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版画的产生及古代木版画美术考古价值浅析

2023-04-11 12:11:14戈立仁
书画世界 2023年2期
关键词:木版画考古线条

文_戈立仁

安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内容提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木版画是传播广泛且十分重要的艺术形式。它承载着中国劳动人民对美的向往,也承载了人们的创造智慧。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木版画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人们记录生活和思想的一种方式。古代木版画中的人物服装有着一定的美术研究价值。

一、“雕版印刷”的早期技术准备

在中国文化中,用印的方式制作产品出现在原始时代。原始社会印文陶,大约产生于原始社会中晚期,在商周时期达到鼎盛,汉代普遍流行,直至今天还有印文陶瓷等产品。印文陶是用陶拍或者木拍等工具拍打陶坯表面而制成的有花纹(多是几何纹)的器具。其实,这种方法也是一种印制,不过载体不是纸张、织品,而是陶土。

在雕版印刷发明以前,中国古人的印制作品主要就是陶制品。另外还有一种类似印制技术的是青铜铸造,即以立体的模具铸造器物,也可以说以立体模具印制青铜器的花纹。总之,历史早就做了雕版印制方面的技术准备,只不过廉价材料纸张的发明还需要一个历史契机。

造纸术出现于西汉,现在考古发现的最早的纸是甘肃省天水放马滩汉墓出土的西汉早期纸。新疆罗布卓尔也出土了早期的纸。西汉时期,随着造纸技术提高以及社会需求增强,纸开始被大量用于书写,如现代考古发现有西汉时期的绘制地图。东晋末年,桓玄曾经发布命令推广纸的使用。但由于种种历史原因,纸张用来印刷还需要较长时间。

印章起源于古印度,早期印章就是图案和符号兼有的。中国雕版印刷技术出现于7世纪初。此前人们已经掌握了印拓技术,学术界也有认为雕版印刷是在这种技术的启发下发明的。

从比较宏观的历史角度来看,雕版印刷技术是在前人的技术准备、社会传播需要等多种历史因素的综合影响下产生的。其中印文陶、模具制陶、青铜铸造、印章制作与使用等历史因素起了比较明显的作用。

二、雕版印刷技术与木版画的产生

雕版印刷技术的发明时间是7世纪初,也就是初唐时期,在中唐成熟并得到普遍应用。唐代遗存的雕版印刷品有1944年成都出土的“成都府成都县龙池坊卞家印卖咒本”《陀罗尼经咒》(图1;8世纪中后期)、公元868年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等。这些印刷品都有绘画,也就是插图,这是木版画继续发展并成为一种艺术门类的前提。活字印刷技术的发明与使用则为套色彩色木版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活字印刷技术的推动下,木版画工艺技术逐步从单色印刷转变成为套色印刷,此后木版画的艺术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多彩。[1]

现在发现的较早的雕版年画是宋金时代的《义勇武安王位》(图2)、《四美图》。这两幅年画不仅艺术水平极高,与重大历史事件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具有重大的美术考古价值。[2]

图2 义勇武安王位(雕版画像;局部)俄罗斯列宁格勒东方博物馆藏

关于关羽画像的最早记载出现在《三国志·于禁传》中:“文帝践阼,权称潘,遣禁还。帝引见禁,须发皓白,形容憔悴,泣涕顿首。帝慰谕以荀林父、孟明视故事,拜为安远将军。欲遣使吴,先令北诣邺谒高陵。帝使豫于陵屋画关羽战克、庞德愤怒、禁降服之状。”这是只见记录不见实物的。目前发现最早的一幅关羽画像是作于北宋至南宋之间的《义勇武安王位》版画。

总的看来,木版画艺术能够丰富百姓的日常生活,促进文化传播。木版画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百姓处于衣食无忧的生活中,自然会对精神层面上的东西有更高的追求。通过木版画艺术形式,人们可以将内心的期许表达出来。又由于木版印刷的方便,所以其在民间流传很广[3]。人们为了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就发明了很多象征图样,如童子娃娃代表多子多福、蝙蝠寓意为福到家门等。这些图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历史上的木版画在艺术性、内容、表达、造型、象征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带有强烈的时代特色。就套色版画的发展看,其应该与活字印刷的发明有关,详细情形还需要进一步探究。

三、木版画中的服装

木版画中人物服装的美术考古价值比较显著且值得关注。总的看来,其具有以下特点。

(一)色彩特点

清朝木版画中男女老少的服装在色彩上呈现出丰富和大胆的特征,表达了百姓对生活的美好愿望。清朝木版画有着我国民间艺术一脉相承的质朴感[4]。其着色主要是热烈而浓郁的单色,或是选用大块反差色调进行对比,用大红大绿来体现其明艳[5]。木版画的色彩设计离不开服装色彩设计,当画中运用了大面积鲜艳活泼的色彩后,再使用黑色和白色来调和,避免因选用颜色数量多而导致的不谐调。如清代天津杨柳青版画《新年多吉庆 合家乐安然》(图3)。

图3 新年多吉庆 合家乐安然(清代天津杨柳青版画)中国三峡博物馆藏

(二)线条特点

清朝木版画中服装线条表现看上去是粗放而不注重细节的,实际有着明快和简洁的特征,线条和线条之间疏密有致,千变万化,且富有纹理感。清朝木版画创作对服装线条造型非常重视。线条整体具有流畅感,柔和而不乏力度,对服饰的细节刻画详尽。其中无论衍缝、缠绕还是抽褶线条的刻画都非常细腻,甚至能够以假乱真,线条的纹路和褶皱能够呈现出服装面料的层次感。(图4)

图4 莲生贵子(清代苏州桃花坞版画)中国美术馆藏

结语

中国木版画源远流长,其产生应该是与历史上各种“印”的技术与造纸技术的进步有关,另外也与社会文化的传播需要有关。对木版画的产生进行美术考古学的阐释很有意义。

现在能见到的最早木版画是唐代《陀罗尼经咒》和公元868年印刷的《金刚经》,最早的年画是宋金时期的《四美图》《义勇武安王位》。就艺术文化(美术)考古的角度看,这些作品的内涵与文化背景还需要进行多角度的挖掘与阐述。

古代木版画(特别是年画)涉及的文化艺术生活范围都比较广,内容比较丰富,承载、传递的信息量比较大。其中人物服装等都有着比较重要的美术考古价值。

猜你喜欢
木版画考古线条
陈布仑美术作品
当代矿工(2023年10期)2023-11-30 08:26:16
十大考古发现
英语世界(2022年9期)2022-10-18 01:10:52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英语世界(2022年9期)2022-10-18 01:10:46
三星堆考古解谜
浅析插画分镜与木版画制作的转换关系
河北画报(2021年2期)2021-05-25 02:06:08
线条之美
中外文摘(2020年11期)2020-06-29 00:38:54
论木版画的色彩基调与印刷细节控制
收藏界(2019年3期)2019-10-10 03:16:44
木版画创作中的刀法与黑白章法的构建探讨
大众文艺(2017年22期)2017-07-13 01:06:17
大可:把线条玩到极致
海峡姐妹(2016年7期)2016-02-27 15:21:38
烧脑的线条
知识窗(2015年7期)2015-05-14 09: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