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表演艺术家、电影《刘三姐》中“刘三姐”的扮演者黄婉秋,于3月4日凌晨3时16分在桂林医院重症监护室因抢救治疗无效逝世,享年80岁。很多人并不了解黄婉秋,却对她“刘三姐”的银幕形象十分熟悉。随着电影的走红,她的形象传遍全国,成为了人们心中“刘三姐”的代言人。
被选中的“刘三姐”
1960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导演苏里接到任务,要到桂林去筹拍电影版《刘三姐》。此前的一年,为了向建国十周年献礼,广西组织各个剧团,集中创作、排演关于刘三姐的歌舞剧。多年来,刘三姐作为“歌仙”带领穷人反抗命运的传说在民间流传。但即使有歌舞剧在前,受限于舞台剧的有限传播,刘三姐的形象在人们心中依然是各种各样,甚至对于她的年纪,民间创作中都有刘三妹、刘三妈、刘三姑等各个年龄段的说法。黄婉秋也曾回忆,组织排演歌舞剧时,当地不同院团根据自己的采风和理解,创作出了100多个版本的“刘三姐”。这为电影创作增加了难度,但也为创作者提供了演绎空间。
此前,黄婉秋已经是歌舞剧《刘三姐》的演员之一。在演出过程中,黄婉秋突然收到了一个试镜邀请。原来,苏里在桂林采风时,在桂林市桂剧团看中了这个有着一双灵动大眼睛的小姑娘,但他了解到她年纪太小,还没到17岁,就想在《刘三姐》中给她安排一个少女“舟妹”的角色。后来,长春电影制片厂把电影版《刘三姐》备选演员的试镜镜头送去审查,上级的意见是希望换一个刘三姐的演员。这时,苏里大力举荐了他所欣赏的黄婉秋,并获得同意。于是,黄婉秋开始跟随剧组,辗转桂林、长春等地拍摄电影。
懵懂中,女主角的机会从天而降,但在黄婉秋眼里,这件事可能更像是一个挑战。她是戏曲演员出身,原本在舞台上的表演动作比较程式化,但到了大银幕上,这些经验都要推翻重来。她必须通过神态、动作将主角的情绪表达出来,还得传达出更深邃的意味。拍摄过《平原游击队》等知名作品的苏里,给了黄婉秋最职业的指导。他要求她,在表现刘三姐与恋人阿牛哥定情的情节时,要在保持以前的淳朴状态之下,慢慢加入多情的眼神,不能过分,否则刘三姐的神态就成了媚态。黄婉秋还会经常听苏里说戏,苏里告诉她,她就是那个被迫害而离乡背井,一直漂泊的刘三姐。于是,在唱到“不是生来就命苦”的唱词时,她就会潸然泪下。但苏里又告诉她,这个表演不对,多愁善感不是刘三姐的性格。后来,她终于能做到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却不流出来,苏里才觉得,这样含蓄的表演,才是“对了”。
拍戏中的折磨,终于换来了银幕上动人的演出。1961年,电影版《刘三姐》上映之后火爆全国,让已经蔓延开来的“刘三姐风潮”热度再起。当时,几乎人人都在哼着刘三姐在电影中唱的民歌,黄婉秋也成为当时年轻人心中的“梦中情人”。1963年,这部电影获得了第二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音乐、最佳美术奖。从此,无论是刘三妹、刘三妈、刘三姑的形象,都在大众心目中逐渐退却,黄婉秋奠定的刘三姐形象留在了人们的脑海里。
朴实与坚韧
在好友魏明伦眼中,黄婉秋因为成功扮演过刘三姐获得了不少荣誉,但他觉得,黄婉秋始终保持着那种质朴的状态,这是相当难得的。黄婉秋的丈夫、演员何有才也曾提到,黄婉秋的朴实让人印象深刻,1960年代,他和黄婉秋初相识时就是在剧团,但是接触下来,他觉得黄婉秋平日很“老实”,完全没有名人的感觉。
这个质朴的姑娘,其实心里也有一股莫名的倔强劲儿。1956年,13岁的黄婉秋迷上了歌舞表演,恰逢桂林市桂劇团正在招生,她想去报名。父母受到旧思想的影响,觉得舞台表演是“下九流”行当,并不同意心爱的女儿去报考。黄婉秋不想放弃,她给在长春读书的哥哥写信,让哥哥说服了父母,放她去学戏。
为了自己争取来的机会,黄婉秋迅速长大,变得勇敢起来。她可以承受每天高强度的压腿、压手,为了让自己的手更软一些,更适应戏剧表演,她每天用热水泡手,还用毛巾把手绑起来,让手指朝后靠,一绑就是一两个小时。逐渐能够上台演出了,她总是十分认真,害怕准备不足会影响演戏,总在天不亮就要化好妆、贴好头饰,因为头饰太紧,拉扯到头都疼了,但她一直坚持着。在歌舞剧《刘三姐》中,年纪尚小的她本来是C组演员,演出排序靠后,因为足够努力,很快升到了A组,也无意间为自己创造了被苏里导演看见的机会。
这种质朴和倔强,以及因此传承下来的敬业精神,哪怕在她从戏曲演员变成电影演员之后,也丝毫没有变化。当年,黄婉秋和长影厂的工作人员在漓江拍摄时,服装师在大热天里为她撑阳伞、扇扇子,她于心不忍,执意要对方放下。对方则说:“你不要客气,这是我的工作。”服装师的敬业让黄婉秋印象深刻,以至于到晚年,她还不断提到,因为初出茅庐就遇到专业团队,这些幕后人士的敬业,也让她一辈子受益。
老实本分、不肯投机的心态,让黄婉秋放弃了一些机会。凭借《刘三姐》大火后,黄婉秋和其中一些演员大受欢迎,很多人以为她是长春电影制片厂的演员,表达喜爱的信件像雪片一样飞到制片厂。苏里等人也希望黄婉秋这样的演员能够留在北方,学习表演。但与此同时,广西方面也希望她能回到家乡,帮助推广刘三姐文化。思考之后,年轻的黄婉秋还是回到故乡剧团继续做一名演员。
但能抵御诱惑,还是无法抵抗时代的浪潮。几年后,“文革”爆发,文艺界遭受重创,电影《刘三姐》被定性为“大毒草”。曾经成为“名人”的她飞速感受到了现实的严酷。她回忆,自己曾经戴着凤冠游街,虽然有人保护,免于挨到人群里的铁棍,但还是一不小心挨了鞭子,被打得全身发紫。
为角色付出一生
对于后半生的黄婉秋而言,“刘三姐”这个形象已经融入到了她的生命之中。她此前的辉煌和挫折都与“刘三姐”息息相关,纠缠在一起,无法分开。而时过境迁之后,“刘三姐”这个名字逐渐变成了一种沉甸甸的责任和传承。在人生的后半段,黄婉秋开始自觉地书写着这个传奇故事,主动承担了向世界各地传播刘三姐文化的义务。
1983年,黄婉秋被调到广西壮族自治区歌舞团担任副团长,有更多的机会出国,为海外华人演出歌舞剧。也就是在那个时候,黄婉秋才意识到,这个角色身上有超越世代的、经久不衰的魅力。她每到一地,那些华人都不喊她的名字,而喊她“三姐”。1980年代,她去新加坡演出,结束后发现,剧场内外全是等着要她签名的人。
重登舞台的黄婉秋不想辜负这些观众。恢复扮演刘三姐后,她因为年纪渐长,身材不如从前苗条,为了能够表演,她就靠吃苹果代替正餐减肥,希望迅速瘦回去,让人们看到原来的那个“刘三姐”。此后多年,她对待演出、访问,还是一样认真敬业,往往是提前一个小时就收拾停当,端坐在那里等待开演。剧目解禁后的数十年间,黄婉秋一直忙于工作,她到各地演出,组织经营剧团,传播刘三姐的故事,还把女儿和外孙女都培养成了扮演刘三姐的演员,一家三代经常一起出现在舞台上。电影《刘三姐》的作曲者、已故作曲家雷振邦的女儿雷蕾曾发出感叹:“从来没有见到一个角色有这种祖孙式的传承,可见黄婉秋把一生都献给了‘刘三姐。”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仇广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