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浅析

2023-03-23 05:57:02赵弋璇
名家名作 2023年30期
关键词:格物亲民天理

赵弋璇

一、大学之道的内涵

大学在古代有着不同的称呼,辟雍、泮宫、国学都是指大学。大学之道就是成人之学,即大人所学的东西,是大德的学问。在儒家思想中又分为“大人之学”和“小人之学”。大人追求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德行,而寻常百姓则是关切自身的利益,这也是社会阶级的区分。在儒家思想中,大学之道的最高追求是圣人之学,而圣人作为儒家人格的最高标准是极难达到的,是比较理想化的。但《大学》中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三纲领”,为大学之道即圣人之学的实现确立了一个道德上的标准。《大学》在确立“三纲领”这一道德境界之后,紧接着便立了“八条目”,分别为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有了逻辑清晰的论证,为儒生提供了一条从修身养性到成为圣人的理论程序。

《大学》的开篇就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三个核心理念,这不只是对“大学”的概念做了明确的阐述,还深刻地阐述了儒家的道德根基,展示了“仁爱”这一儒家核心思想。人何以能做到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如何能实现最高层次的“止于至善”? “明明德”和“亲民”是“止于至善”的前提条件,要想实现“止于至善”这一终极目标,就不得不对其进行理路上的探究。

从“明明德”可以看出,儒家以善良的品质和个性为基础,从性善论的视角阐述人的本质,这就构成了“三纲领”的基石——明明德。《大学》的这一思想来源于《孟子》,《孟子》中提到当人们看到孺子遭受苦难之时,仁慈的本性就会显现,这是无法控制的本性。“人之初,性本善。”将这种善端继续进行,其善良的德行就会发扬光大,而被私欲蒙蔽的心性就会得到净化,这就是“明明德”的意义,使人光明善良的美德得到彰显。这里的“明明德”,不仅是一种境界,还是寻归人性本源的起点。

宋明理学认为“性”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朱子在《大学章句》中注:“天命之性得乎于天而湛然纯一,至善无恶,人皆有之。”这里的“天命之性”就是“明德”,即上天赐予人们的善良的本性和光明的品德。但是在后天之中,人们的“天命之性”受到了私欲的蒙蔽。这里自然就要“明”“天命之性”,使本性得到显现,只有先做到“明明德”,才有“亲民”“止于至善”的可能。

“亲民”一词在学界中一直存在着概念上的分歧,分为两说,一部分人以朱熹为代表认为应以“新”字来替换,而另一部分以王阳明为代表认为仍应以“亲”字来解释,一字之差在文中却有着不同的含义。“亲”字有亲切、体贴的意思,如“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民之所好好之,人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作“亲民”解时就是对人民亲近、体贴民众,将儒家所说的心性善外化于人、推己及人,使人们感受到心中的善。作“新民”解是指将人们心中的“恶”进行祛除,发扬光明的美德,直至达到“止于至善”的境界。虽然两者之间存在理解上的分歧,但不可否认的是,“亲民”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先决要求。

“止于至善”作为“三纲领”的核心,是“明明德”和“亲民”的最高内在追求,《大学》全文是以人性本善为基础,不论是“明明德”还是“亲民”,都以儒家的“仁爱”为基础,而“止于至善”则是“仁爱”的最高标准。人们要彰显和恢复善良光明的德性,祛除私欲;亲近体贴百姓,做到胸怀天下;努力修习,完善自身,最后达到最高境界——仁爱,从而实现大学之道的最高标准,即圣人之道。

在“三纲领”之后,《大学》又提出了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步骤,也就是“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诚意”的含义是心诚意正,指对圣人之道表现出一种执着的追求。“意诚而后心正”,要做到“诚意”,就需要“毋自欺”,对自己的内心真诚。正心的含义是端正自己的本心,不受外物的蒙蔽,时刻保持纯洁的德性——“天命之性”。诚意与正心相互补充、相互影响。这是实现“明明德”的前提。

“天子以至于庶人,皆是以修身为本。”核心是“修身”。“修身”的核心是“慎独”,“修身”的意思是修身养性,要想做到“修身”,就要学会“慎独”,而“慎独”则要求我们即使身无旁人,也要小心谨慎,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慎独指明成为君子必经的一条道路——知行合一,这也是君子与小人最本质的区别。君子无论是在朝堂之上还是庙宇之下,都能保持善良的德行。这也反映了儒家注重道德修养的品格。“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构成了修行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一种方式,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则体现了“修行”的实际效果。

二、朱熹与王阳明对《大学》诠释的异同

(一)格物致知说

朱熹认为世间有一个最高的理——“天理”,“天理”是万事万物的最高范畴,而每个具体的事物都有属于自己的“理”,即“分殊之理”,“分殊之理”从属于“天理”。这时就需要“格”物,获取事物的“分殊之理”。但“穷物”并不是从具体的事物中获取“理”,更不是穷尽天下之物,而是当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通过类推获得相似的“理”,通过不断地还原,我们才有可能接近理解“天理”的内涵。朱熹强调“即物而穷理”,他认为“格物”是“致知”的前提,“格物”在先,“致知”在后。

王阳明则反对朱熹的格物致知观,因为他认为按朱熹的观点来说,“格物致知”与“即物穷理”是不相关的,是不能在一个范围内进行讨论的。所以王阳明发出了“我纵然格得外物之理来,又如何能诚得我自家的意”的疑问。朱熹的思想在当时被奉为官学,是读书人考取功名的“指路石”,早年王阳明对朱熹思想是较为推崇的,曾遵循朱熹的“格物致知”理论在竹园里对着竹子苦思冥想了七天七夜,但并无所获,还因此大病一场。自此之后,他逐渐开始对朱熹的“格物穷理”的合理性产生怀疑,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最终自成一派,完善了心学的理论体系。王阳明提出,“格物”就是“正事”,把“物”看作是“事”,不是具体实在的物体,从而提出了“心即理”,事物所蕴含的“理”不在于事物的本身,而在我的心里。这时“正心”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心正事物才会正,心不正则事物不正。因为“天理”即是我心,万事必须符合我心中的“理”,即“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但王阳明同时提出了致知需“致良知”,“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这里的“致”就是发挥自己的良心,将“良知”发扬光大,推己及物,将人们心中的恶念清除,将“格物”解释为“格心正念”。他说道:“致者,至也,如云‘致乎哀’之致。《易》言‘知至至之’,‘知至’者知也,‘至之’者致也。‘致知’云者,非若后儒所谓充广其知识之谓也,致吾心之良知焉耳。” “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天理。”“致良知”与“明明德”的要求密切相关,两者都强调人在实践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朱熹和王阳明对“格物致知”认识的本质区别在于:一个是于心外之理而格之,体现在对外物的认知上;一个是于心内之意而诚之,是对内心良知的发扬。

(二)“亲民”与“新民”之争

朱熹在编写《四书章句集注》时将“亲民”改为“新民”,其依据是下文提到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朱熹为其作注:“汤以人之洗濯其心以去恶,如沐浴其身以去垢。故铭其盘,言诚能一日有以涤其旧染之污而自新,则当因其已新者,而日日新之,又日新之,不可略有间断也。”朱熹解释改“亲”为“新”时说:“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德,又当推己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君子不仅要保持自身光明的德性,更要推己及人,革新百姓的民德,积极影响他人,使之达到“明明德”的境界。而朱熹将“格物致知”作为八条目的主导核心也是为了与“新民”进行理论上的对照,民众祛除心中的恶,通过不断地变革进步,即通过格物来获取新的认识和目标。这在逻辑意义上比止于至善这一终极目标有更强的说服力。同时,朱熹改“新民”也是为了给宋明理学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维护理学作为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程颢、程颐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也为朱熹的“新民”打造了一个理想的理论框架。

王阳明反对朱熹将“亲”改作“新”,其依据是:“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新民”含于“亲民”之中,“亲民”的意思是亲近体贴民众,更加符合儒家“内圣外王”的要求,与大学之道的主旨相契合。在《大学问》中,王阳明这样说道:“明明德者,立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体也;亲民者,达其天地万物一体之用也。故明明德必在于亲民,而亲民乃所以明其明德也。是故亲吾之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而后吾之仁实与吾之父、人之父与天下人之父而为一体矣;实与之为一体,而后孝之明德始明矣。亲吾之兄,以及人之兄,以及天下人之兄,而后吾之仁实与吾之兄、人之兄与天下人之兄而为一体矣……夫是之谓‘明明德于天下’,是之谓 ‘家齐’‘国治’而‘天下平’,是之谓尽性。”这段话阐明了王阳明对“明明德”和“亲民”关系的论证,明明德为体,亲民为用,明明德含于亲民之中,只有亲近父亲兄长乃至世间万物,才能“明”明德。

(三)“八条目”中的侧重点不一

朱熹曾在“八条目”“格物致知”一处作注解:“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 他认为原本有阙,为古本《大学》增补“格物致知”传,又在传文中作补传说:“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他的意思是,当教授《大学》作为起点时,必须引导学子不断探索天下万物的道理,并不断深入思考,以追求达到极致的境地。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一旦豁然开朗,就能洞察万物内外表象的精妙程度,同时心灵也将得到全面的启迪。这就是物质的本质,也是知识的巅峰。同时为了对自己的哲学思想进行阐释,将“格物”置于“八条目”的“头目”,指出格物的主导地位,显示出“即物穷理”的权威性与合理性。

而王阳明认为“诚意”在“八条目”中占主导,曰:“大学工夫即是明明德,明明德只是个诚意,诚意工夫只是格物致知。若以诚意为主,去用格物致知的工夫,即工夫始有下落。如新本先去穷格事物之理,即茫茫荡荡都无着落处,须用添个敬字,方才牵扯得向身心上来。然终是没根源。若须用添个敬字,缘何孔门倒将一个最紧要的字落了,直待千余年后要人来补出?正谓以诚意为主,即不须添敬字,所以提出个诚意来说,正是学问的大头脑处。……大学工夫只是诚意,诚意之极便是至善。”①王阳明:《传习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他认为以诚意为基础,才能进行格物,诚意正心为一体,“意诚心正”方能“致良知”。

朱熹和王阳明对《大学》的诠释不尽相同,朱熹将“八条目”看作是递进的实践路径,而“三纲领”则是一种道德思想境界,在实现这一境界的前提下,“八条目”的治学次序不能更改,更不能被替代,这是一个自成体系、逻辑严密的结构,体现了“知行合一”的认识方法。而王阳明则是以诚意为核心,以良知为认识论指导,体现了“心即理,心外无理”的心学思想。两者哲学思想的差异,同时也代表了理学与心学之间的分歧。但究其根本,两者都没有对外部世界发展规律进行系统化、理论化的探索,而是通过相对主体化的抽象概念来约束和规范人们的行为。

三、结语

《大学》作为儒家的经典治学篇,其缺乏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深入分析;内含的理论从根本上来说是以维护封建统治为出发点的,将道德素养层面上升过高,从而脱离了现实,阻碍了社会的发展;思维模式较为固化,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思想的进步。但不可否认的是,其同时也为学子指出了一条实现人生价值、成为圣人的修行实践路径,还体现了“内圣外王”的儒家核心价值观,维护了社会稳定,对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思想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猜你喜欢
格物亲民天理
最亲民的海王 静态体验玛莎拉蒂Grecale
车主之友(2022年4期)2022-08-27 00:56:00
从道德“格物”到政治“格物”——荀子“义”论的新进展
中医导引法——八段锦(一) 两手托天理三焦
基层中医药(2020年4期)2020-09-11 06:30:36
王申勇:“格物”的精神与“动情”的演绎
艺术品鉴(2020年3期)2020-07-25 01:53:52
天理与国法:灾异谴告话语中的慎刑之道
原道(2019年2期)2019-11-03 09:15:20
亲民之官 以廉为基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3:30
Abstracts and Key Words
哲学分析(2017年2期)2017-05-02 08:31:38
廉价亲民黑鸟单车BB10 GPS码表评测
中国自行车(2017年1期)2017-04-16 02:54:07
“贵族”大樱桃如何这般“亲民”
新农业(2016年18期)2016-08-16 03:28:37
格物
醒狮国学(2015年5期)2015-05-30 10:48:04