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家具文化性设计在城市更新中的应用研究

2023-06-22 09:32:43王珊珊关慧良
艺术科技 2023年4期
关键词:旧城

王珊珊 关慧良

摘要:近几年,城市更新的浪潮席卷我国各个城市。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这一策略为城市建设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城市更新不单单是历史的推动,也是新时期人们对历史与现代交融的文化需求。在此背景下,地方政府逐步重视城市家具的发展,我国学者也对城市家具展开了较为广泛的研究。城市家具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直观地呈现城市的历史、特色与内涵,成为城市更新行动中的重要触媒。当前,我国城市形象趋同,缺少文化基因与地域特色,对外无益于传播形象,对内无益于凝聚人心,城市家具也展现出“千街一面”的面貌。充分利用城市家具的文化性去改造和提升城市风貌显得尤为迫切。文章在城市更新和文化性设计理念下探索城市家具的设计方向,阐释城市家具文化性的内涵,提出城市家具文化性设计原则;分析城市家具文化性设计现状及在城市更新中的价值;根据城市更新分类,借助国内外实例探析城市家具文化性设计在历史文化保护区、街区整治改善区以及旧城再开发区域的设计要点,注重历史性、情感性与时代性表达,从而提升城市空间质量,构建富有人文特色的公共活动空间,延续城市的生命力。

关键词:城市家具;文化性设计;历史保护区;街区;旧城

中图分类号:TU99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4-0-04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和思想意识的进步,我国城市更新工作从“大拆大建”这一物质层面转向传承城市基因、改造城市风貌、表达当代文化等精神层面。由此,城市家具设计逐渐从注重功能性向注重人文性转变,成为城市文脉、人文风情、城市信息传达的重要载体。城市家具作为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公共性设施,是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景观因素,可以强化或反映一个地区的特征,具有营造空间氛围、提供有关空间用途社交线索和鼓励人们开展社交活动等功能,是人与城市沟通的媒介,成为城市文明建设进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此,注重城市家具文化性设计为城市更新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路径。

1 城市家具与城市家具文化性设计

1.1 城市家具

城市家具(Urban Furniture)最早起源于英国,主要是指摆放在“城市客厅”(公共空间)里的各类“家具”,即城市街道上众多的公共环境设施。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社会历史、文化传统及政治等存在差异,因此城市家具在各国有不同的名称,英国称其为“街道家具”,美国称其为“城市街道家具”,日本则称其为“步行者道路的家具”,西班牙等国称其为“城市元素”[1]。

西班牙科尔瓦多街头的路灯被认为是最早的城市家具;工业革命开始后,由于城市空间的变化、新功能区的出现等,因此城市家具得到了大规模推广,这一时期的路灯、座椅、电话亭等公共设施成为现代城市家具的雏形;20世纪,西方进入了信息化社会,城市空间得到了重视,从而推动了城市家具的现代化进程;20世纪80年代的城市化浪潮,又使城市家具的发展发生了质的改变,成为欧洲城市建设的重要一环。回顾城市家具在西方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城市家具的发展始终与城市发展具有紧密联系与互动。从某种程度上讲,城市家具就是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文化符号,它既代表该区域的历史传统,又蕴含着一定时期的时代精神。

1.2 城市家具的文化性

城市家具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形态,是城市的个性、气质,是地域文化的物化呈现。城市家具文化性是指其在文化价值方面的内在倾向性,在设计中是经过设计者周密详尽调查与深度思考感知的深层属性[2]。城市家具种类繁多,从邮筒、垃圾箱这种单个设施到书报亭这种大尺度设施,再到较大场地城市家具设施组合,均有文化属性。

2 城市家具文化性设计原则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域民族的人们在长期生活劳作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形态和生产生活方式。由于文化要素表现众多,所以城市家具文化性设计是一个可变因素。地理和文化、民族和历史、传统和宗教、使用环境和使用者等种种不同均为反映文化性设计差异的要素。设计者要全面分析和利用这些因素,以期对城市家具文化性设计有所裨益。

2.1 系统性设计

城市家具的设计应用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不仅涉及规划和功能,还涉及筹划、设计、材料、维护、文化、管理等多方面问题,它们之间是联动、互为反映的[3]。系统性设计要求在城市总体规划下,首先以宏观城市结构为切入点,将城市与设计项目密切结合,在城市建设规划之初就考虑到城市家具设计,针对道路、城市、节点、绿化、人员等进行研究;其次,要注重城市家具与城市自然生态、气候特征、历史、文脉有机结合;最后,要考虑设计元素的总体安排及城市家具的作用、数量、放置场地等。

2.2 保护性设计

大街小巷、公园遗址等是城市中不可复制的宝贵文化遗产,展示着这座城市的独特个性、风格。在设计过程中,要对其高度尊重和切实保护,严格按照规范条例,注重“微扰动”更新的原则,即尽量在旧有设计上进行修饰和增减,表达旧有设计的精神。同时,要对城市发展历史、市民行为特征等展开细致调查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纳入当代人对生活功能的新要求。保护性设计不单单是要保护物质文化属性,也要保护人文属性。在保护好區域风貌和文化价值的基础上,赋予其新时期的活力,这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3 新旧融合设计

城市家具能够展现出不同区域独有的社会物质及精神生活风貌,同时带有一定的年代形制特点。在设计中要以人不断变化的需求为出发点,注重新材料、新技术创造,还要理性取舍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平衡好历史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共存关系,使城市家具设计既有时代的气息,又符合当代审美趣味。

2.4 人性化设计

城市家具设计的文化特性应与使用者文化层次、地域文化特征相适应,形成一个充满文化氛围和活动乐趣的环境空间[4]。设计师要以人为核心进行量身设计,充分考虑到地域差异性、当地人的生活习惯,结合人的行为、心理等因素,在设计全过程中真实再现地域原型,通过设计与当地人心连心,将人性化关怀贯穿设计始终。

3 城市更新中城市家具文化性设计存在的问题

城市家具是城市精神面貌最直观的展现。目前,欧洲广泛推行了整体性、艺术性、精细化的城市家具建设,并编制了有关的设计指南、规范及实施方案。但是,我国在实践中存在许多共性问题,特别是人文和环境总体融合度方面,远没有达到标准。

3.1 整体协调性差,视觉识别模糊

我国城市家具设计更侧重于实践项目的落地性与开拓性,城市家具均由市政部门按情况设置,缺乏宏观系统性规划,各类设施基本为成品采购,存在可识别性不足、美化程度欠佳等一系列问题。另外,采购产品时未考虑到城市更新动态过程,只满足了当前的需要,对后期维护、保养等长久性问题的考虑不够。

3.2 缺乏人性化设计,公众参与性不足

在更新改造中,通常缺乏对公众意愿的调查询问,使公众参与度不足。这使很多设计停留在形式层面,设计概念、设计方案、设计作品只是在满足城市设施基本功能需要的基础上进行的形式创造,缺乏对城市生活、城市空间的认知,与区域内人们生活习惯的关联性不强。

3.3 新旧融合矛盾突出,欠缺特色设计

从世界范围看,我国城市家具设计还处在相对落后的状态。设计师在设计上受多种文化思潮影响,存在仿古与革新、历时与共时等矛盾冲突,难以有效调和。同时,设计创新性不足,存在模仿设计的情况,欠缺对地域特色文化的表达,趋同性明显。

4 城市家具文化性设计对城市更新的价值

对城市建设而言,唯有融入独有的元素,才能增加整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增强社会的影响力等[5]。以城市更新为契机,城市家具迎来了机遇,文化性设计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

4.1 注入传统文化精神,以文化价值激发城市的内生动力

城市家具能够精准表达和传递城市历史底蕴、文化信息、风土人情,丰富空间文化价值。在具体造型中赋予其文化信息对应空间,可以帮助参与者深入理解城市家具的文化精神,也就是把这种文化价值“活化”[6]。承载传统精神的城市家具能有序推进城市更新,活化和复兴历史街区,最大限度地实现建新有旧、人城交融、文化创新保护,以新技术表现旧传统,实现传统观念和现代场景的创新融合。

4.2 把握温度与情感,引导城市生活方式

赋予城市家具文化性可以引导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营造空间特殊氛围。城市家具设计以人与环境和谐共生为前提条件,注重生活氛围营造,将地域特色、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充分结合融入城市家具中。而体现人文气息的城市家具将人与空间进行情境转化与重新排列组合,由此触发人们对空间的想象和认知,不断提高人与城市之间的情感密度。

5 城市更新行动中城市家具文化性设计策略

依据不同区域的情况,城市更新方式可以分为保护传承、提升改造、拆旧建新这三种[7]。这三种方式可对应为历史保护区更新、街区整治改善、旧城再开发更新这三种类型,不同类型更新所面临的问题各不相同。本文结合城市更新行动中的具体案例,分别探析城市家具文化性设计的着眼点及路径。

5.1 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城市家具文化性设计——延续城市文脉与历史沉淀

5.1.1 历史文化保护区

历史文化保护区是历史文化传承的基础物质载体,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往往充满多种文化交融和沉积下来的传统文化及文化符号。在当代,虽然有些传统的原始性功能已经消失,但其是这个地域的历史沉淀,具有文脉延续价值。历史文化保护区具有独特性、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修旧如旧”是历史文化保护区城市更新设计的总体思路。因此,在历史文化保护区,城市家具设计要尽可能保留或再现历史元素,避免过分更新。

5.1.2 城市家具在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设计应用

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提出,“人们对于一个城市的理解和所形成的意向,都是由他对这个城市环境形态的观察得到的。城市形体的种种标志,就是供人们识别城市的符号,人们通过对这些符号的观察而形成感受,从而逐渐了解城市本质”[8]。城市视觉导视系统、公共指示标志、城市雕塑等视觉符号使城市具有辨识度。同时,由于一些形状、色彩、材料符号本身就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等意义,所以它们的图像性或者象征性应用可以使设计从艺术表现手法延伸到特色、观念、文脉等文化的要求。歷史文化保护区的更新,一方面,可以从保护区的建筑民居、历史遗迹、绘画雕塑等方面挖掘灵感,通过直接模仿、隐喻表达等造型语言将文化信息传递出来;另一方面,可以把富有历史文化基因的视觉符号凝练其中,将具有象征意义的纹样图案、符号等元素应用到城市家具装置中。

成都宽窄巷子作为明清时期的老街,在更新改造中,将中国古建筑元素大量应用在设计中。主入口牌示设计采用了中国古建筑斗拱作为装饰符号应用在牌示的整个造型中,街灯的设计也直接将中国古建筑屋顶的攒尖结构形式作为灯具顶部造型。这些传统建筑构件、材料以及工艺的提取和采用使城市家具设计充分呼应了历史保护街区的风貌,从而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历史保护街区的原始样貌。宽窄巷子的改造成为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完美结合的最佳展示,被誉为成都的“第一会客厅”。

北京前门大街在保护、修缮和改造后,充分再现了历史神韵。大街两侧的仿古路灯选取了具有老北京特色的鸟笼、拨浪鼓、糖葫芦这三种式样,颇具“京味儿”;立体花器则选择了大鼓的造型;两侧商铺的一些牌匾沿用了传统的装饰元素,在重檐、宫廷彩画中透出清末古韵;排水口用青白石雕刻出四瓣的花朵,而雨水从花朵外侧的孔隙流出。这些设计灵感与元素的提取使历史风貌得到重现,同时赋予了其新的使用功能。

5.2 街区整治改善中的城市家具文化性设计——关注人的情感共鸣与承载

5.2.1 街区

人们在想起一座城市时,头脑中最先浮现的就是街区,街区活了城市才活,街区闷了城市就闷[9]。街区承载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是人们生活场景、生活方式的一面镜子。街区空间以使用者为中心进行规划和建设。人们在城市空间内活动的自由程度是评价空间及其设施规划设计的核心,空间设计只有以人为本才具有意义[10]。社区改造更新通常以提高该区域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为目标,而实现这种目标必须依赖居民对社区环境与设施的满意程度。

5.2.2 城市家具在街区整治改善中的设计应用

在城市街区更新整治方面,注重有温度的人性化尺度,兼顾人们对场所的归属感是重中之重。可以说,街区的人文因素给城市家具文化性设计提供了文化内涵、风格和细节来源。因此,设计师要避免城市家具设计过分标新,应将人的因素作为城市家具设计的首要因素,充分考虑当地人的生活特征,不破坏原有生活“线路”。除了设施设计本身要符合人体工程学和行为科学以外,更要关注人的心理需求,探索人的潜在期望。设计的色彩因素和材料因素往往会给人带来直接的视觉美感和触觉体验,进而影响人们的心理感受。在该区域更新中,首先要对区域居民展开调研,让居民参与到社区更新共建中。其次,应结合当地人的色彩审美取向和当地的材料资源,满足该区域人的情感需求和生活愿景。最后,城市家具的放置和组合在街区整治改善中应该增加趣味性设计,从而增强街区活力。

例如,上海番禺路222弄的五组座椅围合而成的“里弄客厅”为该社区的居民提供了更多样的活动和休闲方式,在公共空间中营造出独特的生活氛围和邻里交往环境,并使其成为一个具有文化特色的居住场所,同时呼应了该社区居民的情感归属。又如,土耳其Hamamyolu Urban Deck活力街区步行轴线以一条嵌满当地特色玻璃工艺品的白色水泥线形式,形成一个独特而又开放的空间环境,通过整合街道两侧及城市元素,打造出充满活力和城市印象的生活街区。与此同时,结合适合不同年龄段及不同功能的城市家具组合,将社会文化、历史和视觉特征重新融入城市,创造出能满足各种人群需求、具有归属感的人性化生活空间。

5.3 旧城再开发中的城市家具文化性设计——呼应时代的召唤与表达

5.3.1 旧城

旧城更新是对整个旧城环境的规划和设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旧城更新是针对城市衰退而言的,与其他级别更新相比,旧城区更新范围更广,更新程度更高。我国很多旧城区内部分街区已面临闲置、消极等发展困境,旧城的城市家具也都在勉强维持基本使用功能。旧城城市家具设施改造和优化,无论是对个体城市更新形象塑造还是对旧城区活力激发,均有深远意义。

5.3.2 城市家具在旧城再开发中的设计应用

同一时期不同地域有相互关联和影响的地域文化,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共享化的当今世界,呈现出跨地域文化相互交融的文化现象。这种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型生产方式,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各个方面,城市家具设计也将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一趋势的影响。城市与城市家具呈现出的整体风格并非某个个体单独形成的,而是多元思想、审美、文化与生活方式在建筑与环境中沉淀下来的“形象集体”,表现的是某种实践与地区条件下综合性与表层性的文化信息物象。在旧城再开发更新中,要注重历时性与共时性的平衡与表达,强调对当前地域、环境和人文的适应性,还要吸收现代科技等时代性特征,并融入当下文化与生活理念。只有传统与时代创造性融合,才能激发城市活力,展现城市魅力,从而使城市文化生命得以延续。

哥本哈根线性公园将建筑、风景园林和艺术融合,打造出与现代城市相适应的游憩生活综合体。为了体现其文化多样性,将来自62个国家的108件具有当地特色的标志物作为城市家具设计元素,包括中国银杏树、日本章鱼滑梯等。在这个独特的城市、空间里,人们可以欣赏到各种不同风格的“艺术品”,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情和异域特色。这种多元文化氛围拉近了当地居民与本国居民的距离,赋予了该区域崭新的面貌,使当地文化在被保存下来的同时蕴含着新的发展契机。

新加坡滨海湾的城市家具通过现代高科技手段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采用新材料、新工艺创新改造等方式实现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的统一,充满科技与未来气息。“超级树”城市家具装置拥有先进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在白天可以吸收雨水、遮阴、储存光能,晚间将光能转换为电能,放出七色光芒,成为人们最喜欢的空间之一。

6 结语

在城市家具设计上,不仅要改造物质空间,更重要的是要赋予其精神内涵。城市的基本使命是贮存文化、传播文化、创造文化。城市文化活动增加是吸引人口迁入、推动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城市家具是城市文化的载体,承载着城市的精神内涵,将人与城市紧密联系在一起。對设计师来说,在城市更新背景下,城市家具设计要注重文化性表达,要根据更新空间属性分别注重历史性、情感性与时代性的表达。

参考文献:

[1] 方晓风.城市家具研究现状与前景展望[J].家具,2022(3):1-7.

[2] 张凌浩,陈旻瑾.环境中的设施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7):175-176.

[3] 鲍诗度,史朦.中国城市家具理论研究[J].装饰,2019(7):12-16.

[4] 匡富春,吴智慧.城市家具的内涵及其功能性分析[J].包装工程,2013(8):39-42.

[5] 肖峰,以公交候车亭为例浅议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人性化与地域化[J].交通科技,2013(10):125-128.

[6] 褚军刚.基于空间叙事的城市感性家具设计研究[J].创意与设计,2018(4):77-80.

[7] 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指导意见的通知[EB/OL].厦门市人民政府,http://www.xm.gov.cn/gazette/99833440,2022-09-30.

[8] 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1-7.

[9] 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金衡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26-27.

[10] 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145.

作者简介:王珊珊(1991—),女,辽宁大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公共艺术设计。

关慧良(1968—),男,辽宁大连人,学士,教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城市设计。

猜你喜欢
旧城
旧城改造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鱼珠旧城改造调整! 黄埔临港黄金岸线建设再提速!
房地产导刊(2020年7期)2020-08-24 08:14:14
浅谈旧城更新中建筑立面整治的策略与意义
中华建设(2020年5期)2020-07-24 08:55:30
秋日忆绍兴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curriculum English grammar teaching should be strengthened in high school
城市规划下的旧城改造思考
中国城市新旧城空间规划的历史经验
海港区以农民得实惠为前提走出旧城改造新路
基于CiteSpace的旧城改造研究热点分析
对当前城市旧城改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探讨
河南科技(2014年16期)2014-02-27 14:1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