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持满之戒”的得失观及现代价值

2023-06-21 10:17:45李雪
西部学刊 2023年12期
关键词:道德经老子智慧

摘要:“持满之戒”的得失观是《道德经》重要的哲学命题。老子认为,“得”与“失”是一对对立统一的范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制衡、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关系。在其看来,“物极必反”“福祸相依”是自然之理,以“持满之戒”的心态平和面对“得失”方为理想的人生境界。从《道德经》第九章“持满之戒”入手,追古论今,认为其“反者道之动”的世界观、“知止不殆”的利益观、“身重于物”的价值观、“戒满虚己”的养生观对于指导当下個体、社会以及国家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仍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道德经》;持满之戒;得失观;价值

中图分类号:B2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3)12-0165-04

在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①,处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广袤中华大地经历了诸侯纷争、战乱频繁、社会礼崩乐坏的历史阵痛,人文关怀开始觉醒。乱世促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文化盛景,各家学派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发声,华夏文明在激烈的思想争辩中迈出了人文关怀的一大步。“六经”②《论语》《道德经》等具有“元典”意义的文本由此诞生,激荡着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脉搏。老子的《道德经》站在中国哲学的发端,历经千载,对中国人的文化品格、思维方式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坚持文化自信,将目光投向古之经典,可以更好地汲取人生的智慧和力量。

一、中国智慧——持满之戒

在《道德经》第九章中,老子讲“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1]41。其中“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指端着一个装满水的器皿走路,水就会溢出来,行走要小心翼翼,动作没办法游刃有余,不如放下。其中包含了中国人的处世智慧,虚己戒“满”,这便是“持满之戒”。

什么是“满”的状态?

与《道德经》“持满之戒”的智慧阐述同样道理的有《说苑·政理》中的一则古代故事:

这是魏文侯与大臣李克之间由“吴之所以亡者何也?”引出的经典对话。这个故事探讨了一个问题:屡战屡胜到底是国之福,还是国之祸?估计很多人会像魏武侯一样首肯此乃国之福也。然而,挣脱表象的迷雾,“以观其眇”跳出问题看问题,李克却洞见了其中的玄机:连年征战势必会影响民生,使其疲惫不堪。屡战屡胜,君主更容易自矜功伐。骄纵的君主指挥百战疲劳的百姓,则祸将至矣[2]。

从“屡战屡胜而亡”的教训中我们得到的一个启示:“功遂身退”。这在老子看来就像昼夜更迭、四季交替、寒暑枯荣一样,“道”就是答案。所以功遂身退,是明哲保身的智慧更是“持满之戒”的智慧。但吴王夫差就参不透这“天道”,更没有赵襄子居安思危的德行,想要持续他的辉煌和优越,这样也就终于走向反面,导致失败亡国、自刎身亡。运作一个国家,统治者不惜代价,当治国达到极限张力时往往会出问题。对于“满”的境界,老子是戒满而忧的。

又如《史记·项羽本纪》中讲的楚汉之争,项羽终败于刘邦,正是由于项羽杀戮过重,自矜功伐而不师古。亲身经历七十余战,所向披靡,终究落得“持胜甚难”的败局[3]。

在《道德经》中,老子说:“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1]337老子所言,道是万物运行的规律,万事万物看起来不一样,但都被一个看不见的规则所控制。老子把“道”分为两种:天之道和人之道。天之道就是自然之道,犹如张弓一般。弓呈弧形,弓与弦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天之道,遵循的是减少多余的去补给不足。强大的要抑制,弱小的要扶植。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人的处世原则恰恰是减少贫弱的去奉献给富余的。人有功利之心,有钱有势的就去巴结;没钱没势就挨欺负。这是人在功利之心的驱使下创造的游戏规则,然而打破了“天道”平衡的“人道”往往事与愿违。道法自然,宇宙万物之间的客观规律是发展变化的,遵循客观规律,便是不过分作为。

二、《道德经》中得与失的哲学阐述

(一)得与失的辩证关系——物极必反

在老子的思想中存在着对世界规律朴素的哲学观察。“道”的哲学视角下描述事物是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转化,循环往复的。“道”是通往“众妙”的途径,解答世间万事万物的问题,皆对立而又统一,皆矛盾而又存在。《道德经》中,“得”与“失”成为老子思想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哲学命题。得与失是对立的两种状态,它们辩证地统一于事物运动变化的发展过程中,随着事物的环境、条件的变更发生变化,进而相互转化。就像福祸、满亏、阴阳、难易、荣枯、利弊,老子的智慧直面这些矛盾对立的事物,发现事物内部存在的运动变化规律。它们之间涉及一种转化关系。在《孙子兵法》中有这样一个章节,两军交战,当敌人被包围的时候,给对方留一个缺口,这并不是阵型设计的问题。相反,这是设计了对方出逃的必经之路,当地人从缺口出逃时,便可精准打击,事半功倍。这便是“围师必阙”[4]。以“失”换“得”。老子的得失观乃是看到事物变化发展的必然规律,看到了其间的朴素辩证关系,物极必反。

(二)《道德经》中的得失阐述——福祸相依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1]14透过《道德经》的哲学视角,我们了解到世间万物的两面性,既对立又统一。假设一方面不存在了,那另一方面也不存在。无长不短,无高不下,无难不易,有难才见易之可贵,有长才见短之特点。它们之间是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关系,“大音希声,大象无形。”[1]175世间万物任何一个方面走向极致,都将无限接近它的反面。此消彼长,循环往复。正是由于多种多样的相互对立的存在,才构成了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

祸福相依,得失相和。“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1]248和满与缺一样,福与祸可以看作一种得到与失去。福祸得失是一组辩证命题,得而复失,失而复得。祸是一种生活的某方面失去、被剥夺的窘境。但是身处窘境,反而发人深省,催人奋进,积累经验再出发,阳光总在风雨后。相反,福是一种令人愉悦满足的状态,是得到,但是“持而盈之”不是一个能长久保持的状态。福祸得失,只是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短暂属性,二者“同出而异名”[1]10。当成功的条件与环境发生改变时,没有及时分析形势,调整应对方式,就会走向相反的状态,“自遗其咎”。所以老子认为“反者,道之动”[1]172,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平衡,只是短暂的状态,这种平衡随时可能被打破。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的,物极必反。老子认为应“以道观物”,站在哲学辩证发展的视角去看待人生福祸、盈缺、得失,解决问题。

读《道德经》,老子的得失观蕴含着管理者智慧的哲学命题。所谓“无为而治”,不是不作为,这里并没有抹杀“治”的目的性,而是不过度干预,同样是对“戒满”的诠释。这是老子为执政者治国为政提供的一种参照物,而最终要做到“治而不为”的,则是“无为”。“无为”和“治”,看似对立的两级,但却蕴含着大局观和管理者的眼界和智慧。过分作为、过分干预就是过分强调得到,反而“不如其已”,易生弊端,招致灾祸。《道德经》中讲“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1]154“废”与“举”、“取”与“与”等是矛盾对立的两面,是矛盾变化规律的“天道”推动其发展的。然而“物极必反”,面对暂时的挫折困难,不妨放平心态,充实自己,蓄势待发。老子所讲“物极必反”的矛盾变化规律,便是教化人们要站在事情发展的必然结果来看待问题,便会多一分持重与智慧。

(三)理想的人生境界——持满之戒

“上善若水”。在老子眼中,至善之德,莫过于水之德。水泽被万物而不与物争,甘居卑下,处众所厌,故水德最接近于“道”。

水,以柔弱胜刚强。海纳百川,兼容并蓄,润物无声。以不争争,以无私私,以无为为。“无为”“不争”指的不妄作妄为。道法自然,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顺应自然、改造自然。乐天知命,顺应自然,才是与道相合,才能真正使人有所悟,得到真正的发展。面对人生的得到与失去,争不代表得到,不争不代表失去。保持一颗虚己之心,守得一份静独之境。如果我们一直奔跑在人生旅途中,又怎么能知道慢下来是何等的美妙。给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不过分与人比较和争执,尽己所能做好眼前的事务,慢慢进步,悄悄闪耀。享受“不争”的过程,生活自有馈赠。同样,人生戒满,戒骄戒躁。满则盈,盈则亏,这是道运行的必然规律。因此,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即是人生最好的模样。

三、《道德经》得失观的现代价值

与时推移,与物运转。老子所谈的“道”是与时俱进的。《道德经》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是巨大的,然而老子的思想穿透古今,对现代社会有着巨大的精神价值。我们读《道德经》,品读老子的得失观,在物欲横流道德走低的现世里,需要这份厚重的精神力量来抵御物欲的侵害,寻求智慧虚己之心,提升人格和内涵。

(一)“反者道之动”的世界观

老子提出的人生智慧告诉我们:物常在变,矛盾随时可能发生转化。着眼当下,身处顺境,要居安思危;身处逆境,更要坚定信念[5]。老子言“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1]187。过分偏爱则会耗费过大,太多收藏就会损失巨大。同样是“物极必反”的道理。在現世社会生活中,总有人为了获得财富与权势,不惜倾尽所有,牺牲了健康,失去了对亲人朋友的陪伴,或者付出更多的代价,终而未得。有多少功成名就的父母,因为错过了陪伴孩子的成长,而懊悔不已。又有多少为名利奔波的子女,因为“子欲养而亲不待”而追悔莫及。任何获得,都将伴随着失去。人心是追求完美的,但是天道是拒绝完美的,这就是人生最大的困惑。

福祸得失,必须我们独自权衡。对于每一个奋发向上的逐梦人,功成名就固然可贵,但清晰目标,明确选择,对奋斗过程有一个清醒的预判则显得更加重要,从而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工作与生活。不妨制定一个个具体的、小而美的目标,稳步前行,用“跳起来摘桃子”的精神去实现目标。梦想变得更近,更易于实现。

(二)“知止不殆”的利益观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6]人生必有得失,心态决定格局,格局是做事的根基。不患得患失,保持一颗平常心,有分寸,知进退,不卑不亢,从容豁达,能吃苦也能享受人生,这样就能获得丰富而快乐的人生。然而,即便功名在握,得偿所愿,最终却被不断增长的物欲所累。老子谆谆教导世人:“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1]241要保持平常的心态。在利益面前,懂得适可而止。“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1]14不要贪恋人生的高光时刻,居功自恃。要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生活中,有很多此类事例。简单讲,诸如你在朋友需要的时刻,对他施加帮助,对方心存感激。可当你把这次帮助当成恩惠,时常谈起,提醒对方不要忘记你的恩德。此时,他反而会觉得你在邀功请赏。这时,对方心里非但不念你的好,反而很可能萌生出许多怨念与反感,进而影响彼此的情谊。不如从内心释怀,懂得放下“功劳”,磨炼一种知止不殆的处世情怀。这样一来,你所做出的奉献,施予的帮助才真正为人记怀,受到尊重,这便是老子预见到的效果:“不去”。所以知足者常乐,学会放下,以不争争。在面对人生的挫折与困顿时,不妨把“失”当作一种方法,来换取“得”的目的的实现。知足,便是懂得抑制欲望的滋生、蔓延,放弃对完美的追求。可是对于这一点,很多人还是会渴望追求一种极致,这听起来似乎是一种普世认可的心态,但也许这是现代人生活中最为隐秘的一个陷阱。适可而止,知足常乐[7]。

(三)“身重于物”的价值观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1]187过分追求身外之物,过分作为,甚至以身试法是不明智的,《道德经》阐发了许多人生戒满的智慧。“身重于物”教导我们要理性面对当今社会的财富、权位,切勿因过分的贪念和不断增长的欲望而丧失了做人的良知。能够抵御利欲熏心的,便是“身重于物”的思想,克制原始欲望,持守自重。

当今社会,人们在为人处世过程之中,面对得失荣辱,要用戒满的得失价值观来平衡选择,明白“知止不殆”“知足不辱”的道理。老子始终将目光放眼于结果,老子所思考的是怎样在认同目的性存在的前提下,教化人们在“法自然”的层面实现自我价值与发展。所以老子讲的是以柔克刚的逆向思维,既往不恋,当下不杂。以不争争,以不变应万变。“持而盈之,不若其已”,在现实生活中,言谈举止、人际交往都需要戒满的心态,做事留有余地,才有更多空间去实现自我价值,社会生活才会更加从容和谐。

(四)“戒满虚己”的养生观

《道德经》的得失观,充满对现代道德的呼唤与对生命的关注。人生戒满,享得人间小福便可远离灾祸。不因外物而萦怀,不因物伤性。在面对生活中的得到与失去,坦然面对,泰然处之。得之我幸,失之亦淡然。就像月亮的阴晴圆缺,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得失之间减少精神内耗,才能更好地看见自己,成就健康的人生状态。得到与失去之间,少一些计较,得失都是我们经验的累积,我们要做到“虚己”,才能真切地感受得失带给我们的快乐和遗憾。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1]241淡化比较,关注内心,老子让我们用一颗婴儿之心去感受世界,客观地反映这个世界。人的不快乐大多来自比较。比较成绩优劣,比较薪资高低,比较房子大小,比较车子贵贱,人的欲望是会不断增长的,由比较产生的负面心理,会缚住内心,反而不利于个人的进步与发展。所谓“自知者明”,放下攀比心,放下欲念,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狮子有狮子的烦恼,麻雀有麻雀的快樂。《道德经》中字字珠玑,要为老子对世人的教诲寻一个最朴素的落脚点,大概是“抱朴守真”。“抱朴守真”,意味着以诚待人,坚守原则,不欺不诈,不媚不谄,不矫揉造作。这里饱含着虚己的智慧,饱含着老子“持满之戒”的教诲。“抱朴守真”凝聚着中华民族做人的操守、原则与美德。能够做到抱朴守真,便可以从容地做到戒满虚己。以此来消除人与人之间各种人为的障碍,形成一种和谐的人际环境,获得恬静旷达的环境,练就淡泊洒脱的胸怀,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结语

老子的思想穿越千年,成就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审美观念与文化底色。《道德经》的智慧如一朵绚丽的奇葩,在世界文化史上同样大放异彩。在车马喧嚣、纷繁复杂、信息化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立足文化自信,《道德经》隽永深邃的思想仍熠熠夺目,值得我们认真挖掘,并予以现代性的诠释。从《道德经》我们获取到形成社会良好道德风尚的诸多有力文化支撑。做人要懂得“知止不殆”“持满之戒”的道理,方能实现“以不争争”“以无为为”。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更应拿出虚己之心,才能从容以对,在得失之间有所取舍,在“戒满”之下获得内心的宁静与事业的遂成。从老子的得失观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人生中切实地履之践之。

注释:

①轴心时代:是指公元前800年至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前300年间这段时期。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是在北纬30度左右。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的重大突破时期,在世界不同区域形成了三大轴心文明,即中国先秦文明、古希腊文明、古印度文明。

②“六经”:是指《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始见于《庄子·天运篇》。

参考文献:

[1]老子.道德经[M].陈涛,编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

[2]刘向.说苑[M].萧祥剑,等注译.北京:团结出版社,2021:186.

[3]司马迁.史记[M].文天,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7:78.

[4]孙武.孙子兵法[M].宿春君,评议.北京:华龄出版社,2017:69.

[5]张小平.论老子“反者道之动”的动力因思想[J].中华文化论坛,2013(7).

[6]徐昌盛.绝代奇书:《淮南子》精解[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8:146.

[7]高长峰.浅析老子思想中的知足与知止[J].中国外资,2014(4).

作者简介:李雪(1984—),女,汉族,河北衡水人,山西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和专业建设。

(责任编辑:张震)

猜你喜欢
道德经老子智慧
What Does ChatGPT Say:The DAO from Algorithmic Intelligence to Linguistic Intelligence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道德经》的“中和”思想探究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智者老子
《道德经》“鸡犬之声相闻”与《桃花源记》“鸡犬相闻”
语文知识(2015年9期)2015-02-28 22:01:44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智慧与创想(2013年7期)2013-11-18 08:06:04
《易说道德经》
智慧决定成败
网球俱乐部(2009年9期)2009-07-16 09:3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