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芬 斯日古楞
摘 要:内蒙古草原旅游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发展草原旅游对提高内蒙古旅游整体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意义。近年来,内蒙古草原旅游发展虽然已经初具规模,但是在开发草原旅游的过程中依然存在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景区同质化严重;管理混乱;可进入性差,基础设施配套不全;整体营销力度不够;开发与保护不协调;缺乏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等一系列问题,如何优化发展内蒙古草原旅游以满足更多旅游者的需要,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得出了内蒙古草原旅游的开发应充分挖掘草原文化及民俗文化;加强区域合作,整合开发草原旅游资源;发挥政府主导地位,加强景区管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景区可进入性;采用多种营销手段加大宣传力度;在开发的同时加大生态保护的力度;优化从业人员素质,提高专业队伍能力等措施。
关键词:内蒙古;草原旅游;优化发展;路径研究
本文索引:张国芬,斯日古楞.<变量 2>[J].中国商论,2023(08):-162.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3)04(b)--03
内蒙古大草原广阔无垠、类型多样,具有独特的视觉享受,是夏季旅游的主要目的地。内蒙古草原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情,包括蒙古族的宗教信仰、衣食住行、民族艺术,都堪称草原旅游的精髓。发展内蒙古草原旅游不仅可以缓解当地的就业问题,还能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弘扬民族文化,赋予草原旅游文化更加实用和丰富的内涵。
1 内蒙古草原旅游资源概况
内蒙古草原属于温带草原,主体面积有8666.7万公顷,其中有效天然牧场6818万公顷,占全国草场面积的四分之一,是我国最大的天然牧场和草场,如此广袤无垠的大草原每年都在吸引四面八方络绎不绝的游客。内蒙古草原分为典型草原、草甸草原、沙地草原和荒漠草原四种类型,比较著名的草原景点有呼伦贝尔大草原、乌兰布统大草原、锡林郭勒大草原等。总体来说,内蒙古草原旅游具有季节性强、动植物景观丰富、文化内涵丰厚、生态环境脆弱等特点。
2 内蒙古草原旅游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内蒙古草原旅游开发成就显著,如:旅游接待人数逐年增加,2021年全区接待国内游客13126.81万人次,恢复到2019年同期接待水平的67.96%;旅游产业地位日益提高,2021年全区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460.49亿元,在内蒙古全年经济收入中占比较大[1];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重大,投资规模日益增长,多元化旅游体系逐步完善,从业人员素质不断提高,带动相关产业能力不断增强等。但是,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2.1 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从笔者的调查可知:外地游客来草原旅游的主要目的为体验草原文化的占72.67%,其中想參与蒙古族食品制作的占94.25%,可见大多数游客更想了解当地的文化并参与其中。但是,在内蒙古草原旅游开发及旅行社设计的线路中,游客参与的项目很少,能够深层次体验草原文化的项目少之又少,一般仅是骑马、观看马术表演等,游客在旅游结束后很难达到预期的期望值,复游率几乎没有。
2.2 景区同质化严重
旅游产品同质化是指旅游产品在满足旅游者需求的基础上,其性能、生产方式,营销手段,线路设计及品质上差异较小或基本雷同。
内蒙古旅游资源丰富、品种多样,草原旅游占主导地位,由于草原景观分布广阔,在开发过程中非常容易形成同质化现象,具体表现在:第一,景区产品组合同质化。内蒙古草原旅游的产品模式主要是草原观光+骑马射箭+观看马术表演+蒙古族食品品尝+草原特产购物。对于游客来说,无论到达内蒙古哪个草原景区游览,旅游项目大同小异,没有出奇出新的地方;无论是草原几日游,体验的项目基本一致,只是名称不同罢了,这就会使游客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厌倦感及视觉疲劳,感受不到大草原的神秘和草原文化的博大精深。第二,景区所提供的服务水平存在同质化。内蒙古草原旅游景区的经营者多为当地的农牧民,作为个体商户,他们大多没有专业的旅游管理知识、服务意识不强,服务水平难以满足现代游客越来越高的需求。第三,景区纪念品同质化严重。内蒙古草原旅游纪念品主要包括牛肉干、奶制品、民族工艺品等,几乎所有的草原旅游景区卖的旅游纪念品大同小异,质量良莠不齐,这些产品在电商平台或各大超市都能买到,草原旅游纪念品缺乏独创性。
2.3 管理混乱
内蒙古各大草原旅游景区除了“4A”景区外,几乎都由当地的农牧人自主经营,采用的是家庭式管理,缺乏政府的统一宏观调控就会出现管理混乱的现象,主要体现在宰客现象严重、过度收费及乱收费。每年一到旅游旺季,我们就会从各公众平台上看见游客的反馈:骑马项目漫天要价、随意加价、服务水平良莠不齐、服务项目宣传与实际相差甚远、服务态度野蛮粗暴等,不仅对当地旅游形象产生不良影响,还会减少旅游回头客的数量,影响草原的旅游收入。
2.4 可进入性差,基础设施配套不全
内蒙古的地理位置距离我国的主要旅游客源市场东南沿海地区较远,特别是近几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很多游客放弃了长线旅游,加上进入内蒙古的航班、高铁班次较少,直接减少了游客的草原出行意愿;草原景点大多距离市区较远,一般都在2个小时以上的行程,公共交通工具较少,主要依赖旅行社包车及私家车出行,并且区间路况不是特别好,突遇暴雨发生交通事故的情况比比皆是;景区内公共卫生间数量极少,大多数是极其简易的可移动厕所;住宿条件相对较差,卫生环境不达标,医疗保障体系更是不健全,游客在发生突发情况时,很难保证救护车第一时间到达。
2.5 整体营销力度不足
内蒙古草原旅游的宣传方式主要采用推介会的形式,但是近几年受新冠疫情影响,跨省旅游频频受限,往往在其他省份推行了推介会,旅行社也可以招徕一定数量的游客,前期准备情况良好,但是由于突发特殊情况,不能开展跨省旅游,整体的游客数量并不多。
2.6 开发与保护不协调
草原旅游一向给游客的印象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但是身临其境之后就会发现,很多草场已经遭到了破坏,草原沙化现象严重,部分景区私建蒙古包,游客丢落大量生活垃圾都对草原产生了不可逆的破坏。
2.7 缺乏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内蒙古草原旅游景区工作人员中真正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少之又少,一些景区的服务人员大多是初中毕业的青年,而从事骑马等项目的人员则是当地的农牧民,大部分没有接触过专业的旅游管理教育,更没有参加过任何形式的服务技能培训。在接待游客的过程中往往语气粗暴、态度恶劣,会对景区形象产生非常恶劣的影响。导游从业者在讲解草原景区时更多的只是背导游词或变相推销产品,而对草原文化知之甚少,加上近几年很多有学历、有能力的旅游管理人才转行从事其他职业,内蒙古各高校几乎都有旅游管理專业学生,但是在历年的校园招聘过程中能招到的学生寥寥无几。
3 内蒙古草原旅游优化发展路径
3.1 充分挖掘草原文化及民俗文化
旅游产品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三个层次,依次为价格竞争、质量竞争、文化竞争。所以,深度挖掘草原文化是草原旅游优化发展的重中之重。
全国草原旅游资源丰富,不仅有内蒙古、河北、山西,还包括南方多省份近几年在大力开发草原旅游,把草原旅游打造成不可替代的垄断产品最优的策略是加上更多的文化因素,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内蒙古民俗、草原文化是内蒙古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最具吸引力的特色。蒙古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过程中沉淀下来的神话传说、婚丧嫁娶习俗、节庆娱乐、宗教仪式、生活习俗等都是内蒙古草原文化的价值所在,更是一种无形的品牌效应,深度挖掘并合理开发这些文化资源会对游客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在具体开发过程中,本文认为应重点从以下几点着手。
3.1.1 营销氛围
游客下车时,采用盛大的蒙古族民族歌舞作为欢迎仪式,餐饮主推蒙古族传统美食手把肉、烤全羊、奶制品等;在骑马、马术表演等娱乐项目中展现蒙古族的马文化、宗教文化、婚俗文化等;为客人提供具有民族特色的蒙古包住宿,并由专业人员进行文化内涵介绍;草原景区设立蒙古语小课堂。
3.1.2 开发文化旅游专项产品
宗教文化、工艺美术、游艺竞技文化、音乐舞蹈艺术表演都是蒙古族独有的文化艺术,一望无际的草原容易令游客产生视觉疲劳,加入这些文化内容,一方面,可以丰富旅游活动内容;另一方面,对于宣传草原文化会产生良好影响。
3.2 加强区域合作,整合开发草原旅游资源
内蒙古地跨八省,与河北、北京、山西、辽宁等省存在资源互补,内蒙古旅游发展应在建立区内旅游网络的同时,与省外搞联线合作,来提高产品组合度、丰富度,增强对游客的招收力度,以此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客源共享、收益共享。一方面,区内旅游中心城市和主要旅游景区要把线路延伸到周边城市和地区,连点成线,共同发展。另一方面,自治区的旅游景区要与周边省市旅游景区联合起来,成立更大的旅游圈,实现优势互补,效益共生。具体可构建东北协作板块、京津协作板块、晋陕蒙板块和西北协作板块。
3.3 发挥政府主导地位,加强景区管理
实践证明,政府对地区旅游的重视是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保障和基础,政府的总体规划可以促进内蒙古各市之间的合作,扬长避短、主次分明,达到协同发展,避免同质化的目的。
第一,自治区文旅局及政府在制定旅游规划时,要统筹协调各盟市重点旅游开发项目及优势资源,做到各盟市间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在政府指导下,着力打造民俗文化品牌、草原休闲度假品牌、生态旅游品牌,做到草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第二,在政府指导下合理开发,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保护优先的原则,维护草原生态的平衡与稳定。
3.4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景区可进入性
基础设施是否完善直接决定游客的满意度及出行意愿。在草原旅游景区中,手机大部分时间处于无信号或信号不好的状态,游客与外界沟通较困难,应多建立手机信号基站,增强手机信号强度,开发草原智慧旅游,通过手机App使游客能查找附近厕所、游客服务中心位置及其各景区通过App了解更多的草原文化;大力推进著名草原景区高铁经停站建设,增加东南沿海主要客源地城市航空线路数量,加大中心城区到草原景区旅游公路建设。
3.5 采用多种营销手段加大宣传力度
除了推介会的宣传手段外,内蒙古草原旅游可以更多地借助互联网手段进行宣传推广,如发挥政府的主导地位,制作精美宣传片投放到主要客源地的地铁口、高铁站、候机厅等;通过那达慕大会、草原音乐节、草原文化节、各种学术交流会等形式进行草原旅游产品的宣传;采用热门的抖音、快手直播方式展示草原美景、线路推广、门票销售等。营销内容一定要符合游客需求,方法得当,杜绝虚假宣传、欺骗消费者的行为。
3.6 在开发的同时加大生态保护的力度
草原生态的脆弱性决定了政府必须出台一系列政策加大对草原生态的保护,同时各景区旅行社要加大对保护草原生态重要性的宣传力度。例如,在政府监督下,禁止私建蒙古包,拆除私建的娱乐场所,禁止对草原过度开发,在景区显要位置设立警示牌提醒游客不要乱扔垃圾等;在旅游旺季限制客流,缓解景区压力。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草原的可持续发展。
3.7 优化从业人员素质,提高专业队伍能力
第一,提高草原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最直接的途径是与当地大中专院校合作,景区景点为学校提供实习基地,学校为其输送优秀的旅游管理人才。第二,景区要定期为员工制定培训计划并落实到位,建立服务绩效考核标准。政府部门要联合旅行社、高校等定期举办导游风采大赛、导游基础知识大赛,以提高导游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导游福利,真正做到留得住人才,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4 结语
内蒙古草原旅游开发虽然存在一系列问题,但是因为其独特性等特点,开发潜力巨大、市场前景广阔。本文通过对内蒙古草原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内蒙古草原旅游优化发展路径,如:充分挖掘草原文化及民俗文化;加强区域合作,整合开发草原旅游资源;发挥政府主导地位,加强景区管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景区可进入性;采用多种营销手段加大宣传力度;在开发的同时加大生态保护的力度;优化从业人员素质,提高专业队伍能力等,以期对内蒙古草原旅游优化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参考文献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关于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四届人大六次会议第464号建议的答复[EB/OL].2020-08-17,https://wlt.nmg.gov.cn/zfxxgk/zfxxglzl/fdzdgknr/bmwj/202208/t20220817_2105248.html
张岩.新源草原旅游业发展的理性思考[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3(2):128-130.
周永振.基于草原文化视域的内蒙古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探析[J].中国旅游评论,2019(1):131-137.
刘洁.内蒙古草原旅游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2):71-72.
甘勇.内蒙古草原旅游的服务质量提升策略[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21(7):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