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创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2023-04-29 00:00:00孙宁
青春期健康·青少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运动心理

小学是儿童青少年获得知识与技能,形成与发展健康个性的关键阶段。在儿童青少年群体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各种外显或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不仅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也为学校的正常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心理和行为都会有所变化。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不仅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教育方针,还应结合小学生的实际发展,加强对其心理健康教育,使之成为一种新的教育发展趋势。在当前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征,小学体育教师可以利用丰富多彩、趣味盎然的体育活动,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教学,增强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切实地推动其身心健康发展。

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否能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对学生的学习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在一个好的教育环境中,学生的学习潜能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小学生通常比较活跃,想要在课堂上展示自己。针对该特性,在教学工作推进中,教师要注意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让学生有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并通过为学生创造独立实践环境等方式,引导学生不断去探索知识,掌握运动技巧,勇于力争上游。教师还可以借用鼓舞人心的话语,激发学生的自信,并通过详细而细致地讲解,让学生明确动作要领,减轻心理负担,增加学习的自信心。

例如:在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避免对运动结果的过分重视,需要尽量营造一种愉悦的运动气氛,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使其能够真正体会到体育运动的乐趣。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组,为不同的小组划分赛道,如跑得快的学生起跑线略微靠后,跑得慢的学生起跑线略微靠前;通过这样的赛道划分,可以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建立成就感、自信心,同时可以缩短学生之间的差距。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将简单的游戏形式,如传递气球、躲避障碍物等融入其中,让学习氛围更加浓郁,在带动体育课教学氛围的同时,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效果。

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增加师生间趣味互动

无论是在体育教学中,还是在其他科目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其能否健康成长。因此,为了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有效渗透,体育教师应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与学生进行友好的沟通,并对学生给予更多关注,让其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教师的亲切、友好、温暖。此外,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教师要对学困生给予更多的关爱。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关注本身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益于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多称赞学生,减少不必要的批评或指责,用较为舒缓的语气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避免学生形成自卑心理或与教师构建出敌对心理关系等。

例如:在进行短跑训练时,不同体质的学生的训练效果会有所差异。其中,有一些肥胖、矮小、体质不好的学生,会因为身体原因取得不了好的体育成绩,导致其在运动中逐渐丧失运动兴趣,并逐渐产生自卑心理,运动效果也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在此情况下,教师应该明确指出学生运动技术上的不足,正确引导学生思考,让此类学生看清运动差异的真正原因是受其体质影响。当然,若其运动方式存在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技术上的指导,让学生取得进步。在教师逐步的引导之下,让学生看清体育学习的本质,激发起体育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有效避免体育成绩对其造成的负担和心理阴影。

创新心理健康教育,适当进行挫折心理教育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通常会把注意力集中在对运动技能的掌握上,而忽略了的学生的内心感觉。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通过对教学方式的创新与改进,为学生构建温暖、愉快的课堂氛围。在此过程中,体育教师还可以通过挫折心理教育的方式,提升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

例如:众所周知,通过体育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增强体魄,同时可以起到磨炼意志的效果。比如,教师可以根据体育项目的特征,给学生设定一些难度,有目的、有系统地训练学生的意志品质。另外,教师要把握好学生遇到挫折的时机,在学生需要时给予其适当的鼓励,并通过树立榜样、具体引导等方式,让学生在经历磨炼、苦难的过程中,获得直接的挫折体验,进而让其在失败与困境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努力改变其受挫心理,增强对情绪的自我调控与控制。

充分了解个体差异,精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在不同的时期其心理状况也是不同的。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教育,以锻炼学生的意志为重点,教育学生不抛弃、不放弃,并培养其坚韧不拔的性格,让学生能够在竞争中保持冷静,拥有赢不骄、输不馁的心态。小学体育教师还应对学生开展科学的训练,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学生强身健体的同时,增加有效的心理指导,使其获得真正的健康。

例如:很多小学生存在自卑、敏感、胆小、内向等心理,针对此类学生的教学方式不宜过度强硬,而是引导其参与到简单易学的运动项目中,逐渐改善其心理素质。而对于存在孤僻心理的学生,应该指导其参入集体运动项目,使其融入到团体氛围中,感受不一样的运动喜悦。另外,教师通过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开展体育活动,既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兴趣与特长,又能削弱易对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的消极因素。

综上所述,小学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期,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要以“健康第一”为核心,充分调动学生的体育兴趣,并在体育教学中,找到合适的教学机会,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将心理健康教育主动渗透进体育教学中,使学生能够成为拥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和身心健康的人。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运动心理
看见具体的自己
光明少年(2024年5期)2024-05-31 10:25:59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4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9期)2022-04-06 02:41:5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8期)2022-03-23 06:49:0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6期)2022-03-23 05:25:50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1期)2022-03-18 02:01:10
心理感受
娃娃画报(2019年11期)2019-12-20 08:39:45
不正经运动范
Coco薇(2017年9期)2017-09-07 20:39:29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