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实验幼儿园 张洵洵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理念,这一理念强调:“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全部的课程;我们的课程,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全部的课程包括了全部的生活,一切课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课程。”陶行知的课程资源观是丰富的、多元的,强调课程应在生活中生成并回归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透过陶行知先生的真知灼见,幼儿园如何通过生活教育让幼儿的一日生活更加丰富有序呢?
小班第二学期,幼儿基本都渡过了分离焦虑期,小三班的宝宝们结识了“轮胎”这个新朋友。而第一学期轮胎的玩法主要由教师发起,以“独木桥”“翻山越岭”“小汽车”等单项游戏为主。
本学期,轮胎区与器材区相互融合——轮胎区新添了几种种类不同的轮胎:封闭式轮胎、可滑动式轮胎、五颜六色的轮胎;器材区则变成了轮胎游戏的辅助材料区。
本学期,幼儿已经能在游戏活动中舒展开来,具体表现为“来去自如”“能屈能伸”。因此,我们追随幼儿的兴趣需要,及时抓住有效的学习契机,创设能够激发幼儿探索欲望、具有吸引力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在充分感知中发挥潜在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而体验“一物多玩”的乐趣。教师则重点发现幼儿在游戏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进而聚焦问题,引导幼儿在游戏中探索、在探索中发现、在发现中生成解决问题的关键经验。
在探究轮胎的玩法时,幼儿对轮胎的摆放、组合、重叠方式十分感兴趣。于是教师引导幼儿在问题导向中进行阶梯式探究,这个过程也是轮胎楼梯项目的行径过程。下面我以幼儿轮胎楼梯的行径过程为轴,阐述项目探究阶段的实施过程。
晨间锻炼时间,皓皓搬起选中的轮胎就近一滚,便将轮胎放倒在地。站在一旁的萱萱看见了,蹲下身体,伸出两只小手,将铭铭的轮胎搬放到皓皓的轮胎上面,涵涵又往上叠放了一只轮胎。就在涵涵和小伙伴们一起搬第四只轮胎时,皓皓搬来了一只不太一样的轮胎(一面用木板封闭),嘴里还大喊着:“这只放最上面!”大家搬的搬、抬的抬,不一会儿四层轮胎落成了。幼儿一边双手交替拍打着最上面的轮胎(一面用木板封闭),一边嘴里发出:“我们在打鼓、打鼓、打鼓……”“咚咚咚……”(再现“打鼓”的生活经验)
“啊啊啊……”此时突然传来一阵叫喊声。我走近一看,只见一名幼儿蹲在轮胎里面,其他幼儿则踮着脚尖,身体前倾,将脸部埋于三层轮胎内侧不断喊叫,时不时露出喜出望外的笑容。据幼儿说这是下水道(再现“下水道”的生活经验)。接着新问题诞生了:高度不一样的“下水道”声音一样大吗?于是新的建筑工程开工了,一层、两层、三层……高高矮矮的下水道落成了,幼儿对于刚建好的“下水道”爱不释手,无论是矮的还是高的,幼儿都想尝试一番,至于高的“下水道”也难不倒他们——幼儿将轮胎交错堆积,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他们爬上去,就可以顺利地在“下水道”里发出声音了,可不一会儿“下水道”就倒塌了。
在探究轮胎新玩法的过程中,问题接踵而来。
问题1:你们是怎么玩的?
登登:“我们在打鼓。”
涵涵:“对对对!我们将轮胎放在一起,这样打鼓。”(涵涵一边说着,手一边比划着。)
教师:“一只轮胎叠放在另外一只轮胎上面,再用同样的方法叠放,是这样吗?瞧!张老师觉得这只‘鼓’有些特别,和我们平时看到的鼓不太一样。期待明天你们和‘轮胎鼓’发生更多有趣的故事。”
问题2:不同高度的轮胎鼓、轮胎下水道的声音一样吗?
乐乐:“一样!”
煜煜:“不一样!”
问题3:用同样的力度敲击不同高度的“鼓”,声音一样吗?鼓发出的声音和它的高度有关吗?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教师引导幼儿尝试验证。
问题4:如何在较高的轮胎下水道里发出声音?如何敲击到较高的轮胎鼓面?
奕奕:“用梯子爬上去。”
轩轩:“用桌子、椅子,高的东西都行。”
皓皓:“用垫子一层一层垫上去。”
宁宁:“用蹦蹦床一跳就上去了。”
于是,“登高”的方法便成了话题的聚焦点。为了丰富幼儿对“登高”工具的认识,我们向幼儿发放“登高工具调查表”并借助家长资源展开调查。调查显示,幼儿了解到的登高工具有梯子、井字架、凳子、楼梯、桌子、人字梯、脚扣、登高板、电梯、云梯、绳梯……其中,楼梯出现的频率最高,同时考虑到楼梯比较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于是搭建“轮胎楼梯”的游戏活动产生了。
美工区里,幼儿变成了楼梯设计师——奕奕、铭铭没有拿画纸,也没有拿画笔,两人不约而同地来到涂鸦墙前。铭铭拿起粉笔,迅速地落笔画了一个圆圈,站在一旁的奕奕随即用自己手中的粉笔跟在铭铭后面画了一个圆圈,两人一边画一边交流:“楼梯就是这样越堆越高的。”“我家里也有楼梯。”……就这样,两人一个接一个,排列式地往上方画了起来。
基于“轮胎楼梯这样一个一个往前排,就能够越来越高吗?”这一问题,建构区里的幼儿开始行动了——凡凡选择了三块三角形积木、四块小长方形积木、一块大长方形积木、一块中等长积木、三块大圆柱体积木、三块小圆柱体积木。大约过了三分钟,凡凡搭建出了三个口的“下水道”,并将一块大长条积木搭放于三个口的“下水道”中间,接着他对旁边的珺珺介绍道:“这是滑滑梯式楼梯。”话音刚落,珺珺的小手就像小脚丫一般,嗖嗖嗖地在“滑滑梯式楼梯”上走,刚走了几步,“楼梯”就倒塌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滑滑梯式楼梯”方便大家行走吗?”于是幼儿展开了调查,但在图书区里查阅的资料仅限于纸质资料,他们不能对楼梯的材质和结构有清晰的感知,比如,楼梯的结构是什么样的?材质都有哪些种类……这一天,幼儿相约寻找幼儿园里的楼梯。在参观的过程中,幼儿知道了幼儿园里有木头楼梯、水泥楼梯,楼梯的造型各异,不管是木头楼梯还是水泥楼梯,每个楼梯下面都有支撑点,台阶数量也不一样。看来幼儿园的楼梯种类并不能满足幼儿的求知欲,于是我们借助家长资源,引导幼儿与家长一起去周边找一找、从电视和手机上找一找、从书中找一找不一样的楼梯造型,并了解其特征和结构。
在前期实践的基础上,无论在美工区还是建构区,幼儿对楼梯结构都有了初步的认识。一层一层又一层,轮胎慢慢形成阶梯状,但在建构过程中,楼梯长度越长,楼梯就越不稳,倒塌事件再次发生。皓皓灵机一动,拿起手边多余的积木压在楼梯第三层阶梯的两侧,这次楼梯终于稳固了一点。
当幼儿根据自己的预设真正建起轮胎楼梯的时候,问题还是层出不穷,比如,上去轮胎楼梯后该如何下来?
凡凡:“再转过去。”
瑞瑞:“不行!不行!这样会撞到人的。”
妍妍:“直接跳下去。”
霖霖:“不行,这样会摔跤的,我去搬椅子。”
珺珺:“我们再建造一个越来越低的楼梯不就可以了嘛!”
大家一致接受了珺珺的提议,一起搬、运、叠,通畅的楼梯终于建成了。正当幼儿享受成功的喜悦时,倒塌事件又一次发生了……如何搭建才能让楼梯不易倒塌呢?
轩轩:“用双面胶粘住,它就不会倒了。”
彦彦:“用绳子捆住轮胎。”
乐乐:“我们搭的轮胎楼梯太窄了,当然会倒塌。”
蓉蓉:“将楼梯两侧用轮胎撑住,就不会倒塌了。”
通过讨论,幼儿带上预设材料来到户外开始大展拳脚。有的幼儿选择的是绳子,有的幼儿选择的是胶带,有的幼儿选择的是双面胶,有的幼儿选择的是轮胎,他们捆的捆、粘的粘、撑的撑,大约过了十分钟,楼梯固定完毕。还没等我提醒,幼儿已经一个接一个地去“楼梯上”尝试能否成功,可当排在第一个的奕奕走到倒数第二层的时候,他突然停下来了,嘴里嘟囔着:“哇!楼梯好陡啊!摇摇晃晃的,好害怕呀!”紧跟在后面的轩轩激动地喊道:“没事!勇敢一点!快点走!”奕奕听了,深吸一口气,当他的小手刚按住最后一层轮胎阶梯的时候,轮胎最后一层倒塌了,胶带、双面胶也随之脱落。新的问题又产生了:如何将轮胎楼梯建得更稳固?经过谈话、讨论,幼儿发现加宽楼梯的宽度会让楼梯更加稳定。
幼儿开始加宽轮胎楼梯,仅仅门前的轮胎数量还远远不够,于是幼儿便分组在幼儿园里到处寻找轮胎。黄队的幼儿发现,园所北操场也囤有轮胎,于是他们带领其他幼儿熟悉路线,一同商量给轮胎“搬家”的方法——有的幼儿说一起抬,有的幼儿说用车推,有的幼儿说每人拿一只轮胎像小车一样往前推。到底哪种方法又快又省力呢?幼儿展开了一次速度上的较量。最终大家一致认为每人拿一只轮胎像小车一样往前推又快又省力,于是轮胎开始“搬家”了。
经过大家的努力搬运,轮胎终于成功“搬家”了。幼儿熟练地将轮胎楼梯一层层地建造起来,由原先的一条道扩建为三条道,涵涵、轩轩陆续爬上改良版的轮胎楼梯。这次楼梯没有发生倒塌现象,幼儿欢呼雀跃:“成功了!成功了!没有倒!哈哈哈……”笑声响彻整个幼儿园的天空。
户外项目活动是幼儿最感兴趣的一种活动形式,这一时间幼儿可以开展属于自己的游戏,而此时的他们就是一个个积极主动的探索者、学习者。轮胎和区域活动的融合,使户外项目活动更加丰富有趣,而每一次的游戏都是一次新的探索、新的征程。
在玩轮胎的过程中,幼儿自主、自发地生发一些行为,并在观察、思考、尝试中优化这些行为,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最终形成自己的认知,这就是成长。这些成长并不是教师直接传授的,而是幼儿自己习得的,因此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地为幼儿提供可操作的材料、创造可探索的机会、营造可思考的环境,让幼儿在我们营造的环境里不断成就自己、丰富自己、提升自己。
陶行知认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亲知”是幼儿亲身得来的,即是从“行”中得来的;“闻知”是从旁人那儿得来的,而在幼儿园,一日活动皆课程。“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生活;有什么样的生活就能体现什么样的教育。”让我们蹲下来倾听幼儿的声音,尊重幼儿的想法与行为,把幼儿的生活问题转化为探究的起点,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将教育融于生活、回归生活。
在项目活动中,我始终以幼儿的兴趣、需要、行动思维为主线,及时捕捉活动中的“哇”时刻,给予幼儿需要的、有针对性的支持和回应,从而发展幼儿的各项能力。
以上项目活动看似是幼儿“自主”发起的,但教师能在幼儿自主的基础上正确把握“自由活动”中“自主”的本质,积极关注“自主活动”中幼儿情感的变化;充分发挥“自主活动”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善于捕捉“自主活动”中的教育契机;权衡愉悦与教育的关系,有效将集体活动、区域活动与户外活动融合,使活动的针对性、延续性更饱满、更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