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旅游演艺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标配产品和重要吸引物,在延长旅游者停留时间、做好文化保护传承和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自身参与感不断增强,沉浸式旅游演艺逐渐成为旅游目的地的新标配。以沉浸式旅游演艺互联网旅游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词频分析、情感分析和语义网络分析等方法,基于具身理论和“认知—情感”模型对沉浸式旅游演艺形象感知进行质性研究。结果表明:一是游客对沉浸式旅游演艺的认知形象主要体现在演出场景、表演水平和历史文化方面。二是游客对沉浸式旅游演艺的评价以积极情感为主,表现为良好的情境体验和意境体验,但是意境体验有待强化。消极感知主要来源于门票价格、演出内容和演出场所管理与服务等。三是评论语义网络图呈现“核心—次核心—过渡—外围”的圈层结构,“演出—震撼”“演出—表演”“演出—体验”是网络图中联系较为密切的关系链。游客的推荐意愿高于重游意愿,整体形象满意度较高。文章以“又见系列”旅游地情境体验剧为例展开实证分析,为沉浸式旅游演艺的创意策划和开发设计提供了科学的决策参考。
【关键词】 文本分析法;游客感知;沉浸式旅游演艺;具身理论;“认知—情感”模型
中图分类号:G122" " " 文献标志码:A" " " "文章编号:1673-8004(2023)03-0086-12
一、引言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重要根基,旅游是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文旅融合既是文化和旅游互动共荣的客观需要,也是文化和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1]。为推动我国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进一步融合发展,2018年3月,原国家旅游局和原文化部合并,组建文化和旅游部。这说明文旅融合已成为我国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现实发展方向[2]。随着文化旅游业蓬勃发展,旅游演艺作为文化旅游产品的重要形式得到众多旅游者青睐。
旅游演艺是指在旅游景区或旅游地其他演出场所内进行,以表现该地区历史文化或民俗风情为主要内容,以旅游者为主要欣赏者的表演或演出活动[3]。国外对旅游演艺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旅游演艺对旅游目的地的影响、旅游演艺的真实性和游客体验等方面。如Prentice等认为爱丁堡艺术节改变了游客对苏格兰地区的固有印象[4];Connell等在研究塔纳岛的旅游时,将他们所见的村民真实生活与舞台表演相比较,得出塔纳岛民俗村的演艺缺乏真实性等[5]。 20世纪90年代末,国内旅游演艺逐渐兴起,研究内容主要聚焦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多角度探查旅游演艺产业的内生发展动力[6]、营销战略[7]以及互补机制等。黄炜、孟霏等基于层次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从人才、技术、资源、社会和产业5个维度对张家界《天门狐仙》《魅力湘西》《梯玛神歌》等三部旅游演艺节目进行产业内生发展动力研究[8];唐晓波分析了三亚旅游演艺产品在营销过程中的问题与提升路径[9];张潇予基于产业融合理论与共生理论,在厘清旅游演艺产业内在逻辑的基础上,构建了我国旅游演艺产业的互补机制[10]。二是对旅游演艺产品的多维度研究。如开发策略、质量评价、游客满意度和可持续发展等。林振宇、赵瑞熙通过对我国旅游演艺产品发展现状和基本特点分析,从产业链构建和产品性价比等方面提出策略[11];刘好强以《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和《东京梦华》为研究案例,得出旅游演艺产品质量评价包括主题性、真实性和创新性等7个维度[12];吴误言利用CCSI-模糊评价法对瑶族度戒民俗演出进行满意度测量,并提出提升方案[13];孙婕、王玥琦等以《丝路花雨》为例,对其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优化路径[14]。三是对游客感知研究。焦世泰以“印象刘三姐”实景演出为例,提出从魅力性、知识性、传统性、娱乐性、真实性等维度构建民族文化旅游演艺产品的游客感知评价体系[15];张颖以土楼全景剧场秀《家·源》为例,得出游客的感知价值和体验感受是演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16];包富华以华清池《长恨歌》为例,得出游客对文化实景旅游演艺的正面和负面感知因素,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17]。
通过对国内外学者的文献回顾,可以发现旅游演艺的相关研究趋于成熟。但是从旅游演艺的表现形式来看,大多数演艺产品仍延续着传统剧场演艺的惯有形式和单向的沟通表演方式,难以满足游客互动性、体验性的需求。伴随着旅游消费升级,旅游演艺从最初以《仿唐乐舞》为代表的镜框式舞台表演,到以《印象刘三姐》为代表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再到如今涌现的以《又见平遥》《知音号》等为代表的旅游演艺新形式,沉浸式旅游演艺应运而生。学术界对沉浸式旅游演艺的概念尚未达成统一共识,本文采用毕剑对沉浸式旅游演艺的定义,即以旅游地的地域文化为核心内容,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随着剧情的变化演员在不同的空间单元里进行艺术表演,使游客既能欣赏演出又能参与表演的创新性演出模式[18]。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沉浸式旅游演艺的研究较为缺乏,如徐祖莺以武汉市“知音号”为例,从游客体验视角构建了沉浸式旅游演艺游客体验模型[19];孟凡以《又见平遥》为例,基于心流体验概念,探讨了其在沉浸式旅游演艺中的构成维度及影响因素[20]。但是现有研究仅限于单一演艺产品的分析,缺乏以多个演艺产品为代表的综合性研究。研究方法多以传统的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为主,利用网络文本数据探索游客感知的研究相对较少,而对沉浸式旅游演艺游客感知的研究更是鲜有。
“认知—情感”作为心理学上的一种理论模型,被广泛应用于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21-22],巴洛格鲁(Baloglu)等首次提出由认知形象、情感形象和整体形象三个维度构成旅游地的感知形象[23]。其中认知是情感产生的基础,情感是认知的延伸,两者结合构成旅游地整体形象,进而对旅游地产生正面或者负面评价,直接影响旅游者重游和推荐旅游地的意愿[24],但是,这一理论在旅游演艺形象感知方面却很少见,已有研究发现旅游演艺与其所属旅游目的地之间存在着某种关联性,即游客在观看完演出后,形成对旅游演艺的总体态度和行为意向,进而衍生出对旅游演艺所属旅游目的地的总体态度和行为意愿[25]。此外,旅游演艺展现的故事情节和文化内容与旅游目的地也存在一定的关联性,故将“认知—情感”理论迁移泛化到沉浸式旅游演艺形象感知研究是一次有益尝试。同时由于沉浸式旅游演艺更加强调观众与演员之间的互动,打破传统演艺中舞台与观众之间的界限。因此,身体体验在沉浸式旅游演艺中发挥的空间和力度更大,沉浸式旅游演艺游客感知的具身因素更需要引起学者关注。具身理论是以诠释性的视角来认识人类是如何获取外界知识以建构其内部概念系统的理论,重点在于强调模拟、情境性行为和身体状态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26]。吴俊、唐代剑指出具身框架下的游客感知,并非纯粹的心理感知,而是旅游过程中感知、身体及环境等一系列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27]。
现有研究表明,许多沉浸式旅游演艺被观众评价为“视觉上的地毯式轰炸与四面楚歌式的情感围剿”[28]。现今的沉浸式旅游演艺的确如此吗?游客的真实体验与满意度又如何呢?基于以上研究的不足和现阶段存在的疑问,本文以“又见系列”沉浸式旅游演艺为例,利用携程网爬取的网络文本数据为基础,采用内容分析法,基于具身理论和“认知—情感”模型分别从认知形象、情感形象和整体形象三个方面对沉浸式旅游演艺的游客感知进行研究,不仅丰富了沉浸式旅游演艺的理论体系,还可以为我国沉浸式旅游演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 、研究案例和方法数据
(一)研究案例概况
“又见系列”是由王潮歌执导的情境体验剧,包括《又见平遥》《又见敦煌》《又见五台山》三部作品,每部作品所包含的故事都注重风土人情、文化历史及多元体验等要素的结合,是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演艺的典范[29]。“又见系列”作品突破传统山水实景的布景,将表演移到室内,把城市元素、文化背景与演出有机融合,在90分钟的时间里步行穿过不同形态的主题空间与时空故事。《又见平遥》讲述清朝末期平遥古城票号东家赵易硕抵尽家产,远赴沙俄营救王家血脉的故事。《又见敦煌》是以敦煌文化为主题,采用穿越式的观演模式,重现莫高窟的千年辉煌和丝绸之路上的传奇故事。《又见五台山》是国内首部以佛教为主题的大型情景剧,讲述普通人关于一天、一年、一生、一念的故事。“又见系列”在行业内拥有较高知名度,演艺票房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并且这三部作品已成功入选2018年中国沉浸式排行榜入围名单。因此,以“又见系列”作为沉浸式旅游演艺的研究案例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二)研究方法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研究对象的内容进行深入剖析的方法[30],它将非系统和非定量的符号内容(如文本、图像、图片等)转化为定量数据,并利用这些数据对材料的内容进行定量分析、判断和推理[31]。本文借助ROST Content Mining 6文本分析软件展开分析,该软件具有分词、词频统计、情感分析、聚类分析、社会网络和语义网络分析等多种功能。其中利用词频统计功能得出的高频名词视为游客对演出的认知形象感知;运用情感分析功能得出的情感属性评论来反映游客对演出积极或消极的情感形象感知;构建语义网络图和统计带有意愿倾向的网络评论词来获得游客对演出的整体形象感知。
(三)数据来源
综合比较携程网、去哪儿网、马蜂窝、穷游网四大国内著名旅游网站的网络点评数据,点评数量最多的网站是去哪儿网和携程网,其他网站的点评数量较少(如表1所示)。去哪儿网中有98%以上的评论显示“用户未点评,系统默认好评”,鉴于其对本文的研究内容意义不大,故只选取携程网攻略频道收集相关评论文本建立基础信息数据库。此外,由于《又见五台山》在携程网的评论较少,为避免文本数据干扰,选取《又见平遥》和《又见敦煌》作为沉浸式旅游演艺的样本数据,采用八爪鱼网络爬虫软件在携程网爬取2021年12月31日之前的评论对其进行分析时按以下原则筛选:一是剔除重复、景区广告语或对其他发布者内容复制粘贴的评论;二是将10个字以下的评论剔除,保证评论文本内容翔实。经整理共获得《又见平遥》2 280条评论,《又见敦煌》1 166条评论,共计3 446条评论。
三、结果分析
(一)认知形象分析
通过对网络点评的记录和整理,滤除“我们”“自己”“大家”等无意义词汇,提取前100位高频名词进行统计与分析。将前100位高频名词按演出场景、历史文化、表演水平、场所/地域、接待服务及其他6个认知内容维度进行归类,统计各类维度包含具体关键词的数量及分布情况(如表2所示)。
其中,演出场景(25.56%)所占比例最高,主要包括震撼、体验、效果等描述场景效果和场景、舞台、灯光等描述场景布置的词汇,说明空间场景的塑造在沉浸式演艺中具有重要作用,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三维实景和全息投影等舞台技术,调动游客的感官去感知演出内容,从而产生强烈的沉浸感。表演水平(22.93%)排名第二,主要包含演员、敬业、认真等描述演员态度和演出、表演、节目、舞美等描述表演专业性的词汇,其中演出在前100个高频名词中位居第一,可见演出作为演艺内容核心,游客对其感知较为突出;演员也位居前列,表明高水平的专业演员和精湛的演技对提升游客的正面感知具有重要作用。历史文化(16.51%)排名第三,游客对演出地文化的感知较为深刻,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关注当地历史故事,如晋商、镖局、镖师、选妻、丝绸之路等人文景观;二是历史人物,如赵易硕、王圆箓等。场所/地域(14.69%)排名第四,主要包括山西、平遥、敦煌等演出所在城市,也有游客提及当地著名景点,其中平遥古城和莫高窟作为世界著名文化遗产地,游客对其提及较多,以其较高的知名度带动旅游演艺项目发展。其他(14.61%)排名第五,其中又见、印象系列、王潮歌、导演的频繁出现反映出旅游者对演艺产品创作者的关注和在观看演出的过程中会与其他演艺产品作对比;孩子、小朋友、朋友、老人等词汇表明一起出游的主要游客人群;小时、时间、分钟、晚上等词汇表明游客对演出时间和时段的关注。接待服务(5.70%)排名第六,主要包括售票系统、服务意识以及现场管理秩序,其中游客对票价的感知最为强烈,说明游客在感受文化、享受旅游的同时,也异常关注演出门票价格,居高不下的票价会直接影响游客的观看意愿和购买意向。
(二)情感形象分析
旅游者观看完演出后产生的情感评价是对旅游演艺活动最真实的感受,深层次反映出游客的满意程度及再次观看意愿。运用ROST Content Mining 6软件中的情感分析功能对《又见平遥》和《又见敦煌》的评论文本进行综合分析(如图1所示),从分析结果可知游客的积极情感占比最高,达82.50%;消极情感占比较低,为11.52%;中性情感占比最少,为5.98%。
综合来看,沉浸式旅游演艺的观看体验获得了良好的游客反馈,游客在观赏完演出后产生的情感成分以积极情感为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情境体验。游客通过多感官参与、观演互动等使自己融入表演,产生身临其境的体验。例如大多数游客在评论中提到“自己跟随剧情移动,既是观众,也是演员”“表现形式新颖,观众和演员互动性很强,观众置身场景之中,仿佛回到那个年代”“观众随着故事发展,跟随演员一同变换场景,仿佛你就在剧情设定的情景中,参与了整个故事”等内容。二是意境体验。游客在欣赏表演时,感受到创作者所传递的精神内涵,从而达到深入心灵的精神震撼。如有少部分游客在评论中提及“《又见平遥》是到山西必看的演出,亲身体验山西人的义,让人感受到晋商的信义,中国人对血脉和文化的传承”“有生之年,愿我还能再来敦煌,细细品味敦煌的美”等内容。可见,通过立足丰富的地域历史文化资源,营造身临其境的观演氛围,采用独特的舞台形式,给予游客全新的沉浸演艺观感体验,赢得众多游客的好评和认可。但是在评论中出现的负面情绪仍需要引起管理者关注。由情感网络文本内容分析可知,游客对《又见平遥》和《又见敦煌》的消极形象感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演出门票价格。“票价”“门票”等在沉浸式旅游演艺认知形象感知的高频词汇中出现频次较高,说明门票问题在旅游情感问题中比较突出。不满意的地方主要有票价高、票务管理差、取票不方便等。例如部分游客在评论中提到“票价过高”“票价乱,随时在变,私人卖票点多”“取票地点不明确,取票时间长”“至尊票和普通票待遇无差别”等诸多问题。二是演出内容。在旅游者网络文本中主要体现在“剧情单薄”“内容平淡老套”“缺少文化内涵”“主次不明,内容没亮点”“缺乏对文化的创意性”等,说明沉浸式的体验形式只能满足游客一时新奇,只有剧情内容的升华才能为旅游演艺注入持续不断的动力。三是演出场所管理与服务。演出场地的管理水平、工作人员的知识技能水平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等将对游客的观看体验产生直接影响。由网络文本内容分析可知,管理与服务方面的消极感知主要来源于游客太多影响观感、转场混乱、灯光较暗易发生踩踏和工作人员态度差等问题。可见,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直接影响游客的情感认知,要持续优化演出场所管理质量和工作人员服务水平,给游客营造一个良好的观演体验氛围。
(三)整体感知分析
1.语义网络分析
虽然高频词汇从某种意义上可以反映游客感知的主要领域,但却不能直观体现词汇之间的联系与深层次的结构关系。语义网络分析图是由表示事物、状态、情绪、地点等的节点和连接节点之间的弧构成[32]。运用语义网络分析功能,分析得出可视化图形(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网络文本的语义结构较为复杂,大致分为四个层次,从核心向四周辐射。“演出”位于网络图的核心,是沉浸式旅游演艺的核心内容,几乎连接着所有相关词汇。“震撼”“体验”“表演”处于次级圈层,是与“演出”联系最为密切的关系链,也是游客感知形象的核心,反映的是游客在观演过程中的感受和对表演内容的关注,这与认知形象中游客对演出场景和历史文化的较高关注度相呼应。“演员”“故事”“形式”等词汇属于过渡圈层,表明游客注重旅游演艺对历史文化的表达。“敦煌”“很好”“平遥”“敬业”“精彩”“新颖”“感人”“推荐”“小时”“建议”“身临其境”等词汇是外围圈层,是对次级圈层和过渡圈层的补充和丰富。其中,“敦煌”“平遥”表明游客对演出目的地的关注,“小时”形容演出时间,“敬业”是对演职人员的评价,“很好”“精彩”“感人”等正面情感词汇是游客对演出的整体评价,“建议”是游客在观看完演出后提出的建议,希望演出能有所改进,“身临其境”是指游客在参观演出的过程中,达到的一种情境体验。通过语义网络四级圈层结构,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游客对沉浸式旅游演艺关注的重点、次重点以及情感认知。
2.重游和推荐意愿分析
在旅游研究中,“旅游意向”是指在某一特定时间段内,旅游者将前往某一特定地点进行旅游的可能性,其旅游意愿与实际旅游行为有显著关联。使用ROST CM6软件的分词功能对文本进行分词处理,通过对游客重游意愿和推荐意愿关键词分析,判断旅游者是否有重游和推荐沉浸式旅游演艺产品的意向。通常情况下,游客会在评论中提及“再来”“下次”“还会”“第二次”等词来表达重游意愿,推荐意愿可通过评论中“值得”“值得一看”“推荐”等词进行评估。
由表3可知,游客的推荐意愿明显高于重游意愿,推荐意愿的评论数占全部评论的43.76%,而重游意愿的评论数占比仅为6.85%,其余游客未明确表明意向,表明游客对沉浸式旅游演艺的整体形象满意度较高。
四、结论和讨论
(一)结论
本文运用词频分析、情感分析和语义网络分析方法,以《又见平遥》和《又见敦煌》作为沉浸式旅游演艺的样本数据,基于具身理论和“认知—情感”模型,从认知形象、情感形象和整体形象三个方面探讨游客对沉浸式旅游演艺的感知要素,分别得出三个方面的结论:一是在认知形象上,旅游者对沉浸式演艺的认知形象以演出场景、表演水平以及历史文化为主,对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感知较低。二是在情感形象上,以积极情感为主,主要表现为情境体验和意境体验。消极感知的主要来源具体反映在门票价格贵、演出内容缺乏内涵、现场管理秩序混乱以及工作人员态度差等方面。三是在整体形象感知上,评论语义网络图呈现“核心—次核心—过渡—外围”的圈层结构,以演出为核心,“演出—震撼”“演出—表演”“演出—体验”是网络图中联系较为密切的关系链,其中“震撼”是游客观看完演出之后最短暂和浅层次的感受,外围圈层要素以演出目的地、时间词、对演出的整体评价为主。此外,游客的推荐意愿高于重游意愿,说明游客对沉浸式旅游演艺的认可度高,体验感强。
(二)讨论
本文基于沉浸式旅游演艺的独特视角,采用内容分析方法对沉浸式旅游演艺的游客感知进行理论性研究。一方面,与钟佩、段文军[33]的研究结论不同,本研究的认知形象主要体现在演出场景、表演水平和历史文化方面,而他们的结论更侧重于演出内容,其次为演出场景与演出服务,这主要是由于演艺形式的差异所致。另一方面,赵春莲、柳红波[34]认为游客对《又见敦煌》的积极情绪占比最高,票价贵是突出问题,这与本文的研究结果相一致。此外,“认知—情感”模型主要运用于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研究,将其泛化衍生到沉浸式旅游演艺形象感知研究将是一次有益的尝试。但是本文还存在一些局限性。本文仅选取携程网在线旅游服务网站进行研究评论收集,对其他旅游服务网站的评论收集较为欠缺并且由于样本数据为游客网络点评文本,在词频选择、情感词抽取、语义网络解析等分析过程中难免存在主观意识影响。本文仅选择了《又见平遥》和《又见敦煌》作为沉浸式旅游演艺的研究范本,但不同类型的沉浸式旅游演艺之间的实际发展情况具有差异性,后续应对案例地进行拓展综合研究。
五、对策和建议
上述分析表明,沉浸式旅游演艺项目的成功与产品富含丰富的地域历史文化、全新的观演形式和零距离的主客角色关系等密不可分。目前,市场上涌现的演艺产品以高投资、大制作为项目标准,依靠高门票价格和高流量观众维持生存。因此,有必要从沉浸式旅游演艺的现状问题和未来沉浸式旅游演艺的可持续发展两方面来探寻出路。
(一)基于质量管理的沉浸式旅游演艺形象优化
1.规范票务系统,制定合理票价
票价问题在旅游者负面情感网络评论中较为突出,直接影响游客的观看意愿。“票价过高”“私人卖票点多”“取票时间长”等负面评论反映出演艺企业在票务管理上的缺陷。剧场门票的设置既要确保演出场地各类服务设施的日常维护与升级费用的需要,又要兼顾票价的全民普惠性。第一,坚持顾客至上原则,在细分旅游客源市场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年龄层群体制定阶梯式的票价策略。第二,规范线上线下票务管理系统,提高购票的便捷性,并且要实时监测票价,避免出现随意涨价的乱象。第三,制定票价优惠促销政策。例如,与相邻景区设置一站式通票、淡旺季折价促销、批量折扣、凭入场券免费抽奖、会员制积分兑票政策和推出家庭套餐票等方式激励游客消费。
2.提炼文化内涵,创新演艺形式
旅游演艺的内容是旅游演艺的核心生命力,深度挖掘独特的历史文化是演艺产品长久不衰的关键。“故事”“历史”“文化”等高频词反映游客在观演过程中对演出内容的关注,同时“又见系列”作为大型室内情境体验剧,缺少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加持,游客的注意力都集中于产品本身。首先,应该深度挖掘地域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革命文化等,在此基础上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新颖的演绎形式来设计满足游客需求,契合观众价值观的演艺内容。其次,经营者要在细节安排、仪式感设计等方面下足功夫,真正使游客融入剧情、“沉浸”到剧情中。贴合主题的细节设计不仅能够升华剧情内容,还能够带给游客全新的体验与感受。如《又见平遥》剧场可以向游客提供自愿更换、符合主题情境的服饰等。最后,演出内容要主题鲜明,故事流畅,既要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又要紧密结合时代发展,参考电影表现手法,在剧情中适当加入悬疑、搞笑、惊悚等桥段,让故事情节变得跌宕起伏,打造精品演艺产品。
3.提升服务质量,完善演艺业态
旅游者对于演艺产品的满意度是多方面综合考量的结果,服务质量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高质量的演艺内容与贴心的服务是提升游客满意度的重要因素。通过对网络评论文本的游客情感分析,可知“拥挤”“混乱”“态度差”等降低了游客的满意度。因此,第一,管理者要重视提升剧场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完善考勤与服务监督制度,建立游客投诉举报处理机制,同时对客户定期进行线上和线下回访,审视游客的差评及不满意之处,通过多种手段弥补现有管理和服务中的不足,营造使游客满意的剧场环境。第二,引进旅游行业优秀人才,带动高素质服务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演艺行业从业者素质。对于“又见系列”演艺产品而言,除培养演技精湛、专业性强的演员之外,更应注重引进历史文化知识渊博、具有文化提取创造能力的专业学者,提升演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第三,演出场所的基础设施建设、演艺剧场设计、座椅舒适度、转场便捷性和有无安全隐患等问题也不容忽视。例如,通过控制观看人数、增强座椅舒适度、不同场地转换之间设置引导护栏、设置老人和孩童专用的通道和增加儿童座椅等措施,持续提升服务质量。
(二)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沉浸式旅游演艺形象提升
1.运用营销手段,扩大宣传效果
宣传促销是沉浸式旅游演艺产品形象提升的重要途径之一,良好的宣传效果对沉浸式旅游演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演艺产品开发过程中,应主动将演艺产品与目的地旅游营销相结合,积极融合当地的周边文化和旅游产业,抓住其具有的独特性和唯一性展开宣传。如《又见平遥》情景剧可以借助平遥古城的品牌影响力,扩大自身的知名度。此外,通过在剧场入口处设置LED显示屏,将产品的主题和精神意蕴以剪辑形式呈现给观众、与国内知名旅游平台在票务营销和推广等领域进行全方位合作、综合运用抖音等网络平台进行推广、邀请知名人士拍摄宣传短片和举行专题旅游演艺产品推介会等多元化营销手段,塑造演艺产品独有的文化IP形象,充分展示产品的魅力。
2.延伸演艺产业,提升品牌效应
研究发现,沉浸式旅游演艺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缺乏产业化发展的经营理念。一方面,开发旅游演艺项目衍生产品,使剧场收入来源多元化,减轻对门票的依赖。以《又见平遥》为例,依托晋商文化,推出剧本杀、狼人杀、密室逃脱等沉浸式实景游戏,创办脱口秀、舞台秀等沉浸式微型剧场,或者深度挖掘当地特色文化品牌IP,借鉴故宫文创产品的成功经营模式,设计吉祥物、卡通玩具、书签和冰箱贴等一系列文化创意产品。另一方面,重点开发小型旅游演艺剧场,与主题公园、商业综合体、文创园区和乡村旅游地等深度融合,创造旅游演艺新空间。此外,还可以通过创办“演艺+”的创新模式,产生与旅游景点、大型商场、餐饮酒店和博物馆等多方面的聚合效应,拓展为与教育、社交、艺术和节庆等综合一体的沉浸式文化空间,形成具有影响力的演艺品牌,带动城市、景区、演艺产业乃至整个文旅产业的经济收入和快速发展,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
3.融入科技元素,实现沉浸体验
沉浸式旅游演艺亮点在于“沉浸”,而沉浸式的体验需要通过VR、AR和MR等虚拟现实技术赋能,带领观众走进故事世界。游客对沉浸式旅游演艺的认知维度中,演出场景占比最高,“震撼”“舞台”“灯光”“创意”等词汇高频出现,说明沉浸式旅游演艺成功抓住了游客猎奇心理,带给游客与众不同的体验。经营者要借鉴国内外最新尖端技术手段,综合运用科技手段和舞台技术,打造契合市场需求的舞台特效,带给观众穿越时空的独特体验。在观演场景的创建过程中,要注重调动游客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等多感官的物境体验,把观演关系置于流动的时空,使游客产生多感官的交流互动,从“局外人”成为“剧中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实现沉浸式旅游体验。
参考文献:
[1]" "黄先开.新时代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动力、策略与路径[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1-8.
[2]" "徐翠蓉,赵玉宗,高洁.国内外文旅融合研究进展与启示:一个文献综述[J].旅游学刊,2020(8):94-104.
[3]" "方世敏,杨静.国内旅游演艺研究综述[J].旅游论坛,2011(4):152-157.
[4]" "PRENTICE R, ANDERSEN V. Festival as creative destination[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3(1):7-30.
[5]" "刘好强.国外旅游演艺研究综述[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14):13-14.
[6]" "张灿,李婷.文化演艺产品在旅游产业中再生产的动力与路径[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89-96.
[7]" "刘晓璐.旅游演艺产业营销战略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9.
[8]" "黄炜,孟霏,朱志敏,等.旅游演艺产业内生发展动力的实证研究——以张家界为例[J].旅游学刊,2018(6):87-98.
[9]" "唐晓波.三亚旅游演艺产业营销创新研究[D].海口:海南大学,2014.
[10] 张潇予.旅游演艺的产业互补机制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21.
[11] 林振宇,赵瑞熙.中国旅游演艺产品开发策略探析[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77-82.
[12] 刘好强.旅游演艺产品质量测量量表开发的实证研究[J].旅游科学,2014(1):22-30.
[13] 吴误言.基于CCSI-模糊评价法的旅游演艺产品满意度实证研究[D].桂林:桂林理工大学,2021.
[14] 孙婕,王玥琦,余尤骋.旅游演艺产品可持续发展研究——以《丝路花雨》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21(36):110-112.
[15] 焦世泰.基于因子分析的民族文化旅游演艺产品游客感知评价体系研究——以“印象刘三姐”实景演出为例[J].人文地理,2013(1):150-154.
[16] 张颖.游客感知视角下旅游演艺体验满意度评价研究——以土楼全景剧场秀《家·源》为例[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26-133.
[17] 包富华.基于扎根理论的文化实景旅游演艺游客感知研究——以华清池《长恨歌》为例[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2):86-91.
[18] 毕剑.旅游演艺:概念辨析、类别梳理与关系模型[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61-68.
[19] 徐祖莺.沉浸式旅游演艺游客体验研究——以武汉市“知音号”为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0.
[20] 孟凡.沉浸式旅游演艺中游客心流体验构成及影响因素[D].西安:西安外国语大学,2020.
[21] 方雨,黄翔.武汉市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研究——基于网络文本分析方法[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5):709-714.
[22] 陈天琪,张建春.基于文本挖掘的景区旅游形象感知研究——以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21(6):741-746.
[23] BALOGLU S, MCCLEARY K W. A model of destination image formation[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9(4):868-897.
[24] 李勇,陈晓婷,刘沛林,等.“认知—情感—整体”三维视角下的遗产旅游地形象感知研究——以湘江古镇群为例[J].人文地理,2021(5):167-176.
[25] 黄晓波.旅游演艺游客沉浸体验和意义体验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21.
[26] BARSALOU L W. Perceptual symbol systems[J].The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1999(4):577-660.
[27] 吴俊,唐代剑.旅游体验研究的新视角:具身理论[J].旅游学刊,2018(1):118-125.
[28] 施思,黄晓波,张梦.沉浸其中就可以了吗?——沉浸体验和意义体验对旅游演艺游客满意度影响研究[J].旅游学刊,2021(9):46-59.
[29] 吴昕阳,梁学成,赵媛.具身视角下游客三境体验的探索性研究——以“又见”系列为例[J].旅游导刊,2021(6):66-83.
[30] 李慧.基于网络文本的城市休闲商业街区游客满意度研究——以合肥市淮河路步行街为例[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23(3):28-36.
[31] 朱东国,马伟,张伟伟,等.基于空间生产理论的红色旅游体验建构研究——以湖南伟人故里为例[J].旅游论坛,2021(6):93-106.
[32] 谭红日,刘沛林,李伯华.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大连市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J].经济地理,2021(3):231-239.
[33] 钟佩,段文军.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广西三江民族文化旅游演艺产品游客体验感知研究[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2):54-60.
[34] 赵春莲,柳红波.文旅融合下沉浸式旅游演艺产品质量提升研究——以《又见敦煌》为例[J].北方经贸,2022(9):155-160.
责任编辑:罗清恋;校对:穆" "刚
Research on Tourist Perception of Immersive Tourism Performing Arts Based on Network Text Mining: Taking the Tourist Situation Experience Drama “Seeing it Again Series” As an Example
QIAO Guorong, WANG Li, DU Peng
(School of Geography,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116029, China)
Abstract: As a standard product and an important attraction of tourist destinations, tourism performing art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extending the stay time of tourists, protecting and inheriting culture and promoting economic growth. With the increasing sense of participation of tourists in the process of tourism, immersive tourism performance has gradually become a new standard of tourism destinations. Using immersive tourism performance Internet tourism data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 qualitative study was conducted on the image perception of immersive tourism performance based on embodiment theory and the “cognitive-emotional” model using word frequency analysis, sentiment analysis and semantic network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1)Tourists’ cognitive image of immersive tourism performance is mainly reflected in performance scene, performance level and historical culture.(2)Tourists’ evaluation of immersive tourism performing arts is dominated by positive emotions, which are expressed as good contextual experience and intentional experience, but the intentional experience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Negative perceptions mainly come from ticket prices, performance contents and performance venue management and services. (3)The semantic network graph presents a circle structure of “core-sub core-transition-periphery”, and performance-shock, performance-performance and performance-experience are the more closely connected relationship chains in the network diagram. The recommendation intention of tourists is higher than the repeat intention, and the overall image satisfaction is higher. This paper takes “Seeing it Again Series” as an example to carry out an empirical analysis, which provides a scientific reference for the creative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design of immersive tourism performance.
Key words: text analysis; tourist perception; immersive tourism performance; theory of embodiment; “cognitive-emotion” model
收稿日期:2022-10-0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辽宁省制造业格局演变、组织模式、驱动机理与空间效应研究”(41701123)。
作者简介:乔国荣(1997— ),女,山西晋中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旅游地理与区域规划研究;王利(1965— ),男,辽宁建平人,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GIS应用和空间发展规划研究;杜鹏(1984— ),男,辽宁锦州人,讲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规划、区域经济与产业规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