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明鑫
一个6岁的男孩,如鸵鸟般躲在窗帘后面,整整一个下午,任凭父母千呼萬唤,始终不出来。
你一定很好奇这个男孩是谁?为什么这样做?
那个躲猫猫的男孩就是我。那天中午,家里来了客人,可打招呼对我而言,却是一场噩梦。
听妈妈说朋友要来,我脑子里像闯进了一群蜜蜂,嗡嗡乱叫——这阿姨我认识,不问好不太好;问吧,“阿姨好”这三个字像一根鱼刺,卡在我的喉咙里,久久吐不出来。怎么办?我的心怦怦乱跳,手心冒着冷汗,惶恐不安地搓着手指,晶莹剔透的汗珠从耳边滚落。那时的我,不仅紧张,还带有几分恐惧,心中不断地安慰自己:她可能只是来一会儿,马上就走了。
正当我胡思乱想时,阿姨进了门。我盯着她的脚尖,脸上淌着汗珠,脸涨得像熟透了的西红柿,一个字也说不出口。偏偏忙于准备午饭的妈妈没有察觉我的狼狈,让我先带着阿姨参观一下。我顿时大脑一片空白,仿佛坠入万丈深渊,呆立在那儿。阿姨似乎发现了我的尴尬,主动提出去厨房帮忙。我飞也似的逃到窗帘后面,再也不肯动一丝一毫……
阴霾的日子,一直持续了很长时间。
直到五年级时,我遇到了他。他就坐在我前面,一下课,便转过来找我聊天。一开始,只是他一个人说,说他捉蚂蚁、喂蜗牛、赏柳絮的趣事,说了整整一周,我才终于开了口。他又邀我一同去捉蚂蚁、喂蜗牛、赏柳絮,一起听他最喜欢的歌《请把心儿打开》……就这样,我们成了最好的朋友。
携手的那些美好时光,明媚了我的心,我的“社恐”被完美治愈。
不再苦苦等待,不再苦苦徘徊,生命也很精彩,开心就会开怀,请把心儿打开,让幸福住进来……
【山东威海市文登区实验中学】
◆点评
习作开篇以一个生动的比喻,让一个内向的小男孩形象成功跃然纸上。中间部分用“卡在喉咙的鱼刺”和“熟透了的西红柿”作比,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我”的尴尬,画面感十足。结尾卒章显志,升华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