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宾阳竹编传承现状与发展新路径

2023-06-13 00:00:00滕晓王莹
海外文摘·艺术 2023年20期
关键词:宾阳竹编新质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科技创新与绿色创新。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带动全面创新,推动产业进一步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宾阳竹编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七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蕴含着宾阳人民的劳动和智慧,见证了我国悠久的文化传承历史,不仅是宾阳历史长河中重要的文化符号,也是宾阳重要的经济产业之一。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宾阳竹编也由纯手工向半手工、半机械、流水线生产转变。本文通过对广西宾阳竹编的现状分析,探求如何将现有的竹编产业化,通过传承发展及成果转换以形成新质生产力,并提供实践路径。

1 问题的提出

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指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1]”新质生产力,本质上仍是一种生产力。所谓“新质”,就是在质态、本质上,这一生产力与“旧”的传统生产力有所区别,在驱动方式上不同。而定性是“生产力”,就是说这一生产力要应用到现实的生产中去,产生实际的经济效益[2]。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作为一个新生概念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普遍接受[3]。2018年12月20日,广西宾阳竹编被列入第七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历史的产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保护人类智慧和进行文明传承的重要措施,而宾阳竹编作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其的传承保护工作任重道远。

在数字化时代,生产力的跃升、数字经济的发展、科技创新的不断突破和新质生产力的提出能有效促进广西宾阳竹编的传承和发展。基于此,本文从宾阳竹编的发展现状着手分析,根据文献分析法、田野调查法及调查情况整合出广西宾阳竹编目前的传承挑战,探究广西宾阳竹编当代传承路径,促进宾阳竹编的高质量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贡献力量。

2 宾阳竹编的传承现状

宾阳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偏南,县境东、西、南三面边缘都与土山相连,拥有较多的山地与丘陵,土层较为深厚,优越的地理使宾阳县的竹木产量相当可观。“靠山吃山,有竹用竹”的宾阳人民,用竹丝篾片造就了别具地方特色的以“新、奇、美、特、优”等特点著称的竹编文化[4]。

宾阳竹编在广西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历史悠久,迄今已有近千年历史。但竹编是农业时代的特殊产物,在步入工业时代后,作为非遗的竹编,其外部社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竹编这一原本在农业社会十分普遍的文化形态渐渐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土壤。经分析,宾阳竹编的传承目前存在制作效率不高、传承场地欠缺、传承人才不足及价格定位不清四个问题。

2.1 制作效率不高

首先,大部分手工艺人表示,过去都是用村里田地的竹子来制作竹编,但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现代化的发展,村中大多数人家都开始盖房子,占用了较多土地面积,可供选用的竹子数量减少了,手工艺人寻找原材料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不利于提高制作效率。其次,竹编作品精度要求较高,无法通过机器制作,实现大量复制。制作一件完整的竹编作品就需要采用纯手工的方式花费较长时间将竹编作品的形象完整地展现出来,而手工制作相对于机器,自动化复制效率较低,很难大规模生产,因而制作效率低,导致经济效益不高,无法吸引更多人参与到竹编制作和传承中来。

2.2 传承场地欠缺

要为宾阳竹编制作提供更多后备人才,当地需要开展一定规模的开班教学活动,通过竹编师傅的亲自指导和现场实践,才能使这项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然而,竹编匠人们的工作室空间有限,只能容纳少数学习者进行竹编技艺学习,不利于大规模集中教学,而竹编匠人们时间精力有限,也无法满足所有学习者们的培训需要。因此,缺乏足够的传承场地使得学徒们无法得到充分的学习和训练机会,也无法大规模培养传承人才。

2.3 传承人才不足

传统手工类非遗传承人青黄不接是非遗保护中存在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在中国传统乡土社会,手工艺类非遗依托于工匠、艺人的手工制作,非遗工艺品制作技艺也是大量工匠、艺人安身立命、赖以为生的基本技能。但随着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影响,机器大生产造就的工业商品大量充斥到民众生活当中,使得民间工匠、艺人遭遇现代性危机。传统竹编工艺生产耗时长,产出低,加之市场需求被工业化产品虹吸,普通艺人靠竹编技艺往往难以维持生计。同时,竹编技艺学艺周期长,学徒需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这使得不少年轻人放弃拜师学艺。随着老一辈艺人的逐渐老去,新生力量无法有效接续,非遗传承人出现严重断层,传统竹编技艺面临传承危机,甚至出现“人亡技息”的局面。

2.4 价格定位不清

宾阳竹编仍保留传统的工艺生产方式,还未从根本上改变其保守的生产模式,作品题材仍然较为单一、缺乏创新,传承人亦存在对自己的竹编作品价格定位不清的问题。在采访中笔者了解到,身为师傅的传承人制作的一件简单的竹编作品售价为300元,而购买徒弟制作的竹编作品也需200元。普通的竹编作品无法满足人们对传统艺术的精神需求,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不够强,因为价格问题,又无法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前来购买,这就导致竹编行业的经济效益不高,也不利于竹编的传承和发展。

3 宾阳竹编的发展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经验表明,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机遇走向现代化的国家,都是科学基础雄厚的国家;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机遇成为世界强国的国家,都是在重要科技领域处于领先行列的国家。[5]”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而是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新质生产力作为当今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的要素,其首先会提高生产要素质量,进而优化生产组织形态,还能促进产业体系转型升级并推动技术创新发展,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6]。鉴于此,对宾阳竹编发展提出以下四个路径。

3.1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宾阳竹编作为广大民间工匠、艺人在长期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稳定发展的手工技艺,存在于民众日常生产生活之中,承载着乡土百姓的匠心巧思和伦理观念,记录与反映着地方社会的精神特质与审美情趣,是中华民族承续千年的造物文脉,凝结着中华民族智慧与创造力[7]。政府应积极制定具有宾阳地域特色的保护政策,针对宾阳竹编的传播困局加快整体性保护,加大资金和科研创新投入,创立技术创新贡献奖等奖项,激励手工艺者为提高竹编技术含量而主动去学习创新,推动基础研究、人才创新等基础型工作的持续推进,为生产力的质变积累量变基础,以提高竹编的生产效率,为尽可能地减少竹编生产环节以及节约竹编生产成本做出一定的贡献。

3.2 合理利用科技手段

马克思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8]”其中,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关键在于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目前,宾阳竹编存在制作时间长和生产零散等问题,无法实现大规模生产,也无法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要实现大规模生产和提高经济效益,宾阳竹编可以利用现代科技进行改进和创新。首先,竹编生产方面,可以改进生产工艺,例如在某些简单的破竹等步骤,由纯手工向半手工、半机械、流水线生产转变。同时也可以通过科技赋能,例如在着色晾干阶段,额外引入天然香料以增加香薰等功能,在不改变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拓展商品的应用途径。其次,建设宾阳竹编非遗传承发展基地,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增强产业带动能力,成立创新研发团队与高校合作,创作新产品,提升档次。

3.3 创新作品题材

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实现的核心。非遗是来源于民间的动态文化,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不断被充实和赋予新生命[9]。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精神文明需求也随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对于消费者来说,单一的非遗文化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宾阳竹编作品必须从源头上对作品题材进行创新才能够吸引消费者进行消费,提高宾阳竹编的经济效益,将更多年轻一代带到宾阳竹编的传承道路上来。可以定期组织老手工艺人学习,提高老手工艺人的文化知识,如此才能让他们在众多的现代信息中,找到竹编的创新思路。

3.4 拓宽传播模式

宾阳竹编可以结合多种非遗元素进行线上宣传、推广和售卖。可以利用“非遗1+1”的形式对竹编作品进行升级创新,如可以在广西当地著名的螺蛳粉、六堡茶、铜鼓等非遗文化中提取非遗元素,将其融入宾阳竹编的作品题材、作品包装盒设计中,依托多种非遗元素为宾阳竹编设计明信片、帆布袋、竹编玩具等文创产品,在抖音、快手等直播平台进行传播,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避免文化的单一化宣传,丰富文化宣传的多样性,吸引更多人产生了解宾阳竹编的兴趣,走上传承宾阳竹编的道路,提高竹编行业的经济效益,激发年轻一代对宾阳竹编的学习热情,为宾阳竹编的传承发展开辟“新航道”。

4 结语

对宾阳竹编的保护与传播本质上是对中华文化的坚守。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宾阳竹编的发展潜力和文化价值在当代并未被充分地认识利用。要坚持把非遗创新摆在非遗传承发展的核心位置,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深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开发,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新活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背景下,我国文化自信的构筑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积极保护,需要从更加广阔的维度对宾阳竹编等优秀的地域性传统文化予以支持。■

引用

[1] 习近平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强调:牢牢把握东北的重要使命,奋力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人民日报[N],2023年9月10日.

[2] 魏崇辉.新质生产力的基本意涵、历史演进与实践路径[J].理论与改革,2023(6):25-38.

[3] 巴莫曲布嫫.从语词层面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基于《公约》“两个文本”的分析[J].民族艺术,2015(6):63-71.

[4] 覃秋萍.广西宾阳竹编文化及其现代发展对策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8(4):58-61+77.

[5] 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6] 杜传忠,疏爽,李泽浩.新质生产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制分析与实现路径[J].经济纵横,2023(12):20-28.

[7] 潘鲁生.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J].设计艺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2(5):4-6.

[8]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9] 谈国新,张立龙.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刍议[J].图书馆,2019(4):79-84.

作者简介:滕晓王莹(1996—),女,壮族,广西南宁人,硕士,就读于南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宾阳竹编新质
培育新质生产力的4个着力点
新华社评论员: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生产力研究(2024年3期)2024-03-25 12:13:42
我要去远方
歌海(2023年5期)2023-12-02 16:15:36
穿花系列竹编花器
竹编在室内隔断中的应用
竹编艺人
金秋(2021年24期)2021-04-01 10:05:46
1500m2竹编人文艺术,隐于自然的轻灵简雅!
房地产导刊(2020年9期)2020-10-28 08:37:44
桂林至钦州港公路(南宁六景至宾阳段)项目获批
石油沥青(2019年6期)2020-01-16 08:57:12
构建训练伤一体化防治模式 为新质战斗力生成提质增效
海上丝路(1)
歌海(2017年4期)2017-05-30 09:2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