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 艳
土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特点鲜明的民族,其民俗文化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富有审美价值、娱乐价值与研究价值。但自从进入21 世纪以来,现代化社会对土家族优秀传统民俗文化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故此,对民族文化延续下的土家族优秀民俗文化传承与弘扬方式进行分析与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有利的文化条件。我国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积厚流光,如果能够延续民族文化,有助于增强我国公民的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发展,增强民族团结。
口头文学即民间文学,指人民群众集体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不断地集体修改加工的文学。土家族的口头文学具有想象力奇特、富有湘西特色的特征,其包括但不限于:(1)神话传说。神话指的是在原始渔猎时期,土家族先民通过其丰富的想象力,对宇宙万物与社会现象的解释,反映了土家族先民原始的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流传至今的土家族神话传统包括但不限于《补天补地》《张古老制天、李古娘制地》《巴务相》《卵玉射太阳》《开天辟地与伏羲姊妹》等。(2)歌谣。土家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歌谣创作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诣。早在2014 年,土家族民歌便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歌谣内容大多来自生活与劳动,例如薅秧锣鼓歌、插秧锣鼓歌、挖土锣鼓歌与薅草锣鼓歌。在古代,此类歌谣多用土家语演唱,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汉族与土家族的联系日益密切,用汉语演唱的歌谣逐渐占据主要地位。土家族歌谣的句式多为七言韵文体,通篇一韵到底,上下韵脚都很严谨、讲究。除了七言句式外,还有五五七五句式。每句必须有韵,但每句的韵脚各异。此句式比较灵活,变动较大。还有一种乱扯歌,歌中多种句式、多种韵脚、多种内容兼而有之,没有一定的主题,但具有灵活自由的艺术特征,深受土家族人民群众的喜爱。(3)长篇叙事诗。我国大多数民族都有编撰叙事诗的传统,如藏族的《格萨尔王》、蒙古族的《江格尔》,土家族自然也不例外。流传至今的土家族叙事诗包括但不限于《春哥与锦鸡》等。土家族长篇叙事诗内容以惩恶扬善为主,含有丰富的生活元素与斗争精神,充分地展现出了土家族先民对生活的热爱与强烈的斗争精神,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与教育价值,
为了丰富自身的业余生活,土家族先民创造了极具艺术价值的表演艺术,土家族的表演艺术包括但不限于:(1)舞蹈艺术。土家族自古以来便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土家族舞蹈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载:“周武王伐封,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文章中的巴人便是土家族的前身。目前,土家族的传统舞蹈主要有打闹歌舞、耍耍舞、跳丧舞、八宝铜铃舞与摆手舞。上述舞蹈均具有舞姿朴素、形象生动、动作优美、落落大方的特征,深受土家族人民的喜爱。(2)戏剧。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媒介,通过各种艺术形象的塑造和戏剧冲突的展示,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并给予观众思想上的启示和艺术上的享受。土家族戏剧主要分为两大类型,即傩坛戏与茅古斯。傩坛戏是一种以酬神祭祀为主要目的的地方戏,其具有宗教性、乡土性、古朴性的特征,其代表剧目有《勾簿判官》《文王卦师》《灵官菩萨》《城隍菩萨》《周仓猛将》《关圣帝君》《唐氏太婆》《金角将军》等。而茅古斯亦有故事帕帕、毛故事、毛古人等称谓,是一种古老的戏剧舞蹈,在一场茅古斯中,出场人物有三类,即老茅古斯、小茅古斯与其他人物。由于该戏种出场人物头戴草帽,且有五根草鞭围拢,故得名为茅古斯。茅古斯的故事多来源于土家族先民对生活的观察,具有潇洒大方、动作粗犷的艺术特征。
土家族优秀民俗文化传承与弘扬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保护传统文化:土家族民俗文化包括语言、服饰、饮食、居住、节庆、礼仪、民间艺术等方面,这些都是土家族人民长期积累的文化财富,具有极为重要的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但随着时代的冲击,受众群体日益减少,故此,需要有关部门进行保护与传承。第二,增强民族认同:土家族优秀民俗文化是土家族人民的精神纽带,通过传承和弘扬民俗文化,可以增强土家族人民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民族团结。第三,推动产业发展:在传承和弘扬土家族民俗文化的过程中,可以融入现代元素,从而推动旅游、文化等产业的发展,提高当地人民的经济收益[1]。
为了进一步传承、弘扬土家族民俗传统文化,有关部门应做好土家族优秀民俗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工作。定期或不定期地前往土家族聚集区域做田野调查,收集尚未被发掘的民俗文化资源。在进行田野调查时,要尊重当地的文化和传统,不要随意改变民俗文化的原有形式和内容。此外,田野调查的时期应以农闲时期为宜,避免对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影响。但值得重视的是,在深入挖掘土家族优秀民俗文化资源的过程当中,有关部门应秉持着去莠存精的原则,这是因为部分土家族民俗文化起源于封建社会,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封建元素,此类元素不但无法起到宣传土家族民俗文化的目的,反而会使部分观众对土家族文化产生厌倦心理。
部分宣传人员受传统宣传模式影响较大,并过于依赖自身的宣传经验,依旧采用传统的宣传方式,导致宣传效果不佳[2]。故此,有关部门必须对土家族优秀民俗文化的宣传手段进行丰富创新,其具体创新方式如下:第一,利用新媒体进行宣传。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我国正式步入新媒体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有关部门应利用抖音、快手、西瓜视频与bilibili 等新媒体平台,对土家族优秀民俗文化进行宣传。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恩施土家女儿城、恩施同城会、恩施新闻网、恩施市旅游局等社交账号,不定期展示土家族民俗文化,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例如,在2020 年的恩施女儿会上,当地政府依托抖音平台,通过直播的方式,弘扬、销售土家族民俗文化产品,产品既涵盖了西兰卡普床单、围巾、挎包等日常生活用品,也宣传了土家腊肉等美食,由于浓郁的土家民族风情,该场直播受到了大量网友的青睐与关注。必须予以重视的是,在利用新媒体传播土家族优秀民俗文化的过程中,有关部门或个人应当考虑传播载体的不同,对民俗文化进行一定的改良。例如,在推广土家族传统习俗的时候,可以添加一些特效元素,吸引群众的注意力。该方式在姊妹艺术粤剧《白蛇传·情》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3]。
第二,传统文化入校园。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如果能够将土家族优秀民俗文化渗透到校园中,则可以在学生心中埋下一颗传承、发扬民俗文化的种子。例如,重庆市酉阳县某小学大力开展土家文化进校园活动。为了使传统文化能够充分融入小学课堂,该校领导聘请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为土家文化进校园活动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与此同时,该校在校本教材中融入了诸多土家族传统民俗文化元素,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与文化自信心,并使其能够在未来的学习与生活中主动传承并发扬土家族传统民俗文化。除此之外,该校考虑到家长群体中不乏土家族文化方面的“专家”,且学生家庭中也可能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因此,大力开展家校互动,不但加深了学生对土家族民族文化的了解,还有效地拉近了亲子关系[4]。
为了完善土家族优秀民俗文化传承弘扬的机制,应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加强政策支持: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为土家族民俗文化的传承弘扬提供有力保障。例如,可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民俗文化的研究、保护、传承和弘扬工作。第二,建立传承人制度:对土家族民俗文化传承人进行认定和保护,给予相应的经济和政策支持,鼓励他们积极开展传承活动。第三,保护民俗文化遗产:加强对土家族民俗文化遗产的普查和登记,建立档案,做好保护工作。同时,加强对民俗文物的保护和管理,防止珍贵文物流失[5]。第四,开展民俗文化活动:举办各种形式的土家族民俗文化活动,如民族节庆、民俗文化展览、民俗技艺展示等,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土家族民俗文化。第五,促进文化交流合作:加强与其他民族和地区的文化交流合作,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民俗文化的优秀经验,促进土家族民俗文化的创新发展。第六,培养专业人才:土家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与专业人才的数量与素养具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有关部门应加强土家族民俗文化研究人才的培养,提高研究水平和质量,为传承弘扬土家族民俗文化提供人才保障[6]。
21 世纪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时代,在传承、弘扬土家族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过程中,有关部门(个人)不应因循守旧,而要紧追时代的潮流,创新开发土家族优秀民俗文化的延伸产业[7]。通过这一方式,不但可以提高土家族民俗的知名度,还能提高当地居民的经济收益,创造工作岗位。例如,部分地区围绕着土家族民俗进行旅游产业的开发工作,取得了优异的效果。但值得重视的是,在开发土家族优秀民俗文化的过程中,应当保证文化底蕴的原汁原味,而不是一味地迁就当代游客的审美倾向。在该领域,张家界水湧金江民宿做出表率。该民宿为传统土家族民族风格院落,由青瓦、石头墙、竹木、土砖墙、树皮、茅草叶等材料构成,既保证了民宿的舒适与安全,又带给城市游客耳目一新的感觉。与此同时,该地区还围绕西兰卡普等传统土家文化产品,开发了诸多文旅产品,这些产品会随游客传播到全国各地,从而提高土家文化的知名度[8]。
总而言之,土家族优秀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在21 世纪的今天,有关部门应当传承并弘扬土家族优秀民俗文化,使古老、神秘的土家族文化能够在新的时代释放出新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