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华医典》历代本草文献探讨三焦辨治思路

2023-05-28 00:46:50刘红喜梁晓魏竞竞石静资申伟付国静刘悦张允岭
环球中医药 2023年5期
关键词:医典火热三焦

刘红喜 梁晓 魏竞竞 石静资 申伟 付国静 刘悦 张允岭

中医学历史悠久,临床经验丰富,理论系统成熟,对疾病的认识与治疗,基于临床实践与理论指导的不断融合,已逐步完善发展,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辨治体系,临床辨证论治,遣方用药,以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本草组方施治,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其中以三焦理论为指导的中医临床辨治,组方施药,已广泛运用于临床各科疾病的指导治疗,涉及内外妇儿各系统疾病,如支气管扩张症、干燥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糖尿病肾病、消化系统疾病、肿瘤疾病、心脏疾病、妇科疾病、脑病、皮肤病、儿科病、代谢综合征等[1-12]。对此,为进一步阐述梳理三焦理论及指导临证辨治遣药,基于《中华医典》数据载体,以历代本草文献中关于三焦辨治的用药论述为抓手,明析三焦辨治特点与用药,使三焦理论落实于临床实践,更加有效地发挥临证指导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的中医古籍电子数据库《中华医典(第五版)》,该数据库全面系统整理收录了中国历代医学古籍1156部,卷帙上万,4亿余字,汇聚了新中国成立前的历代主要中医著作,内容详实可靠,数据来源可验。其中涉及本草类著作76部,涵盖了汉至明清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存世的历代本草著作,如唐以前本草《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等,宋元本草如《证类本草》《本草衍义》《本草发挥》等,明代本草《神农本草经疏》《本草纲目》《本草汇言》等,清代本草《本草新编》《神农本草经读》《本草求真》等。

1.2检索策略

检索《中华医典(第五版)》,在主页选定“本草类”,在检索范围选定“正文”,勾选“从选中的节点中搜索”,在搜索框以“上焦”“中焦”“下焦”“三焦”关键词进行依次检索,筛选出所有本草类古籍中对三焦辨治的相关中药。

1.3数据筛选

1.3.1 纳入标准 (1)条文信息完整,含有三焦名称及对应本草;(2)条文描述明确与三焦有关;(3)条文中有本草辨治三焦的具体论述

1.3.2 排除标准 (1)纯论述性条文,只出现三焦名称,未出现相关本草;(2)重复的本草论述;(3)未纳入目前药典范围的本草,如“香油”“胡麻油”“海狗油”“牛乳”“牛角髓”“鮬鱼”等。

1.4数据提取

根据数据挖掘的要求,利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提取,提取内容包括:本草名称,本草分类,三焦辨治论述。根据提取的本草内容,辨析本草辨治相应的病机要素,进行归类分析,从而阐明三焦辨治的本草思路。

1.5数据规范

按照《中药学》[13]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4]对纳入的本草进行规范,如将益智子规范为益智仁,将仙灵脾规范为淫羊藿,将胡桃规范为核桃仁,将人溺、童便统一为人尿等。

2 结果

2.1三焦辨治用药本草分类频次分析

在《中华医典》—本草类—正文—搜索框输入三焦、上焦、中焦、下焦,查找到76部本草专著,可分别搜索到1138条、1033条、499条、1331条相关条文,共计4001条,按纳入与排除标准,最终筛选出135味本草,按照《中药学》[13]药物作用分类划分,对135味本草进行分类统计,发现居前10位的本草分类为清热药、化痰药、补阳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温里药、解表药、活血药、补气药、泻下药。可见,从三焦辨治用药分类可以反映出三焦辨治多以清热泻火、化痰祛湿、疏通气机、扶正祛邪立论。具体如表1示。

表1 三焦辨治用药本草分类频次表

2.2以火热为病机要素的三焦辨治用药分析

在筛选出的135味本草中,有32味本草涉及以火热为病机要素的辨治,本草范围囊括清热解毒药、清热泻火药、清热燥药、清热凉血药、清虚热药、清热散结药、清热止血药等,如以连翘为代表的清热解毒药,其质轻灵,善解三焦气分之火;以石膏为代表的清热泻火药,善于清三焦大热;以黄芩为代表的清热燥湿药,清理三焦,泻火燥湿等,具体如表2示。

表2 三焦火热病机要素的本草辨治论述表

2.3以痰湿为病机要素的三焦辨治用药分析

在筛选出的135味本草中,有35味本草涉及以痰湿为病机要素的辨治,本草范围囊括温化寒痰药、清化热痰药、祛风化痰药、化湿药、祛风湿药、利水渗湿药等,如以半夏为代表的温化寒痰药,燥湿化痰,温化寒痰;以瓜蒌为代表的清热化痰药,清降热痰,宽胸散结;以僵蚕为代表的祛风化痰药,祛风化痰散结等,具体如表3示。

表3 三焦痰湿病机要素的本草辨治论述表

2.4以郁滞为病机要素的三焦辨治用药分析

在筛选出的135味本草中,有30味本草涉及以郁滞为病机要素的辨治,本草范围囊括发散风寒药、发散风热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行气药、消食化积药、泻下攻下药等,如以柴胡为代表的发散风热药,疏散风邪,推陈致新,舒达三焦;以川芎为代表的活血化瘀药,辛温香窜,行血活血;以香附为代表的理气药,芳香解郁,疏利三焦等,具体如表4示。

表4 三焦郁滞病机要素的本草辨治论述表

2.5以正虚为病机要素的三焦辨治用药分析

在筛选出的135味本草中,有38味本草涉及以正虚为病机要素的辨治,本草范围囊括补气药、补阳药、补血药、补阴药、温里药、固涩药等,如以黄芪为代表的补气药,其性味甘温,甘能补益,补气益气,可增强中焦脾气运转之力;以肉苁蓉为代表的补阳药,益阳补肾,可增强下焦元气等,具体如表5示。

表5 三焦正虚病机要素的本草辨治论述表

3 讨论

中医学理论的研究既往多基于单一片面的文献分析,缺乏综合全面的、有效的归类研究进行辅助分析,易使研究结论失真,而随着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引入系统数据库,分类研究相互交融,取长补短,有效地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对中医理论的挖掘研究,传承创新,起到不可忽略的作用,本研究依托中医古籍电子数据库《中华医典》,该数据库全面系统整理收录了中国历代医学古籍1156部,内容详实可靠,数据来源可验。通过总结与归纳《中华医典》三焦辨治的用药论述,对三焦理论的研究及辨治三焦相关疾病具有一定程度的参考价值。

基于《中华医典》历代本草,探索挖掘出三焦辨治首当从火热、痰湿进行论治,其中在火热论治方面,三焦游行相火,火热易动,焦膜内部游行相火,运化阳气,如《类证治裁》言:“三焦相火,游行诸经,周身上下。”而三焦相火游行失常,易于煽动不宁,躁扰三焦,牵涉脏腑,影响表里内外,产生火热之证。在《中华医典》筛选出的以火热为病机要素的三焦辨治用药中,出现有黄芩、黄连、黄柏、栀子等四味常用清热泻火药,其组成的黄连解毒汤为临床治疗三焦火热证的经典方剂,如《成方便读》言:“黄芩清上焦之火,黄连清中焦之火,黄柏清下焦之火,栀子泻三焦之火,从心肺之分,屈曲下行,由小肠、膀胱而出。盖四味皆大苦大寒之药,清其亢甚之火,而救其欲绝之水也。”可见,三焦相火游行,病理失常则易火热萌生,据此组方施治以清热泻火。而在痰湿论治方面,三焦通调水道,痰湿水饮易聚,因饮食水谷自口入胃,经五脏六腑消化周转,产生水液代谢输布,虽以肺脾肾为主要代谢脏器,但三焦为一身之“大府”,沟通五脏六腑,表里内外上下,为水液代谢之通道,如《素问·灵兰秘典论篇》言:“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而当三焦通调水道功能失调,气化不利,闭塞不通,水液代谢紊乱失常,水液停聚内生痰湿水饮,牵涉表里内外,变生诸疾,如《黄帝内经太素》言:“三焦壅而不泻,其气不得化为津液,水谷并于肠胃不消,别于回肠而留下焦,不得入于膀胱,胀于下焦,溢入于身,故为水胀也。”在《中华医典》筛选出的以痰湿为病机要素的三焦辨治用药中,由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枝组成的五苓散为临床治疗三焦气化不利水湿内聚的经典方剂,如《医方考》言其:“邪在上焦则吐,邪在下焦则泻,邪在中焦则既吐且泻,是方也,桂能建中,术能安谷,茯苓、猪苓、泽泻能安水。”再如筛选本草中半夏、瓜蒌、黄连组成的小陷胸汤为临床治疗三焦痰热结聚的经典方剂,如《成方切用》论其方义:“黄连之苦寒以泄热,栝蒌之寒润以涤垢,半夏之辛温以散结。”可见,三焦通调水道,病理失常则痰湿水聚,据此组方施治以祛痰化湿逐水为法,逐一化解,临床治疗可参考对应本草辨治组方。

在基于《中华医典》三焦辨治的本草论述中,除了从火热、痰湿辨治,从郁滞、正虚辨治三焦的论述亦不少见。在郁滞论治方面,三焦枢转气机,郁滞易生,因三焦气机升降出入,调节脏腑气血运行,周而复始,其主司诸气,气化有度,舒达三焦少阳,使脏腑气机各归其位,各司其职,如《难经》言:“三焦者,主持诸气。”若三焦转枢不利,气机水火输布失调,则易表里寒热虚实郁滞并生[15],病理产物随之滞阻不化,互相胶着侵损三焦,影响机体气血运行,导致三焦牵涉脏腑功能失调。在本次筛选的135味本草中,由香附、苍术、川芎、栀子、神曲组成的越鞠丸,其调气、血、痰、火、湿、食等郁,善除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吞酸呕吐,饮食不化等三焦牵涉病症;由柴胡、香附、川芎、枳壳、 芍药、甘草等组成的柴胡疏肝散,善治胁肋疼痛,胃脘胀满,攻痛连胁,嗳气频繁等三焦郁滞病症;由柴胡、黄芩、半夏等组成的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方中柴胡舒达气机,祛达三焦外邪,黄芩清理三焦相火,半夏祛痰化湿,共奏调解三焦郁滞之功。可见,三焦气机枢转失调,则易郁滞丛生,据此组方施治以解郁消滞为法。而在正虚论治方面,三焦为表里之半,正邪易争,因三焦居半表半里,外连肌表,内触脏腑,沟通内外,若素体正气不足,三焦虚损,则邪气易入三焦,盘踞焦膜,进而侵损五脏六腑,影响生命正常机能运转而变生诸疾,如《伤寒论》言“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可见,三焦功能的正常发挥需以正气充沛作为基础,当三焦虚损,以虚则补。在本次筛选的135味本草中,由当归、地黄、白芍等组成的当归汤主治泄吐唾血,《世医得效方》言其“治三焦虚损,或上下发,泄吐唾血,皆从三焦起”;由地黄、巴戟天、山药、肉苁蓉、菟丝子等组成的安中散为治疗三焦虚寒良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言其:“治三焦虚寒,短气不续,腹不安食,随即洞下,小便赤浊,精泄不禁,脚胫酸疼,小腹胀满。”可见,三焦正虚不足,邪易侵损三焦,据此组方施治以扶正祛邪为法,临床治疗可参考对应本草辨治组方。

综之,三焦辨治当从火热、痰湿、郁滞、正虚四个方面进行论治,辨治用药当以清热药、化痰祛湿药、理气药、补虚药为主,因三焦为表里之半,水道出焉,相火游行,气机转枢,正邪交争,其由焦膜构成,遍布胸、隔、肋、腹,牵涉五脏六腑,当其功能失调,易使三焦水、气、火运行失调,从而火热内生、痰湿停聚、气血郁滞、正气受损,以致变生诸疾,影响五脏六腑[16],对此,三焦辨治至关重要,而辨证是治疗关键。中医学基于理论与实践的不断融合,在三焦病变的治疗上,历代本草论述详实,其基于药症相应的记载模式,本草功效多以主治何种病证为主,形成了朴素的辨治体系,是临证论治疾病的第一手资料,具有直接客观真实的运用价值,对此,通过运用《中华医典》这一庞大齐全的中医文献数据库,可有效探索分析出历代本草有关三焦辨治的用药论述,从而挖掘出三焦辨治关键病机用药思路,对临床辨治三焦病变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猜你喜欢
医典火热三焦
用冰凉画出火热
《黄帝内经》五行学说与《阿维森纳医典》四元素说的比较研究
三焦“筋膜”说——从筋膜学角度认识三焦
中医导引法——八段锦(一) 两手托天理三焦
基层中医药(2020年4期)2020-09-11 06:30:36
浅谈藏医《四部医典》外涂药的开发价值
《四部医典》与《阿维森纳医典》中的放血疗法比较
藏医《四部医典》对大骨节病的认识
“火热”的水世界
华人时刊(2016年19期)2016-04-05 07:56:04
三焦和心包相互关系的再认识
心中那颗火热的足球梦
中国火炬(2015年11期)2015-07-31 17:2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