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是通过创造具有审美价值、能够表达情感和思想的作品来反映和诠释人类生活及自然界的活动。它超越了日常生活的平凡,为观众带来新颖的体验和感悟。同时,艺术也是社会和文化的重要反映,通过它可以窥见一个时代、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的精神风貌和审美追求。艺术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但不限于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每种艺术形式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但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能够触动人的心灵,引发深思和共鸣。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人们愈发关注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全民艺术普及旨在提高全民文化艺术素养、审美水平、精神面貌,培育核心价值观,并激发文化创造力。全民艺术普及让艺术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使生活更加审美化、艺术化,富有情趣、精神、审美内涵以及价值和意义。全民艺术普及工作具有非功利性的特点,其活动大多不收费,教学目的也非追求具体成绩,而是为了让群众接触并了解艺术。同时,全民艺术普及的授课内容与普通艺术教学有所区别,这主要取决于授课对象的不同。普通艺术教育主要面向学生,他们通常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如考级或升学。全民艺术普及对于促进我国文化建设和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这也是当前公共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基于此,本文探讨全民艺术普及在公共文化中的融入,旨在推动艺术事业的全面发展,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1 当前全民艺术普及基本情况
当前全民艺术在全国的普及工作的开展相对缓慢,全民艺术普及工作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意味着深化开展全民艺术在全国的普及工作已经迫在眉睫,相关工作人员必须有高度的责任意识,勇敢面对挑战。基于客观现实,一方面,我国很多地区现阶段并不具备全民艺术普及的条件,其实施的效果并不显著,国民的综合素养没有得到显著提升[1]。另一方面,北上广深等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其文化发展越来越快,取得的文化成就十分显著,因此要选择这些地方作为全民艺术普及的试点中心。
值得关注的是,在国际领域中,尤其是西欧、美国等老牌发达国家和地区,其全民艺术普及起步早、发展好,为我国的全民艺术普及提供了许多优质的案例。国内的艺术普及工作起步较晚,发展进展较缓,发展存在不平衡现象(地区与地区之间不平衡,同一地区城乡之间不平衡等),和国际化的全民艺术普及水平相比较,依旧有很大的差距。
就当前的全民艺术普及内部领域而言,人们相比艺术活动,更热衷于艺术产品。由于受到自身艺术水平、经济水平等因素影响,大众对于艺术产品的偏好类型、接受层次也有很大区别[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部分的群众有更多的空闲时间参与文化活动。他们越来越重视自身的精神文化需求,对于艺术形式的多样化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但是通过对全民艺术活动的展开形式以及群众参与情况的调查可以发现,群众的大部分艺术活动是参与艺术培训以及艺术表演,而文化事业单位、学校企业和社区所展开的文化活动较少。
就文化馆开展的艺术普及活动而言,艺术普及内容并不丰富,开展艺术普及工作的形式也比较单一。除了开展艺术知识竞赛活动以及组织技能培训之外,文化馆还举办演出展览活动,而这些演出中的艺术精品还是比较少。文化馆所开展的免费阅读,虽然普及到了越来越多的群众,但是免费阅读的内容较少,很难满足人民群众的艺术需求[3]。而文化馆的网络平台,特别是微信、网络和移动客户端开展的在线艺术普及活动更少,且不涉及一些冷门的艺术普及[4]。
2 全民艺术普及融入公共文化建设策略
2.1 注重人才培养,提升全民艺术普及
推动全民艺术普及,人才的培养是关键。文化馆作为为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承担者,不仅仅要起到推动全民艺术普及以及娱乐大众的作用,同时要通过各种活动发现各种人才、积极培养各种人才。通过人才,来实现对各种优秀文化的传承。
人才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过程。要通过各种群众文化不断强化群众的专业文化知识,提升群众的文化素养。只有文化土壤肥沃了,人才才能如雨后春笋一般,在肥沃的土地上“争先恐后”地冒出来。
文化馆要重视创新文艺活动,通过丰富文艺活动的内容,提升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人们自觉参与到优质的艺术文化作品的学习中来。
2.2 推动文化建设,拉近与百姓的距离
在新时代背景下,世界文明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各种文明之间交流互鉴、吸收融合。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为此,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要做好话语权的建设工作,尤其是要推动全民艺术普及。推动全民艺术普及需要从专业领域出发,提升群众的文化素养以及艺术素养。不断提升公共文化的创新性,做好对公共文化普及的规划和定位,将举办活动作为常态化的工作形式。文化馆可以每年定期举办活动,其服务的对象为所有的老百姓,不限制性别年龄。不管是音乐歌舞或者戏剧,还是其他具有艺术性的文艺活动形式都可以开展。还可以开展竞技性质的活动,注重阶段性文化活动的连续性,由此提升现代公共文化的服务质量。每场活动可以有专业人士对活动进行点评,评选出优胜者,通过激发群众的参与积极性,提升节目质量和水平。活动的开展为广大艺术表演者提供了高质量的平台,拉近了与百姓之间的距离[5]。
2.3 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投入
推动全民艺术普及,要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投入。公共文化设施是由政府部门出资修建,并免费为群众服务的文化学习平台,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阵地。这些设施主要包括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体育场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农家(职工)书屋、公共阅报栏(屏)、广播电视播出传输覆盖设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点等。
公共文化设施在多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它们有助于繁荣文化生活,提升城市文化建设,推进文化产业升级,并极大地推广文化体验和文化消费。其次,这些设施对人的文化修养和美育教育起着重要作用,有助于推进文化意识建设,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和经典艺术的关注,推动文化传承和振兴。再者,公共文化设施是构建文明城市、规范公共秩序、完善公共服务的重要举措。最后,这些设施还有助于人类精神文明建设,提升人的审美水平和人文素养,使社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例如,图书馆是搜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以供人阅览、参考的机构,具有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发信息资源、参与社会教育等职能。而博物馆则负责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机会。
随着我国政府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艺术设备被运用于公共文化建设领域当中,而公共文化建设规范制度也在不断完善。文化馆的工作重心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文化馆逐步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对各种公共文化设施的维护和保养之中,能够保证更多的公共文化设施实现最大化的利用,为艺术普及工作的开展提供物质支持。
2.4 开展专业化的普及课程,提升民众的艺术素养
推动全民艺术的普及,要开展专业化的普及课程,提升民众的艺术素养。定期组织以及开展专业化的普及课程,能激发人们对于艺术的热情,让更多的群众参与进来。为此,可以在每年的具体时间,开设“激情广场”“百姓讲堂”“星光舞台”等系列品牌活动,对参与活动的队伍进行系统化的培训工作,让他们在表演、创编以及服装道具的使用上更加具有专业性,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节目[6]。
2.5 培育业余文艺团队骨干,促进公共文化建设
积极培育业余文化团队骨干,更有助于我国公共文化活动的建设,要始终抓紧人才培养,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始终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加强对文艺骨干的培训力度,可以邀请一些专家学者对当地文化发展提供指导,让他们走进文化馆,传经送宝,建言献策,为各种艺术类型提供指导,不断提升我国不同类型的文化骨干的文化素养以及专业能力[7]。
2.6 加大对专业型人才的引进力度,组织志愿者服务
加大对专业型人才的引进力度,让更多的人才走进基层,了解基层,锻炼自己,积累经验,从而更好地创新文化形式,发展文化内容,丰富文化内涵。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只有这样,群众的艺术形式才能够保持更为旺盛的生命力。
当前很多党员文化者都愿意参与到文化宣传领域中,可以组织公共文化相关部门深入到特殊学校,如武警消防社区以及乡镇开展慰问活动,这对促进文化普及有积极的作用。打响志愿者服务的响亮品牌,为中国文化的建设添砖加瓦。
为了实施全民艺术普及,需要构筑相应的内容体系,除上述策略之外,还可以通过自主研发培训在线课程;确定政府主导的组织架构;设立专项资金;创建全民艺术普及社会联盟等组织;利用“互联网+”的理念,拓宽数字化普及途径,打造集多种功能于一身的网上艺术普及平台等手段,促进全民艺术普及。
3 结语
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工作在新时代背景下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民艺术普及工作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艺术文化内容,能够不断丰富我国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民众群众的精神文化水平。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工作,对我国公共文化领域的建设有积极的作用,同时能够强化社区之间、民众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为他们提供更多优秀的文化学习平台,打造具有公共性质的活动类型,有利于整合社会力量,推动我国艺术文化全面发展。全民艺术普及是一项综合性、长期性的工作,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持续投入,以实现让艺术真正走进千家万户的目标。■
引用
[1] 亓程.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背景下全民艺术普及路径探究--以山东省文化馆“融合发展”理念的构建为例[J].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23(3):108-113.
[2] 刘珂辛,滕鑫.河北省文化馆高质量发展研究[J].大众文艺,2022(11):1-3.
[3] 汪静怡.浅谈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管理和创新[J].文化产业,2022(32):107-109.
[4] 白雪华.依托公共文化云落实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J].中国图书馆学报,2022,48(4):10-14.
[5] 朱霞.全民阅读推广与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浅析[J].教育研究,2022,4(12):19-20.
[6] 朱云芳.探索白族地区全民艺术普及之路——以大理州群众艺术馆为例[J].民族音乐,2023(4):98-101.
[7] 殷彩虹.全民艺术普及深化与创新研究——杭州市临安区文化馆全民艺术普及工作剖析[J].文化月刊, 2023(5):142-144.
作者简介:缪垚(1983—),男,江苏扬州人,本科,中级馆员,就职于扬州市江都区公共文化综合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