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塔·哈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著名的双料间谍。她本身是一个大明星,又因为传奇的间谍生涯,在死后多年仍然为人们津津乐道。
为德军提供谍报
玛塔·哈丽,原名玛嘉蕾莎·吉尔特鲁伊达·泽利,1876年8月7日出生在荷兰北部弗里斯兰省莱瓦顿市附近的一个小镇。父亲开了一家帽子店,并且在石油产业上的投资很成功,因此哈丽的童年生活很富足。
但到了她十几岁时,父亲的帽子生意日渐萧条,又被人误导,在一次投机生意中损失惨重,只能变卖家产度日。1904年,哈丽来到了巴黎,并在一个剧院当上了演员,剧院经理给她起了“玛塔·哈丽”这个艺名。她因为过人的美貌和演技,在演艺界大获成功,并以交际花的身份周旋于法国、德国和俄国的军政显要之间。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和以德国、奥匈帝国为首的同盟国大打出手。德国军官巴龙·冯·米尔巴赫在看到哈丽为几个工业巨头表演时,感到她是一个间谍的好苗子。于是,米尔巴赫出价2万法郎,让哈丽当一名德国间谍。
玛塔·哈丽一口答应了德国谍报机关的请求。原来,她在与权贵的交际中,常常会听到一些“大新闻”,她认为用这些消息来赚钱是个好买卖。
有了德国谍报机关的金钱支持,玛塔·哈丽主动接近法国政府的高官和将领,从他们口中套取情报。这些人做梦也没想到,自己随口说的话,都会变成德国情报机构眼中的重要情报。
靠着这些情报,在战争开始阶段,德国取得了战场上的主动。比如在1914年9月5日至12日的马恩河战役前夕,哈丽从一名即将奔赴战场的法国将军那里套取到了情报。德方据此推测出了法军的进攻企图,于是囤积重兵,在战争第一天就有几千法军倒在德军的枪口下。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荷兰一直为中立国。作为荷兰国民,哈丽能够自由地来往各国之间,这也为她获取情报提供了便利。
成为双料间谍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相持阶段,哈丽担心有朝一日德国失败,自己做德国间谍的事情会被查知,因此,她开始有意识地向法国靠拢。
最先确定哈丽向德军提供情报的,是潜伏在巴黎的英国情报人员,由于当时英法两国同属协约国阵营,因此英国方面立即将这一情报提供给了法国谍报机构的乔治·劳德克斯上尉。
劳德克斯上尉当机立断,招募哈丽为双料间谍。他警告哈丽,如果不同意,就会逮捕她。哈丽刚好希望向法国靠拢,就以德国间谍的身份为掩护,秘密为法国服务。
哈丽没有让劳德克斯失望,在不久后她便从一名德军上校口中得到了重要情报,又将其传递到了法国情报部门的手上。
然而,玛塔-哈丽并不是真心成为一名法国间谍,她在德国与法国两国间左右逢源,看到哪边给的好处多就为哪边服务。
1917年1月,玛塔·哈丽抵达中立国西班牙进行巡演。在演出同时,她将西班牙政府的一些动态源源不断地发往德国。当时,驻西班牙马德里的德国军队向德国总部发送了一封电报,这封电报描述了一个代号H-21的德国间谍及其收集到的大量情报。
法国情报人员截获了这份电报,并破译了全部内容。综合其他方面的资料,法国谍报机构很快判定H-21就是玛塔·哈丽。于是,1917年2月13日,玛塔·哈丽刚一进入法国就被逮捕。
有人发现,德国人在这些电报中采用了已经被法国破解的编码方式,因此他们猜测这是德国方面有意而为之,是德国人发现了哈丽的双料间谍身份,想要通过法国方面借刀杀人除掉哈丽。
被判枪决
当初招募哈丽的劳德克斯上尉,一看哈丽从事双料间谍的事情暴露,为了维护自己的声誉,干脆刻意夸大哈丽在一战初期为德国充当间谍的罪行,却只字不提1917年她也向法国提供了很多德军情报的事情。
一战开始的几年里,在德军的疯狂进攻下,法国军队连打败仗,数十万将士在战场上死亡。法国政府面对国内舆论的巨大压力,急切地需要寻找替罪羊。于是,哈丽被定罪为德国间谍,对数万士兵的死亡负有责任,被判死刑。
1917年10月15日,面对荷枪实弹的行刑队,哈丽头戴一顶宽檐黑帽,手戴一副黑色的羊皮手套,脚穿着一双漂亮的红舞鞋,若无其事地踏入了刑场。在巴黎郊外,迎着呼啸而来的子弹,这位41岁的双料间谍的脸上没有丝毫慌张。
有人说,这是因为她提前贿赂了行刑者,让他们使用空弹代替真子弹,所以她才这么镇定。但也许是因为贿赂失败,最终哈丽还是被枪决了。
因为哈丽的人生十分传奇,拥有大明星、双料间谍等引人关注的身份,因此在她死后,有关她的图书、电影、纪录片等层出不穷,最著名的是1931年由影星葛丽泰·嘉宝主演的影片《玛塔·哈丽gt;。到了20世纪后半叶,她的形象甚至出现在了众多电子游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