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为本 感知特点 传承文化

2023-06-15 19:15:55贾楠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3年4期
关键词:统编教材文言文教学策略

贾楠

[摘 要]文言文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选编了不少的文言文。小学阶段的文言文学习是一种启蒙学习,能促进学生对文言文特征的了解,为中学阶段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文言文的教学定位和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有效策略,通过朗读、积累、运用等途径,帮助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自觉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这样教学,符合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规律,有助于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统编教材;文言文;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10-0032-03

统编语文教材在小学阶段选编了不少的文言文,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对文言文有初步的认知,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帮助学生积淀语感、积累方法,为学生初中文言文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小学阶段作为文言文学习的启蒙时期,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它在学生整个文言文学习中的作用与价值,采取适切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亲近文言文、爱上文言文,享受到阅读文言文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为学生深入学习文言文奠定基础。

一、以读为本,夯实学生文言文阅读基础

文言文语言凝练,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有效途径。文言文教学中,学生读好了文章,教学也就成功了一半。因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以夯实学生的学习基础,促进学生文言文阅读质量的提升。

(一)指导学生读正确

对文言文的教学,读准字音是第一关。文言文中的一些通假字和生僻字是学生朗读的难点,教师要让学生依照注音或者工具书把字音读准确,帮助学生扫清朗读障碍,为学生理解、背诵课文奠定基础。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守株待兔》一课,有这样一句话“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其中的“折”是一个多音字。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确定“折”字的读音,让学生读正确。 “因释其耒”中的“耒”字,是一个生僻字,无论是读音还是书写,教师都要给予引导,让学生正确掌握。再如,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精卫填海》一课中的“曰”字,在朗读之前,教师可让学生把它与“日”字比较,知道“曰”的读音。这篇课文还有“溺”“堙”等生字,学生平时接触较少。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这些生字的拼音,把它们读准确。另外,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囊萤夜读》一课中的“囊”以及“盛”字,都要求学生读准确。与《囊萤夜读》在同一单元的《铁杵成针》一课,有“杵”“媪”等生字,教学时教师应重点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课堂上,教师可以采取范读、引读、指名读、自由读等多种方式指导学生读好每个字,以帮助学生扫清朗读障碍,为学生背诵积累奠定基础。

(二)指导学生读好停顿

由于古今文化的差异,学生在文言文朗读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断句和停顿。怎样才能让学生的文言文朗读给人一种抑扬顿挫、声断气连之感呢?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停顿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语感,促进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升。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司马光》一文中的“光持石击瓮破之”这句话,对初学文言文的学生来说,读好停顿是难点。《守株待兔》一课中的“因释其耒而守株”这句话如何停顿,教师要给予学生指导:先让学生画出句子的节奏;再给学生进行朗读示范,要求学生自己把句子读好;最后,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读。统编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像这样的句子还有许多。如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伯牙鼓琴》一课中的“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这句话,教师要指导学生借助停顿、节奏等,读出它的抑扬顿挫之感。教师由扶到放对学生进行朗读停顿的指导,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到文言文的音韵之美,帮助学生形成朗读文言文的结构化认知,提升学生文言文的朗读能力。在文言文学习中,学生只有读好停顿才能真正把文言文的抑扬顿挫、声断气连之感读出来,才能真正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在课堂上,教师要依据文言文的特点采取画节奏、范读等形式,帮助学生逐步读好停顿,读出课文的韵味来。

(三)指导学生学会读注释

统编语文教材选编的文言文几乎都附有注释。读好注释,可以促进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借助注释理解文言文的良好习惯,逐步提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如《守株待兔》一课的教学,由于有了《司马光》一课的学习经验,教师可先引导学生由关注朗读背诵转向关注文言文的注释。如“田中有株”这句话中的“株”一词,教师可结合课文插图或者旁边的注释,让学生说说“株”一词的意思。随后,教师让学生运用同样的方法读其他注释,理解相关句子的意思。如“因释其耒而守株”这句话,教材对其中的“因”“释”“耒”这几个词分别进行了注释。课堂上,教师可让学生先读一读句子,再读一读这几个词语的解释,最后结合注释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这样借助注释,学生就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于是,宋人就放下自己手中的农具专门守在树桩旁边。”这样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了文言文句子的意思,还帮助学生习得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逐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统编语文教材文言文的旁边或下边的注释是学生自主阅读文言文的有效凭借。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读注释的方法,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还能促进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提升,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

二、感知特点,实现文言文阅读的悟用相融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也是文言文閱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并不意味着文言文教学只让学生把课文读好就可以了。因此,教师要抓住学生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注重对学生文言文阅读理解、迁移运用层面的指导,使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更加浓厚。

(一)感知文言文语言凝练的特点

文言文多为单字成词,具有语言简洁凝练的特点。教学时,教师要结合具体语境引领学生感知文言文的词义特点,帮助学生习得文言文,主动亲近文言文、爱上文言文,逐步提升文言文的教学质量。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时,教师提出问题:“这篇小古文中写了几个人?是王戎一个人吗?请把文章中写这些人的词句圈画出来。”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及时引导:“文章中的‘诸小儿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文章中的第二句用的是‘诸小儿?而后面的‘人问之中的‘人指的是谁?‘之指的又是谁?你从‘人‘之这种语言形式中感受到了什么?”在教师的启发与追问下,学生明白了文言文语言凝练的基本特点。这样教学,使学生对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感受得更加深刻。语言凝练是文言文的基本特点。在教学中,虽然不需要引领学生逐字逐句地进行分析,但是必要的了解是需要的。教师抓住恰当时机,引领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能深化学生对文言文特征的认知,为学生自觉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奠定基础。

(二)感知文言文的句式特点

统编语文教材选编的文言文几乎每一篇课文都有一些特殊的句式,这些句式散落在文言文的各个角落。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发掘这些句式的特点,引导学生理解积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储备,为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在小学阶段,统编语文教材中文言文常用的句式主要有于字句、焉字句、兮字句、者字句、也字句等。对这些句式,教师不要进行理论讲解,只需要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简单了解即可。这样,让学生由词到句,逐步获得对文言文语言特点的了解与认知,初步感知文言文独特的表达形式,彰显出文言文教学的独特魅力。

(三)在感知特点的基础上迁移运用

文言文的教学,理解文本内容、积累语言形式不是最终目标。教师要依据文言文的文本内容特点,创设出恰当的语言运用环境,让学生迁移运用,以帮助学生内化语言,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如《司马光》一文中的“群儿戏于庭”是由“于”字构成的倒装句。教学时,在学生对这一句式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让学生试着用上“ 戏于 ”的形式进行写话训练。在教师的启发下,有的学生文思泉涌,写道:“群儿戏于庭,一儿藏于林,一儿爬于山……众皆乐也。” 这样引导学生就文言文中典型的句式进行语用训练,能丰富学生的语言储备,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探寻内涵,注重优秀文化的无形渗透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探寻其文化内涵,使学生从中感受到经典的魅力,获得精神的成长。

(一)挖掘训练点,从字词层面理解文化

文言文的文化内涵大都隐藏在文本的字里行间。为此,教师要挖掘文中有关的文化内容,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感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如《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中的“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以及《两小儿辩日》一文中的“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日,问其故”,这两句话中都有一个“游”字,它们的意思一样吗?经过对比阅读,学生发现前一个“游”字是嬉戏玩耍的意思,而后一个“游”字是游学的意思。什么是“游学”呢?《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历经14年,游遍了当时的许多诸侯国,并带领弟子在各诸侯国治学,开启游学之风,成为游学鼻祖。除了孔子,庄子、孙子、墨子等也曾到各国游学。教师挖掘文言文中的文化内涵,并借机向学生进行渗透,让学生明白游学是古代的一种教育方式,有助于各地的文化交流,与我们现在的游学有着明显的区别。统编语文教材选编的文言文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教学时,教师从字词入手,找准传承民族文化的训练点,可以让学生在无形中受到文化的熏陶,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关注母题,从精神层面感悟文化

母题是传统文化中具有传承性的因子。选入统编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几乎都有着明确的人文主题与精神内核,隐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学时,教师要从文化的内涵出发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感悟与体会,使文化得到无形渗透,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如《精卫填海》这篇文言文传递出的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文化精神,《囊萤夜读》《铁杵成针》两文传递的是勤学文化精神,《伯牙鼓琴》一课蕴含的是知音文化,《两小儿辩日》一文蕴含的是朴素的辩证思维文化。教学时,教师注重对文言文蕴含的文化精神的挖掘,并适时进行渗透,使学生从中感悟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三)适当拓展,在丰富的阅读中传承文化

文言文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情感、精神与价值观,表达了古人对真善美的强烈追求。教学时,在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要充分发掘其文化价值,引导学生拓展阅读,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浸润与熏陶,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伯牙鼓琴》一课,包含有古琴文化、泰山文化、高山流水文化等。这些文化都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文化符号,其中知音文化在这篇文言文中显得更为精彩。教学时,在学生理解文言文阅读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先借助“资料袋”中的内容向学生渗透知音文化;然后,向学生推荐从古至今歌颂知音方面的古诗文,使学生在拓展阅读中感受到“高山流水,知音重情”的文化氛围,明白与朋友真诚相交的珍贵,在无形中受到文化的熏陶。注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之一。文言文中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師不仅要注重挖掘文本蕴含的文化因子,注重文化渗透,还要结合课文内容适当地进行拓展,以丰富学生对文化的认知,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综上所述,对统编语文教材文言文的教学,教师要从文本的语言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注重学生对文言文的语言的理解以及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夯实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基础,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 参 考 文 献 ]

[1] 姚俊凯.蕴藉“传统文化”,涵养“诗书气华”:浅析小学文言文教学现状及对策[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21(Z2):129-130.

[2] 杨雪萍.浅谈教育戏剧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实践运用:以《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课的教学为例[J].小学教学参考,2021(19):76-78.

[3] 马蕾.把文言之脉  闻古韵之香:浅谈小学文言文教学路径及策略[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21(6):34-35.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统编教材文言文教学策略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8:08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2:16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1:14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课后推荐组文的使用策略
用好助学系统确定教学内容
基于作文视角的统编教材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