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画里的儿童游戏

2023-05-24 18:44:36芸芸
阅读(中年级) 2023年6期
关键词:肚兜婴戏古画

芸芸

一年一度的“六一”儿童节到来了,这是一个快乐的日子。在中国古代,虽然没有儿童节,但小孩子的玩乐生活同样受到人们的关注,有一种专门表现儿童游戏的绘画,被称为“婴戏图”。作为一种具有浓郁吉祥寓意的传统绘画题材,“婴戏图”一直受到历代人们的喜爱,流传至今,构成中国绘画史中的绮丽篇章。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四幅古画,去感受一下古代儿童们的游戏生活吧。

首先,我们来看一幅木偶戏图。木偶戏在古代不仅是一种表演,更是小孩子们聚会时的热门玩具。宋代时,人们将木偶称为悬丝傀儡,商人做出了“迷你”版的戏台和傀儡,动手能力强的儿童也可以自己手工制作。在《宋人婴戏图》中,表演傀儡戏的孩童就用放倒的桌面当作舞台,装上支架、挂上幕条,一个小戏台就大功告成了。伙伴四人,一人表演、一人击鼓、一人打板、一人捧场,俨然一个小戏班子。孩子们天真烂漫、煞有介事地将成人举行的戏班表演变成了游戏。庭院中蝶飞蜂舞,花木葱茏,观者有如身临其境,耳旁仿佛听到他们在庭院里敲打表演的声音。

如今流行的“高端运动”高尔夫,其实早在中国宋朝便已出现,并且是小孩子们的最爱之一。在复杂的地势中,挖出细小的球洞,插上旗子作标记,小孩子用木板、大人用长棍,将球击入洞中,这就是捶丸。“捶”是“击、打”,“丸”也就是“球”。自宋至明,捶丸在中国十分盛行,上至皇帝、下至百姓,无一不爱。

这幅宋代的《蕉阴击球图》描绘了两个小男孩捶丸、女孩子目不转睛地观看的情景。时当夏日,孩子们皆身着薄纱衣裤,其中一个男孩正轻步向前,准备张开双手去扑丸;另一个男孩伏坐在地上,手执木板注视着他的小丸,准备将它准确推入洞中。两个男孩一站一坐,在捶丸的情节中相映成趣。画家多用遒劲而简洁的线条勾画出浓密的芭蕉丛、玲珑的太湖石假山、富于质感的纱衣,笔墨不多,但表现得精彩至极。芭蕉、湖石位于画面后景中心,人物呈大三角形构图居于画面前景,恰到好处地突出了人物和环境。

如果你以为滑滑梯是现代小孩的专属游戏,那就错了。早在元代的一幅《婴戏图》中就绘有一个巨大的木制滑梯,三个孩子从滑梯上兴奋地滑下,姿态各不相同。最上端的一个蓝衣服小孩密切地注视着下方红衣小孩的动态,而红衣小孩正張开双手准备冲下去。再往下看,马上冲到滑梯末端的孩子还有一个小孩的安全接应。四个小孩在一架木滑梯上井然有序地配合着,让人透过画面也感受到欢乐和美好。滑梯以外,庭院中部还有亭子、长廊供孩子们看书、下棋,外面的空地上有竹马、拨浪鼓供孩子们玩耍,堪称古代版的大型“游乐场”。既是“婴戏图”,便突出“戏”字,散落在桌椅、地上的玩具让我们找回了童年的亲切感。

在古代,端午节捉蟾蜍是一些地方的习俗。苏焯的《端阳戏婴》就描绘了三个小男孩捉蟾蜍的情景:时当盛夏,小孩皆身着单薄的衣裤,其中一个穿着红肚兜的小孩正轻步向前,右手拇指食指提着蟾蜍的一只腿,左手握着一枝结着两个大石榴的石榴枝,逗引着另外两个小孩子。面对此情此景,穿绿肚兜的孩子直直地扑向那只高举着的蟾蜍;而穿黑肚兜的孩子则吓得缩成一团,蹲在地上,两只小手紧紧护住自己的头。两个孩子一张一缩,一个满是向往,一个战战兢兢,让观者看了忍俊不禁。

画家用简洁有力的线条勾画出小孩的纱衣,从中透出丰满的躯体,笔墨不多,但表现得生动准确,神情动态也刻画得十分精妙。画面以人物为主体,三个小孩呼应成趣,人物特征鲜明突出。

即便跨越了千年,孩子们的快乐也总能相通。通过观察古画,我们发现,很多玩具与今天的并无不同,这也说明了这些游戏的经久不衰。这些游戏既锻炼了孩子的力量,又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的快乐。在那些花团锦簇、风和日丽的时候,你是否也曾上树下河、在公园里奔跑?你还知道哪些好玩的游戏?试着用画笔把它们描绘出来吧。

猜你喜欢
肚兜婴戏古画
古画中的梅(视频)
寻访古画里的秋天
古画中的梅花
收藏与投资(2021年1期)2021-04-18 21:43:13
童趣天真 婴戏升平
紫禁城(2020年6期)2020-07-24 09:24:06
宁夏博物馆馆藏西夏婴戏莲纹印花绢赏析
收藏界(2019年2期)2019-10-12 08:26:08
春娃娃的红肚兜(外一首)
古画中的那些猴
KIN GDOM OF LINGERIE
妖怪的眼泪
论婴戏题材在现代陶瓷艺术中的运用与创新

阅读(中年级)2023年6期

阅读(中年级)的其它文章
爱心义卖
给小虎洗澡
打豆子
苍梧绿园的四季之美
美如画的洪泽湖
端午话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