纪录片被受众接受,发挥纪录片的社会效应。
3.4 内容短小精悍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信息量急剧增加,受众每天都需要面对海量信息,并逐渐形成了快节奏浏览和碎片化浏览的习惯,短小精悍、制作精良的视频信息更容易吸引受众。为了迎合受众心理,目前各大媒体平台上的纪录片也呈现出短小精悍的特征,便于受众利用碎片化时间快速浏览。另外,目前纪录片类型多样、内容新颖,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多样化和个性化的信息获取需求。
4 新媒体背景下纪录片的创新途径
4.1 丰富创作题材
新媒体时代,信息技术得到了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为大众拍摄和传播视频提供了便利,纪录片的创作也由官方记录向全民记录转变。相较于专业的纪录片创作者,普通大众具有更独特的视角和真挚的情感,生活中的日常记录往往就是非常珍贵的纪录片素材。因此,在新媒体背景下,纪录片创作者要想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就必须深入基层,多听、多看、多观察、多体会,并能从大众的日常生活中获取有价值的视频素材,挖掘其中的深刻内涵,开阔创作视野,丰富创作题材。
例如,纪录片创作者可以基于微观叙事视角,对社会中的特定群体进行观察,并从他们的日常生活中获取创作素材,然后结合现实社会背景,挖掘其内在的故事性和真实性,引发人们对该群体的关注和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以《西单女孩》为例,该纪录片的时长较短,并且视频是由拍客使用手持DV拍摄的,讲述了“西单女孩”任月丽在西单地下通道内弹吉他卖唱的故事。该视频在网络平台上发布后,得到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各大媒体也纷纷跟进。该视频之所以能引发关注和热议,是因为“西单女孩”是“北漂”群体的缩影,视频内容能够引发广大在外漂泊人群的共鸣。
4.2 凸显美学特征
虽然在新媒体背景下,人人都能成为纪录片的创作者和发布者,但相较于专业的纪录片创作者,大众拍摄的纪录片缺乏技术性和专业性,不利于凸显纪录片的美学特征。因此,纪录片创作者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使用综合性的专业手段,对视频进行艺术化处理,提升视频的艺术性和故事性。而在强化纪录片的美学特征时,纪录片创作者可以借鉴优秀作品,如《故宫》《沙与海》等,这些优秀纪录片的拍摄艺术手法和叙述艺术手法等都非常值得学习。纪录片的叙事艺术主要包括对叙事方式、叙事内容、叙事结构和叙事空间等的把控。以叙事结构为例,纪录片较为常见的几种叙述结构包括板块式、中心串联式和阶梯递进式等。而具体使用何种叙事结构,则需要纪录片创作者根据视频的主题和内容,酌情选择,达到增强纪录片感染力和艺术性的效果。
4.3 优化观感体验
新媒体时代,受众对纪录片的心理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在纪录片创作过程中,创作者需要根据现代受众的特征,充分考虑受众的实际感官体验,增强纪录片的传播效果。在全新的社会环境下,受众逐渐形成了快节奏和碎片化的浏览习惯。因此,在纪录片创作过程中,在叙事方式和艺术呈现上,创作者需要充分考虑受众的特征,合理把控敘事节奏。在创作题材的选择上,美食、文化、社会等题材最能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而传记、时事等题材在某些舆论导向下,也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创作者需要根据时下热点,选择合适的创作题材,并选取独特的创作视角,创作出与众不同的纪录片作品,吸引人们的眼球。
另外,为了迎合受众快节奏的浏览习惯,纪录片创作者需要对叙事节奏进行合理把控,松弛有度地开展叙事,让受众能够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浏览。如今抖音、快手、西瓜视频等新媒体平台中,就有各种短视频博主对长视频进行剪辑分集,配以生动有趣的解说词,使其获得新生。以纪录片《古村物语》为例,整个纪录片被分成了14集,每集时长在13分钟左右,符合受众的视频浏览习惯。每集都以某个具体的古村落或人物为题材,主题明确、内容精悍,获得了受众的一致好评。
4.4 创新拍摄技术
纪录片是以视频形式出现的,视频的拍摄水平会直接影响纪录片的品质。新媒体时代,出现了很多新型的视频拍摄技术和设备,为纪录片拍摄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为了给受众带来良好的视觉体验,纪录片创作者应基于新媒体视域,积极探索新型拍摄技术。除了常用的延时摄影、高速摄影和水下摄影等技术外,还可以将动作捕捉技术、影视动画技术等运用到视频素材的拍摄中,为大众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
5 结语
新媒体网络环境下信息的高速传播,使纪录片发展获得了全新机遇,资源与信息的互联共享,可以为纪录片的创作带来更多机遇,为纪录片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新媒体传播呈现出全时段、全地域和全民性的特征。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在纪录片的创作和传播过程中,应积极借助新媒体技术优势,让纪录片传播更具开放性,扩大纪录片的受众范围,促进纪录片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俊.新媒体背景下纪录片的传播特性探讨[J].传播力研究,2019,3(1):67.
[2] 包春新.新媒体背景下纪录片的传播特性[J].传媒论坛,2018,1(13):88-89.
[3] 陈烨伟.新媒体背景下影视纪录片的传播渠道及特性[J].戏剧之家,2018(5):110.
[4] 余飞蓉.试析新媒体背景下纪录片的传播特性[J].新闻研究导刊,2017,8(24):118,120.
作者简介:李红坦(1980—),男,河南新郑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网络文化与新媒体传播。
杨凯(1998—),男,山西运城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新媒体广播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