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核心素养导练

2023-05-15 21:29:28
关键词:芦柴包身工夏衍

课文精读

1.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着重描述了包身工的悲惨生活,愤怒控诉了日本帝国主义勾结中国封建势力,培植野蛮的“包身工”制度,残酷地压榨中国工人的罪行。

B.文章在叙述了一些新闻事实之后,往往引入一些背景材料,揭示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等情况。

C.“有几个‘慈祥的老板……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慈祥”和“佳肴”都是反语,这是对带工老板在饮食上虐待包身工的委婉含蓄的讽刺。

D.文章中的“黑夜”象征旧社会,“黎明”象征光明的新世界。这里作者直接表达了想要摧毁包身工这一罪恶制度的强烈愿望。

2.请赏析“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我禁不住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3.请找出课文中关于包身工与带工老板的对比描写,并分析其作用。

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以有温度的文字探索光明

——读夏衍的《包身工》有感

曾 散

作为最贴近时代、直接反映社会现实的报告文学,其创作是建立在真实社会生活的基础之上,是以文学的艺术手法来报告社会生活中真实的事件和人物。

夏衍的报告文学作品《包身工》主要反映了1932年“一·二八”事变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黑暗情况。作品所描述的社会生活虽然已经远去,但是,其中蕴含的人性光辉、人文关怀,如今读来依旧使人震撼,发人深思。文学是历史的侧面,往往从文学中能够看到最生态、最细腻、最生动的历史真相。《包身工》是那个时代与社会变革的产物,生动而直接地反映了当时社会旧中国工人阶级的真实生活状态,它与中国当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好的文学作品能真正触及社会的灵魂。在特殊的年代,能写出伟大的作品,作者都需要巨大的勇气。20世纪30年代,社会的环境极为特殊,作家要深入生活现场,所付出的艰辛与惊险,所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可想而知。夏衍凭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悲悯情怀,在黑暗中探索光明。

在报告文学创作的实践中,首要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而写?写什么?为什么要写?思想感情的着落点和创作的立足点在哪里?《包身工》这部作品树立了一个榜样。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站在同情社会弱者的立场,创作的立足点是面向平民,甚至是不起眼的“小人物”。很多时候,恰恰是在这些所谓的“小人物”身上最能够体现出人性的光辉。作者通过对“小人物”的深入观察、细腻体会和用心描写,使得“小人物”在特殊的社会环境中凸显成为“大角色”。

《包身工》充满感情、带有温度,其旋律仍然是积极向上的博爱。这种爱积蓄了力量,震撼读者的心灵世界,点燃读者的情感火焰。作者笔下散发出博爱情怀,对女童工有着深切的同情,对她们遭遇的不公和悲惨命运进行直接揭露。夏衍的笔像是一把锋利的手术刀,解剖着那个时代的“脓疮”,对那个社会进行“刮骨疗毒”,把他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以形象的方式记录下来,他要告诉世人那里的世界究竟是怎样的世界,是怎样的真相,进而呼唤善良的人们起来抗争。1959年,夏衍在《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中写道,他“感到‘灵魂的震动”“感到愤怒”“觉得非把这个人间地狱揭发出来不可”。

《包身工》之所以成为经典,除了作者饱含真情之外,还在于作品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文章是这么开头的:

已经是旧历四月中旬了,上午四点过一刻,晓星才从慢慢地推移着的淡云里面消去,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的生物已经在蠕动了。

“拆铺啦!起来!”穿着一身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像生气似的呼喊,“芦柴棒,去烧火!还躺着,猪猡!”

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跟着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打呵欠,叹气,寻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叫喊……

這段文字,简洁有力,无论是语言描写、环境描写、动作描写,都注重细节的刻画,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除了细节描写外,《包身工》还充分运用和借鉴了小说、散文、戏剧、电影等艺术样式的表现手法。有些评论家甚至把《包身工》作为小说来研究。能有这样的艺术效果,得益于夏衍创作上的多元化。他不仅仅是报告文学作家,还是小说家、戏剧家。创作《包身工》时,他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多种表现方法熔于一炉,交错运用,并衔接得恰如其分。尤其是小说手法的运用。他着重描写了有一定典型意义的人物,如芦柴棒、小福子和其他不知姓名的小姑娘,通过对她们的刻画,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除了人物描写,值得研究的还有他对写作对象生活场景还原式的描绘,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劳动为线索,串起一个个场景,结构严谨,情节生动,画面具有冲击力,特别是某些镜头式的具体描绘,如包身工们早晨喝粥的情景描写,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和写实性。

报告文学创作,如果不是基于对社会的真情实感,不是基于发自内心深处的召唤,那么作品就是苍白无力的。在今天,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无数或激动人心或发人深省的事件不断上演,作家也需要拥有属于自己的“火眼金睛”。无论是讴歌时代,还是记录社会,报告文学作家都要为社会的进步贡献文学力量,以有温度的作品感动读者,进而凝聚人心,激发更大的前行动力。

(选自2020年09月16日《光明日报》)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夏衍的《包身工》是一篇震撼人心的报告文学,文章生动而直接地反映了当时上海日本纱厂里失去人身自由的旧中国工人阶级的非人生活。

B.夏衍凭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悲悯情怀,以巨大的勇气,深入生活现场,写出了能真正触及社会灵魂的作品。

C.夏衍通过对“小人物”的深入观察、细腻体会和用心描写,真实地揭露了“包身工”悲惨的生活境况和“包身工”制度的弊端。

D.《包身工》充满感情、带有温度,作者的情感灌注在字里行间。对女童工有着深切的同情,对她们遭遇的不公和悲惨命运进行直接揭露。

5.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包身工》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无论在人物刻画还是场景的描写上,都注重细节的刻画,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B.作者创作《包身工》时,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融于一体,先叙述后议论,用得恰到好处。

C.《包身工》通过富有典型意义的人物来揭示事物的本质,通过对他们的刻画,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D.《包身工》围绕包身工一天的生活来组织材料,串起一个个场景,收放自如,结构严谨,层次清楚。

6.夏衍为什么能写出“充满感情、带有温度”的《包身工》?请简要分析。

7.文章说“他着重描写了有一定典型意义的人物,如芦柴棒”。《包身工》是如何描写芦柴棒这一典型意义的人物?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猜你喜欢
芦柴包身工夏衍
《包身工》的艺术特色探究
注重创作技艺 彰显内涵本质
——从写作特色的角度解读夏衍《包身工》
中学语文(2022年24期)2023-01-10 23:11:48
运河记
雨花(2022年12期)2022-02-25 01:24:25
夏衍巧改剃头诗
当代语境看“包身工”
我的爷爷奶奶——夏衍与蔡淑馨
海峡姐妹(2019年9期)2019-10-08 07:49:10
对艺术的尊重
《炎黄风情》二十四首中国民歌主题钢琴曲19·拔根芦柴花
当代音乐(2018年6期)2018-10-21 20:48:09
夏衍的不敢
摇篮曲
娃娃画报(2015年5期)2015-07-30 04:3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