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勇英儿童文学《雾里青花泥》的生态审美创作

2023-03-23 05:57:02
名家名作 2023年30期
关键词:雾里青花麦子

周 芫

随着生态文学的兴起,围绕生态道德呼唤、生态文明构建的儿童文学作品应运而生。广西作家王勇英的代表作《雾里青花泥》是原创儿童生态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作者通过现代文明与神话传说的融合、生态审美经验的诗性表达、本土文化观念的童趣演绎,童话般地讲述了雾里村青巾老妈、青麦子和青花泥的感人故事。显然,王勇英走上了紧跟生态审美创作主旋律的广西儿童文学发展之路。

一、《雾里青花泥》的生态审美创作表现

站在生态文学的视角,细细阅读王勇英的《雾里青花泥》,可以发现广西儿童文学已经由“乡土气息童年”“民族特色童年”转变为“生态审美童年”。作品发表后产生的影响,给广西儿童文学界带来了一定的审美震撼力和创作冲击力。

在写作目的上,生态文学的目的就在于通过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人类的生态意识, 寻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途径。王勇英的《雾里青花泥》深刻地反映了生态文学的创作目的,作家通过一只叫青花泥的狗来展开叙述,细致地描述了人、动物和神灵都在点亮一个失明女孩青麦子身心上的明灯,这种敬畏和热爱自然与生命的写作初衷,不再是乡村生活的小情小性,也不再是民族风情的文化碰撞,而是融化于嘎娃嘎普雪山中的大爱与守护,是氤氲在雾里村内的美好和善良。

在叙事结构上,作品的时空叙述呈现出跳跃式的转换,使得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在时间上,作家精心设计了三条线索:一条是以青麦子的身世为主,时间倒序到十多年前那个春天里的夜晚;一条是以青巾老妈的感情生活为主,回忆六十多年前心中的秘密;一条是以雪狼的传说为主,通过青花泥追述祖先白狼的经历。在空间上,作品的故事布局也很讲究,从青巾老妈家里到神水泉,从雾里村到雪山,从丙中洛到上海,叙述空间开放自由,移步换景,从而增强了故事结构的层次性、节奏性和丰富性。通过跨时空交织的呼应叙述,打破了以往的顺叙结构,增加了插叙的叙事元素,凸显了作品的反差感和厚重感。

在语言文字上,作品用青花泥的独特视角来观察这个世界,将生态道德和生态审美娓娓道来,人与自然的叙述显得直白有力、平实传神。因为有爱、责任和生命的存在,作品的语言文字表达显得特别温柔多情、缠绵隽永,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与追求,在各种动作、神态、心理、语言和环境等描写中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无论是每天早晨背着竹筒去接神水泉水的青巾老妈、说话声音像洪钟一样响的赤赤大叔,还是喜欢遥望雪山的青花泥、认真听各种颜色的青麦子,无一不细腻生动,扣人心弦。

二、《雾里青花泥》的生态审美创作特点

随着生态文明在人类社会成为主流文化,生态文学也成为作家热衷探索的创作主题。王勇英笔下的 《雾里青花泥》就带有令人不可抗拒的生态审美特点,它是自然的感召,是生命的追求,是遗憾的弥补。

(一)自然之美

在风土地理上,不同于王勇英以往描写乡土的特点,作品通过勾勒云南怒江大峡谷中的一个宁静美丽的村庄“雾里”,着力体现了中国生态古风的意蕴,刻画了一幅泼墨山水画,展示了情景交融的风土地貌,恰如作者的形容:“在丙中洛这一带,只要随意一走,一眼就会看到一幅极美的山水画,如若隐若现于云雾中的巉岩峭壁,神秘莫测;如索桥凌空,江波映雪;如山花漫坡,姹紫嫣红;如炊烟笼木楼,鸡犬绕门前……”[1]这是自然赋予的人间仙境,人们淳朴虔诚,辛勤耕耘;哼唱歌谣,哺育后代。靠山吃山,靠水喝水,人们世代喝着神水泉的水,仰望着威严的雪山,大自然的山泉雨露滋润了桃红树绿,滋润了一片片的麦田,令人有一种世外桃源的恍然相似之感,有一番天人合一的自然古朴之美。

在动物习性上,青花泥就是作品的典型代表,在幽静的雾里村里有一个名字这么美丽的狗,可见作者将爱与美好的祝福和心愿都倾注在青花泥身上,通过青花泥的视角来观察雾里村的生活,细致描述了青花泥坚贞不渝地守护着青巾老妈的家,守护着青麦子的成长,这体现了人与动物的友好共处,也表达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作品还生动刻画了青石、青果的繁衍生长,以及雾里村其他动物的生存特点。在叙述青花泥陪伴青巾老妈采树花时,作品就安排出现了一只黑熊。面对如此庞然大物,作品这样描述:“青花泥的腿微微地打抖,可是黑熊看青巾老妈的目光竟然从被打扰的惊吓到生气,再到友好,最后站起来消失在树木中。”[2]这是人和动物的奇妙沟通,不需要刀枪棍棒的残杀破坏,只需要友好的目光注视,动物的灵性和人类的神性都在一瞬间唤起。善待自己,善待自然,善待万物,作品反映出回归自然、万物有灵的生态意识,进一步深化了人与自然的内在统一关系。

(二)生命之美

青花泥的生命之美带有神话传说性。青花泥除了陪伴青巾老妈出行、守护青麦子的成长、繁衍自己的后代,其身上还具有谜一样的生命关注。作品通过第八章“雪狼的传说”,生动描述了青花泥的祖先白狼为了报答一名少年的救命之恩,变成了狗并成为他忠实的守护者,世世代代在雾里村过着自给自足、丰衣足食的生活。在作品的生命重塑表达中,雾里村的狗在去世后灵魂能够飞回雪山,再成为雪狼,永恒守护着美丽的家乡。这段神话传说把青花泥的生命循环历程描写得深邃而奇幻、丰富而愉悦,令人心驰神往、自豪迷恋,这是生命的超越、图腾的崇拜、神性的轮回,它守望着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诉说着生命的美好与崇高,渲染了生命的灵性之美、忠诚之美。

青巾老妈的生命之美带有无私奉献性。正如作品所描述:“青巾老妈听说冬天结在石头、枝叶上的寒露洗眼眼会明亮,她每天早早起来,冒着严寒,拿一只碗去收集寒露;她听说春天第一场雨的雨水能治病,当春雷敲天时,她就随身带着盆碗,接到最早降落的雨水;她听说,在夏天,月光映照下的泉水也能治病,就总是在月亮出来的时候,悄悄地到山里去打回泉水;她听说,秋天凝结在果实上的露水能治病,清晨就到瓜田或果树下收集……”[3]虽然生活条件贫苦,对治疗青麦子的眼睛收效甚微;虽然自己年事已高,弯腰驼背,意识到自我生命的有限性,但是她却获得了生命高贵的认可,赢得了超越生命的资本,这是因为她在生命的追求中体现了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是生命的善良淳朴之美,也是生命的终极关怀之美。

青麦子的生命之美带有成长坚韧性。叔本华认为审美活动在于摆脱苦难,尼采认为审美活动在于使人快乐,而生命美学的审美活动在于揭示苦难、体验苦难,在苦难中寻找尊严和超越。青麦子的成长过程就能很好地诠释生命之美,它体现了生命的境遇与背景,见证了生命的自由与关怀,展示了生命的坚韧与超越。纵使双目失明,但是青麦子能够凭借想象力来感悟世界、认识世界,她可以听到神山、听到阳光、听到红色……自由自在,超越现实,开朗乐观,全然没有因为眼睛的疾病而放弃对生命的热爱与追求,她相信自己一定能够看到光明,看到雾里村,看到青巾老妈,看到青花泥,她用爱心、用劳动、用坚强的意志去化解生命中的挫折与苦难,这是弱者迸发的生命力量,也是儿童成长的生命礼赞。

(三)遗憾之美

青巾老妈的遗憾之美主要体现在作品的第九章,王勇英细致讲述了青巾老妈的故事,从年轻时参加丙中洛镇的仙女节开始,美丽大方、能歌善舞的青巾遇到一位叫阿大山的从上海来云南插队的男子,他们在相知中相爱了。可惜不久后阿大山要回到上海工作,青巾的爸爸阻断了他们的通信联系。从此,青巾就独身成为青巾老妈。正因为青巾老妈的这段情感故事,所以她备感珍惜被拐卖到雾里村的青麦子,她把青麦子当成自己的女儿,一辈子没有结婚、没有孩子,视若珍宝。在青麦子的身上,将人世间的一切真善美展现出来,青巾老妈用自己的满腔希冀和热情去养育一位失明女童,即使在生命的尽头还惦记着青麦子的眼睛。这就是青巾老妈的遗憾之美,是用遗憾去弥补遗憾,是用生命去呼唤生命,她是作品中大美的化身,美得令人动容,美得令人肃然起敬。

青麦子的遗憾之美自始至终渗透在作品中,根据作品叙述,青麦子是一名被拐卖的失明女童,因为自身独特的经历,她从小就缺乏父母亲的哺育和照顾,自出生就不能看到世间万物的美丽色彩。她从青巾老妈那里感受到了亲情的难能可贵,在青花泥的陪伴下重拾了成长中的幸福美好,在雾里村人的集体帮助下找到了家。虽然后来青麦子和亲生父母相认,到上海治好眼睛,却再也看不到养育她十多年的青巾老妈,这是作品刻意营造的遗憾,也是文本内部的张力。最终,青麦子放弃在上海求学、与父母团聚的机会,坚持回到雾里村,她要用感恩去反哺遗憾,要用生命去守护家园,这是在遗憾中蜿蜒成诗、迤逦成歌的回归美和情怀美。

两个毫无血缘关系的人,在命运的交错安排下成就了彼此的人生,圆满了各自的遗憾。青巾老妈不必为自己的青春遗憾,她可以养育生命、感受关爱;青麦子不必为自己的软弱遗憾,她可以茁壮成长、守护家园。这是一种超越常态的遗憾之美,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具有破茧成蝶的神奇。当读者抛去表层苦涩的遗憾,体味到遗憾背后的甜蜜,作品因此变得超凡脱俗,变得格外美丽。

三、《雾里青花泥》的生态审美创作意义

作为广西儿童文学的领军人之一,王勇英创作的《雾里青花泥》出版发行后,受到了读者的一致好评。通过发掘作品的内涵和精神,读者获得了生态审美化的艺术体验,能够与审美对象构成一种已然融入和超越的内在状态,在不断的审视、理解和感悟中,呈现出关于作品的阅读体验和创作意义。

(一)神秘想象的审美体验

王勇英笔下的作品,在天地万物中蕴藏着一种神秘而强大的力量,体现出生命能量与人间温暖的宝贵。作品通过一只具有灵性的狗的视角,叙述了雾里村一个双目失明的女孩成长的故事。作者用自由想象的笔触,书写了一个古老神奇的雪狼传说,诠释了一个关于守护与承诺的故事,通过将小说童话般地编织开来,赋予了自然神性诡谲的气质,为读者创造了瑰丽玄妙的梦想,带给读者一种神秘奇特的审美体验。

王勇英善于“在探索与思考的过程中,打开一个又一个神秘的想象空间的惊喜与欢悦。让那些灵感借助想象的翅膀,在文字的天地间自由飞翔,让读者也能沉醉下来,经历文字中的悲伤或欢喜”[4]。因此,在她的恣意写作中,小说开头的神水泉正如歌谣般唱得神奇美妙:“雾里隐山山高高,雾里藏路路弯弯,雾里神仙居神山,雾里有风风轻轻,雾里有水水清清,雾里流过神水泉……”[5]阅读完整部作品,一个望得见千年雪山、传说有十大神山守护的雾里村跃然纸上,在这里,人与天地万物合而为一,神秘的南方气韵弥漫而出,想象的翅膀任意驰骋遨游,从而为读者营造出一种诗意朦胧、别有天地的生态审美意境。

(二)传递美好的审美体验

作品通过反映当下儿童与自然息息相关的生活状态,探寻生态危机的社会根源,发掘弱者内在的潜在力量,表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在作品的审美观照中,善良勤劳的青巾老妈、忠诚执着的青花泥、耿直豪爽的赤赤大叔、热心帮助的长路等,他们是以呵护与照顾盲孩子青麦子健康成长为人生追求。在雾里村,我们看到的是一种人性与神性的完美结合,是传递爱与责任的诗意栖息之所。

令人感动的是,作品能够潜移默化地将生态审美观植根于读者心中,让读者学会尊重和善待每一个生命,同时培养他们善良、正直、勇敢和感恩的品性,读者体验的不仅仅是文字传递的自然美好,还有内心深处传递的生命美感。可以发现,作品实现了广西生态文学的华丽转身,生态文学的内涵在作品中得到了沉淀和舒展。作者通过用儿童文学的形式表达对人与自然的忧患意识,渗透其中的生态思考与理解,使读者具有现实意义的独特审美体验。

(三)乡愁乡恋的审美体验

从寻根意识的角度来看,青麦子是一个盲童,被人偷走拐卖,拐卖者发现她是个盲童后又将其遗弃,然后被青巾老妈收养。多年后,青麦子的亲生父母找到了她,帮助她治好了眼睛,青麦子却坚持要回到雾里村。尽管守护和陪伴她长大的青巾老妈和青花泥已经相继故去,尽管雾里村的生活艰难和简单,但青麦子却一定要留在村子里,和青石、青果一起把对故土的眷恋和爱恋延续下去。王勇英创作的雾里村,有雪山、怒江、草地,还有麦子、树木、房舍……有永远不变的风景,还有永恒不变的留恋,作品处处弥漫着一股浓郁的乡愁乡恋,并且通过将抽象化、情绪化的乡愁乡恋以具象化的方式呈现出来,让读者获得一种身临其境、具体真实的审美体验。

就像青麦子的内心独白:“我就是一棵麦苗,是青青的麦子。我只认我们这片坡地的泥土,只喝我们丙中洛的雪水。”[6]这个少女在成长的过程中慢慢懂得了眷恋,懂得了爱和感恩。通过青麦子离乡和回乡的鲜明对比,传达了感恩、反哺的生态理念,表现了人要回归最本真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家园意识,折射出当代生态审美体验,具有乡愁乡恋的本土情结。

欣赏王勇英的儿童生态文学代表作 《雾里青花泥》,最好怀着悲悯和关爱的心情去品读,透过语言文字彰显出的力量可以读出蕴含在作品中的大爱大善大美精神,读出儿童文学与生态文学完美融合的独特吸引力,读出生态审美赋予新世纪广西儿童文学的创作价值。

猜你喜欢
雾里青花麦子
瓷上赏青花
青花赋
心声歌刊(2023年4期)2023-08-18 12:49:38
青花
心声歌刊(2023年4期)2023-08-18 12:49:38
麦子熟了
中国三峡(2022年6期)2022-11-30 06:15:14
留言板
麦子比人高 不是开玩笑
今日农业(2021年13期)2021-11-26 11:50:54
青花
心声歌刊(2021年3期)2021-08-05 07:43:52
游宜昌三峡(通韵)
麦子的回忆
学生天地(2020年22期)2020-06-09 03:07:52
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