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星雨
在历史学者詹姆斯·特拉斯洛·亚当斯(James Truslow Adams) 的著作《 美国史诗》(The Epic of American)中,“美国梦”这个梦想“包含了一个理想之地,在那里,大家都有更好更富裕更满足的生活,能依自己的能力挣到自己想要的一切”。在美国200 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快速的经济发展和工业扩张并非只是因为美国自然资源丰富,更是因为人们都持有一种信念——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获取财富,不论种族、性别、出身、地位,只要勤劳勇敢、拼搏不息就能在劳动中品尝成功的甜蜜果实。文学是社会与文化的产物,是历史的反映,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美国梦”也自然而然地成为美国文学中一个久唱不衰的经典旋律和重要主题。除了“机会均等”的信念之外,激励人们追求“美国梦”也需要一种内在驱动力,即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之下造成的消费“狂热”所带来的无尽欲望。无欲则无求,欲望的不断膨胀使人无法满足现状,随之而来的只会是更加难以攀登的欲望高山。
写于世纪之交的《嘉莉妹妹》,正是这一现象的在文学作品中的典型反映。西奥多·德莱塞敏锐地抓住了“人类欲望”这一导火索,在书中描绘了在世纪变化下成长起来的美国,也借嘉莉这一乡村女孩的形象为缩影展现了在消费主义盛行的美国各阶层民众心中不断膨胀的欲望与追求。本文通过对《嘉莉妹妹》中相关情节的研究,探讨了嘉莉追寻“美国梦”的重要驱动力“欲望”,结合当时美国盛行的消费主义文化分析了嘉莉“美国梦”的诞生和膨胀,以及走向无情幻灭的最终结局。
纵观美国的历史,无论是在独立前还是独立后,“美国梦”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形成了不同的概念和含义,也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形式,但它的本质却始终是一种不断追求自由和幸福的信念。弗吉尼亚州最后一任殖民总督约翰·默里(John Murray) 曾在1774 年谈到,大多数美国人“总是认为有更遥远的地方比他们现在已经定居了的地方要更好”,“即使他们已经到达了天堂,一旦他们听说遥远的西部有另一片更好的地方,他们也会继续前进”。这种想法支持着一批又一批移民不断扩张,不断探索未知的荒地。
如果说这种“拓荒梦” 促使美国人民迈出了脚步,那么《独立宣言》的颁布则让他们的脚步踏得更为坚定。《独立宣言》强调人人生而平等,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是人生来便不可剥夺的权利。因此,越来越多的人争先恐后地抓住“均等”的机会,梦想着摇身成为富甲一方的豪绅。在当时美国工业化高度发展的背景下,这样的梦想并非天方夜谭,城市的诱惑和不断膨胀的欲望就是最好的驱动力。
西奥多·德莱塞敏锐地觉察到这一社会现象,于是年仅18 岁的嘉莉妹妹——一位美国中产阶级的典型少女——诞生了。和家里的两代移民相似,嘉莉在故事一开始便怀着寻找美好生活的希冀,离开威斯康星州的农村家乡,踏上了前往芝加哥的旅程。彼时的芝加哥已然是一派蒸蒸日上的景象,经商的机会数不胜数,使之声名远播,犹如一块镀了金的磁石,吸引着无数被金钱诱惑和物欲驱使的人,其中就包括像嘉莉这样的年轻女孩。
芝加哥是个大城市,“那边五光十色,熙熙攘攘,一切都生机勃勃。居民们很富裕”,嘉莉从孩提时代就老是听到它多么有名。当生活不再拮据,比起生存与温饱的需求,人们对物质、精神享受和幸福生活的追求已逐渐占据上风,因此也就自然而然地渴望起大城市的生活。就这样,渴望追求自由与幸福生活的“美国梦”也悄然在嘉莉心中生根发芽。
火车到站了,在困惑、喧嚣和新奇的环境中,嘉莉妹妹如同一滴水投入狂涛翻滚的芝加哥。工业生产的发展让这里展现出前所未有的蓬勃景象,城市中到处都是营造新建筑物的气锤声,街车路线已经伸展到遥远的旷野上,富丽堂皇的商行和销售区一派欣欣向荣。嘉莉怀揣着奋斗的信念,立即开始寻找工作机会。但是这座城市并不是一个“光辉和欢乐的世界”,嘉莉目之所及都是陌生而未知的,大城市威风凛凛的气概让她望而生畏,孤苦无依的感觉挟制了她的感官。姐姐敏妮家满是寒怆的生活气息,逼仄的公寓和寄人篱下的身份,甚至让嘉莉觉得在火车上和绅士有礼的杜埃洛的邂逅也成为非分之想。
数次求职失败让嘉莉的心情跌落谷底,她漫无目的地走进商店,柜台里的一切都是那么令人目眩神迷,精致的鞋袜、优雅的花边缎带,一切都唤起她内心深处涌动的欲望。她向往着路过的女人身上富贵优雅的派头,与她身上寒酸的衣着形成鲜明的对比,妒火丛生的嘉莉已然全心全意地渴望起精致服饰和美貌了。对物质的追求让她急于获得一份工作,哪怕最后接受她的岗位给出的工资十分微薄。在她的幻想中,“一切都需要花钱,但钱就是花不完”,她所有的欲望都能用她可靠的工资得到满足,她想着“我要过好日子了”,对于物质和娱乐的强烈渴望占据了她的生活。
可是糟糕的工作环境宛如监狱,机油味和皮革味混杂在一起,一同工作的同事也粗野而可笑,厂外的城市华丽又时髦,工位却让她的美妙幻想成为一个无情的笑话。看着其他姑娘时髦的服饰,嘉莉羞愧极了,自己忍受着痛苦,赚得的工资甚至不够买一件冬衣。她又应该用什么来压制内心那无法控制的欲望?“机缘巧合”之下,被嘉莉所吸引的花花公子杜洛埃联系了嘉莉。与杜洛埃分别后,两张十元钞票在嘉莉手中闪着一种欲望的光芒。这两张十元的钞票就像是打开嘉莉欲望的钥匙,从此她内心的欲望便如一头洪水猛兽。站在华美的服饰前,她“那颗女人的心,热烈地向往得到这些东西”,为了得到这一切,不管付出什么代价她也愿意。受过贫困之苦的她绝不愿回到家乡继续过从前的低微生活,她对金钱的向往已无法抑制:“金钱为人人都有,而我也一定要有”。嘉莉心中“欲望”之花的花苞已然绽开,而她也不再与道德和理智斗争,跟随着她的欲念离开了姐姐敏妮的家,摇身一变成为杜洛埃的情妇。
1814 年,第二次独立战争的胜利让美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不甘居于人下的美国人开始充分利用丰富的资源和先进的技术等重要条件寻求发展。到19 世纪末,美国的产业革命大获成功,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大批人口迅速涌入的同时,工业和交通等领域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到20 世纪初,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使市场上各类商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叫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狂热“揽财”的美国人民的购买力愈来愈强,再加上罗斯福上任后政府对消费的鼓吹,整个美国社会渐渐陷入了盲目推行消费主义的陷阱。
消费主义认为,增加在市场上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的消费永远是一个有必要的目标,因为一个人的富裕和幸福从根本上取决于所获得的消费品和物质财富。在经济意义上,消费主义认为消费者支出是经济的关键驱动力,鼓励消费者付出财富进行消费是重要的政策目标。但随着工业革命的不断发展,过量的生产无可避免地导致生产力过剩,商品供应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消费者的需求,在无形中为社会的发展埋下危险的种子。德莱塞生活的时代,消费主义之风已经“崭露头角”,再加上达尔文进化论和适者生存理论的推动,美国人民的消费观念发生巨大的变化,美国社会逐渐由“生产型”走向“消费型”。当大把大把的钞票被丢进商店橱窗,消费的目的已经不再是满足实际的需要,而是为了满足被物质金钱刺激产生的欲望。消费主义的“需求”是被创造出来的,并在不知不觉中让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接受,并内化为消费即是幸福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从而陷入一种“欲购情结”之中,使人们无止境地追求高档商品。
嘉莉前往芝加哥当然是受到追求美好生活的“美国梦”的驱使,但冷酷的现实和琳琅满目的商品让她的美梦摇摇欲坠。德莱塞在书中对当时的物质消费反复着墨,嘉莉眼中的世界被充斥着琳琅满目的商品的百货商店、华丽高贵的豪宅花园所占据,陷入“欲购情结”的嘉莉始终渴望着比自己消费能力更高的东西,也正是这种无止境的欲望让她成为消费主义的傀儡。德莱塞在书中开篇就“预见”了嘉莉迷失在这种欲望中的结局:“一个十八岁的姑娘离家出门,她的遭遇不外乎两种。不是碰到好人相助而好起来,就是迅即接受花花世界的道德标准而堕落下去。”嘉莉已经尝到美貌给她带来的甜头,开始懂得顾影自怜,在霓光闪烁的高楼大厦间做着平步登天的迷梦。她没能在五光十色中独善其身和保持纯真,而是一味地沉沦在追求物质幸福的欲望中抛弃了道德,成为消费主义的傀儡。
成为杜洛埃情妇的嘉莉已经褪去寒酸的色彩,被漂亮的裙子、鞋子和衬衫包装成了“另一个姑娘”,连过去在制鞋工厂共事的女工看见她的模样也迟疑起来,她们之间已经隔了一条鸿沟。这条鸿沟是贫富差距凿开的,是消费文化渗透所带来的阶级差距导致的。嘉莉过去追求的幸福生活已触手可及,曾经奢望的华丽派头已经穿在她身上,乡下的那个嘉莉的“美国梦”已经实现。但人的欲望是无法洞悉的无底洞,当焕然一新的嘉莉站上新的台阶,她所接触到的是愈加高级的事物,是挥金如土的达官显贵,倘若她看到新的东西而产生新的欲望,从而向往着更遥远的“天堂”,这又有什么奇怪的呢?
认识海尔太太后,嘉莉又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因为海尔太太“对于财富和地位的高谈阔论”,让嘉莉发现原来财富也有等级。湖滨大道边富丽堂皇的“神仙殿堂”迷醉了嘉莉的心神:如果自己能走进这样精美的门廊,“忧愁就会迅速逃遁,心病马上就可以去掉”。等回到现实,嘉莉的新公寓也不再舒适而讨人欢喜,而“不过是一家中等陈设的公寓里的三间小房间而已”。被新的欲望蒙蔽的嘉莉自然不肯安于现状,她如今渴望着更高一级的生活,于是把目光投向了杜洛埃的朋友——酒店经理赫斯渥——一位更有地位和权势的绅士。可怜的赫斯渥此时还不知道,自己不过是嘉莉追求上流“美国梦”的跳板。
机缘巧合之下,嘉莉在剧院的演出大获成功,她在上流社会中初露锋芒。而他背后的男人——赫斯渥不再满足于情人的身份,加上婚姻的一地鸡毛,现实的难题已迫在眉睫。最终,赫斯渥卷走了酒店保险柜里的钱,与嘉莉一起逃往纽约。在这里,邻居家的万斯太太成为新的欲望“导火索”,因为她的精致装扮,让嘉莉本就因生活变化而不忿的心境再次掀起欲望的波澜。尽管嘉莉竭尽所能地把自己打扮得俏丽可人,但是万斯太太有许多嘉莉见所未见的精致玩意儿,“需要多添几件好衣服才能和这个女人媲美,现在说要是看到她们两个,都会单凭服饰就看中万斯太太的”。嘉莉对于当下的光景已十分不满。
在欲望的操纵下,嘉莉当初的“美国梦”已不再单纯,不再是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安身立命,追求个人幸福和自由,而扭曲异化成了追求功利的实用主义的“美国梦”。嘉莉徘徊在消费主义的花花世界中,一味地追求物质财富,甚至罔顾道德。她习惯用人的穿着打扮来下决断,为了几件精致的服饰就能委身做别人的情妇。金钱对她来说是消愁遣闷的东西,手握金钱肆意消费才能让她发自内心地感到快乐。在消费主义“高歌前进”的社会环境下,嘉莉内心深处的欲望拾级而上,盛放在纽约这个梦幻之都里。
被消费主义和金钱至上主义裹挟的“美国梦”已逐渐脱离最初的轨道,激励着人们追梦的动力也不再是原始的信念——不论出身和地位,只要努力工作、勤奋劳动,就能抓住均等的机会“白手起家”,创造幸福生活。经济的爆发式增长将贫富之间的鸿沟开凿得越来越大,无数人投机取巧,只为获得财富和地位。在资本主义的巨怪下,人们已经不再关心道德是何物,充斥着物欲和享乐的“美国梦”已被彻底扭曲和异化。
回到小说中,身处纽约的赫斯渥无法像在芝加哥一样成功立足,历经多次失败的他境遇越来越糟糕,最后甚至到了失业的地步。经历过富贵生活的嘉莉被恐惧包围着,有关贫困的一切对她来说都是可怕的,橱窗中精致可爱的衣服与饰物、花园里富丽华贵的马车与豪宅似乎将要成为泡影。当手头只剩最后50 元钱时,嘉莉在剧院得到了出演小小配角的工作。赫斯渥的堕落让他体面不再,嘉莉深知他不能再给自己想要的生活,留下20 元钱毅然离开。
演技得到认可的嘉莉不用再为基本生活担忧,此时纸醉金迷的演艺圈已经成为她心中的另一个花花世界。不久,嘉莉凭借出色的美貌和姿态在演艺界崭露头角,还频频登上报纸,《世界晚报》的剧评家还给出了“倘使你要寻欢乐,请看嘉莉皱眉头”的高度评价。嘉莉一炮而红,一周的工资就达到150 元之多,她“终于发现(哪个百万富翁不是这样的呢),大笔钱财的意义是无法估计的”。嘉莉一直所追求的“美国梦”就这样梦幻般地实现了,人人都有的金钱源源不断地涌入她的口袋,所以她快乐极了,这种快乐“主要是物质上的,而不大是精神上的”。150 元和周围的敬意与祝贺再次打开嘉莉内心欲望的大门,有了那么多钱,她享受到了金钱所能买到的一切奢侈品,她不敢想象自己的未来会是怎样的光景。戏剧邀约不断,嘉莉终于跻身“上流人士”的队伍。精致华丽的服饰、装潢雅致的住所,嘉莉已经拥有了金钱和地位,享受着百老汇路上的星光。
然而百老汇路上拥挤着闲荡的演员,他们都在找寻下一季度的演出机会。嘉莉每天晚上都去演戏,其余时间没处可去。不知不觉地,名利双收的嘉莉厌倦了闲着的双手,精神上愈发空虚。嘉莉怎么会不明白自己和杜洛埃、赫斯渥在一起并非因为多迷人的爱情,而是为了金钱和地位。如今她两者皆得,又开始渴望起精神上的幸福,渴望一份不让自己陷入孤独的情感。她把目光投向艾姆斯,然而艾姆斯却说她所获得的一切都是不劳而获。嘉莉被孤立无援的浪潮席卷,明白“像他这样的男人是永远不愿更接近她了”,她“又成了过去那个忧伤的嘉莉——充满着向往的嘉莉——感到不满足”。
乡下来的嘉莉心思单纯,怀揣“美国梦”奔赴芝加哥求职,希冀着用自己的双手追求幸福。然而,这位女主角应验了德莱赛的预言,她“迅即接受了花花世界的道德标准”,选择了堕落。功成名就的嘉莉看似美梦成真,但最初的梦想早已化为泡影,代价是她不可能再找到真正的幸福。嘉莉用美貌、青春和道德换取了成功,把财富和地位看作自己的幸福,但没有情感的成功终究只是幻影,茕茕孑立时,陪伴她的只有无尽的空虚和孤寂。依靠双手艰苦奋斗的“美国梦”早已幻灭,只有被金钱粉饰的虚假的“美国梦”还在继续诱惑着嘉莉,浇灌着她心中的“欲望之花”,直到她没有思想,不再心痛。
早期的美国梦是“理想和务实”相结合的产物,在追求个人幸福与自由的“理想”的同时强调个人的勤劳努力和不断奋进的“务实”。嘉莉妹妹初到芝加哥时,也是为了幸福四处奔波求职的“务实”的“理想”主义者。但五光十色的芝加哥让嘉莉迷失在物欲中,成为消费主义的傀儡,在欲望中无法自拔,唯金钱和物质至上,以至于抛弃一切道德和原则。一个欲望得到满足,新的欲望接踵而来,膨胀的欲望让她一次次走上“歧途”,先是成为杜洛埃的情妇,后来又抛弃赫斯渥,在追求真正“美国梦”的旅途中陷入泥淖。风光无限的大明星嘉莉得到了一切,却遗忘了真正的信念,那就是靠双手追求幸福和精神富足的能力,只有在摇椅中孤独地沉默,在“美国幻梦”中忧伤地沉沦。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E. F.舒马赫(E. F. Schumacher)就曾在《小的是美好的》(Small is Beautiful)中指出:“人类的需求永无止境,而这种无穷无尽的需求只能在精神王国中得到满足,在物质世界里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嘉莉是物欲时代的缩影,她一心一意追求物质富足的生活,最终却失去了精神世界的满足。无数人同她一样,被消费主义的迷幻色彩所吸引,试图用金钱和物质、权力和地位来满足一切需要,殊不知欲望开出的花不过是一抹虚幻的泡影,越追逐越是徒劳,梦醒时分只会留下无尽的空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