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寿武
中考备考阶段体育教学效果的有效提高,能够优化当前的教学环境,拓展教学内容。这有助于进一步增加课程规划的合理性,让学生在多样化的实践锻炼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高效的课堂教学,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体育教师应不断革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借助现代化教学工具,不断在实践教学中提高学科教学的优势。
(一)对学生的影响
在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中考体育学科的分值很可能会出现大幅度的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备考心理,使得原本对体育不抱希望的学生开始重视学习理论知识,强化自身的运动技能。如此一来,学生会逐渐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而且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得到提高,有助于重塑学校、教师、学生之间的关系,促使学校在备考阶段重新定位体育教学,为学生高质量进行体育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增强学生的体质。
(二)对教师的影响
体育中考项目改革的推进,对于促进课堂教学的创新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体育学科地位的提升,要求学校需要重视开展教研活动,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因此,在备考阶段,学校应当积极组织体育教师参加专业的培训活动,以此来推动体育教师不断汲取先进的教学理念,对传统的“散养式教学”“填鸭式教学”进行革新。在新的教学环境下,重点关注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师德培养,有助于促使教师做好考前准备,引导学生开展针对性的备考训练。体育教师基于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对备考进行合理规划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备考心态,提升体育训练的有效性。
(一)形成习惯,引导长远发展
初中体育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但是,由于备考阶段的迫切性,体育教学逐渐背离了素质教育的初衷,导致学生沉迷于追逐课堂游戏。这种课堂教学,只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取得优异的成绩,并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首先需要体育教师科学引导初中生的锻炼意识,让学生在实践探究中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从而能够自主地参与锻炼。这有助于学生在备考阶段逐渐形成科学的锻炼习惯,为后续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习惯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此,初中体育教师应突破传统竞技思想对学生习惯培养的教学限制,引导学生在实践锻炼中实现个性发展。比如:体育教师可以改变单一的训练模式,为学生设置多元的专项训练项目,并给予学生一定的活动时间,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自主训练意识,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高效完成备考任务,锻炼身体,培养习惯。
(二)品德教育,促进人格健全
体育素养是体能素养与心理健康素养的综合体。因此,初中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应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引导学生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在实践锻炼中不断健全学生的人格。尤其是在备考阶段,对中考成绩的过分关注,很容易让学生陷入焦灼、紧张的情绪之中。加强品德教育在体育课堂的教学渗透,有助于引导学生在备考阶段树立科学的学习观,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素质。对此,体育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开展针对性教学。这能够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感受到自我的存在价值,进而实现全面发展。比如:在篮球训练中,体育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项目练习。在合作训练中,学生能够深刻意识到个体竞争与团队协作的关系,从而在合作训练中增强自己的团队协作意识。这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增进学生群体之间的感情,引导学生实现健康发展。
(三)多元实践,激发学生兴趣
备考阶段的重复性训练,很容易消磨学生对体育课堂的兴趣,引发学生对体育训练的厌恶感。对此,体育教师可以通过实践游戏来引导学生开展高效训练。实践游戏不仅能够有效提高课堂训练的趣味性,还能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
体育游戏的灵活多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参与人数、个人能力,对游戏的内容与规則进行个性化改编,从而让学生在多元实践中充分感受体育运动的乐趣。此外,体育教师在设计游戏时,一定要注意契合教学目标。这能让学生在游戏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技能。契合教学目标的体育游戏蕴含了丰富的竞技精神,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备考的积极性。以立定跳远为例,体育教师在完成动作示范与课堂讲解之后,可以在“随堂练习”环节组织学生开展趣味竞赛,如个人争夺赛、团体竞赛,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
(四)明确计划,深化核心素养
在教学之前,体育教师充分研读教学大纲。对教学大纲的全面把握,有助于体育教师为学生的项目训练指明方向,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有序性。当体育教师对教学大纲形成初步认识后,可以从指导思想、教学目标、课堂实践、教学评价源个方面,制订科学的教学计划。
体育教师在制订项目训练时,应秉持生活教育的理念,将健康素养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这有助于落实“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在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应积极开展多元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参与兴趣。体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不能仅依靠考试成绩进行评价,还应对学生的课堂实践进行形成性评价。课堂评价的多元发展,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备考阶段的教学效率。
(五)循序渐进,巩固基础训练
体育技能的形成与发展,需要长时间积累。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默认为初三阶段是备考期,通常对学生开展突击性项目训练。这就导致九年级的学生不仅需要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还需要抽出时间完成每日的项目训练,以至于严重影响体育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无法取得理想的训练效果。对于这种教学现象,体育教师应当摆脱传统的教学思维,基于整体教学进行统筹规划,从而充分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面面俱到。
比如:体育教师可以科学、合理、适度地拉长中考备考期,将必考的中考项目融入学生的校园生活之中,引导学生利用闲暇时间、课余时间进行基础性的运动训练。这种教学设计更加贴合学生的实际,符合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规律,有助于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在日常的训练中循序渐进地增强体能。将中考项目合理地分解到日常教学中,既可以降低短期备考的紧迫性,又可以让学生以更好的体魄迎接中考的到来。
对此,体育教师可以结合培养目标,将中长跑、跳绳等项目通过不同的活动形式融入大课间,以此来提升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体育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花样长跑、接力赛等活动。这能够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为校园注入新的活力,提升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比如:根据中考规则,体育教师可以设计练习、计数、比赛等形式的跳绳训练,帮助学生在运动中不断提升竞争力。另外,将中考备考训练渗透到学生的日常活动之中,需要体育教师做好教学协调工作,及时与学生、其他学科教师以及学生家长进行沟通。这样既有助于体育教师全面掌握学生的训练情况,及时根据学生的身体变化调整训练方式,又能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为全面备考奠基。
总而言之,初中体育教师将积极推动课堂教学的创新实践,有助于提高备考教学的科学性、合理性,引导学生在提高自身实践技能的基础上,培养核心素养。这有助于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