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越来越多的优质共建共享在线课程应用于教学,高校的教学形态已悄然发生了改变,这对传统教学督导模式提出了挑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创新提出了共建共享在线课程的督导模式,打造双闭环督导架构,优化督导内容,凝练评价观测点,研发督导信息化平台。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了面向共建共享在线课程的看课评价指标和现场听课评价指标。通过实证研究,新督导模式有效地提升了共建共享在线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共建;共享;在线课程;教学督导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794(2023)02-0117-04
作者简介:徐志红,滁州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信息化,混合学习;于春燕,陈桂林,滁州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通信作者:刘进军,滁州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物联网应用与智慧养老,教育信息化(安徽 滁州 239000)。
基金项目:安徽省重点教学研究项目“应用型高校基于OBE的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研究”(2019jyxm1184);安徽省重大教学研究项目“基于区块链的教育资源共建与共享研究”(2019zdjg01)
收稿日期:2022-03-30
1 引言
随着《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文件的出台,教育部和各省教育管理部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推进优质课程的建设和应用。
安徽省应用型高校联盟为建设适合学生特点的优质课程,启动了在线课程的共建共享研究,旨在建设一批优质的在线课程资源,建成符合共建共享要求的课程平台,推进课程资源的共建和独占式共享。共建课程是指针对具有相似教育层次的学生群体,由多个应用型高校的骨干教师共同建设教材、视频、教案、习题、实验项目等优质的课程资源[1]。课程共享可以提升优质资源的使用率,减少同质课程资源的重复建设[2]。目前,已有一批共建课程在AHMOOC、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e会学、学银在线等平台上线,这其中包括由滁州学院负责,安徽工程大学、宿州学院参与的“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滁州学院、皖西学院、铜陵学院共建的“计算机网络”;滁州学院、台湾淡江大学、湘南学院、淮北师范大学、宿州学院共建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滁州学院、台湾淡江大学、安徽建筑大学及皖西学院共建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宿州学院、滁州学院和皖西学院共建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等课程。通过共建共享,有效地解决了高校优质课程资源短缺的问题,促进了高校联盟中优秀师资、优质课程、先进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随着共建共享在线课程日益增多,高校的教学形态也随之发生改变,这使得传统教学督导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教学督导是应用型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现状调研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面向共建共享在线课程的教学督导新模式,实现教学督导的双闭环,设计了面向共建共享在线课程的督导评价观测指标,为督导评价提供量化标准。在此基础上,开展共建共享在线课程全过程管理实践,融合多种教学手段提升教学质量。
2 文献综述
杨军回顾了20多年中国教育督导理论,客观总结和分析了教育督导实践[3];曹红发结合管理学和心理学阐述我国高校教学督导的必要性,论述了教学督导的理论基础[4]; 李志平依据ISO9000质量管理模式、国家教育督导制度及本科大学教育质量保障系统等理论,阐述了大学教学督导的概念、内容、特点、作用和功能等,并做了实证研究[5];胡元林根据专业认证的要求构建了高校教学督导的教学体系[6];罗姗针对混合式教学探索督导新模式,以保障教学督导质量的有效性[7] ;于洪涛从教务部门的角度采用问卷调查等方法对103门混合式课程教学改革效果进行评价研究[8]。
通过文献回顾,本文发现目前针对共建共享课程的教学督导专题研究比较少,有的研究者总结了督导的理论基础,设计了督导体系;有的仅针对传统课堂教学进行督导;有的对混合式教学构造了新的督导模式,但没有可操作的评价指标,也没有对使用共建共享资源的混合式、线上教学同时进行督导研究。在此背景下,立足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本文提出面向共建共享课程教学的教学督导双闭环模式,设计督导网络平台看课评价指标、现场听课评价指标,以期直接在应用型高校开展共建共享在线课程的教学督导,提升教学质量。
3 基于共建共享在线课程的教学督导模式
本文提出共建共享在线课程教学督导的新模式。该模式创新督导理念,完善教学督导评价观测点,统一督导内容,加强督导信息化建设,以提高共建共享在线课程教学质量,具体内容如下。
3.1 构建创新型双闭环课程督导模式
如图1所示,双闭环共建共享在线课程督导模式包括:
共建课程以线上督导为主,主要督导共建的线上课程资源和线下共享课程的教学数据、调查问卷等,并反馈督导信息给课程共建教师。课程共建教师则根据督导反馈意见优化课程资源。
共享课程以线下督导为主,督导活动包括网络看课、现场听课、教师访谈、学生座谈、调查问卷等,授课教师则根据督导内容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
在此过程中,督导组遴选优秀典型共建共享在线课程案例,组织示范教学,以引导各高校开展更有质量的课程共建及基于共建课程的课程共享,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导”的功能。通过构建线上督导+线下督导的教学督导新模式,实现共建共享课程的持续改进,建设共建共享在线课程的督导闭环管理。
3.2 创新OBE的督导理念
采用OBE理念指导教学督导,围绕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和持续改进的指导思想,在共建的过程中以课程资源是否符合预期质量开展督导;在共享课程的教学中是否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活动、教学成效是否符合预期开展督导评价。通过双闭环督导,实现共建共享在线课程的持续改进,如图1所示。
3.3 规范督导评价观测点
在督导过程中,检查材料、听课、访谈、预设核判和调查问卷等环节中应统一观测点,以有效地开展教学督导评价。目前,国内很多高校使用复旦大学制定的“FD_QM在线/混合式课程质量标准”评价在线课程质量,其有效性已被大量研究证实[9]。除对在线课程的评价外,共建共享在线课程的督导还需要考虑课程共建教师和课程授课教师的投入度,也要对课程共建共享方案、教学数据等进行督查,如图2所示。
基于以上观测点,本文设计《共建共享在线课程资源建设督导检查表》《共建共享在线课程访谈提纲(授课教师)》《共建共享在线课程调查问卷(学生)》等督导材料。
3.4 调整督导内容
共建课程督导包括督导共建教师、共建资源、课程平台等要素,涉及共建教师投入度、共建课程教学视频质量评价、课件质量评价、题库质量评价、其他课程资源的评价以及课程平台满意度调查等。共享课程督导包括授课教师、学生、教学数据和相关教学材料。
3.5 建设督导信息化平台
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结合督导信息资源,本研究建设了督导信息化平台,以促进共建共享在线课程的督导信息交流与共享,打破时空的界限,方便实施充分、高效地教学督导。
共建共享在线课程是由分散于不同高校的骨干教师参与共建,课程的建设进度、质量及督导信息无法及时面对面交流。而基于平台督导员便可利用电脑端或移动终端异步开展课程资源的督导信息采集、评估,并能及时反馈信息到课程共建教师。
另一方面,通过督导平台,各高校可方便地采集录入使用共享课程的过程性材料,如调查问卷、听课、座谈、访谈、督导专项检查材料,并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督导多源信息的分析、处理和可视化展示,形成课程督导画像,智能发现课程共建、共享中存在的问题,定期跟踪督导数据,推动督导信息反馈和整改,提升共建共享在线课程的督导效率。
4 督导评价指标设计
依据OBE理论,结合FD-QM和文献研究,本文设计督导网络平台看课评价指标和督导现场听课评价指标。督导网络平台看课评价指标包括共建共享资源、课程教学数据、课程学习数据3个一级指标和14个二级指标,如表1所示,督导现场听课评价设有6个一级指标和15个二级指标,如表2所示。本指标面向共建共享课程,适用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也适用于线上教学模式。在实际使用中,根据课程的不同教学模式适当调整指标分值。
5 教学效果评价
基于所构建的在线课程教学督导模式及网络看课和现场听课指标体系,本文在安徽省应用型高校联盟共建共享的多门在线课程教学中开展实证研究,线上督导课程共建的全过程,线下督导课程共享各环节,通过督导信息平台统计分析各要素,发现问题并及时反馈给课程各方,进一步通过督导检查整改效果,螺旋式持续提升教学质量。
通过研究发现,多门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以“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为例,自2017年连续开展四期基于新督导模式的教学实践。通过实践发现:课程在线资源的种类越来越丰富,质量越来越高且针对性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迅速提升,论坛发言的参与度快速增加;基于督导平台,教师亦可及时获取教学反馈并针对性整改,形成了良性的教学闭环。
经过螺旋式持续改进,该课程的满意度由第一期的33%上升至第四期的81%,增加了一倍多;课程优良率(80分以上学生占比)由22%提升至36%,教学质量得到了极大提升,如图3所示。
6 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推进,应用型高校通过共建共享实现了本科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和使用。教学督导要紧跟“互联网+教育”的时代步伐,针对高校的共建共享课程,充分发挥教学督导在“督”和“导”的作用,通过“督”让共建共享课程质量得到保障;通过“导”,推进共建共享课程在应用型高校中得到更大的推广,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参 考 文 献]
[1] 于春燕,陈桂林,郭经华.基于共建的应用型本科院校MOOCs课程建设策略[J].计算机教育, 2015(13):97-102.
[2] 于春燕,陈桂林,祁辉,等.基于联盟链的高校课程资源共享模式研究[J].滁州学院学报,2021,23(5):109-112.
[3] 杨军.20年来我国教育督导理论与实践的新探索[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36-42.
[4] 曹红发.论高校教学督导工作的理论基础[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0(2):73-74+86.
[5] 李志平,李晓.本科大学教学督导的理论基础和实证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5):84-86.
[6] 胡元林.专业认证背景下高校教学督导的转向与构建[J].中国高等教育,2020(5):47-49.
[7] 罗姗,项林川.高校混合式教学督导模式的探索与创新[J].高教论坛,2021(3):52-55.
[8] 于洪涛.高等学校混合式教学改革效果评价案例研究——以内蒙古民族大学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7(11):129-133.
[9] 丁妍,范慧慧,苏永康,等.混合式课程教学设计质量与倾向的研究——以全国30门获奖混合式课程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21,42(1):107-114.
责任编辑:陈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