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错 家长如何应对?

2023-04-16 00:00:00王莉娜
家教世界·家园共育 2023年5期
关键词:蒙蒙打人玩具

孩子犯错了,家长如何应对呢?错误可以是孩子前进的绊脚石,也可以是孩子成长的催化剂,这主要取决于父母对待孩子犯错的教育方法。

误区一:家长放任不管,认为“树大自然直”

情景1:4岁的天天从幼儿园回来后,一头钻进自己的小屋里,不像平时一样黏着妈妈。妈妈觉得奇怪,就进屋看看。原来,天天正高兴地玩一个新玩具——电动青蛙。“天天,这个玩具哪来的呀?”妈妈温和地问。“我喜欢玩,就从幼儿园里带回来了,我们班好多小朋友都玩过了。”天天怯生生地回答。妈妈想,孩子还小,不懂事,大了就好了,于是就说:“天天,下次别这样了。”就去忙别的事情了,天天又高兴地玩起来,心想明天还带回来。第二天,妈妈也没有提这件事了。

分析:幼儿园玩具很多,许多孩子会因为没有玩够而将玩具带回家,这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妈妈认为“孩子长大就好了”,这种观念是错误的。案例中,妈妈没有对孩子的做法加以批评、阻止。孩子年龄小,辨别是非的能力差,孩子会认为妈妈默许了他的做法,他会不断地犯错,给妈妈制造更多的“难题”。因为从理论上来说,人的个性的可塑性是与其年龄成反比的。5岁以前是人的个性和行为习惯形成的最关键时期,假若在这个时期不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教育和引导,孩子在不良环境的影响下就有可能形成一些不良的习性,将来要进行“再教育”那就费事多了。因此,不要轻易放任小的错误,要使孩子正确认识到自己的不良行为。

巧支招——

弄清原因再下结论

父母第一次发现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不能不管不问,当然也不能有过激反应。父母可以先冷静地了解原因:是不是孩子分不清楚自己的东西?还是在幼儿园里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切记,不能给孩子戴上“偷”的帽子,因为他们的这种行为完全是因为不能分清是非而做出的。

温和地跟孩子讲明道理

家长可以表达出对诚实的期望,用简要、浅显的语言告诉孩子为什么他做错了:“没有先问别人而拿别人的东西是不礼貌的,是错误的。玩具是放在幼儿园的,是让你和小朋友一起玩的。你随便带回来,别人就玩不上了。经过别人同意,再拿别人的东西,才是好孩子。”

游戏表演

家长可以用孩子最喜欢的玩具进行表演,在没有征得孩子同意就拿走玩具后,问孩子:“如果别人拿了你的玩具,你开心吗?”让孩子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考虑问题,理解别人的心情。

尊重孩子的所有权

允许孩子有一些私人“珍藏品”,如孩子的照片、喜欢的玩具,或孩子自己认为很重要的东西。家长想看时,先要征得孩子的同意。

误区二:家长打骂体罚孩子,认为“棍棒教育”更有效

情景2:星期天,两个小家伙在卧室里玩得不亦乐乎。忽然,欢欢的“火车”撞倒了蒙蒙的“建筑桥”。蒙蒙一看自己的桥倒了,站起来打了欢欢两拳。欢欢“哇”地大哭起来。妈妈知道蒙蒙又打人了,冲进屋,边拧着蒙蒙的耳朵边说:“跟你说过多少次了,不准打人,你就是不听!看我怎么收拾你! ”

分析:孩子之所以打人,或许是因为他们还不会用其他恰当的方式来表达要求或沮丧、愤怒的情绪。大多数孩子都曾打过人,这有时可能是孩子认为唯一可以控制局面的方式。有些父母见孩子犯错,不给孩子申诉的机会,动手就打。岂知“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家长在用棍棒教育孩子“学好”的同时,却已经为孩子树立了粗暴待人的榜样;同时,也向孩子传递了一个模糊而空泛的信息——大人是可以打人的,但孩子不行。这样更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遇到问题就以打人的方式来解决。因此,父母应该记住:孩子不是打出来的,爱孩子是前提。

巧支招——

榜样作用:放下你的巴掌

家长不要在孩子愤怒的时候说教,更不能去打孩子。可以给孩子一个“梯子”,以柔克刚,牵起孩子的手说:“你不可以打人,到那个椅子上坐五分钟吧,你需要冷静。”父母以自己的行动为榜样,向孩子证明,遇到问题还有其他的解决办法。

用温情语言引导孩子,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四五岁的孩子已经有了较强的自尊心,比起“棍棒”,孩子更愿意接受温柔的说教来改正自己的错误。在蒙蒙冷静时,妈妈可以向欢欢了解事情的经过。当蒙蒙冷静后,给他说话的机会,引导两个小家伙承认自己的错误。不过,妈妈一定要客观、公正,不能让孩子觉得你偏袒哪一方。

和孩子一起寻找各种可接受的行为来代替打人

家长可以向孩子提出一些好的建议,如:和孩子一起建立表达情感的词汇库,引导孩子用语言表达自己愤怒的情绪;告诉孩子想打人时,先摸摸自己的耳朵,说:“我不想打人的,只是摸摸自己的耳朵。”也可以引导孩子以敲打枕头或击打沙袋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当孩子用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时,家长别忘了及时肯定和鼓励孩子的行为。

教育后给孩子一个拥抱

最后,家长可别忘了,蹲下来,给他们一个温暖的拥抱,让两个小家伙们从坏心情里走出来。

误区三:过度呵护,全程包办

情景3:家家正在认真地给自己的芭比娃娃做新衣服。妈妈进来说:“不叫你做,你怎么又做了?你不会做的,做错了,妈妈还要拆掉重做。别做了,去玩吧。”家家拿起拖把拖地,妈妈忙过来制止:“你不会的,看你弄得到处都是水,要摔跤的。你去玩吧,我来拖。”家家只好又扫兴地放下拖把,什么事也不做。

分析:站在家长的角度来说,这样做似乎无可厚非。但是,孩子只有从发生的事情中,才能学会如何处理将来可能遇到的问题。孩子正是在不断摔跤、犯错、走冤枉路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能力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一般在两三岁时就开始初步形成自我意识,并尝试以自我为中心的独立活动,逐渐形成并发展独立自主的心理。全程包办挫伤了孩子的自我行动、自我服务的积极性,变得凡事依赖大人,像小皇帝一般,自己一丁点事也不会做、不想做。一旦到了这种时候,再怨他懒、没能力,再培养他的独立性和自立能力,难度就大得多了。

巧支招——

尊重孩子独立做事的愿望

当孩子自己想做某件事时,父母应该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尊重孩子想做事的愿望。放手让孩子用自己的脚走路,用自己的手做事。

帮助孩子成长而不代替孩子成长

父母鼓励孩子去做好自己想做的事,而不是看到孩子做得不好就不让孩子做。父母可以当孩子的教练,也可以是孩子的学徒,或者和孩子一起比赛,看谁做得更好。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工作”,共同找出不足,共同进步。

相信孩子,给孩子提供动手的机会

孩子做事遇到困难时,父母要表示相信孩子,可以给予语言上的鼓励:“我相信你,一定可以做好的。”“你可以试试。”也可以给他提供一些必要的工具。你想帮助孩子时,不妨先征得孩子的同意。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做父母的小帮手,给孩子提供动手的机会。

家长在面对孩子的错误时,应该给他们一个认错和改正的机会,以宽大和包容来对待孩子的错误,让孩子在犯错中不断进步,在父母的教育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注:本文系安徽省省级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幼儿绘本阅读核心经验培养的研究”(课题编号:AH2020012)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蒙蒙打人玩具
《家》《竹》
理论与创新(2020年1期)2020-04-20 10:53:58
启启、蒙蒙勇闯蚂蚁国(176)——我怎么变成了“汗饱包”
启蒙(3-7岁)(2019年8期)2019-09-10 03:08:58
孩子总打人怎么办
启蒙(3-7岁)(2018年10期)2018-10-13 02:19:30
启启、蒙蒙勇闯蚂蚁国(163)——人为什么眨眼睛
启蒙(3-7岁)(2018年7期)2018-07-10 09:37:48
启启、蒙蒙勇闯蚂蚁国(158)——“狗年”快乐
启蒙(3-7岁)(2018年2期)2018-03-15 08:03:27
打人的年纪
平衡玩具
丢失的玩具
小小玩具,大大乐趣
打人
小说月刊(2014年10期)2014-04-23 08:5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