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京帅 秦鸿 刘洁静 肖鹏云 李霞 李炬明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一种以持续的气流受限和相应呼吸系统症状为特征的慢性气道疾病[1],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慢性咳嗽、咳痰和呼吸困难,部分患者有明显的胸闷和喘息[2],为最常见的呼吸系统慢性疾病之一,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3],调查显示慢阻肺是我国2016年第5大死亡原因,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慢阻肺分为稳定期和急性加重期,稳定期的主要是以改善症状、提高活动耐力、提高生活质量、防止急性加重和疾病进展为目标。慢阻肺属于中医“喘证、肺胀、咳嗽”等范畴,本病多因久病肺虚、复感外邪,痰浊、水饮、瘀血内生,壅塞肺气,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所致,稳定期多以肺脾两虚、肺脾肾两虚、痰浊阻肺、气阴两虚为主,常见气短、喘憋、慢性咳嗽、咳痰,极大的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既往研究显示,中医药在改善症状、调理慢性疾病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4]。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原则,以益脾化痰理气法治疗慢阻肺稳定期肺脾气虚型患者,探讨中医药治疗慢阻肺的优势,现报道如下。
1.1对象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呼吸科门诊就诊的慢阻肺稳定期肺脾气虚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50例,男32例,女18例;年龄40~75岁,平均(65.08±2.61)岁;病程1~18年,平均(7.6±1.01)年。观察组50例,男30例,女20例;年龄42~75岁,平均(65.14±2.43);病程1~18年,平均(7.58±1.04)年。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本研究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审批号:SYKW201601)。
1.2诊断标准
1.2.1 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发布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5]的慢阻肺稳定期标准制定。(1)有呼吸困难、咳嗽或咳痰的临床表现;(2)有危险因素暴露史,如烟草,深恶燃料、环境职业污染等;(3)吸入支气管扩张剂之后,1秒率(forcedexpiratory volume 1 second/vital capacity,FEV1/FVC)<70%,并除外其他疾病。
1.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肺系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证候诊断标准(2011版)》制定[6]。(1)主症:喘息或气短,活动后明显,慢性咳嗽,咳痰;(2)次症:神疲乏力,纳少,腹胀或便溏,恶风或自汗;(3)舌脉:舌淡,可有齿痕,苔白,脉沉、细、弱、缓。具备主症1项,次症2项,由两位以上主治医师进行舌脉判定,结合舌脉即可确诊。
1.3纳入标准
(1)年龄在40~75岁;(2)符合慢阻肺的现代医学的诊断标准,并处于稳定期;(3)中医辨证分型属于肺脾气虚证;(4)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
1.4排除标准
(1)合并支气管扩张、肺癌、间质性肺病等其他严重呼吸系统疾病者;(2)合并心肝肾等重要脏器严重疾病及精神异常者;(3)目前正在参加其他临床试验,或接受其他有关治疗,可影响观察指标者;(4)不能规律用药或已知对本药组成成分过敏者。
1.5治疗方法
对照组规范予支气管舒张剂、吸入性激素(III级和IV级)及其他药物口服(如祛痰药、抗氧化剂)治疗,并根据患者情况给予家庭氧疗、通气支持[7]。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益脾化痰理气法治疗,处方:党参30 g、茯苓15 g、炒白术12 g、炒山药30 g、陈皮10 g、法半夏9 g、桔梗10 g、苦杏仁10 g、厚朴10 g、炙甘草6 g,中药为我院免煎颗粒,每次1袋,用200 mL开水冲服,每日2次,共服用4周。
两组连续治疗1个月后统计疗效。
1.6观察指标
1.6.1 中医症状单项评分和总评分 根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制定量表,根据量表评定患者喘息、慢性咳嗽、咳痰、纳少、神疲乏力等中医症状改善情况,分为无、轻、中、重度4个等级,主症分别记0分,2分,4分和6分。次症记0分,1分,2分和3分。分值越低症状越不明显[8]。
1.6.2 改良版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问卷(breathlessness measurement using the modified British Medical Reseach Council,mMRC)评分 根据呼吸困难严重程度进行评价,分为0~4级。
1.6.3 6分钟步行距离(6-minute walking distance,6MWD) 试验时,按下计时器计时后让患者自起点开始根据自身日常步速行走,在30米终点处转身折返。患者测试中操作人员不陪同行走,不使用明显暗示性的鼓励语言或肢体语言。试验过程中,如果患者有全身疲乏、头晕、胸痛、难以耐受的气促、下肢抽搐、出冷汗等不适,立即终止试验,计时6分钟,测量患者步行距离。
1.6.4 圣乔治呼吸问卷(St.George’s respiratory questionnaire,SGRQ) 评分 SGRQ呼吸问卷包括症状、活动能力以及疾病对日常生活的影响三个部分共50个项目,分值越高,对生活影响越大。
1.6.5 BODE指数 采用2004年Celli等[9]提出的BODE指数,即体重指数、气体阻塞、呼吸困难及运动能力,它综合了营养状态、呼吸困难、运动能力和肺功能的相关参数,能够评估病情严重程度,监测疾病进展,判断预后,分值越高危害越大。
1.6.6 肺功能指标 测量两组治疗前后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1秒率(forcedexpiratory volume 1 second/vital capacity,FEV1/FVC)、一秒用力呼气容积预计值(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 predicting value%,FEV1%)、残气量/肺总量比值(residual volum / total lung capacity%,RV/TCL%)变化;厂家:德国耶格MasterScreen PFT System肺功能仪,型号:SN694047。
1.7统计学方法
2.1两组患者中医症状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各症状评分和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症状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且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喘息、咳嗽、咳痰症状评分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于恶风自汗、神疲乏力、纳差、腹胀或便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脾气虚型患者中医症状评分比较分,50例)
2.2两组患者呼吸困难严重程度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mMRC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mMRC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脾气虚型患者呼吸困难严重程度mMRC评分比较分)
2.3两组患者6MWD比较
治疗前两组6MWD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6MWD均较治疗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脾气虚型患者6MWD比较米)
2.4两组患者SGRQ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SGRQ各项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各项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脾气虚型患者SGRQ评分比较分)
2.5两组患者BODE指数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BODE指数各项评分和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mMRC、6MWD、FEV1%、总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mMRC、6MWD、总分方面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FEV1%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BM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脾气虚型患者BODE评分比较分)
2.6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肺功能各项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FEV1、FEV1/FVC、FEV1%均高于治疗前且高于对照组,RV/TCL%低于治疗前且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FEV1、FEV1/FVC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EV1%略高于治疗前,RV/TCL%略低于治疗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两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脾气虚型患者肺功能各项指标比较
慢阻肺为呼吸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发病原因主要与吸烟、职业暴露、感染、空气污染、遗传等因素有关,症状往往持续存在,病情迁延反复,治疗周期长,临床尚缺乏有效的防治措施,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及心理健康,给家庭和社会都造成了沉重的负担[10],故临床治疗往往以缓解症状,提高活动耐量,延缓病情进展为主。
慢阻肺多属于中医“肺胀”病范畴[11],患者多因久病肺虚,导致肺气宣降失常,痰液潴留、肺气不利,故见咳、痰、喘、胀等不适,《诸病源候论·咳逆短气候》[12]云:“肺虚为微寒所伤则咳嗽,嗽则气还于肺间则肺胀,肺胀则气逆,而肺本虚,气为不足,复为邪所乘……故咳逆,短乏气也。”该病早期在肺,肺气虚为慢阻肺的始发因素,继之涉及脾肾,后期则则及心。其中脾属土生金,为肺之母,肺病日久,子盗母气,首先伤及脾脏[13],脾胃不足又导致母不生子,导致进一步加重肺虚;同时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正气不足,无力祛邪外出,使疾病缠绵不愈;同时脾主肌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作为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常因缺氧及自身胃肠功能减弱使消化吸收障碍,影响身体的营养状态,使肌肉失于濡养,痿废不用,从而导致呼吸肌无力和活动耐力下降[14]。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脾气虚弱则痰湿更盛,进一步壅塞肺气,加速疾病的进展;导致肺脾虚损,痰浊阻滞,气机不利,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15], 急性期以标实为主,稳定期以正虚为主,故中医对于慢阻肺的治疗以正虚邪实立论,注意疾病不同时期及阶段的主要矛盾,稳定期治疗原则为补虚扶正,多补益肺脾肾三脏。本研究以培土生金为理论基础,补益肺脾为主,佐以化痰理气之品,使正气得充,痰液得化,气机得畅,肌肉得丰,在减轻症状、增加活动耐力、改善生活质量、提高肺功能指标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疗效。方中党参味甘,性平,归肺脾二经,有补肺益脾之功;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为“补气健脾第一药”[16];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化痰,对脾虚诸症有良好的疗效,利湿而不伤正;白术与茯苓相配,一燥一渗,增加健脾化痰除湿之力,杜绝生痰之源;炒山药平补肺脾肾三脏,以增加补益之效;陈皮理气健脾化痰,厚朴燥湿化痰、行气除满,化痰的同时调理气机,使肺脾气机得畅;桔梗宣肺祛痰、利咽,与苦杏仁配伍一升一降,以宣畅肺气,止咳化痰,而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桔梗有镇咳、祛痰、抗炎等作用,有利于慢阻肺患者症状的控制[17];炙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健脾补肺、化痰止咳、理气平喘之效。既往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更好的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本课题对肺脾两虚型慢阻肺患者常见症状、呼吸困难评分、6MWD、BODE指数、肺功能和SGRQ呼吸问卷进行评估,结果显示,治疗组能够更好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呼吸困难,提高活动耐力,改善肺通气功能,从而全面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通过以上结果证明培土生金方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脾气虚型患者临床疗效确切。
本研究共收集100例随访对象,样本量较小,可能存在抽样误差对结果造成影响,同时无安慰剂组对照,未来可进一步进行大样本量、多中心、安慰剂对照的研究。同时本研究观察时间较短,未来需要进一步延长研究时间以观察益脾化痰理气法的远期疗效,为临床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益脾化痰理气法联合常规现代医学基础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脾气虚型患者,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活动耐力,提高生活质量,促进肺功能恢复。同时经治患者的BODE指数评分较前降低,提示该法联合现代医学治疗有可能减少患者急性加重次数,延缓疾病进展,未来需经长时间研究和随访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