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冰 胡心玥
【摘 要】浦东派是中国近现代琵琶五大流派之一,对我国琵琶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该文对浦东派琵琶艺术的传承途径进行了分类和研究,从个体传承和群体传承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中个体传承主要包括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群体传承主要包括乐团传承、专业院校传承和民间传习所传承。浦东派琵琶之所以传承百年延绵不绝,与其在发展中不断拓展创新传承途径密不可分,分析浦东派琵琶艺术的传承途径并从中找寻可借鉴的经验,对琵琶流派艺术在当下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琵琶流派;浦东派琵琶;传承途径
【中图分类号】J6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2
浦东派是19世纪下半叶在上海市南汇区形成的琵琶艺术流派,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经过鞠士林、陈子敬、倪清泉、沈浩初、林石城等多代传承人的不懈努力,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和独特鲜明的艺术风格。纵观浦东派琵琶艺术发展的百年历程,不断拓展创新传承途径对浦东派琵琶艺术的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其传承途径主要分为个体传承和群体传承两大类。
一、浦东派琵琶艺术的个体传承
个体传承,多指艺人传承,是民间艺术传承活动中的佼佼者在形成了独特风格后以个人主体的形式传承其独门技艺的传承形式。这是浦东派琵琶形成初期最主要的传承方式,为浦东派琵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个体传承中因传承者与受传者之间社会关系的不同,又可分为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两种形态[1]。
(一)家族传承
自浦东派琵琶形成以来,家族传承一直对其传承与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如在浦东派形成期的鞠氏家族、成熟期的戚氏家族和张氏家族、稳定期的潘氏家族等。其中鞠氏家族是浦东派最早的家族传承地,鞠士林、鞠茂堂、鞠沐源、鞠润堂、鞠广铭等多代传承人为浦东派早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如鞠士林创新了演奏技法,收录整理曲谱并编写出了《鞠士林琵琶谱》,收录《慢商音》《十面埋伏》《将军令》《霸王卸甲》《海青》《月儿高》《陈隋》《平沙落雁》《夕阳箫鼓》等乐曲,鞠世林的侄子鞠茂堂,其琵琶技艺深得鞠士林衣钵,在浦东一带声名卓然[2],提升了浦东派的影响力等。后来戚氏家族的戚竹君将浦东派琵琶技艺传授给戚少卿;张氏家族的张步蟾将技艺传授其子张少蟾,张少蟾又传给了儿子张正秋;沈浩初将琵琶技艺传给其外孙潘亚伯、外孙女潘嫦青、潘娥青;林石城将琵琶技艺传给其子林嘉庆。这种家族传承方式较为直接与便捷,使得浦东派琵琶艺术的精髓得到了较好的传承与继承。
(二)师徒传承
师徒传承突破了家族传承的局限性,使得浦东派琵琶艺术得以更为广泛的传承。最早的鞠茂堂有程春塘、陈子敬两个琵琶入室弟子。其中陈子敬成就尤著,有“天下第一琵琶”之雅号,编有《陈子敬琵琶谱》,弟子众多,培养了曹静楼、倪清泉、王惠生、戚竹君、张步蟾等一批浦东派琵琶演奏家。倪清泉在得到陈子敬的真传后,将浦东派琵琶技艺传授给了沈浩初、胡簋铭、张仲良、汪昱庭等演奏家。凭着精湛的技艺与严谨的态度,沈浩初集浦东派琵琶之大成,编著了《养正轩琵琶谱》,有力推动了浦东派琵琶的传播与发展,他为人真挚,常与平湖派、崇明派的名家交流探讨,取长补短,培养了徐英飞、龚印心、林石城、唐乐吾等弟子。其中林石城最能继往开来,除了师从沈浩初外,还得到吴梦飞、樊少云、汪庭昱等人的指导,他重新整理、完善了《鞠士林琵琶谱》和《养正轩琵琶谱》,出版有工尺谱、五线谱与简谱等多个版本。当代琵琶家刘德海、叶绪然、邝宇忠、陈泽民等人皆出自林先生门下,让浦东派琵琶后继有人,薪火相传[2]。
二、浦东派琵琶艺术的群体传承
中国民族器乐的群体传承产生于近现代,是随着各类民间社团的成立以及近现代专业院校的设立而产生,有别于传统个体一对一的形式,而以群体进行教学的传承方式进行[1]。这一传承途径使传统琵琶流派在影响力和传播规模上均有显著提升。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浦东派形成了社团、学校、民间传习所等群体传承方式,把浦东派琵琶艺术的传承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一)社团传承
浦东派琵琶历代传承人都非常注重通过社团合奏、展演等形式与其他艺术家交流学习,不断丰富浦东派琵琶艺术的表现形式与内容。鞠士林曾在上海半淞园当琵琶擂台擂主,与上海琵琶爱好者们互相交流、切磋琴艺,其传人陈子敬为纪念恩师也前往半淞园报名演奏,一曲奏毕掌声雷动,此后在上海名声大振。同时陈子敬也是上海西郊流行的民间器乐合奏套曲《锣鼓四合》最早传谱者,并授谱给上海西郊嘈河径曹某,亲自教曹某组织的乐队演奏此曲[3]。20世纪上半叶在上海各茶楼丝竹聚会十分活跃,先后成立了“江南丝竹集会”、“钧天集”丝竹集会、“国乐研究社”、“大同乐会”、“乐林国乐社”、“华光乐会”等音乐社团[4]。包括浦东派在内各流派演奏家经常通过社团活动的形式相互交流,切磋技艺,1929年,樊少云在四马路惠中旅社忽闻邻室沈浩初、吴楚飞两人在弹琵琶,三人互相握手报名,实是崇明、浦东、平湖三派琵琶传人,知音难得,相见恨晚,此后三人书函相通,沪滨数晤,互敬互爱,切磋艺术,成为琵琶流派历史上的佳话[4]。上世纪 40 年代,林石城先生已是江南琵琶名手,是“春秋集国乐社”、“上海国乐研究会”、上海第一医学院国乐队等社团的顾问或指导,每周末都在广播电台作现场演奏[5]。解放后,随着各地专业音乐院系的建立,各专业音乐院系和国家文化部门开始组织和建设音乐社团,浦东派琵琶艺术也通过其举办的各类音乐会出现在大众视野。林石城曾在文化部主办的南方片、北方片的专家示范音乐会作独奏表演[6],大力推动了浦东派琵琶艺术的发展,为全国各地的浦东派琵琶爱好者、习琴者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
(二)专業院校传承
20世纪中叶,我国的专业音乐教育开始起步,各地高等专业音乐院系相继建立。浦东派第六代传人林石城先生于1956年到中央音乐学院任教,使浦东派琵琶艺术进入了专业院校,他编写了第一份专业教学大纲、第一本专业琵琶教材,建立了系统完整的专业琵琶教学体系。为丰富教学内容,林先生在整理传统浦东派乐曲的基础上,编创了多首练习曲与乐曲,编撰了《琵琶教材》《琵琶演奏法》《琵琶教学法》《琵琶指法练习》等多本教材,他秉持尊重传统的学术态度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琵琶演奏家和教育家。林石城的学生刘德海、潘亚伯、章红艳等浦东派传人任教于专业音乐院系,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琵琶学子;高虹、吴蛮等演奏家带着浦东派琵琶艺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让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听众领略浦东派琵琶艺术的音韵之美。2012年,中央音乐学院举办了纪念林石城先生诞辰90周年学术研讨会,出版了《追忆集:纪念林石城先生诞辰90周年》论文集,刊登了多篇高水平的浦东派琵琶研究论文,秉承浦东派守正创新的艺术精神,承扬浦东派优秀传统,为浦东派琵琶艺术的发展添砖加瓦。
(三)民间传习所
20世纪90年代,为使浦东派琵琶后继有人,上海南汇文化馆创建少儿琵琶演奏班。2015年、2016年,浦东惠南镇政府连续举办“海曲明珠——保护、传承和发扬浦东派琵琶系列活动”,邀集全国各地的浦东派琵琶传人共商浦东派琵琶的传承,举办高水平的演奏会,并于上海惠南镇文化服务中心成立了浦东派琵琶传习所,师从于潘亚伯的浦东派琵琶区级代表性传承人王睿林作为传习所的老师,专注于浦东派琵琶艺术的传承,多年如一日公益授课并举办传承活动,为学者们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2018年浦东派琵琶艺术获批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宣传浦东派艺术文化,开拓浦东派琵琶艺术的发展前景。2021年上海惠南镇还举办了全国性竞赛,建设浦东派琵琶艺术广场、成果展示地、研究中心、表演以及演奏技艺交流地,为浦东派琵琶艺术打造得天独厚的传承环境,全方位、多层次地弘扬浦东派琵琶艺术文化。
三、创新琵琶流派艺术传承途径的思考
浦东派琵琶艺术传承至今经久不衰,与其不断拓展创新传承途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纵观浦东派琵琶艺术的发展历程,其充分利用了社会环境的有利因素,不断探索新的传承途径,形成了民间与学校双轨并行的传承路径,同时合理运用多元传承方式有效地扩大了传承范围和影响力,并不断丰富和创新传承内容,这些宝贵的经验对琵琶流派艺术的当代传承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充分利用社会环境的有利因素
早在20世纪上半叶,上海的音乐社团纷纷建立,开展了茶会、音乐会等多种形式的社团活动,浦东派传承人们积极参与交流活动,借鉴其他流派的长处,不断丰富浦东派琵琶艺术的形式与内容;20世纪下半叶,随着专业音乐院校的相继建立民族音乐逐渐走进高校,浦东派传人林石城顺应时代的发展将浦东派琵琶艺术带入专业院校,使得浦东派琵琶艺术得以系统化传承。本世纪以来,浦东派琵琶艺术成功获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政府围绕国家“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方针,为浦东派琵琶艺术的传承发展创造了诸多有利的条件,使得浦东派琵琶艺术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为琵琶流派艺术的传承发展创造了更为优良的环境,有关部门和琵琶艺术传承者们更应当把握住机遇,打开流派艺术传承发展的新局面。
(二)坚持民间与学校双轨传承
在浦东派琵琶早期的发展中,家族传承、师徒传承等民间传承途径起到了最为直接和重要的作用,并为其后来发展出多元化的传承途径打下了牢固的基础。1956年林石城将浦东派琵琶艺术带入了专业院校,陆续整理编创、出版发表了多部浦东派琵琶的曲谱、教材和研究论文,推动了浦东派在学校的传承发展。近年来,当地政府部门建立了浦东派琵琶民间传习所,支持浦东派琵琶艺术成功获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聘请来自学校和民间的专家开展大师课、讲座、音乐会等相关活动,整合学校和民间的优势资源,助推浦东派琵琶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如今,琵琶流派艺术的发展应当进一步协调、发挥民间传承与学校传承的联动作用,实现资源互补与深度合作,共同推动琵琶流派艺术的持续发展。
(三)运用多元传承方式扩大影响力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浦东派琵琶艺术的相关课程通过媒体网络、信息链接以及各种现代化手段在互联网上传播,极大地提高了传播的速度和效率。如林石城先生通过录制《琵琶十八首名曲》,向社会各界讲解和传授浦东派琵琶的历史文化和演奏技巧,让更多的习琴者和音乐爱好者在感受浦东派琵琶艺术魅力的同时,“近距离”的学习浦东派琵琶的演奏方法。此外,上海浦东区还通过建立浦东派琵琶塑像文化广场、琵琶历史文化收藏馆、举办“1797文创园区”等方式,提升了大众对浦东派琵琶艺术的了解度与参与度。当下,琵琶流派艺术的传承应顺应时代的发展,积极探索线上与线下多元并行的传承传播方式,提高琵琶流派艺术的知名度,使其得以更为广泛的传播。
(四)不断丰富创新传承内容
浦东派早期的《鞠士林琵琶谱》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民间乐曲,《陈子敬琵琶谱》丰富了演奏技法和乐曲介绍,后沈浩初在《养正轩琵琶谱》中进一步更新演奏技法,增添曲目,并对技法和乐曲进行了更为详尽和完整的记載。林石城继承传统、大胆创新,对《养正轩琵琶谱》《鞠士林琵琶谱》进行完善,整理出工尺谱、简谱、五线谱等多个版本,改革创新了多种独特的演奏技法,并结合各类音乐素材与现代作曲理论,编创了多首练习曲和乐曲,大力推动了浦东派琵琶的发展进程。当代浦东派传承人们更应该在守正创新中努力探索,在继承浦东派琵琶艺术精髓的基础上,将具有浦东派琵琶特色的旋律、技法等作为要素提炼出来,对其进行符合当代人审美取向和价值追求的创作,丰富浦东派琵琶的传承内容,不断为浦东派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鲜明提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方针。浦东派琵琶艺术作为我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汲取其传统音乐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应当以时代精神激活浦东派琵琶艺术的生命力,不断丰富传承内容,拓展传承途径,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展现出新的时代风采。
参考文献:
[1]施咏.无锡派琵琶传承谱系及传承模式探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9(4).
[2]韩淑德,张之年.中国琵琶近现代史资料(之八)[J].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1996(1).
[3]金祖礼,徐子仁.上海民间丝竹音乐史[J].中国音乐,1983(3).
[4]林石城,林嘉庆.我的琵琶历程(续二)——林石城回忆录[J].乐器,2011(10).
[5]吴慧娟.曲终人不散 于今更璀璨——纪念林石城先生[J].人民音乐,2013(9).
[6]林石城,林嘉庆.我的琵琶历程(上)——林石城回忆录[J].乐器,2011(6).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琵琶重奏《敦煌曲子词》的创作与研究”(项目编号:CSQ22024)。
作者简介:刘冰(1989—),女,江苏泰兴人,硕士,中南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琵琶演奏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