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军事技术发展时代的战争

2023-04-12 00:00:00卿卿
科技新时代·超级军迷 2023年4期
关键词:英法联军奥斯曼英法

1853年至1856年,欧洲各国间爆发了一场大混战——克里米亚战争。在这次战争中出现了蒸汽动力军舰、开花弹、膛线步枪、电报、战地医院、铁路运输、天气预报等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军事技术,是兵器技术、军事学术与战略学说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对后世影响甚大。

大战初启

1853年2月,沙皇任命海军大臣缅希科夫为特使,前往伊斯坦布尔向奥斯曼帝国施加压力。

临行前,缅希科夫做足了示威功夫,先后举行了阅兵和阅舰仪式。之后得意洋洋的缅希科夫向奥斯曼帝国的苏丹递交了两国关系草案。按照这份草案,沙皇几乎成为奥斯曼的太上皇。奥斯曼苏丹大怒,在英法两国的支持下,奥斯曼拒绝了沙俄的要求。5月21日,缅希科夫回国,次日,沙俄宣布与奥斯曼帝国断交。

7月3日,8万余名俄军强渡多瑙河的支流普鲁特河,入侵了属于奥斯曼帝国的摩尔多瓦与瓦拉几亚两个公国。英法等国出面调停,但俄国人志在必得,奥斯曼帝国也是寸步不让,调停失败。

10月1日,奥斯曼发出最后通牒,沙俄对此置若罔闻。奥斯曼帝国随即向沙俄宣战,克里米亚战争正式爆发。

克里米亚地区位于黑海北部。1449年,克里米亚汗国建立,隶属于蒙古金帐汗国,后来臣服于奥斯曼。克里米亚地区扼守黑海交通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11月27日,一支奥斯曼舰队抵达黑海南岸的重要军港锡诺普港。不久,海面上出现了6艘沙俄海军战舰,舰队指挥官为海军中将纳西莫夫。11月30日,沙俄舰队也进入了锡诺普湾,要求奥斯曼舰队升白旗投降,奥斯曼舰队司令拒绝了俄军的要求,并下令舰炮和岸防炮开火。

经过4个小时的激战,首次使用爆破弹替代实心弹的沙俄海军大胜,奥斯曼9艘军舰被击沉,死伤3000余人,舰队司令被俘。这场海战是最后一次以木制风帆战舰为主力的大规模海战,在此之后,蒸汽动力战舰成为了各国海军的主流装备。

锡诺普海战的消息传到欧洲,英法极为愤怒,两国曾经拍着胸脯向奥斯曼保证会维护其安全,沙俄此举无疑打了两个老牌帝国的脸。于是,两国派出海军开进黑海,公然为奥斯曼运输船队护航。沙俄对此强烈不满,先是宣布与英法断交,继而在2月21日宣战。英法与奥斯曼签订同盟条约,3月27日-28日,英法两国先后向沙俄宣战。战争规模进一步扩大,战火沿着巴伦支海、波罗的海、黑海、高加索、西北太平洋等地展开。

开始交战

战争初期,沙皇尼古拉一世十分乐观。他认为沙俄拥有140万陆军,英法两国加一起仅有沙俄的一半,奥斯曼帝国则只有十几万常备军。其实,沙俄的兵力明显“虚胖”,因为当时沙俄是一个生产方式落后的国家,工业生产值只有法国的七分之一,仅有英国的百分之六。俄军虽然庞大,但臃肿低效,武器装备落后,步兵手里拿的依然是M1845滑膛枪。而此时欧陆各国的军械水平明显高于沙俄,如英国军队装备的李恩菲尔德M1851步枪,是一种发射“米涅弹”的线膛击针式步枪。米涅弹弹头的尾部预留了一个空腔,击发时,尾部空腔会膨胀变大,弹头紧紧贴合枪膛,气密性更好,精度更佳,射程达到1000米,是俄军步枪的4倍,甚至可以压制俄军的火炮。海上的差距更大,英法两国海军的蒸汽动力战舰无论在火力上还是动力上都碾压俄国战舰。

为了迅速击败俄国,英法奥联军决定在克里米亚半岛登陆。1854年8月,联军开始登船,英军有5个步兵师和1个骑兵师,约2.7万人;法军有4个步兵师和2个骑兵旅,约3万人;一同登船的还有7000奥斯曼军。9月7日,联军舰队指挥官、英国海军上将登达斯一声令下,满载着数万联军士兵的船队出航。9月12日,联军舰队抵达卡拉米塔湾(位于克里米亚西部)。

9月14日,沙俄海军上将、黑海舰队参谋长科尔尼洛夫用望远镜看到了海平面上出现了一大群军舰——由400余艘舰船组成的联军登陆部队来了。由于缺乏情报,联军压根不知道克里米亚地区到底有多少俄军,猜测从4万到14万不等。实际上俄军在此地仅有3.6万人,防御工事也不完善。

联军谨慎而又缓慢的行动给了俄军充分的时间,沙俄士兵几乎是变魔术一般建起了绵密的防御工事。沙俄海军很明智地放弃了与英法海军进行决战的想法,将7艘风帆战舰自沉在航道上,断绝了英法联军从海上进攻城市的可能,剩下的14艘战舰的火炮和水兵则上岸参与保卫战。经过一番部署,沙俄集中兵力进行防守,而英法联军只能从陆地方向硬啃俄军坚固的防御阵地。

9月19日上午,英法联军主力5.5万人开始进发,登陆场交给奥斯曼陆军防守。经过双方的一系列接触战,俄军向后败退,联军从三面包围了塞瓦斯托波尔(克里米亚港口城市)。

联军舰队在西北面的海上,英军在东边和东南边,法军在西南边背靠大海,他们的面前是要塞守军与居民构筑的长达7千米的防御地带。9月29日,出发前就身患霍乱的法军指挥官圣阿尔诺病死,由卡洛波特将军接替指挥,使联军感到此次出师不利。随后就是持续数天的争吵,英军期望尽快发起进攻,法军则认为让士兵们盲目地通过开阔地带过于危险,赞同工兵指挥官先进行密集炮击的建议。就在英法联军争吵的这段时间里,沙俄拼命在周边搜罗一切可用的援军,仅在10月9日当天,就有2.8万名俄军进入塞瓦斯托波尔,要塞重型火炮数量也从170门翻了一番。

艰苦的战争

英法联军发现不能再吵下去了,再吵下去就真啃不动了,10月10日,联军开始了对要塞的围攻。联军将120门重炮拉上了城外高地,指挥部犹觉不够,要求舰队的1100门舰炮也加入对要塞的轰击。为了追求精确性,英国舰队指挥官同意锚泊停船开炮,结果这一决定让海军损失惨重,仅10月17日这一天,英军就有7艘战舰被俄军岸炮严重击伤,损失300余名水兵。法国海军也损失不小。陆军火炮的轰击效果则要好得多,连续7天的猛烈轰击让俄军多个堡垒化成废墟,死伤2000余人,就连海军上将科尔尼洛夫都被联军火炮炸死。

10月24日,还在外围苦战的联军得到消息,2.5万俄军从东北方向接近,准备进攻联军侧后的重要据点巴拉克拉瓦,联军急忙分兵抵敌。沙俄骑兵很快就打垮了驻守高地的奥斯曼军队,缴获大量装备物资,兵分两路冲杀而来。面对沙俄骑兵闪闪发亮的马刀,英国第93高地步兵团爆发出了惊人的战斗力,他们依靠单薄的线形阵型就击退了俄军。随后英军骑兵发起反击,稳定住了因奥斯曼军队溃逃而动摇的阵地。经过一番鏖战,沙俄军队损失惨重,未能实现占领巴拉克拉瓦的战役目的。

尼古拉一世深知塞瓦斯托波尔绝不能丢,命令缅希科夫率领部队强攻英法联军侧背,并给他调派了两个步兵师的援军。11月5日,3万俄军向驻守因克尔曼山脊的英军发起进攻。为了配合此次攻势,俄军在平原上的2万余军队首先发起佯攻,牵制英法联军主力。俄军第10、11师则从两个方向进攻英军第2师。

俄军在清晨的大雾中,利用山脚的掩护向英军接近。前几日的暴雨使得山路十分泥泞,沙俄步兵几乎是一步一滑地向山上冲去。眼看着俄军一边怒吼一边冲了上来,措手不及的英军几乎被赶下了山脊,好在俄军的队形十分密集,英军居高临下进行炮击,每一枚炮弹都能杀死不少俄军。英军线膛枪的射程和精度优势这时也充分显现了出来,像打靶一样撂倒奋力向上攀爬的俄军士兵。而俄军只能接近到200米内才可以向英军开火,很多俄军士兵干脆端着刺刀和英军展开肉搏。

随着战事的持续,联军终于搞清楚了因克尔曼山脊才是俄军的主攻方向,不断将周边的援军派过来,最终两个俄国步兵师率先顶不住压力,撤出了战场。5个小时的苦战后,联军损失4000余人,俄军则损失过万,而且未能给塞瓦斯托波尔解围。英军虽然击退了俄军,损失也不小,再无力强攻要塞,只能采用猛烈的炮火轰击要塞。随着双方陷入僵持,英法联军遭遇天气和后勤的问题,士气也逐渐低落。

(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英法联军奥斯曼英法
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
英法联军侵华之役“通州八里桥之战”探析
英法联军为何没烧紫禁城
百家讲坛(2018年1期)2018-08-29 00:48:08
奥斯曼的巴黎
英法联军为何没烧紫禁城
借鉴英法经验,促进我国PPP模式健康发展
拜占庭帝国残喘两百年得益于蒙古西进
人间(2015年12期)2015-10-13 21:30:12
浅析奥斯曼巴黎城市改造的现实意义
“乌龟壳”遭受“灭顶之灾”
军事文摘(2001年9期)2001-09-03 20:32:54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法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军事历史(2000年1期)2000-12-06 05:5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