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学华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既然“不求甚解”,又怎会有“会意”?可见,这个“不求甚解”并非浅尝辄止、不知大意,而是指读书不固执在一字一句上,而是广泛涉猎、了解大意、前后贯通,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略读”。
略读,又称跳读或浏览,指快速阅读文章以了解其内容的一种阅读方法。略读要求读者有选择性地进行阅读,可跳过某些细节,以抓住文章大概,从而加快阅读速度。
下面,我们就初中阶段常见的文体分别谈谈略读的方法。
一、新闻类文本
新闻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拿到一份报纸,想了解近期大事,直接浏览标题即可,三五分钟,一份报纸的内容悉数尽知。哪则新闻需要了解大致情况,看导语部分(首段),便可知道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感兴趣的、有价值的新闻我们在看了标题、关注导语后,还想进一步了解内容,再浏览主体部分即可。
二、叙述类文本
叙述类文本包括记叙文、散文、小说等。
对记叙文进行略读,要抓住六要素,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若想快速了解文本大意,阅读时把文中有关环境描写与叙述事件详细过程的语段跳过即可。
对叙事散文进行略读,应首先关注题目,判断是叙事还是写人。如《散步》《秋天的怀念》,从题目上看是叙事的,便走进文本,了解事件及与事件相关的人物;像《老王》《阿长与〈山海经〉》,由题目可知是写人的,由此走进文本,了解写的是谁,写了什么事件,所写的是一个怎样的人……掌握了这些信息,一篇文章的大意就大致清楚了。
对小说进行略读,要在众多的人物中先抓主要人物,尤其是抓与主要人物相关的事件;把事件的经过梳理清楚,也就了解了小说的情节。若文中有大量环境描写,如《孤独之旅》《孔乙己》等,就不能略过环境描写,要关注环境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因为读一篇小说,最终要了解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生活,但此方法仅限于短篇小说的略读。
此外,阅读叙述类文本时务必留心抒情、议论性的句子,这些句子大都是文中的画龙点睛之笔,抓住它们,就明晰了作者的情感及文章的主旨。
三、说明、议论性文本
对说明文进行略读,首先要明确说明对象,抓住说明对象的特点,而介绍说明对象的特点所用的举例子(记叙性的文字)、摹状貌(描写性的文字)、打比方(比喻)等说明方法的文字,阅读时可跳过,只关注它附近的中心句;若分类介绍,可抓“首先”“其次”“最后”或“一”“二”“三”等带有标志词的中心句,这样,就明确了文章所介绍的是哪几类或哪几方面。
议论文略读和说明文略读的方法大同小异。略读时,首先要明确作者的论点,论点一般是一个肯定的判断句,常常会出现在首段或尾段。明确论点时务必关注题目,有的题目本就是论点,如“逆向思维助你走向成功”;有的题目直接明确了论述的对象,如“敬业与乐业”“谈读书”等。明确论点后理清论证思路,一篇议论文的大意就清楚了。至于为了论述观点所举的例子,只浏览人物、事件即可,对事例的讲述可直接略去。
平时的略读训练中,同学们还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尽可能选择默读,即无声地读。不用嘴发音和耳朵听,只需眼睛看、大脑想,速度比出声读要快得多。
二是讀书时要非常专注,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时去掉读书之外多余的动作,手中带笔,边读边圈画,筛选重要信息,提高阅读效率。
总之,对于不同文体,同学们要掌握一定的略读方法,这样主次分明,有的放矢,有助于大家在有限的时间内浏览更多的书籍,涉猎更多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