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翻译观理论视域下广西瑶族婆王节相关民俗名称英译研究

2023-03-24 11:05:46兰雨婷
名家名作 2023年34期
关键词:瑶族民俗文化英译

兰雨婷

一、引言

瑶族婆王节是世界著名旅游名城桂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我国众多民间信仰之一——婆王信仰。经其信众的自发推动,获得了政府的支持,于2010 年收录于广西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时代发展,民族文化得到复苏和振兴,少数民族文化受到政府的关注和重视,但目前尚未有针对瑶族婆王节系统的英译研究,将瑶族婆王节英译推广不仅可以增强其他少数民族对其民俗文化的信心,从而推动我国众多民俗文化繁荣发展,更为世界了解和接触瑶族民俗文化提供了窗口和桥梁[1]。在文化翻译观的视角下对其中的民俗名称进行英译研究,以期为更多研究婆王节乃至其他民俗文化翻译的学者提供一些参考。

二、广西瑶族婆王节民俗文化

“婆王节”是恭城瑶族传承至今的一项民族节庆活动。传说“婆王”即瑶族的祖先——盘王之妻,在世时行善积德,受到人们的广泛爱戴。瑶族婆王节历史悠久,每三年为一届,历年来举行婆王节这个活动,就是为了祈求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在婆王会期里有婆王出巡、抢花炮、还炮、祭祀婆王神像、古装戏演出等由来已久的活动,也有近些年来举办的健身舞表演、体育竞赛等活动,引得四面八方的人们齐聚于此,共同庆祝。“婆王节”相关的节日民俗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更是作为纽带将信仰婆王的群众紧紧联系在一起,大大增强了人与人以及村与村之间的凝聚力。

民俗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中发展和承袭下来的,是一种文化形态的象征和体现[2]。每一个民俗名称背后都承载了各民族人民的美好愿望,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因此,与瑶族婆王节相关的民俗活动名称、名俗人物名称、民俗物品名称等一系列民俗名称背后都有其瑶族历史渊源。民俗名称的英译向来是十分棘手的问题。因为这些名称所反映的民俗事象大都经过长时间的运用和提炼。因而内涵丰富、特征明显,且具有较强的民族语言特色。因此,在跨文化的翻译当中,如何将瑶族婆王节相关民俗名称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传达给译入语读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婆王节跨文化交流的效果和质量[3]。就婆王节相关民俗名称翻译来看,其难点在于在译入语读者的认知语境中,婆王节相关民俗名称存在着空缺,如何将这些民俗名称所包含的文化底蕴传达好,是笔者首要考虑的事情。民俗作为一种无形的文化资源,在民间源远流长,根深蒂固。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一些民俗不断改变,而有的民俗却永远淡化在人们的视野中。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大国,要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这其中就少不了中国绚丽多彩的民俗文化的对外推广。因此研究瑶族婆王节相关民俗名称的英译问题,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三、文化翻译观视域下婆王节民俗名称的翻译原则

(一)文化翻译观

在翻译的研究过程中,语素、词素、词、词组、句子、篇章都曾充当过翻译的基本单位。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外出现了第一次“翻译的文化转向”。认为这一现象改变了之前把翻译研究置于语言学科或文艺学科之下的局面,开拓了翻译研究的新空间,促进了当代翻译理论、翻译研究的发展[4]。自此,“文化翻译观”逐渐成为翻译界的焦点之一。在《翻译、历史与文化》一书中有苏珊·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思想较为详细的阐述[5]。她认为翻译应以文化而不是语篇作为翻译的基本单位,其过程也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解码、重组的过程,而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交流行为,这种文化交流分为文化内部和文化之间的交流。译者在翻译时不应该局限于对源语文本的叙述,而应该寻求与目的语在文化上的对等。巴斯内特还主张翻译的原则和标准会因时而变,其目的就是满足不同的需要。换句话说,翻译就是满足文化的需要和一定文化里不同群体的需要。因此,根据文化翻译观,翻译的目的在于文化交流,因而文化是第一位的。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注重保持源语文化的差异性,使读者能够通过译文了解异域风情,从而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二)文化翻译观视域下婆王节民俗名称的翻译原则

在少数民族文化的译介中,译者一定要记住:翻译并不只是语言层面上的变换,更多的是对文化进行传达。换句话说,译者应该充分考虑到文化的目的,但在对译入语读者进行有效的“传达”上,译者还应该考虑到读者的可接受性问题[6]。因此,文化翻译观指导下的此次婆王节民俗名称的翻译实践,笔者将在遵循以下两个原则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使瑶族婆王节的民俗文化以及相关历史被外界真正了解。

1.异化的翻译原则

异化指在翻译技巧上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刻意突出源语文化在各个方面有别于目的语文化的特殊之处,尽量保留源语文化中的语言格式、习惯和文化传统,让读者感受到源语的异国情调。文化翻译观侧重于文化的交流,结合此次民俗名称的英译,笔者将尽可能采用加注法来传达瑶族婆王节文化的独特性。

2.归化的翻译原则

在任何的翻译行为中都没有绝对的归化和异化,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而不是完全割裂开的。归化是指在翻译过程中遵循译入语读者惯用的表达方式,减少外来语文化给译入语读者的阅读难度和陌生感。文化翻译观强调文化交流,要求译者考虑译入语读者的接受程度,否则也不能算是成功的文化“交流与传播”。因此,笔者将适当采用意译的翻译方法,减少译入语读者不必要的阅读负担。

在我国传统文化以及少数民族文化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将“归化和异化”有机结合,在考虑译入语读者的接受能力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向译入语读者展示我国丰富的民俗文化历史,感受中国文化的特色。

四、婆王节民俗名称英译的具体方法

以下笔者通过从各种资料中摘取的案例,将同种翻译方法案例归纳起来研究和探索瑶族婆王节民俗名称的翻译,具体内容如下。

(一)音译加注的方法

例1.仙婆

译文:Xianpo (sometimes equal to Shaman,people in some religions and societies who are believed to be able to contact good and evil spirits and conduct divination for people)

例2.生旦净丑

译文:Sheng(male role)、Dan(female role)、Jing(painted face)、Chou(clown)

注释:“Sheng”“Dan”“Jing”and“Chou”are actually four categories of Jingju, also known as Peking Opera. “Sheng” is a positive role of men; “Dan” is a positive role of women; “Jing” refers to a male supporting role with a striking personality; “Chou” stands for humour and absurdity or a role of negative characteristics. Each role has a unique face or particular style of makeup that shows their identity, making it easy for audience to recognize them as soon as audience catch a glimpse of the actor.

分析:在瑶族婆王节的信众眼中,“仙婆”是可以与神灵沟通的,可以为人们占卜,受人尊敬。我将其近义词“shaman”加入在注释中,其在柯林斯字典里的意思是:美洲土著居民认为能去病降魔之人,有时与“仙婆”相近。例2 中的“生旦净丑”是我国京剧中不同人物角色的名称,短短四个字却包含了较多的内容。直接音译为“Sheng, Dan, Jing, Chou”无法体现其文化内涵,意译又无法体现我国京剧文化的特色。综上,这三个例子我采用的是音译加注的方法,一是音译可以保持我国民俗名称所承载的文化的异域性,二是通过加注增加译文的可理解性,促进文化的有效交流。在瑶族婆王节中,有许多与节日相关的民俗人物名称在译入语中都找不到对等词,译者在翻译的时候仔细斟酌并采取恰当的翻译方法。

(二)意译加中文加注的方法

例3.解秽

译文:Evil-removing(in Chinese,referring to removing the evil spirits around people)

分析:例3“解秽”,指驱除不干净的东西。但“不干净”并非指灰尘污垢,而是指驱除对自身不利的邪灵、污秽。对于此例,译者如果只是简单地直译或者意译,都无法传达该民俗名称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信息。巴斯奈特认为,翻译不是简单的译码—重组的过程,而是一种交流行为,更是一种文化交流行为。因此,在对少数民族文化译介时,译者不能仅追求字面意思上的传递,更要注重少数民族文化内涵。加上注释既能解释清楚民俗名称的内涵,又能最大限度地保留瑶族婆王节文化中的精髓,符合文化翻译观下文化交流的初衷。

(三)直译加注的方法

例4.三牲

译文:three livestock (referring to three sacrifices. And there are two kinds of it in China, one is the superior sacrificespigs, cows, sheep, the other is the inferior sacrificeschickens, ducks, geese)

例5.羊角舞

译文:Goat horn Dance (a unique sacrificial dance for the Yao people in Gongcheng, Guangxi to worship their ancestors Panwang, using sheepskin drums and goat horns as props to pray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ir ancestors.)

分析:例4“三牲”即三种牲畜,但在瑶族婆王节中,“三牲”分“大三牲”猪牛羊和“小三牲”鸡鸭鹅。例5 中,“羊角舞”是广西恭城瑶族独有的祭祀舞蹈。传说瑶族的祖先盘王上山打猎,不慎被山羊顶下悬崖后身亡。愤怒的妻儿们到山上找到山羊,砍下山羊角,又砍下梓桐木做成长鼓,捶打长鼓,跳起了羊角舞,为父亲报仇,了了心愿。从此后,盘王的子孙们都会在特定的日子跳羊角舞,祭祀先祖,祈求风调雨顺。后代想起祖先的苦难,珍惜现有生活。两个译文直接采用直译加注的方法,例4 的译文不仅可以让读者了解到瑶族“三牲”所指的“大小牲”的差别,还能让读者了解到这是不同的祭品。例5 有译者直接采用“音译加直译”的方法,译为“Yangjiao dance”,但“羊角”并非存在译入语词汇上的空缺,就文化翻译观而言,其应该突出的是羊角舞背后所反映出来的瑶族先祖故事,故笔者采用直译加注的方法,不仅能准确传达出羊角舞所用的表演工具,还能将其人民祭祀祖先祈求子孙后代风调雨顺的心愿传达给读者。巴斯内特和勒弗维尔强调文化在翻译中的地位以及翻译对于文化的意义。他们认为翻译的基本单位不是单词、句子、篇章,而是文化。翻译的目的是使译文在目的语文化中起到原文在源文化中同样的功能。直译保留了瑶族婆王节文化最原始的味道,注释帮助读者消化理解,达到了文化交流的目的。

(四)意译的方法

例6.龙袍

译文:Robes embroidered with dragon(a propitious animal in China) motifs

例7.码头

译文:Place to put offerings

分析:例6“龙袍”常指中国古代皇帝的朝服,上面绣着龙形图案。但婆王并非中国古代帝王,如果翻译为imperial robe 或dragon robe 可能会误导一部分对中国历史有所了解的读者。例7“码头”,在经过上下文的阅读以及咨询当地人后,码头在婆王节相关文化中是指祭祀的地方。综上,译者在翻译民俗名称的过程中,应弄清其确切的意思,并将其传递给读者。对于文化内涵较浅或不必要的文化内涵,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发挥主观能动性,适当增减,减轻读者不必要的阅读负担,从而做到文化翻译观下真正意义上文化的交流。

五、结语

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主张翻译应以文化为基本单位,并要求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笔者对于婆王节独有的民俗人物名称,如“仙婆”以及婆王有关诗歌中涉及的京剧角色“生旦净丑”,均采取了音译加注的方法,致力于保留婆王节文化的原汁原味;对于婆王节所涉及的民俗活动,如“解秽”采取了意译加注的方法,重点在于考虑到读者接受性的基础上,传递其民俗名称背后的文化信息;对于“三牲”“羊角舞”等在译入语中不存在字面意上空缺的词汇时,采取直译加注的方法,加注释解释其内涵意义上的空缺信息;在“龙袍”“码头”此类易引起歧义的民俗名称的翻译上,笔者通过查资料弄清其所指,较为准确地通过意译的方法将其翻译出来,目的在于真实、准确地向读者展现婆王节相关文化。笔者通过灵活运用直译加注、意译加注和音译加注等翻译方法,使译文适应读者群体的文化需求,达到促进文化交流的主旨。但本文依旧有其局限性,分析举例的材料并不多,只截取了少数婆王节相关的民俗名称,且相关民俗名称的翻译仍需斟酌,以追求更佳的译文,更好地促进婆王节文化走出去。

猜你喜欢
瑶族民俗文化英译
瑶族织锦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小主人报(2022年6期)2022-04-01 00:49:38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东南亚瑶族研究回顾
河北画报(2020年8期)2020-10-27 02:54:52
瑶族舞曲
要目英译
社会科学家(2020年8期)2020-02-21 08:28:30
要目英译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中华建设(2019年7期)2019-08-27 00:49:30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海峡姐妹(2016年3期)2016-02-27 15:1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