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青兰
(一)符合新课标要求及内容标准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22)》(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了初中音乐课程教学目标,并将初中音乐课程目标与音乐课程价值和意义紧密结合,要求教师通过设计、组织课内外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创造能力和表现能力,落实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目标。除此之外,《新课标》中“教学内容”板块规定了感受与鉴赏、表现与创造等领域的教学内容。开设多声部音乐教学与《新课标》要求相契合,通过合唱、器乐合奏等形式,引导学生感受单声部、二声部及多声部与音乐、乐器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学生获得更多有关演奏、演唱的知识。
(二)促进初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
在多声部音乐当中,合唱及器乐合奏是较为普遍的表现形式,合唱及器乐合奏的方式众多,涵盖同声或混声合唱、打击乐合奏及民乐合奏等。此类音乐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并不是由单声部音乐所组成。总而言之,多声部音乐表现形式丰富,声部配合复杂,需要具有一定的协作配合能力,而且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开设多声部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团队配合能力、个人身体协调能力。另外,多声部音乐发展历史悠久,并且存在于每一种音乐体系当中。初中音乐教师在带领学生鉴赏多声部音乐的曲目过程中,学生能够对多声部音乐的理论知识、演唱技巧、表演风格等进行分析,从而深化对多声部音乐的感知。
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初中音乐教师可通过创新多声部教学方式、丰富多声部演唱形式,让学生感受到音乐多声部教学的魅力。
(一)创新多声部教学方式
1.歌唱技巧训练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逐渐进入青春期,随着生理结构的变化,逐渐进入变声期。男生在变声期间嗓音尤为低沉、沙哑;女生在变声期间声音较小,唱歌控制力弱,高音吃力且不稳定。基于此,初中音乐教师在歌唱技巧训练过程中应当遵循学生的生理特点,从气息训练、声音训练两方面给予学生针对性指导。
针对气息训练而言,气息是歌唱的基础动力,也是实现科学歌唱的通道。在训练开始之前,教师需要带领学生们“学会呼吸”。开展“学会呼吸”教学活动,要求学生们手扶凳子,两腿分开,胸腔紧贴膝盖,并通过慢呼、慢吸感受胸腔、腰部及两肋“打开”的肿胀感。除此之外,也可开展“跳气”练习,引导学生练习“哈哈大笑”,通过发出急促的“哈”声,锻炼横膈肌的灵活性。针对声音训练而言,由于初中学生尚未掌握歌唱技巧,极易出现“扯着嗓子喊唱”的情况。基于此,教师在训练时可从轻声开始,引导学生辨别真假声演唱的区别。除此之外,也可开展“跳音”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气息与声音的联动性,引导学生感受横膈肌的工作状态。在“跳音”练习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用“Ha”练习,发出“哈哈大笑”的声音,保证唱出的声音短且有力。
2.拟声元素应用
在初中音乐多声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充分应用拟声元素。例如:开展“人声打击”等发声技巧训练,以人声代替乐器进行演唱。同时,该训练方法能够丰富多声部训练的趣味性,使学生感受到用自己的嗓音作为“乐器”在演唱中的存在感。“人声打击”是将“da”“ba”“lu”“bom”等拟声词赋予节奏,感受不同拟声词在演唱中的旋律感。将此类拟声词由易到难地开展训练,能够使学生熟悉无音节词由单声部过渡到二声部、三声部及多声部。例如:首先教师可开展以C大调的单声部音阶视唱曲。教师可为学生展示谱例1,引导学生用“du”等无音节词感受单声部旋律;引导学生在单声部旋律中加入“bom”等无音节词,感受简单的二声部视唱曲。
3.多声部声势演唱应用
声势是指演唱者用身体的律动发出声音,包括跺脚、拍手、捻指等,同时配上不同的速度、力度,从而呈现出不同的音乐效果。在初中多声部教学中,教师利用声势律动教学法能够有效提高当堂课的教学水平,带领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氛围,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感受音乐效果。在带领学生感受声势演唱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恒拍为基础,用敲击的方式开展声势律动训练,带领学生感受恒拍的节奏后,引导学生通过跺脚、拍手、捻指等方式模仿,以此熟悉音乐的基本节奏。除此之外,教师可要求学生们以两人或四人为小组,进行小组训练,将声势动作加入节奏当中。例如: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可分别用捻指、拍桌、拍手的方式表达。
(二)丰富多声部歌唱形式
豐富多样的歌唱形式是引导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魅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考查和验证学生掌握水平的主要渠道。完成上述歌唱训练教学后,教师可逐步采取单声部旋律与声势打击节奏、二声部及多声部旋律等方式。
1.单声部旋律与声势打击节奏结合
在以往的初中音乐多声部歌唱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内容因过度依赖教材,而受到教材更新速度缓慢等因素的影响。学生接触的多声部歌唱教学资源较为落后,不利于激发学生对多声部音乐的学习兴趣。基于此,教师需要围绕学生的兴趣爱好,积极引入流行音乐、影视音乐等,并将其与声势打击教学相结合。声势打击即运用身体律动的方式感受节拍旋律,在单声部旋律歌唱教学中引入声势打击节奏,能够直接感受音乐的律动感。以抒情型流行音乐Yesterday为例,教师可采用分层教学,首先带领学生进行单旋律唱谱,感受旋律的音阶和流动性;随后,用击掌、跺脚、拍桌等方式感受4拍节奏律动;紧接着,带领学生站起来用“歌唱+击掌+跺脚”感受多声部。在此歌唱训练过程中,学生需要用更多的专注力感受口、手、脚的并用,不仅对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同时对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也有着较高的要求。
2.二声部及多声部旋律练习演唱
在掌握了单声部与声势打击的歌唱技巧后,初中音乐教师可带领学生感受二声部及多声部的旋律演唱。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在主旋律的基础上配合辅助声部的形式填充二声部,在学生演唱时加入简单的单音节,帮助学生感受二声部;随后在一个乐节中加入一两个骨干音,引导学生感受不同音符所带来的不同节奏感,感受歌曲旋律声部加入简单的二声部所带来的不同乐感。在音乐编排时,在强拍等位置加入骨干音,引导学生感受三个声部演唱技巧。同时,在歌唱过程中教师可带领学生加入声势律动。例如:通过互相拍手、跺脚、捻指等小动作,帮助学生准确切入旋律。此种歌唱形式能够帮助学生感受单声部、二声部、多声部的音乐效果。
多声部音乐教学不仅契合《新课标》教学要求和内容标准,还是落实初中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途径。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初中音乐教师在多声部音乐教学中应当不断提升自身教学能力,立足于现行教学内容,积极创新多声部教学的方式,丰富多声部的歌唱形式,提高多声部音乐教学的质量。全文也以这两点为切入点,从创新多声部教学方式当中提出歌唱技巧训练、拟声元素应用、多声部声势演唱应用猿点教学建议,从丰富多样的声部歌唱形式中提出单声部旋律与声势打击节奏结合、二声部及多声部旋律练习演唱两点教学建议,望为广大初中音乐教师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