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后,日本盼望中国因西安事变而爆发大规模内战,以便从中渔利。国民党内部也确实分歧严重:以何应钦为代表的一些人极力主张动武,甚至要派飞机轰炸西安;宋美龄等人则极力斡旋,想保障蒋介石的安全。此时,中国共产党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摒弃前嫌,派周恩来等人赴西安参加谈判,促成了事变的和平解决。这为推动国其第二次合作、共同团结抗日铺平了道路。
1937年2月,国民党召开五届三中全会。中国共产党提出实行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五项国策和四项保证。这一表态得到全国人民的拥护。国民党在激烈争论后通过议案,接受了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政策。此后4个月里,共产党代表周恩来、叶剑英与国民党代表先后进行了多次谈判,最后蒋介石同意将红军编为3个师。至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但与日本相比,中国的军事准备非常不足。1931年占据东北后,日本加紧扩军备战,到1937年上半年,已经有陆军常备兵力40余万,预备兵力200余万,作战飞机2600余架,大型舰艇200艘。在国际上,他们同法西斯德国、意大利签订协定。在中国,他们一方面围剿东北抗日义勇军,鼓动蒙古独立;方面派大批军舰驶抵青岛、上海,频繁组织“军事演习”。
日本通过1933年的《塘沽协定》,占据了东三省与热河,还把冀东置于控制之中。日本培植汉奸、策动自治,并不断增兵,企图谋取更大利益。
此时,中国在华北的军政首脑是宋哲元,率第29军共约10万人驻守北平。但日军狂妄至极,在北平周边频繁进行部队检弼、演习。
1937年7月7日夜,驻丰台的日军在卢沟桥附近举行挑衅性军事演习,诡称
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中国军队驻地宛平城搜索。遭到拒绝后,日军炮轰宛平城,并向第29军阵地发起进攻。29军37师奋起还击。这就是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其实在初期,中国军队有兵力优势,而且广大官兵对日寇的侵略行径无比愤慨。到第二天晚上,37师就收复些阵地,全歼侵占卢沟桥火车站的日军。7月9曰,国民政府也命令中央军4个师开赴保定、石家庄准备支援。受挫的日本耍起手段,一面和华北当局进行“停战谈判”,一面增兵,兵力逐步达到约10万人。
华北当局高层却幻想事件能和平解决,直没有部署和行动,还抵制中央军北上支援,想要维持华北现状。他们同意道歉,把37师撤离北平。但日本并不满足,发起围攻,30日,驻北平的中国军队被解除武装,同日,天津沦陷。
日本的狂妄与狡诈,华北当局高层的幻想和退缩,葬送了大好河山。
占领平津后,日本陆续调集30万兵力,沿平绥(北京-包头)、平汉(北京-汉口)、津浦(天津-浦口)铁路线展开进攻,企图夺取华北五省,控制黄河以北广大地区。他们先通过南口-张家口战役打开察、晋、绥三省的大门,后正式组成“华北方面军”,下辖8个师团共37万人。华北战场至此成形。
8月11日,日军独立混成第11旅团主力在大炮、坦克、飞机的支援下,猛攻北平西北的南口。中国军队第89师伤亡惨重,13日退守居庸关长城线后,利用山地阻击日军。16日,日本第5师团从侧翼迂回。25至27日,南口、居庸关、八达岭、延庆、怀来等地先后失守。日军又于20日向张家口发起进攻,中国军队在27日撤出张家口。
在华中地区,日本借1932年签订的《淞沪停战协定》,把中国正规军赶出了上海市区,日军却在上海驻扎了4000多陆战队员和上万武装侨民。国民政府计划在全面抗战爆发之初,以优势兵力收复上海,但这一战略并不成功。
游弋在长江的日本舰队,配合陆军迅速侵占上海、进攻南京。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决定拦住这根插向心窝的“毒刺”。8月11日,5艘中国测量舰、炮艇拆除了江阴下游的航路标志。12日,中国海军自强号等8艘舰艇、20艘商船在江窄流急的航道处下沉,形成阻碍,同时60多门火炮部署到江阴要塞,组成一道阻塞线。虽然由于战略意图明显、汉奸泄密,曰军游弋在长江中上游的舰艇得以撤回,但江阴阻塞线还是发挥了重要作用,迟滞了日军之后的水上进攻行动。
七七事变爆发后,上海周边的中国军队也进入战备状态。中国打算主动出击,消灭日本海军陆战队,展示抗日决心。日本海军则狂妄至极,打算凭数千陆战队员就掌控整个上海。这种背景下,战火一触即发。
8月9日,日本海军陆战队2名官兵开车闯入虹桥机场挑衅,被机场保安队击毙。日军借此要挟中国撤走保安部队,撤除所有防御工事。中国自然严辞拒绝。于是日军在吴淞带集结大小舰艇3 0余艘,驶入黄浦江示威。11日,中国第87、第88师到上海杨树浦和虹口以北布防。13日,日军海军陆战队由虹口向宝山路、天通庵路等地进攻,淞沪会战爆发。
日军的狂妄进攻被中国精锐部队第88师击退。中国政府随即组建第9集团军,于14日开始反击。
中国海空军虽然装备较差,但英勇出击,在抗战初期谱写了很多壮丽篇章。
8月14日,中国空军轰炸了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和第3舰队,炸伤旗舰出云号。第4驱逐机大队还击落袭击杭州机场的日机3架,击伤1架,自己无一损伤,取得“八一四”空战的胜利。15-16日,中国空军在京沪杭上空共击落日机40余架。17日,中国海军鱼雷艇驶至上海外滩,再次击伤出云号。日军当然不会放弃自己的海空优势,16日开始派飞机空袭中国舰艇,双方在水面、空中相持了一个月。
中国海空军虽然没能对战局产生重大影响,但将士们的战术素养和牺牲精神值得称道。中国陆军的广大基层官兵空有一腔报国热血,但既缺少相应装备,也缺乏训练。比如攻入汇山码头的第36师一部无法摧毁坚固的铁栅门,团长只得亲率士兵爬上铁门,结果遭到日军猛烈攻击,伤亡570余人。
8月14日后,中国第9集团军依靠优势兵力多次发起反攻,第87师攻占日本海军俱乐部,第88师冲入坟山阵地,第36师攻入汇山码头。但日军据点都是钢筋水泥的楼房,中国军队的战争准备严重不足,缺乏攻坚重武器,激战数日也没能彻底铲除敌军。
日本方面,8月15日,组建上海派遣军增援。22日,先头部队登陆。8月23日,上海派遣军主力开始登陆,企图包抄中国守军后路。中国临时扩编出第15集团军进行抵抗。双方形成对峙,中国军队组织了“一寸山河一寸血”的罗店拉锯战。
罗店是连接宝山、嘉定等几条公路的枢纽。中方集中4个师从东西夹击,想将日军赶下黄浦江。但日军重炮凶猛,还有飞机和海军支援。他们经常在天蒙蒙亮时先以飞机狂轰滥炸,然后组织海军和陆炮射击,最后以坦克掩护步兵进攻。
上海地下水位高,战壕挖不到1米深就会渗水,中国官兵只好在泥水中与敌人作战,防御工事几近没有。部队无法升火做饭,伤兵也不容易得到救治。
在技术装备的巨大差距下,中国军队利用夜间挖断公路,埋设地雷,设置多种障碍物,然后与跟进的日本士兵拼肉搏战。这4个师一直坚持到11月,其间先后补充兵员四五次,伤亡之大可想而知。
此时,华北的山西、河南等地遭到日军直接威胁,华中的淞沪会战进入僵持,抗日战争的两大正面战场形成。1937年8月中旬,国民政府召开国防会议,其间中共代表周恩来、朱德、叶剑英参加了军事委员会军政部谈话会。国防会议决定将沿海和临战地区划为5个战区。
五大战区划分如下:第一战区在河北和山东北部(冀鲁),第二战区在山西、察哈尔、绥远(晋察绥),第三战区在江苏长江以南和浙江(江浙),第四战区在福建、广东(闽粤),第五战区在江苏长江以北和山东南部(苏鲁)。此时战事主要在第一、三战区。此后还相继成立了其他战区。
这次国防会议的另一重要成果,是国共双方在红军改编上终于打破僵局。国民政府在8月22日宣布,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下辖第115、120、129师,共4.6万人,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9月11日又改称第18集团军,朱德、彭德怀改称正、副总司令。
中共中央也于2225日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等,确定我军的战略方针是进行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创建抗日根据地,牵制与消耗敌人,配合友军作战。会议决定组成以毛泽东为主席、朱德和周恩来为副主席的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
8月25日,中央发出改编命令,红军将士陆续换装新军服,取下五角星、八角帽。对于有国民党党微的新军帽,将士们有很大抵触情绪。中央为此做了不少工作。
最初的八路军军帽上基本都有青天白日徽,但是后来,随着国民党不断搞摩擦,激起了八路军、新四军的极大不满。再加上国民政府在军饷等物资上克扣限制,敌后抗日武装得不到正规制服,因此大部分将士的军帽上只留下两粒纽扣。
八路军的军服,早期和国民党军一样是土黄色,后来由于部队的壮大发展和敌后根据地的条件限制,大多数军服只能就地取材,颜色也就各具特色,出现了黄、黄绿、草绿、灰等多种颜色。军帽省料、醒目,成为“八路”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