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广》是《诗经·周南》中的第九篇。全诗共三章,格调清新朦胧,句式回旋往复,情感热烈而克制。《诗经》距今已有几千年,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经济、制度、思想的变化,后人对《诗经·周南·汉广》的题旨有了多样化的解读和诠释,有“文王教化说”“樵夫山讴说”“郑交甫遇神女说”“求女失恋说”等。
本文从《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出发,把握《汉广》的整体基调,结合西周社会婚俗礼制背景对《汉广》进行考索,发现《汉广》之题旨为“《汉广》之智”。“《汉广》之智”的总体内涵是“不攻不可能、不求不可得”。在“礼”“德”“情”三位一体的先秦社会规范标准之下,“《汉广》之智”具体表现在遵礼法、知进止两个方面,即在合乎社会礼法及行为规范的前提下而“有所为”,以合礼的方式表达自己浓烈的感情。
1《汉广》主题概说
梳理《汉广》漫长的接受史和诠释史,我们发现其主题众说纷纭,大致有“文王教化说”“樵夫山讴说”“郑交甫遇神女说”“求女失恋说”等。
1.1 文王教化说
此说的代表有《毛诗序》《郑笺》《毛诗正义》等,认为此诗“乃歌咏文王之德化广及南国,南国之男女婚配皆据礼而行。”《毛诗序》:“《汉广》,德广所及也。文王之道,被于南国,美化行乎江汉之域,无思犯礼,求而不可得也。”《郑笺》:“封时淫风偏于天下,维江汉之域先受文王之教化。[1]”毛郑意在说明《汉广》通过男子追求女子而不可得,来表现在文王德治的影响下,南国汉江一带民众遵循礼法,社会秩序井然有序之貌。唐孔颖达《毛诗正义》亦从《毛诗序》说,认为除《汉广》之外,《桃夭》《芣苢》也均旨在表现文王教化之意,又因江、汉距周朝中心遥远,故而言文王而不言后妃,以展现文王德行风化之积渐。
1.2 樵夫山讴说
清代学者方玉润《诗经原始》提出《汉广》乃表达思慕之情的樵歌。《诗经原始》:“此诗即为刈楚刈蒌而作,所谓樵唱是也。近世楚、粤、滇、黔之间,樵子入山,多唱山讴,响应林谷。盖劳者善歌,所以忘劳耳。其词大抵男女相应答,私心爱慕之情,有近乎淫者,亦有以礼自持者。文在雅俗之间,而音节则自然天籁也。当其佳处,往往入神,有学士大夫所不能及者。愚意此诗,亦必当时诗人歌以付樵。[2]”正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方玉润指出“翘翘错薪,言刈其楚;翘翘错薪,言刈其蒌”描写的是樵夫的劳动场景,他结合楚、粤、滇、黔等多山地区樵夫入山劳作时多通过相互唱和山歌以忘却劳作辛苦的民俗特点,认为《汉广》诗风介于雅俗之间,音节自然灵动,浑然天成,这绝非那些整日困于书斋,没有丰富劳动经验的士大夫所为。
1.3 郑交甫遇神女说
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汉广》之“游女”乃神女。在鲁诗、韩诗看来,《汉广》是一首充满浪漫气息、具有人神相悦的传奇色彩的诗。鲁诗、韩诗认为《汉广》“悦人也”,《文选·琴赋》注曰:“薛君曰:游女,汉神也,言汉神时见,不可求而得之。”《文选·江赋》注引《韩诗内传》:“郑交甫遵彼汉皋台下,遇二女,与言曰:愿请子之珮。二女与交甫,交甫受而怀之,超然而去,十步循探之,即亡矣。回顾二女,亦即亡矣。”总体而言,鲁诗、韩诗学者出于说教需要而对《诗经》进行虚构或附会,对诗旨有一定的曲解。然而“神女说”因其极富浪漫奇幻色彩,对后世影响深远。在“神女说”的影响下,《汉广》开创了一种神人相遇,凡人爱慕神女而不得的悲剧性母题。这种带有神话主义色彩的爱情故事实则具有一定的现实依据,反映了在现实阶级、身份地位面前,私人爱欲的渺茫。“求不可得”,便通过神话来增强爱情悲剧的张力,将现实中的爱情鸿沟进一步扩大,愈加反映出男子心中的无奈、惋惜、忧伤和悲恸。
1.4 求女失恋说
此说的代表陈启源在《毛诗稽古编》[3]认为,《汉广》的主旨为“可见而不可求”,主要突出所渴望、所追寻的对象。陈子展《诗经直解》云:“《汉广》当为江汉流域民间流传男女相悦之诗。[4]”余冠英《诗经选》:“这是男子求偶失望的诗。[5]”高亨《诗经今注》:“一个男子追求一个女子而不可得,因作此歌以自叹。[6]”
近些年来,有学者另辟蹊径,从周代婚姻礼俗方面出发,认为《汉广》或与我国上古时代婚姻制度中存在的“成妇之礼”及相应的“留马、返马之礼”有关。
2 实乃歌咏“《汉广》之智”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是目前已知最早的系统《诗》学著作,对于孔子及《诗经》研究乃至中国文学史研究、中国艺术史研究都具有重要价值。《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从儒家婚恋伦理角度出发,提出了一个关于《汉广》主旨的重要命题——《汉广》之智。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在第十简中首次将《汉广》之题旨概括为“智随后”,分别在第十一简和第十三简中用“《汉广》之智,则智不可得也”“《汉广》不攻不可能,不亦知(智)恒乎”来阐发“智”的具体内涵。“智”乃明智、睿智之义,即孔子认为《汉广》中主人公的行为是明智、理智的。“《汉广》之智”的总体内涵就是“不攻不可能、不求不可得”。正所谓“兴于诗,立于礼”和“据于德”,《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从儒家社会伦理视角下的诗学批评理论体系出发,强调了《汉广》所体现的“礼”“德”“情”三位一体的先秦社会规范标准,指出“《汉广》之智”的具体内涵表现在遵礼法、知进止两个方面。
2.1 社会礼制的要求——遵礼法
就“兴于诗”而言,要想理解《汉广》之诗旨,首先应当结合诗歌创作的社会风俗习惯,充分发掘其中用来起兴的意象之深层内涵。
礼制在西周社会秩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种礼制思想在《诗经》中通常以各种自然意象表现出来。郝敬《毛诗原解》指出,按照《关雎》以下其他诗歌以首句为题目的惯例,《汉广》当题“《南有乔木》”为宜,然以《汉广》为目者,着意突出“汉水之广”以表德。由此可见,“水”在理解《汉广》题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诗经》中,“水”就是“礼”的重要表现。黄永武有言:“《诗经》中的水,固然有直赋自然景物的;也有兼含比兴象征的,这些比兴象征,大半含有一种共通的意义:水是礼的象征。[7]”“大水喻礼乐”,毛传、郑笺、孔疏、戴震均曾论述过“水”与“礼”之间的密切关系。该诗各章结尾反复连续咏叹汉水广和长江长及其不可逾越性,有着更深刻的寓意,《汉广》中“水”的指向当是礼义屏障。
“发乎情,止乎礼”。在儒家思想体系中,“仁”和“礼”是两大重要基础范畴。诗歌反复吟咏“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等,浓烈地表达了男子对女子的倾慕之情。结合西周婚俗可知,新妇只有顺利完成夫家的庙见礼、成妇礼和返马礼之后,才能正式获得夫家的认可,真正结为夫妻。在此之前,男子纵然内心百般思念新娘,其行为举止也必须符合“礼”的要求,所以男子把压抑住的炽热情感通过诗歌的反复吟诵抒发、释放出来。
2.2“德”与“情”的平衡——知进止
儒家主张“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从道德角度窥探,《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所言的“《汉广》之智”的体现还在于男子明白什么是“不可得”,什么是“不可能”,即需要在“可能”和“不可能”、“有所为”和“有所止”之间寻求平衡与空间。
《毛传》曰:“六尺以上曰马”“五尺以上曰驹”。按照西周礼制,所乘马的高度与主人的社会地位密切相关。东汉何休在《春秋公羊传解诂》中说:“天子马曰龙,高七尺以上;诸侯曰马,高六尺以上;卿大夫、士曰驹,高五尺以上。”《汉广》中“言秣其马”“言秣其驹”,可以证明诗中男子及其倾慕的对象“游女”的身份应当均为贵族。正如尹荣方所言,新妇尚未完成庙见与返马之礼,三月的教化还没有完成,意味着“游女”随时有可能离开男子,被遣返回娘家。《汉广》对男主人公心理情感的描写颇为细腻,每章字里行间都不难体会出其为爱情所受的精神煎熬。在社会礼制的规范下,纵然面对的是自己朝思暮想、深深依恋的人,也仍万般不由己,故有“汉有游女,不可求思”的哀叹,诗中流露着深沉的无力、焦急和痛苦。
但若全诗的基调仅停留在这种面对痛苦的现实而放弃或消极沉沦的话,定不足以体现《汉广》之“大智”所在。儒家讲求“中庸”之道,即无论面对什么处境,都要尽力寻找一种“中正平和”的心态,正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在《汉广》中,男子耐心等待“成妇”礼完成的同时,排遣自己对“游女”浓烈情感的方式就是刈楚刈蒌,秣马喂驹。
在西周,男子能为自己和“游女”长相厮守所作的努力是有限的,所以刈楚刈蒌,秣马喂驹,便成了他情绪的宣泄口。正所谓“爱屋及乌”,诗人一方面希望通过自己亲自刈楚刈蒌来喂养新妇出嫁所乘之马,以达到缓解焦虑的效果。另一方面,也表达了诗人的希望,即通过提前将新妇的马儿喂饱,以求新妇早日行返马之礼,将新妇所带来的马送还到娘家中。《汉广》饱含着男子对心爱之人的祝福。通过喂饱马儿,早日行返马之礼,向新妇的娘家“示与之偕老不复归也”之决心。
3 结语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用“智”来总结《汉广》的诗旨,一方面让人们明白礼的重要性,主张将自己的欲望和冲动控制在礼的范围内;另一方面又强调处理事情的灵活性和艺术性,在“不可求”和“不可得”的金科玉律面前,不能一直绝望和消沉,而是积极地做准备,用合礼的行为来追求目标,做到自知而明智,知礼而灵活。
经典具有丰富性和多义性,主流观点并非不可怀疑。出土文献,极有可能成为挖掘经典内涵的关键。《春秋繁露》有云:“《诗》无达诂……从变从义,而一以奉人。”《诗经》作为“五经”之一,其成书距今已有二千多年,其在传承过程中,难免有所舛讹,对《诗经》篇章之义涵做到较为准确的把握并非易事。不同时代之人又多以己之需而度《诗》之义,亦使《诗》之内涵解读不一。然从文本内部出发,使用“二重证据法”,用地下出土文物与传世文献相互印证,同时从礼俗文化视角切入,窥探先民的上古礼俗,无疑是把握经典的重要手段。本文正是在此基础上,对《汉广》诗旨进行重新探讨与蠡测。从《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入手重新探明诗旨,“清源而知流”,这对我们辨章学术、考镜渊流,厘清《诗经》的诠释史、思想史及其背后社会观念习俗的变迁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引用
[1] [汉]毛公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毛诗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2]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 [清]陈启源.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总第 85 册).毛诗稽古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4] 陈子展.诗经直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
[5] 余冠英.诗经选[M].北京:中华书局,2012.
[6] 高亨.诗经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7] 黄永武.中国诗学[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郭香溢(2000—),女,河南南阳人,硕士研究生,就读于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